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

鎖定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前身是中醫系,1986年與第一附屬醫院實行“院系合一”管理體制,更名為醫療一系,1997年始更為現名。 該院現有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有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3個,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4個,校級重點學科8個;有廣東省名牌專業1個(中醫學專業),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重點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6門,校級重點課程10門。
中文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
所屬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
類    別
公立大學
類    型
醫藥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學院介紹

學院現有教研室13個,設醫學院辦公室、研究生七年制教育管理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等管理機構。有多媒體大教室3間,臨牀模擬實驗室1間,多媒體示教室24間,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有1個相當規模的圖書館,藏書近6.4萬冊;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和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各1間,各種儀器設備總值達2億元。 [1]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學院規模

目前學院有2個本科專業:中醫學專業(五年制、七年制)、中西醫臨牀醫學專業(五年制),七年制中醫學專業是在國內首批進行的與綜合性大學聯合辦學的試點專業,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截止2007年3月,全院共有學生3048人,其中五年制中醫學專業1346人(含境外學生131人),七年制中醫學專業61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620人,成教專升本班級學生470人。
我院專業技術人員中,共有高級職稱107人,副高級職稱195人;其中全國名老中醫3人,廣東省名中醫1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終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9人;博士生導師39人,碩士生導師102人,本科以上學歷500多人,其中有博士學位55人,碩士學位170人,具有研究生學歷者80%為4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近三年每年平均承擔全校40餘門課程90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任務。
我院是全國首批示範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先後榮獲廣東省文明單位、全國衞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道德先進單位等稱號。1994年無償救治身患股骨頭壞死的好軍嫂韓素雲享譽全國,受到江澤民等黨政軍各級領導同志的讚揚和社會各界好評。
醫院佔地面積50940平方米,設有內、外、婦、兒、骨等23個病區和1個ICU病房,實際開放病牀940張,年門診量180多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達2萬人次。我院急診科廣州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屬下一級急救中心站,急診範圍覆蓋100平方公里,在廣州市“120”系統院出車次排名第2位。建院四十多年來,形成了鮮明的醫療優勢和特色,現擁有國家級專科專病3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共14個,在衞生部中國最佳醫院之專科排名榜中我院婦科排名第八位,骨科排名第九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學院特色

建院四十多年來,醫院形成了鮮明的醫療優勢和特色,醫療實力雄厚,擁有8個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髖關節病專科、腫瘤科婦科、心血管病專科、針灸科、耳鼻喉科、糖尿病專病、全國中醫急診臨牀基地),已進入國家重點專科專病單位數量最多的醫院行列,其中多個專科專病成為全國協作組組長或副組長單位;並擁有省級重點專科專病18個(髖關節病專科、耳鼻喉專科、心血管病專科、腫瘤專科、婦科專科、呼吸病專科、腦病專科、血液病專科、腎病專科、糖尿病專科、眼底病專科、泌尿男科專科、類風濕專科、脾胃病專科、創傷骨科專科、脊柱病專科、血癥(血液病)專科、針灸科)。在2007年衞生部中國最佳醫院之專科排名榜(中西醫院一起排序)中,我院婦科排名第八位,骨科排名第九位,在廣東省乃至全國中醫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一。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教學團隊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是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婦科教研室為建設單位,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學術支撐,以國家級精品課程《中醫婦科學》為建設載體。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是全國第一家在重點學科、重點專科、精品課程和教學團隊建設方面均屬國家級的優秀團隊。
秉承第一代學科帶頭人羅元愷教授、第二代學科帶頭人歐陽惠卿教授的師德典範與學術精華,現任團隊帶頭人羅頌平是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全國模範教師,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創新性學術思想;長期致力於本團隊課程建設,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授課。
團隊有教授8名,副教授12名。其中,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9名。具有博士學位15人,碩士學位12人。歐陽惠卿教授是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許麗綿、李坤寅;鄧高丕是廣東省名中醫培養對象;趙穎是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陶莉莉、曾誠是校級培養對象;許麗綿是校級教學名師,歐陽惠卿、羅頌平、許麗綿等獲大學新南方優秀教師獎。
重視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成效顯著 團隊承擔中醫學、中西醫臨牀醫學針灸推拿學專業主幹課程《中醫婦科學》和《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開設婦科方向特色課程《中醫婦科學名家醫著醫案導讀》、《婦科疑難病現代中醫診斷與治療》、《中西醫結合生殖免疫與內分泌學》等。年均課堂教學時數約900~1200學時。近5年招收博士生55名(境外生37名),獲授學位25名(境外生9名);碩士生113名(境外生36名),獲授學位93名(境外生29名)。
在教學工作中全程貫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模式”,採取PBL、TBL、案例教學等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實踐教學,強化中醫基本功,提高學生的臨牀能力。
重視教研室管理,教學工作規範有序 嚴格執行教學制度,堅持教授給本科生授課。發揮資深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連續6年被評為學院優秀教研室,2011年被評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優秀教研室。在中醫臨牀課程管理與教研室管理方面起到示範與表率作用。
中醫臨牀基礎教學團隊
中醫臨牀基礎教學團隊 中醫臨牀基礎教學團隊
中醫臨牀基礎國家教學團隊由傷寒論、金匱要略、温病學三個教研室單位組成,2008年榮獲國家級教學團隊。學科經歷了五十多年的發展,具有了良好的學術傳承,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優秀學術梯隊。團隊負責人林培政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現有教師23名,其中教授12名,佔教師隊伍52.17%,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12名;具有研究生學歷者佔教師隊伍82.6%。本團隊教學覆蓋7個層次,20餘個班種。年均課堂教學3000餘學時。有全國模範教師1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校級教學名師3名。建設了2門國家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
熊曼琪、陳紀藩、彭勝權等老一輩,倡導中醫經典迴歸臨牀,1984年在全國率先開設臨牀基地。該團隊以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學科為依託,經過長期的建設,堅持理論與臨牀、經典與現代、繼承與創新、教學與服務、課程與體系“五結合”,以科研和臨牀服務豐富教學資源、推進教學改革,創立了富有特色的中醫臨牀基礎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教材建設:主編國家“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傷寒學》《温病學》《金匱要略》、“十二五”規劃教材《温病學》《傷寒論》、創新教材《中醫臨牀基礎》、案例版教材《傷寒論》《温病學》《金匱要略》、網絡教材《傷寒論》、研究生規劃教材《傷寒論理論與實踐》、中醫藥高級叢書《傷寒論》《温病學》《金匱要略》等38部,副主編10部。
教學成果:“緊密結合臨牀科研,創建傷寒論教學新模式”、“中醫類專業課程優化整合的研究與實踐”分別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中醫臨牀基礎教學創新與實踐”、“教醫研三位一體的中醫臨牀經典課程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分別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傷寒論》《温病學》《中醫臨牀基礎》獲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優秀教材。《金匱要略》獲全國醫學優秀電教教材一等獎。“經方傳承網站”獲全國“網絡課件”二等獎。三個教研室,年年榮獲優秀教研室,傷寒教研室居廣州中醫藥大學優秀教研室榜首。
科研臨牀:“經方臨牀應用的基礎研究”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經方現代運用的臨牀與基礎研究”2010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相關病區糖尿病、風濕病、腦病專科為省級重點專科,糖尿病專科為國家局級重點專科建設組長單位,也是國家中醫優勢學科臨牀繼續教育基地。
人才培養:至2010年共培養研究生506名(博士165名、碩士341名;其中境外研究生176名),博士後5名。
發展規劃:以培養學生六經、臟腑經絡、衞氣營血、三焦辨證思維與經方運用能力為出發點,進一步提高師資素質、優化教學資源、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研究,利用各種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醫教研並重,把本系列課程建設成為具有國內一流的師資隊伍、極佳的教學效果、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培養頂尖中醫人才的國家級教學基地,並繼續保持優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6日,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2] 
2022年4月29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團委被授予“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3] 
2024年3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培育創建單位公示名單。 [4] 
2024年3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急診中心黨總支第一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公示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