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廟(拼音:miào)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本義是指供祭祖宗神位的地方,後泛指供祭神佛或名人之處。王宮的前殿也稱“廟”,是君主接受朝見和議政的地方,所以“廟”引申指朝廷。另外“廟”也指設在寺廟或附近的集市。 [19] 
中文名
拼    音
miào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MD(86);OMD(98) [3] 
倉    頡
ILW [3] 
鄭    碼
TGKI [3] 
筆    順
①點、②橫、③撇、④豎、⑤橫折、⑥橫、⑦豎、⑧橫
字    級
一級(1210)
平水韻
去聲十八嘯 [4] 
筆畫數
3+5
異體字
庿
統一碼
基本區-5E99 [3] 
四角碼
0026₅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ㄇㄧㄠ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西周金文由“(yǎn)”和“”構成。其中 “廣(yǎn)”為形旁,漢字中以“廣(yǎn)”為意符的字的初義均與房屋有關,這裏表示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廟。“朝”在字中作聲旁,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朝”除表聲外,也有人認為包含“朝廷”的意思,它還表示被祭祀者是一些與朝廷君王一樣應受到尊重的人,或者宗廟與朝廷一樣同時受到尊重。
“廟”字字形的演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西周時期形符廣的方向或朝左寫作圖9;二是西周至戰國時期形符廣或從宀寫作圖5、圖6、圖7等形;三是西周至戰國時期聲符朝字所從的“水”旁也可以放在左側寫作圖3、圖4等形;四是從戰國開始聲旁或從苗寫作圖10、圖12等形,或省艸為屮寫作圖14。現行簡化字“廟”本是“庿”的簡寫,實際上可以分析為苗省聲。 [2]  [5] 
廟的本義並非廟宇,而是指的祖廟、宗廟,是供奉祖先牌位,進行祭祀的地方。《詩經·周頌·清廟序》中記載説:“清廟,祀文王也。”此處的廟即宗廟。古人崇尚祭祀祖先,貴族、皇族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宗廟、祖廟的供奉,以表示對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護,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個體現。
“廟”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因此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於“廟”的這種功能符合佛教的宗旨,就被用於佛教淨地,表示的就是供奉。段玉裁這樣説過:“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後。”是説古時的廟本來只祭先祖不祭神,神都不立廟的。為神立廟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後才開始的。佛教所供奉的可以稱之為“神”,算是為神立廟。
在古漢語中,“廟”實際上也用來表示朝廷,皇宮貴族治事的地方,又稱為“前殿”。“廟堂”本指宗廟明堂,因古代帝王遇到大事都要告於宗廟,議於明堂,因此古人遂以“廟堂”指朝廷。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這裏的“廟堂”實際上就是指的前殿,國君朝見臣僚、商議政事的地方。 [5]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iào
名詞
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場所。
temple
《詩經·大雅·思齊》:“雝雝在宮,肅肅在廟。”
宗廟;家廟;太廟
古代宗廟的前殿。

元·脱脱宋史·禮志九》:“宋祁言:‘周制有廟有寢,以象人君前有朝,後有寢也。廟藏木主,寢藏衣冠。’”
古代王宮的前殿。代指朝廷。

《三國志·吳志·步騭傳》:“﹝舜﹞不下堂廟而天下治。”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廟堂;廊廟
〈文言〉木主,神主牌位。

《荀子·強國》:“負三王之廟而闢於陳蔡之間。”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魏書·太宗紀》:“帝崩於西宮……上諡曰明元皇帝,葬於雲中金陵,廟稱太宗。”
張居正《請冊立東宮疏》:“今皇子年已六歲,比之孝廟,年適相符。”

停放靈柩的房屋。

《禮記·雜記上》:“至於廟門,不毀牆,遂入。”

古時供奉神佛的場所。
temple
晉書·何淮傳》:“惟誦佛經,修營塔廟而已。”
古時供奉祭祀歷史上有名人物的處所。
temple

孔廟;嶽王廟
廟市;設在寺廟裏或寺廟附近的集市。
temple fair
袁枚《新齊諧·風流具》:“凡人上廟買物,必挾買物之具。”
廟會;趕廟
動詞
〈文言〉立廟。

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有子則廟,廟則書葬;無子不廟,不廟則不書葬。”

〈文言〉祭祖;祭祀。
worship
《呂氏春秋·季春紀》:“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墮。”
賈誼《陳政事疏》:“是古天子後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广部】眉召切(miào)
,尊先祖皃也。從廣朝聲。
庿,古文。
【註釋】①廟:《釋名·釋宮室》:“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②皃(mào):形貌,指牌位。 [10] 

説文解字注

“廟,尊先祖皃也”注:尊其先祖,而以是儀皃之,故曰宗廟。諸書皆曰:廟,皃也。《祭法》注云:廟之言皃也。宗廟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後。
“從廣,朝聲”注:聲字蓋衍,古文從苗為形聲。小篆從廣朝,謂居之與朝廷同尊者,為會意。眉召切。二部。
“庿,古文”注:見《禮經》十七篇。凡十七篇皆作庿,注皆作廟。 [11] 

廣韻

眉召切,去笑明 ‖朝聲宵2部(miào)
廟,皃也。《齊職儀》曰:“周有守禮之官,掌先王之宗廟也。”亦作庿。眉召切。二。
【校釋】守禮之官,《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九引《齊職儀》作“守祧之官”,當據改。 [12]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部】 廟;部外筆畫:12
古文:庿
《唐韻》《廣韻》《韻會》《正韻》並眉召切,苗去聲。《説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彷彿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廟也。《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注:夾室前堂。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寢廟。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13] 

近義辨析

寺、廟、觀(guàn)
在上古,這三個字意義有很大差別。“寺”是官署,“廟”是祖廟,“觀”是台榭,兩漢以後,它們的意義有了演變:“廟”指供奉神的一般廟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築,“觀”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築。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E99;下:U+5EDF) 字形對比(上:U+5E99;下:U+5EDF)

書寫提示

❶“廣”從上、左包圍“由”,底部“廣”“由”齊平。❷“廣”,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右側。❸“由”,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中間豎在豎中線右側。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oɡ
王力系統
m
ǐau
董同龢系統
m
jɔ̆ɡ
周法高系統
m
iaw
李方桂系統
m
jagw


jau


j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蕭宵

jɑu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jɑu
齊梁陳北周隋
蕭宵

j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ɛu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ɛu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æ̆u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au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äu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五笑

開口呼
次濁
眉召切
mjæ̆u
集韻
去聲
三十五笑

開口呼
次濁
眉召切
miæu
禮部韻略


去聲





眉召切

增韻


去聲





眉召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開口呼

次濁

mia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忙表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二嘯


次濁
彌笑切
mie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一朝沼照







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ia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iɔ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ia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ia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ia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iɔ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iɔ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mia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miæ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miɛ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miau
45
陰去
文讀
miau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miɤ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miɛu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mia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mi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miu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iau
33
陽去
文讀
bio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bie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ieu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iau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2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十八嘯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3]
  • 5.    古敬恆著.漢字中的建築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16-117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7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02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66
  • 9.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13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7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3]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14;87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93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36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3]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93
  • 19.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46-3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