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廣(guǎng,yǎn,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廣”和它的繁體字“廣”原是兩個不同的字。廣(yǎn)始見於小篆 [2]  ,實際產生時代可能更早。東漢許慎認為此字像建築在山崖上的房子;清代桂馥認為此字為“庵”的初文。
“廣”(guǎng)始見於西周金文 [3]  。本義為有頂而無壁的大殿,後引申為大、寬闊。古代文獻中也用作動詞,指擴大。
廣是漢字部首之一。凡是以“廣(yǎn)”作意符的字大都與房屋或場所有關,如廡、庫、店、廟、府、庭等。
現行簡化字將“廣”刪除部件“黃”,併入“廣”字中。需要注意的是,“廣”讀yǎn或ān時不是簡化字。
中文名
拼    音
guǎng,guàng,yǎn,ā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YGT(86);OY(98) [4] 
倉    頡
YH [4] 
鄭    碼
TG [4] 
筆    順
點、橫、撇
字    級
一級(0053)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二養(guǎng),去聲二十三漾(guàng),上聲二十八儉(yǎn) [5] 
注音字母
ㄍㄨㄤˇ,ㄍㄨㄤˋ,ㄧㄢˇ,ㄢ
統一碼
基本區-5E7F [4] 
筆畫數
3+0(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0020₀ [4] 
UTF-8代碼
E5 B9 BF
造字法
廣-象形字;廣-形聲字
區位碼
2567

文字溯源

漢字簡化之前,“廣(yǎn)”和“廣(guǎng)”是兩個不同的字。
【甲組】廣(yǎn)演變流程圖,例字形旁部分用紅色標出 【甲組】廣(yǎn)演變流程圖,例字形旁部分用紅色標出 [2]
甲骨文和金文還沒有發現“廣(yǎn)”的單字,它一般是以偏旁的形式出現的。如上圖“龐”的甲骨文(新附① [6]  ),廟(新附② [7]  )、廬(新附③ [8]  )以及下文廣的金文都以“廣(yǎn)”為形旁。從字形上看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的屋檐,引申之義有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清代桂馥以此字為“庵”的初文,這個説法是可以接受的。《説文解字》有“廣(yǎn)”的字頭,作者許慎認為此字像建築在山崖上的房子,可能是因為這個字與“巖”字讀音相近而產生的聯想。也有人認為這個字是由“(mián)”字分化而來的。因為古文字中構件“廣(yǎn)”和“宀”往往互作,故知二字均為房屋的象形。小篆(甲組圖1)與楷書的“廣(yǎn)”,是將屋脊的前後檐變作一點一橫,檐牆變作一豎撇。 [2]  [9] 
【乙組】廣(guǎng)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廣(guǎng)字形演變流程圖
“廣”屬於形聲字,其中“”為聲旁;“廣(yǎn)”為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房屋或場所有關。“廣”字在古文字材料中比較多見,故其異寫和異體很多,尤以西周時期為甚。從形旁來看,主要的變化就是有時反寫,如乙組圖17;有時與“廠”相混,如乙組圖3、4、5等形;有時跟“宀”相混,如乙組圖15、16等形。從聲旁來看,主要的變化是“黃”字上部的訛變,本來像“廿”字的上部,漸漸地變得跟“止”、“木”、“中”等古文字很相近。這一點可以從乙組12-16的字形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從發展的主線來看,從西周金文到現代楷書,字形基本不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本義為有頂而無壁的大殿。《簡化字總表》規定“廣”的簡化字作“廣”,這個“廣”與“廣(yǎn)”的關係屬於同形字(字形相同而音義不相關的字)。 [3] 
依《説文》,“廣”指堂皇宮殿的大屋,段玉裁解釋説是一種有頂而沒四壁的大殿,四通八達,極為宏遠。所以“廣(廣)”作形容詞是指屋子大,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有“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句子。“廣廈”就是又高又大的屋子。廣(廣)字再引申就是形容面積、範圍的寬闊,如;廣場,寬廣,廣闊。 [2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uǎng
形容詞
(面積、範圍)寬闊(跟“狹”相對)。
wide;vast;e
xtensive
《詩經·衞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樑。”
廣場;寬廣;廣博;地廣人稀
大。在體積、面積等方面超過一般。
huge
《詩經·小雅·六月》:“四牡脩廣,其大有顒。”

指志向等遠大。
far-reaching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廣而儉。”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多。
numerous
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兵多而戰不速,則所費必廣。”
廣眾;廣交;兵多將廣;大庭廣眾
寬宏;(度量)大。

《詩經·魯頌·泮水》:“濟濟多士,克廣德心。”

寬緩。

《司馬法》:居國惠以信,在軍廣以武,刃上果以敏。
禮記·樂記》:“廣則容奸,狹則思欲。”鄭玄注:“廣,謂聲緩也。”

普遍;廣泛。

淮南子·泰族訓》:“夫徹於一事,察於一辭,審於一技,可以曲説,而未可廣應也。”
明史·朱升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動詞
擴大。
expand
《易·繫辭上》:“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鏡花緣》第十八回:“請大賢略述一二,以廣見聞。”
推廣
推衍;補充。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增多。

幹寶《搜神記》卷九:“公有陰德,今天錫君策,以廣公之子孫。”

寬慰。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
晉書·夏侯湛傳》:“累年不調,乃作《抵疑》以自廣。”

名詞
四周沒有牆壁的大屋。

高攀龍《水居記》:“漆湖之幹有洲焉,可二十步,三分贏一以為廣。”

(舊讀guàng)橫。

周髀算經》捲上:“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寬度。

司馬光《户部侍郎周公神道碑》:“又即日河水廣二百餘步,六塔渠廣四十餘步。”

廣州的簡稱。

孔雀東南飛》:“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
京廣線
廣東或廣西的簡稱。〔注:廣西簡稱“廣”只限於“兩廣”(廣東和廣西)。〕


廣式;廣貨;廣繡;兩廣
姓氏用字。參看“廣姓”。



guàng
名詞
春秋時楚國戰車編制名;兵車十五輛為一廣。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貳廣,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軍隊的左右翼,亦各稱廣。

舊五代史·契丹傳》:“莊宗分二廣以乘之,敵騎散退。”

寬度,橫向尺寸。
width
周禮·考工記·輪人》:“信其桯圍以為部廣,部廣六寸。”

動詞
量寬度。

陸德明《經典釋文·禮記·檀弓上》“布廣”:“廣,光浪反。凡度廣狹曰廣。”

kuàng
形容詞
通“”。開朗,曠達。

荀子·解蔽》:“為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
新唐書·司空圖傳》:“君何不廣邪?生死一致。”

動詞
通“曠”。荒廢。
rust
管子·禁藏》:“聽其淫樂,以廣其心。”
呂氏春秋·不廣》:“智者舉事必因時,時不可必成,其人事則不廣。”
名詞
通“”。墓穴。

孔子家語·困誓》:“自望其廣,則睾如也。”

guāng
形容詞
通“”。光明;明亮。

國語·周語下》:“緝,明也;熙,廣也。”

yǎn
名詞
依山崖建造的房屋。

袁桷《次韻瑾子過樑山濼三十韻》:“土屋危可緣,草廣突如峙。”
韓愈《陪杜侍御遊湘西兩寺獨宿有題》:“剖竹走泉源,開廊架崖广。”

屋脊。



ān
名詞
同“”(多用於人名)。



[10-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广部】魚儉切(yǎn)
廣,因廣為屋,象對剌高屋之形。凡廣之屬皆從廣。讀若儼然之儼。 [12] 
【卷九】【广部】古晃切(guǎng)
廣,殿之大屋也。從廣,黃聲。 [13] 
〖註釋〗①“因廣”句:桂馥《説文解字義證》:“趙宦光日:當是因廠為屋。”徐灝《説文段注箋》:“因廠為屋,猶訂傍架屋。”②對剌(là):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對剌似是連綿字,即形容高屋之詞。”桂馥《義證》:“剌,盧達切。”③屋:王筠《句讀》:“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是曰廣。”

説文解字注

【卷九下】【广部】
“廣(yǎn),因廠為屋也”注:廠各本作廣,誤,今正。廠者,山石之厓巖。因之為屋,是曰廣。《廣韻》琰、儼二韻及《昌黎集》注皆作因巖,可證。因巖即因廠也。
“從廠”注:各本無此二字。今補。
“象對刺高屋之形”注:刺各本作剌,今正,讀七亦切。謂對面高屋森聳上刺也。首畫象巖上有屋。
“凡廣之屬皆從廣,讀若儼然之儼”注:魚儉切。八部。 [14] 
【卷九下】【广部】
“廣,殿之大屋也”注:土部曰:堂,殿也。《倉頡篇》曰:殿,大堂也。《廣雅》曰:堂堭,合殿也。殿謂堂無四壁。《漢書·胡建傳》注:無四壁曰堂皇是也。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引伸之為凡大之偁。《詩·六月》《雝傳》皆曰:廣,大也。
“從廣,黃聲”注:古晁切。十部。 [15] 

廣韻

魚檢切,上琰疑 ‖廣聲談1部(yǎn)
廣,因巖為屋。
魚埯切,上嚴疑 ‖廣聲談1部(yǎn)
廣,因巗為屋。
古晃切,上蕩見 ‖黃聲陽部(guǎng)
廣,大也。闊也。古晃切。二 [16]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部】 廣(yǎn);康熙筆畫:3;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魚檢切。《韻會》疑檢切,竝醃上聲。《説文》:因廣為屋。象對刺高屋之形。徐鉉曰:因廣為屋,故但一邊下。《增韻》:棟頭曰廣。韓愈《遊湘西寺》詩:剖竹走泉源,開廊架屋廣。
又《釋名》:衾,廣也。其下廣大,如廣受人也。
又《廣韻》魚掩切,音隒。義同。 [17] 
【寅集下】【广部】 廣;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12
《唐韻》《集韻》《韻會》竝古晃切,光上聲。《説文》:殿之大屋也。
又《玉篇》:廣,大也。《廣韻》:廣,闊也。《易·繫辭》:廣大配天地。疏:大以配天,廣以配地。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有廣州。
又姓。《姓譜》:出丹陽,廣成子之後,宋有廣漢。
又《玉篇》古曠切,光去聲。《周禮·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疏:馬融雲:東西為廣,南北為輪。《釋文》:廣,古曠反。
又車名。《周禮·春官·車僕》:廣車之萃。注:廣車,橫陳之車也。《釋文》:廣,古曠反。《左傳·僖二十八年》:西廣東宮。疏:楚有左右廣,蓋兵車之名。《宣二年》:分為二廣。注:十五乗為一廣。
又《正字通》:音曠。《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廣焉。注:廣,開泰貌。
又與曠通。《前漢·五行志》:師出過時之謂廣。
又姑黃切,音光。《爾雅·釋獸》:回毛在背,闋廣。疏: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背者名闋廣。音義:廣,音光。
又《韻補》:葉果五切,音古。《禮·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18]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9-20]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演示

廣字書寫筆順 廣字書寫筆順
【筆順】①丶(點)②一(橫)③ノ(撇)
【寫法】❶首筆點起筆於豎中線上端。❷橫筆略偏右,為撇筆留位。❸豎撇在左半格,筆程長於橫。 [21]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22]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wɑŋ
王力系統
k
uaŋ
董同龢系統
k
uɑŋ
周法高系統
k
waŋ
李方桂系統
kw
angx
西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w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w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w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wɑŋ
擬音/王力系統

k
uɑ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wâ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2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五十琰

開口呼
次濁
魚檢切
ŋjæm
上聲
五十二儼

開口呼
次濁
魚掩切/魚埯切
ŋjɐm
上聲
三十七蕩

合口呼
全清
古晃切
kuɑŋ
集韻
上聲
五十二儼

開口呼
次濁
魚檢切
ŋiɐm
平聲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清
姑黃切
kuɑŋ
上聲
三十七蕩

合口呼
全清
古晃切
ku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合口呼
全清
古曠切
kuɑŋ
中原音韻

上聲
江陽

合口呼

全清

kuaŋ
中州音韻


上聲
江陽





孤往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二十二琰


次濁
以冉切
oiem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姑黃切
kuaŋ

上聲
十七養


全清
古滉切
kuaŋ

去聲
十七漾


次清
苦謗切
k‘u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古曠切
kua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剛講降角






以上參考資料: [23-24]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uaŋ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uaŋ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ua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uaŋ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uaŋ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uɑ̃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ua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kuɒ̃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kuɒŋ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kuɔ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kua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kɒŋ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kuɔŋ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uɔ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uɔŋ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ɔ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ɔŋ
5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uaŋ
53
陰上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ɯŋ
53
陰上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uɔ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ua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23]  、《漢語方音字彙》 [2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20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2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2-11-21]
  • 5.    平水韻 二十二養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08]
  • 6.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544
  • 7.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349
  • 8.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342
  • 9.    薛俊武著.漢字揆初 第二集:三秦出版社,2006.12:97-102
  • 10.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嶽麓書社,2008.08:1208;1262
  • 1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251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65-1266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69
  •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767
  • 1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743-1744
  • 16.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34;336;313
  • 1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65
  • 1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94
  • 19.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343
  • 20.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351
  • 2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17
  • 22.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9]
  • 23.    韻書-廣(guǎng)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8]
  • 24.    韻書-廣 (yǎn)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8]
  • 25.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37-238
  • 2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