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內羣島省

鎖定
廖內羣島省(Kepulauan Riau),簡稱廖島省,2004年7月從廖內省分離出來,成為單獨行政區。該省面積8397.75平方公里,人口約224.22萬(2019年),大部分民眾居住在巴淡島。丹戎檳榔市是該省省會。 [5] 
丹戎檳榔是該省省會,華人佔該市人口的58.86%,並控制該市經濟。大部分民眾居住在該省最大城市巴淡市 [2]  原屬於廖內省,2004年獨立建省,成為印尼第32個省份。 [1] 
中文名
廖內羣島省
外文名
Kepulauan Riau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印度尼西亞
地理位置
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之間
面    積
8397.75 km²
政府駐地
丹戎檳榔
氣候條件
熱帶雨林氣候

廖內羣島省人口民族

人口2,241,570(2019),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臨近新加坡的巴淡島、民丹島。人口最多的地區是巴淡市,人口1,283,196(2017)。人口最少的地區是阿南巴斯羣島縣,人口76,192 (2017)。根據2009年的統計,馬來人佔全省人口的35.60%、爪哇人18.20%、華人14.3%、米南加保人9.3%、巴塔克人8.1%、布吉人2.2、班查爾人0.7%。
馬來人是當地最大的民族,佔全省人口總數的35.60%。該省許多馬來人來源於奧蘭勞特人(Orang laut)。奧蘭勞特人是活躍於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遊牧民族,有多個子羣體,他們傳統上以船為家、海上游牧。奧蘭勞特人已放棄海洋遊牧生活,定居在馬六甲海峽二岸及之間的島嶼上,大部分都已被同化為馬來人。
當地也有來自印尼其它地區的移民,主要是爪哇人,佔當地人口的18.2%。
華人是當地第三大民族,占人口的14.3% 。在該省大多數華人祖籍福建,也有許多人祖籍潮州廣府
其他還有來自西蘇門答臘的米南加保人、來自北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來自南蘇拉威西的布吉人、來自南加里曼丹的班查爾人

廖內羣島省經濟

廖內羣島省盛產橡膠木麻黃胡椒稻米等熱帶作物,漁業發展前景廣闊。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鋁土礦開採及提煉居全國首位。巴淡島設有自由貿易和工業園區,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招商引資,成為蘇門答臘工業發展的一個亮點。 [2]  做為自由貿易區,1970年以來,當地工業化迅速。
2012年,廖內羣島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300.82美元,在印尼各省中排名第四。廖內羣島省的旅遊區也是印尼接受外國遊客最多的旅遊區,僅次於巴厘島。
廖內羣島省巴淡市是印尼首個自由貿易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資環境,作為重要的造船業基地,造船廠數量佔印尼50%以上。 [4] 

廖內羣島省歷史沿革

廖內羣島省古代

中國商人至少從13世紀開始就多次訪問當地,元代史籍稱當地為龍牙門(今新加坡島林加島)。
根據14世紀的中國文獻,廖內羣島以及新加坡島由海盜控制。中國船隻經過時,遭到數百條海盜船圍攻,強迫在當地港口靠岸,而拒絕的會被攻擊。民丹島有許多中國瓷器被發現,有些來自中國宋代早期。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到過當地,他説:這裏是小島羣,常有海島船出現,海盜們膚色黝黑,武器是平衡箭,他們搶奪過往船隻的財物,但並不搶奪人口。12世紀中國船隻的航海記錄也證實了這一點。直到幾百年以後,許多人仍把民丹島稱為“海盜島”。

廖內羣島省蘇丹王國時期

馬六甲王朝在蘇丹Mansur Shah統治期間(1459–1466),佔據了廖內羣島。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馬六甲圍城戰),馬六甲王朝蘇丹逃到柔佛,建柔佛王國柔佛王國是馬六甲蘇丹國的繼承者。1526年,賓坦島之戰爆發,柔佛王國丟失重要據點賓坦島(民丹島)。在柔佛王國時期,廖內羣島及林加羣島地區,成為了馬來人的政治、經濟、宗教及文化的中心。
1821年,柔佛王國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分裂。1824年,根據《英荷協議》正式分為了二個王國:新加坡海峽以北的仍稱為柔佛王國,包括新加坡島、柔佛王國在馬來半島的領土;新加坡海峽以南的廖內、林加二羣島、柔佛王國在蘇門答臘島的領土,稱廖內—林加蘇丹國。前者被英國控制,後者附屬於荷蘭。

廖內羣島省荷蘭時期

1911年,荷蘭廢末代蘇丹Abdul Rahman二世,廖內—林加蘇丹國滅亡,蘇丹流亡新加坡,1930年在新加坡病逝。
1913年,荷蘭建廖內及周邊行政區(Riau and Dependencies),包括蘇門答臘島的廖內地區、英得臘其利、廖內羣島、林加羣島。阿南巴斯羣島、納土納羣島未包含在該行政區域內。
二戰時,日本佔據當地。日本投降後,荷蘭重新控制當地。
此時,在新加坡出現了一批由廖內馬來人建立的被統稱為“廖內蘇丹運動”的復辟組織,其目標是恢復廖內—林加蘇丹國,類似運動在末代蘇丹剛被廢時就已經出現,但二戰後才引起人們重視。印尼獨立後,廖內-林加地區仍被荷蘭控制,復辟組織希望在荷蘭支持下恢復廖內林加蘇丹國,對新的印尼共和國持消極態度,認為印尼無法保證廖內馬來人的利益,復辟組織在新加坡與親印尼政府的組織發生了衝突。
1947年8月4日,荷蘭成立廖內議會,這被視為荷蘭支持廖內馬來人恢復蘇丹國的步驟。荷蘭的目標是,廖內議會在當地進行自治,議會與荷蘭保持密切聯繫,未來的蘇丹處於從屬議會的地位。被選入議會的包括復辟組織代表人物、親印尼的代表、華人代表(甲必丹)、馬來人代表、荷蘭殖民官員。
1948年1月23日,荷蘭將廖內議會、邦加議會、勿裏洞議會合並,建立邦加——勿裏洞及廖內聯邦(theBangka Belitung and Riau Federation)。

廖內羣島省印尼時期

1950年4月4日,荷蘭人取消建立邦加——勿裏洞及廖內聯邦,荷蘭放棄對當地的控制,印尼政府隨即接管當地。復辟運動領導人逃往馬來半島柔佛地區。

廖內羣島省地理

位於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三者之間,廖內羣島由巴淡島、民丹島等幾個主要島嶼及數百個小島組成,佔據該省人口的絕大多數,首府丹戎檳榔及最大城市巴淡市位於此處。林加羣島位於廖內羣島正南方,又叫龍牙羣島,最大島嶼為林加島。林加島以山地為主,最高點1163米,也是全省最高點。阿南巴斯羣島位於廖內-林加二羣島東部,屬於中國南海西北部羣島。納土納羣島位於該省東北部,屬南中國海島嶼,主要島包括納土納大島(Natuna Besar)、南納土納羣島(South Natuna archipelago)、淡美蘭羣島(Tambelanarchipelago)和巴達斯羣島(Badas Islands)。

廖內羣島省語言

印尼語在主要城市丹戎檳榔、巴淡市是第一語言,而在全省其它地區是第二語言;華人以閩南話(或其它漢語方言)為第一語言,廖內馬來語為第二語言,印尼語為第三語言。
現代的馬來語及印尼語就是以廖內馬來語(又稱柔佛—廖內馬來語)為基礎形成。印尼語是當地官方語言,當地也有一些馬來語方言,大部分都能與印尼語互通。廖內馬來語是全省的通用語,是聊內羣島、林加羣島、馬來西亞柔佛州等地的馬來人的母語。但相比馬來西亞,印尼境內的廖內馬來語反過來又受到印尼語較大影響。
阿南巴斯羣島、納土納羣島二地的馬來語方言與印尼語、廖內馬來語不能互通。阿南巴斯馬來語,相對接近西加里曼丹省的坤甸馬來語,以及邦加-勿裏洞省的邦加馬來語,尤其是詞彙與音韻;納土納馬來語受到登嘉樓馬來語及彭亨馬來語的影響,因為當地大部分的馬來人祖籍在馬來半島的東海岸。歷史上,阿南巴斯羣島與納土納羣島的馬來人説登嘉樓馬來語,但其人數已急劇下降,絕大多數使用者是老年人。
奧蘭勞特人也説一種特有的馬來語方言。傳統上,馬來語用爪夷文書寫。但在荷蘭殖民時期被拉丁字母取代。爪夷文主要用於宗教及節慶活動。路標、政府建築也使用爪夷文,常常同時使用拉丁字母。
來自印尼的移民及後裔,也説各自民族的語言。
大部分當地華人説漢語閩南話,因為大部分華人祖籍福建。廖內羣島省的閩南話與廖內省、馬來半島南部、新加坡的閩南話接近,被統稱為南馬來西亞閩南話,它來源於泉州方言。它與彭亨地區的閩南話以及棉蘭地區的閩南話差別較大,後二者來源潮州方言。當地華人也使用潮州話海南話、客家話、廣東話。閩南話是當地華人的通用語。當地所有的漢語方言都受到馬來語印尼語的較大影響,尤其在詞彙方面。

廖內羣島省旅遊

阿南巴斯羣島 阿南巴斯羣島
阿南巴斯羣島(Anambas Islands)屬於廖內羣島省,面積6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島嶼分別是西安淡(Siantan)、巴馬塔(Palmatak)和哲馬賈(Jemaja)。阿南巴斯羣島的首府叫做塔冷巴(Tarempa),位於西安淡島。該島曾被CNN讚譽為亞洲最佳熱帶海島。所有阿南巴斯島嶼都有白色的沙灘,在閃耀湛藍色的環礁湖的映襯下更為美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