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塔克人

鎖定
巴塔克人(Batak),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民族之一。中國史籍稱“拔沓人”、“花面人”。主要分佈在蘇門答臘島北部以多巴湖為中心的巴塔克高原(馬達高原)。
人口800多萬,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系原始馬來人的後裔。使用巴塔克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原有本民族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仍保留父系氏族殘餘。由六、七户人家形成一個村落,有村落會議和首領。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旱稻、玉米、薯類、椰子、咖啡、煙草和橡膠等;飼養牛、馬。善紡織、製陶和冶煉;建築藝術和木刻較發達。20世紀以來,商品經濟得到發展。
根據方言和文化,巴塔克人分為6大支系:多巴(Toba)、卡羅(Karo)、帕克帕克(PakPak,又稱代裏Dari)、西馬隆( Simalungun)、昂科拉(Angkola)、曼代林(Mandailing)。 [1] 
中文名
巴塔克人
外文名
Battaks,Batak
後    裔
原始馬來人
類    型
蒙古人種馬來類型
主要宗教
基督教(60%)
原住地
蘇門答臘島北部山區
人口數量
800多萬
親緣民族
尼亞斯人、加約人、阿拉斯人、明打威人、錫默盧人

巴塔克人簡介

巴塔克長屋 巴塔克長屋
印尼北蘇門答臘省幾個關係密切的種族集團,人口約800萬,大部分信仰基督教。他們有自己的書面語言,包括幾種不同的方言。巴塔克人是強大的原始馬來民族的後裔。1865年以前,該族相對孤立地生活在蘇門答臘島多巴湖(Lake Toba)四周的高地上。他們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擁有6個文化區域,認為祖先、植物、動物和無生命的東西都具有靈魂,可以被男巫士所驅使。一度有過食人習俗,但被食者限於罪犯和犯亂倫罪的人。
多巴人居住在多巴湖南岸以及湖中的薩摩西島,他們人口約400萬,佔整個巴塔克人的約50%。卡羅人居住在多巴湖東北部,帕克帕克人居住在湖的西北部,西馬隆人居住在湖的東部。昂科拉人居住在多巴人的南部,曼代林人居住在昂科拉人的南部。昂科拉人與曼代林人的地區被稱為南部巴塔克人地區。

巴塔克人歷史評價

由於地理上的封閉,一般認為在19世紀接觸歐洲人以前,巴塔克人處於非常封閉的狀態。但有證據表明,巴塔克人與周邊地區的交往已有上千年。《諸蕃志》中提到的三佛齊的屬國“拔沓”,一般認為是巴塔克人建立的國家。
有證據表明,11世紀,許多巴塔克人來到了當時西海岸的的貿易中心巴魯斯港,在這裏與泰米爾人、中國人進行貿易。也有泰米爾文字的碑文在巴魯斯港被發現。卡羅人5大氏族中的Sembiring氏族,意思是“黑人”氏族,其中許多支系都來自泰米爾人。卡羅人的傳統宗教中也有泰米爾人因素。

巴塔克人語言

語言巴塔克語,屬南島語系西北蘇門答臘語羣。
巴塔克語實際上是幾種類似語言的統稱,一般分為南北2支,南支與北支無法相通。北支包括三種接近的語言:卡羅語、代里語、阿拉斯語(阿拉斯人生活在亞齊省的內部山區,不屬巴塔克人)。南支包括能相互理解的三種方言:多巴語、昂科拉語、曼代林語,尤其是昂科拉語與曼代林語非常接近。
西馬隆語被認為起源於南支,但具有南北混合的特點。一些西馬隆語的方言可以與北支互通,而另一些又與南支互通。
巴塔克人原有本民族的文字巴塔克文,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 [1] 

巴塔克人職業

傳統上巴塔克人以農業為主。多巴湖利於淡水養殖。內陸農村地區主要依靠種植稻米、果園、經濟作物、林產品等。在歷史上,一些巴塔人成為周圍的馬來蘇丹們的僱傭軍,以作戰勇猛著稱。荷蘭殖民時期,在當地引入經濟作物,部分地區成了種植園。
在現代社會,巴塔克人從事着廣泛的職業:從小商販到政府部長。巴塔克人常見的職業包括:律師、司機、商人、工程師、歌手、音樂家、作家、記者、教師、經濟學家‘、科學家、軍官等。
雖然巴塔克人只佔印尼人口的3.6%,但許多巴塔克人從事着高端職業,尤其在律師界。在政界,巴塔克人中出過1位副總統,2位總理,1位中央銀行行長,1位總檢查長、許多內閣部長、將軍及其它官員。 [1] 

巴塔克人社會

概述
舞蹈的巴塔克人 舞蹈的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傳統上屬父系氏族社會,由若干個被稱為馬爾加(Marga)的氏族單位組成。氏族成員身份嚴格按父系傳承,同一氏族內部禁止通婚。
巴塔克人的家譜叫做tarombo,記錄家族的父系傳承。巴塔克人傳統上善於紡織、木雕等。在現代社會,巴塔克人非常重視教育,許多人從事高端職業,尤其是教師、工程師、醫生、律師。
大部分巴塔克人是基督徒,少數是穆斯林。巴塔克教會(HKBP)是印尼最大的基督教會。基督教主要由德國路德教會於19世紀傳入。而卡羅人的基督教由荷蘭人傳入,GBKP是卡羅人最大的基督教組織。19世紀,昂科拉人、曼代林人在米南加保人帕德里派的影響下,接受了伊斯蘭教。也有一些巴塔克人不信基督教也不信伊斯蘭教,仍保留傳統習俗與信仰。
Dalihan Na Tolu
字面意思是三角火爐,象徵穩定。按巴塔克人習俗,同一氏族的成員不能通婚。其女兒嫁給自家兒子的家族被稱為hulu(嫁女家族),地位高於本家族,本家族相對於其是boru(娶女家族)。而其兒子聚自家女兒的家族被稱為boru(娶女家族),地位低於本家族,本家族相對於其是hulu (嫁女家族)。對本家族來説,本家族的hulu與本家族的boru二者不能是同一家族。簡單理解,就是娶自己母親的兄弟的女兒是被允許甚至鼓勵的,而娶自己父親姐妹的女兒是被嚴格禁止的。巴塔克人的解釋是:水怎麼可能倒流。
巴塔人把親屬關係分為 三類:本家族成員(都屬同一父系氏族),本家族的hulu家族的成員、本家族的boru家族的成員。巴塔人非常注重三者保持穩定的關係,嚴格遵守三者間的尊卑禮數。
家譜
巴塔克人的家譜叫做Tarombo,專門記錄父系傳承,這對巴塔克人是很重要的事情。

巴塔克人傳統信仰

巴塔克人的傳統宗教是萬物有靈論,但是吸收了不少印度宗教因素。
起源神話
元初,只有天與海,沒有陸地。天有7層,住着神仙們。而海底有一條巨龍。最高神是Mula Jadi Na Bolon字面大意是“萬物之始”。Mula Jadi 有三兒三女,他們結成三對夫妻,人類正是他們的後代。可是,對這幾位最高等的神靈,巴塔克人極少祭拜他們。對於巴塔克人來説,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重要,只是在遇見重大困難時,才呼喚他們的名字。
陸地的創造者是Mula Jadi 的孫女Sideak Parujar她覺得自己的堂兄,也就是未來的丈夫,相貌太醜,為逃婚決定離開天庭。她把一根線從天上放下,一直放到海面,她隨線而下。她懸在空中很不舒服,又不想回天庭,Mula Jadi就送給了孫女一些土,讓她能夠站在上面。Sideak Parujar唸咒語讓腳下的土向四周擴展,這樣陸地就形成了。可是巨龍被壓在了陸地下,巨龍的不斷掙扎將讓陸地毀滅。Sideak Parujar在Mula Jadi的幫助下,制服了巨龍。她把一把劍卡在了巨龍的嘴裏,用鐵鏈鎖住了巨龍。從此以後,巨龍一旦掙扎,地震就會發生。
此時Sideak Parujar的堂兄已化成英俊男子來到陸地上,2人結婚後生了一對龍鳳胎,把子女撫養長大後,2人就離開陸地回到了天庭。這對龍鳳胎後來結為夫妻,定居在多巴湖邊的一座山上,2人的孫子當中有一位叫Si Raja Batakis ,Si Raja Batakis 正是巴塔克人的祖先。 [1] 
靈魂觀
巴塔克人認為人有二個靈魂,tondi(生魂)與begu(死魂,即亡靈)。
tondi是一種類似精靈的實體,存在於天上,當嬰兒剛一出生,Mula Jadi 會派遣其中之一進入嬰兒體內。一個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其體內的tondi決定的,tondi的強大程度決定人的命運。巴塔人產生某種願望後,會認為是其體內tondi的願望,自己必須實現,否則tondi會離開自己,意味着死亡。
tondi短時間內離開人體會讓人生病,長時間離開意味着死亡。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被人施了魔法,tondi就會離開人體。巫醫治病就是用法術讓tondi回到體內,如果病人沒有救活,意味着tondi已選擇另一個人作為宿主。卡羅人會時常給自己的tondi獻祭品,保佑自己的tondi不離開自己。除了人類以外,動植物,甚至農具等,都有tondi,但是遠沒有人類的tondi強大。一個人的tondi強大程度可以變化,比如可以吸收另一個人tondi的強度讓自己的tondi變得更強。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的tondi儘可能強大。
begu是一種類似精靈的實體,人死後就會出現。關於begu的來歷,一種説法是,人死後,其tondi會發生突變而成為begu。另一種説法是,人死後其tondi會回到天上,等待下一個進入新生嬰兒的任務,而begu一直在人體內,人活着的時候begu處於靜止狀態,人死後將被激活。
begu非常迷戀人的身體,人死後begu一直在人體裏,要等骨頭腐爛才肯離開。關於begu的去向,人們説法不一,許多人認為有一個begu的世界,就是“亡靈世界”,也有人認為begu去了天上。
巴塔克人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將會為一位生前曾經有重要影響力的祖先舉行盛大的儀式,根據儀式的級別,這位祖先的begu在天上的地位將會提高到某個等級。 [1] 
保護神
家中的胎兒或者沒長乳牙的小孩死掉,其亡靈(begu)將會成為全家的保護神。家人將為其在家中建一個祭壇,時常祭奠。每年會為其舉行一個特殊的儀式,在此之前會有一個洗頭儀式。
意外死亡的家庭成員的忘靈(begu)也將成為全家的保護神,包括事故死亡、自殺、被謀殺、被雷劈死。家人將為其在家中建一個祭壇,時常祭奠。 [1] 

巴塔克人宗教

基督教
1824年,2名英國傳教士來到巴塔克人的地區,待了2周。1834年2名美國傳教士進入巴塔克人的地區,不幸被巴塔克人吃掉。荷蘭人範德圖在荷蘭教會的僱傭下,製作了一本巴塔克語語法書,以及一本荷巴詞典,為西方人後來的傳教活動奠定了基礎。
第一批德國傳教士於1861年來到巴塔克地區。1881年德國禮賢會的諾門森博士在巴塔地區建立教團。諾門森博士於1869年將舊約翻譯成巴塔克語,約翰遜教授於1891年將新約翻譯成巴塔克語。完整版的巴塔語聖經於1893年在棉蘭印刷出版,根據當時的報道,這部聖經翻譯得不太好,有許多錯誤,連巴塔克人閲讀起來也覺得彆扭。到20世紀初,大部分巴塔克人已成為基督教徒,這段時間,也是荷蘭人逐漸控制巴塔克地區的時間。
巴塔克人中的保守派團結在巴塔克國王的周圍抵禦基督教文化。1878年,荷蘭人以保護基督教徒的名義派兵進佔巴塔克地區,與巴塔克國王一派發生武裝衝突。1907年,荷蘭人擊斃了巴塔克國王及其隨從,持續近30年的巴塔克戰爭宣告結束。 [1] 
巴塔克教會
巴塔克教會(HKBP)於1917年9月在巴利蓋(Balige)建立,1920年護理學院成立。1941年,卡羅人的教會GBKP建立。1942年以前,巴塔克教會由歐洲人領導,但權利不斷下放給本地人。1942年日本入侵當地,巴塔克教會中的數千名歐洲籍教職人員被俘或逃離,巴塔人從此成為了巴塔克教會的主導者。
西馬隆教會(GKPS)原屬巴塔克教會的分支,教會用語也為多巴語,後逐漸採用西馬隆語及習俗。1963年,GKPS從巴塔克教會獨立。 [1] 
伊斯蘭教
曼代林人與昂科拉人屬於南部巴塔人,他們的南面是米南加保人。19世紀在米南加保人地區,帕德里派(當地一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武裝)與傳統貴族發生戰爭,史稱帕德里戰爭(1821–1837),在帕德里派的影響下,南部地區的巴塔克人(曼代林人、昂科拉人)大規模改信伊斯蘭教。 [1] 

巴塔克人巴塔克人祭祖

取出屍骨洗刷重埋
居住在山裏的巴塔克人(Karo Batak)的一些古老儀式看起來可能會讓人感覺毛骨悚然,但是將家族成員的屍骨挖掘出來,卻是一項神聖的、延續數百年的傳統。為了紀念被埋葬於印尼北蘇門答臘省山腰間的親人,這個部落的成員會將逝者的屍骨重新挖出。隨即他們將屍骨小心翼翼地清洗乾淨,並將其放置於特殊修建的“顱骨房間”(skull house)內的另一具全新的棺材裏。 [2] 

巴塔克人魔法書

大魔法書(The Great Pustaha) 大魔法書(The Great Pustaha)
巴塔克人的巫師精於傳統草藥,也被認為擁有超自然能力,以及預測未來的能力(占卜)。巫醫們常常藉助一種叫做Pustaha的魔方書。魔法書的內容分為三類:1白魔法,包括病情診斷與治療,被賦予魔力的草約,護身符,魅力符,等。2黑魔法,包括製作各種毒藥,操作特定種類的精靈進行攻擊,讓別人迷戀自己的符咒,等。3占卜,其中包括用一種特定的日曆來預測採取特定行動的吉日。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熱帶博物館收藏有150本巴塔克魔法書,其中的“大魔法書”(The Great Pustaha)是最大的一本巴塔克魔法書,平放高度42釐米,所有頁展開長17米。

巴塔克人性觀念

巴塔克人允許男性婚前的同性戀關係。男孩在青春期離開父母,與十幾位年長男性睡在一處,他們會引導新來者開始同性戀實踐。 [3] 

巴塔克人食人習俗

巴塔克人的某些部落崇尚着獨特的宗教,相信人的力量可以通過食用被他人汲取,戰俘和犯有盜竊、通姦等罪的罪犯是這種力量的主要來源。
卡羅巴塔克人 卡羅巴塔克人
為了更好地汲取這種力量,巴塔克人在人肉料理上下了不少功夫。首先,戰俘被捆在樹幹上,由廚師將其頭部拿走,血液會被小心地收集起來,與大米一同製成布丁,或者直接當作飲料。如果肉源來自罪犯,還需要他的家人親自提供鹽、辣椒、檸檬等調料,以示服從判決不事反抗。部落裏的男人們接着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切割好的鼻子、耳朵、腳掌心會被視作最有力量的部分專門呈獻給酋長,但手掌心、臉蛋、心臟和肝臟也會被當作上等佳餚交給地位尊貴的人。在烹飪時,人肉會塗好鹽放在烤架上烤熟,同時灑入檸檬汁等調料,往往還會加入米飯——他們稱人肉非常美味,馬可·波羅在回憶錄中描寫道,巴塔克人會把骨髓也會敲出來吮吸乾淨。
但從18世紀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廣泛開展殖民地,很快控制了蘇門答臘大部分地區,經過幾場暴力衝突,荷蘭殖民政府在1890年立法禁止了食人行為,雖然有人聲稱巴塔克人直到20世紀初還在悄悄消費人肉,但相信自1816年這種行為就因為伊斯蘭教滲入變得罕見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