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康(拼音:k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康”字本義尚不明確,《説文解字》認為“康”是“穅(糠)”的或體。也有人認為“康”的本義是安寧、和樂。由安寧引申,指身體強健、健康。進而引申指富裕、廣大。
中文名
拼    音
kāng
部    首
五    筆
YVII
倉    頡
ILE
鄭    碼
TGXK
筆    順
點、橫、撇、橫折、橫、橫、豎鈎、點、提、撇、捺
字    級
一級(2385) [1] 
平水韻
下平七陽 [4] 
統一碼
5EB7
異    體
𠭳、𥹺、𢊪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筆畫數
3+8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四角碼
0029₉
注音字母
ㄎㄤ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5]
康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上部是“”字,似懸鐘之形;“庚”字下部有幾個小點(圖1)。由於“庚”字的構型還不明確,因此關於“康”字構型的爭議還比較大。
有的資料認為,“庚”字是某種樂器的象形,下面的幾個小點表示樂器發出的聲音。一説整個字表示振動懸鐘,灰塵下落之義。其本字實為“康樂”之“康”之初文。“庚”是“康”的形符,也可視為聲符。
有的資料認為,上部的“庚”像簸谷揚糠的風櫃;下面的兩點或四點表示從櫃裏揚落下來的米或糠,“康”當是“穅()”的本字。所以,“康”是象形、會意、形聲三種造字法兼而有之的字。
這個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圖2、3),形體變異不大。小篆(圖5)有了較大的變化:中部變成了左右兩手,下部繁化,多出了一橫,成為“米”。漢隸(圖7、8)則徹底改變了小篆的形,楷書又將“庚”字中部的“幹”形的頂部與左側的邊線整合成“廣”字頭,包圍部分整合後似”隸“字;這個字,從小篆以後,形體的訛變是相當大的。 [2]  [5] 
“康”指穀皮,穀皮是穀物去除中間的核之後剩下的部分,而這個殼是空空的,因此“康”引申表示“空、虛”,例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記錄有:“酌彼康爵,以奏爾時。”“康爵”即空酒杯。“空”再引申又可以指“欠收成、荒年”,例如《準南子·天文訓》中記錄;“故三歲而一飢,六歲而一衰,十二歲一康。”這裏“飢、衰、康”同時列舉,“康”表示荒歉 [18]  。一説,康的古字形模擬了聲音從鐘的裏面空虛之處發出,所以“康”有空虛之義。 [19] 
“康”很早又有和樂、安定的意思,如《詩經·唐風·蟋蜂》記載:“無已大康,職思其居。”是説不可太安樂,得把工作想。早在商周時期,帝王就以“康”為名號,如周有康王,是全盛時期的有為之主。這個意義和“穀皮”“空虛”幾乎沒有關聯,因此郭沫若認為,其實“康”的本義應為“和樂”,“糠”只是後起的形聲字。這個意義從古到今都很常用,今有“康樂”“康泰”“康寧”等詞,即是這個意義。生活的安樂常和生活的富足密切聯繫,因此“康”又兼有了“豐滿收穫、富足”的含義,例如“小康生活”“國富民康”就是這個意思。生活安定而富足人才能享受生活,於是就有了“健康”的意思,例如“安康”“康復”等等。 [18]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kāng
形容詞
安樂;安寧。
peaceful;
stable
《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康寧;康樂
〈文言〉豐足;豐富。
rich;
abundant
《詩經·周頌·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小康社會;康年
〈文言〉和悦;和諧。

《史記·樂書》:單緩慢易繁文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文言〉廣大。
broad
唐·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松樹》詩:漠漠塵中槐,兩兩夾康莊。
康衢;康莊大道
身體強健。
healthy
孔雀東南飛》: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康復;健康
〈文言〉同“糠”。
bran;
rice polishings
《墨子·備城門》:灰、康、秕、杯、馬矢,皆謹收藏之。

〈文言〉虛,空
empty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名詞
姓氏用字。參看“康姓”。



動詞
〈文言〉褒揚;讚美。
praise
《禮記·祭統》:康周公,故以賜魯也。

〈文言〉治理。

漢·蔡邕《獨斷》:安樂治民曰康。

〈文言〉褒揚;光大。

《周易·》: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

〈文言〉除,除去。

《陳書·世祖紀》:朕哀矜黔庶,念康弊俗,思俾阻飢,方存富教。

〈文言〉荒歉。

《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四谷不升謂之康。

kàng
動詞
〈文言〉通“”。 舉。

禮記·明堂位》:崇坫康圭。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禾部】苦岡切(kāng)
穅,榖皮也。從禾從米,庚聲。
康,穅或省。 [8] 

説文解字注

“谷之皮也”注:雲谷者,晐黍稷稻梁麥而言,谷猶粟也。今人謂巳脱於(於)米者為穅,古人不爾。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凡康寧,康樂皆本義空中之引伸。今字分別,乃以本義從禾,引伸義不從禾。
“從禾米,庚聲”注:庚,毛刻作康,誤,今正。苦岡切。十部。
“康,穅或省作”注:稃、𥢶、穅、康四篆大徐在秳、𥝬二篆之下。今以類移此。 [9]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部】康;部外筆畫:8
古文:𠭳
《唐韻》苦岡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岡切,竝音穅。《爾雅·釋詁》:樂也。《詩·唐風》:無巳大康。
又《周頌》:迄用康年。
又《爾雅·釋詁》:康,安也。《書·益稷》:庶事康哉。
又《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又《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疏:孫炎曰:康,樂也,交會樂道也。《釋名》:五達曰康。康,昌也,昌盛也,車步倂(並)列並用之,言充盛也。《列子·仲尼篇》:堯遊於(於)康衢。《史記·騶衍傳》:為列第康莊之衢。
又《易·晉卦》:康侯用錫馬蕃庶。注:康,美之名也。
又《禮·祭統》:康周公。注:康,猶褒大也。
又《諡法》:淵源流通曰康,温柔好樂曰康,令民安樂曰康。
又國名。《書·康誥疏》:命康叔之誥。管蔡郕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內。
又《前漢·西域傳》: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北與康居接。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康州,析端州之端溪置。
又姓。《廣韻》:衞康叔之後。
又《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注:瓠,壺也。賈誼《吊屈原賦》:寶康瓠。
又與穅通。《説文》:穅或省作康。
又與漮通。《爾雅·釋詁》:漮,虛也。《詩·小雅》:酌彼康爵。箋:康,空也。漮康音義同。
又《集韻》:苦浪切,音抗。《禮·明堂位》:崇坫康圭。注:康讀為亢。疏:亢,舉也。 [10] 

廣韻

苦岡切,平唐溪 ‖庚聲陽部(kāng)
和也。樂也。又姓,衞康叔之後。亦西胡姓。苦岡切。十四。 [3]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11]

書寫提示

康字書寫筆順 康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隸”,“肀”部的上半部中間橫筆兩端出頭。
【寫法】❶“廣”從上、左包圍“隸”,底部“隸”低。❷“廣”,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隸”,“肀”部居中,中間一橫起筆於橫中線,兩端出頭;亅的豎段在豎中線;點、提和撇、捺分列亅兩旁,捺腳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ɑŋ
王力系統
董同龢系統
ɑŋ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kh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ŋ
擬音/王力系統

ɑ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âng
(以上參考資料 [14-15] 

韻書集成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目韻部
韻系
聲調
四呼
韻攝
清濁
擬音
廣韻
苦岡切
下平十一唐
平聲
一等
開口呼
次清
kʰɑŋ
集韻
丘岡切
下平十一唐
平聲
一等
開口呼
次清
kʰɑŋ
口浪切
四十二宕
去聲
一等
開口呼
次清
kʰɑŋ
中原音韻

江陽

陰平

開口呼

次清
kʰaŋ
洪武正韻
丘剛切
十七陽
平聲



次清
k‘aŋ
口浪切
十七漾
去聲



次清
k‘aŋ
分韻撮要

第十剛講降角
陰平





(以上參考資料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ʰ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ʰ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ʰ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ʰ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ʰ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ʰ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h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h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ɔŋ
55
陰平
文讀
kʰaŋ
55
陰平
白讀
kʰ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38
  • 3.    音韻、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8]
  • 4.    平水韻 七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2-13]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30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26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 :124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60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296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90
  • 11.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0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2
  • 13.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01]
  • 14.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5.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7
  • 18.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82-283
  • 19.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7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