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庚(拼音:gē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金文 [2]  。“庚”字的本義未見於文獻,頗有爭議。早在甲骨文中,“庚”就已經假借作天干第七位的名稱。古人將干支與五行、五方、五味及五常等相配,故“庚”又被賦予“金”、“義”等含義。農曆夏至三庚數伏,所以“庚”又成為“伏天”的代稱。此外“庚”還有道路、道理、年齡、更替、償還等義,疑均為假借義。
中文名
拼    音
gēng
部    首
五    筆
YVWI(86);OVWI(98) [4] 
倉    頡
ILO [4] 
鄭    碼
TGXO [4] 
筆    順
①點②橫③撇④橫折⑤橫⑥橫⑦撇⑧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219)
平水韻
下平聲第八·庚 [5] 
筆畫數
3+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5E9A [4] 
四角碼
0028₇
異    體
𢈏、𢈰、𧟴、𠩖
造字法
象形字(存疑)
結    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ㄍㄥ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庚的構型與本義尚無定論,疑似象形字,但所模擬之物不明,主要有以下幾種解説: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是會意字。根據古代五行學説,庚、辛屬金,代表西方,西方是秋天的方位,主谷,上面的“幹”形是草木上的果實,兩邊是手。合起來表示用雙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實。不過,許慎是就小篆字形進行分析的。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庚字小篆作兩手奉干之形,然於骨文金文均不相類。” [2] 
有的資料認為,“庚”字是“有耳可搖之樂器”,類似後世的搖鼓,也叫“貨郎鼓”(撥浪鼓),古書中則稱為“鼗(táo)”。甲骨文(圖2、3)與金文(圖1、圖A-E)字形,中間像鼓面,鼓身兩側有着下垂狀的雙耳。商代樂器“庚”的實物尚未發現,但是一些青銅器和漢墓畫像石上的畫像中,可以看到一種形似商代金文“庚”的大搖鼓(見下圖) [22]  [23]  。“庚”成為天干之一,與鼓在商代的計量時間、傳遞訊息的具體作用有關。沈建華曾梳理甲骨卜辭中“鼓為計時”的證據,他説:“古時擊鼓行夜戒守,故也謂更曰鼓,鼓樓的前身從報更鼓演化而來。” [22] 
南陽草店漢墓畫像石中的鼗鼓(左)與晉國青銅器上的狩獵(右) 南陽草店漢墓畫像石中的鼗鼓(左)與晉國青銅器上的狩獵(右)
郭沫若將“庚”解作“鉦”,意謂“觀其形制,當是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鉦”(《《甲骨文字研究》》)。徐中舒則認為“庚”之雙耳與鉦之外形不符,“然於文獻記載及實物徵驗之,鉦皆無耳,且以槌擊之,故庚、鉦非一物”(《甲骨文字典》)。 [22] 
有的資料認為,“庚”是古代的篩糠器,相當於今天農村所使用的“風櫃”。上面的“丫”形是個倒穀米下去的漏斗.其餘部分,便是風櫃的輪廓。這種農具商周時代已經使用,這就説明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情況,也説明這個字有可能是這種農具的象形。小篆後加的兩隻手,使這一意義更加突出。 [6]  [7] 
參宿與“庚”甲骨文 參宿與“庚”甲骨文
有論文顯示,“庚”代表西方,其字形取象於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在獵户座及附近)。參宿下部有三顆小星,稱為“伐星”。參宿與伐星如右圖結合,與“庚”的 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合。郭沫若所認為像樂器之形的“庚”可能是另外一個字。 [8] 
“庚”字最早見於商代金文(圖1),象形意味非常重,後期發現的甲骨文則將頂端作分叉狀(圖2、3),此後一直到秦代小篆(圖5),字形沒有大的變化。《説文》小篆將中部分裂為左右兩手的形狀(圖7)。秦隸(圖6)將左右部分變作不對稱,右側的平直化而左側的不變。發展到東漢時又將上部的兩斜筆變為一橫,其上再加一點(圖9)。最後,楷書將“幹”形的頂部與左側的邊線整合成“廣”字頭,中間的豎筆裂開呈“人”字形,就是今天所見的“庚”字。 [2]  [6] 

漢字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天干的第七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參看“天干地支”。
the seven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紀日示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
紀年示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庚申,共和元年。”
庚日;庚子賠款
序數第七的代稱。


〈文言〉西方的代稱。

左傳·哀公十三年》:“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杜預注:“庚,西方。”

〈文言〉金的代稱。

淮南子·天文》:“庚辛申酉,金也。”

〈文言〉秋季的代稱。

史記·天官書》:“秋,日庚、辛。”

年齡。
age
宋·許月卿《次韻程願》之一:“丙子與君無貴者,甲辰惟我亦同庚。”
年庚;同庚;貴庚
古代指五常中的“義”。

漢·揚雄《太玄·斷》:“庚斷甲,我心孔碩,乃後有鑠。範望注:“庚,義也;甲,仁也。”

〈文言〉“伏天”的代稱。

黃升《酹江月·題玉林》詞:“西風解事,為人間、洗盡三庚煩暑。”
庚伏;庚暑
〈文言〉道路。

《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

古代計里程的單位。

章炳麟《新方言·釋地》:“行海者以更計程,此即庚字。在水計庚,猶在陸計傳。”

〈文言〉猶言道理,規律。

晉·束晰《補亡詩》:“由庚,萬物得其道也。”

(Gēng)姓氏用字。參看“庚姓”



動詞
〈文言〉賠償,償還。
compensate
《禮記·檀弓下》:“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之。’”鄭玄注:“庚,古衡反,償。”

〈文言〉通“”。變更;更換。
change
逸周書·度邑》:“汝幼子庚厥心,庶乃來班,朕大環茲於有虞意。”

[9-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庚部】古行切(gēng)
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𪗇。凡庚之屬皆從庚。 [12] 

説文解字注

“位西方”注:律書曰:庚者,言陰氣更萬物,律曆志。斂更於(於)庚。《月令》注曰:庚之言更也,萬物皆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注:庚庚,成實皃。服虔《漢書》注曰:庚庚,橫皃也,字象形。古行切,古音在十部,讀如岡。
“庚承己,象人䐡”注:冡《大一經》,按小徐駁李陽冰説。從幹,□象人兩手把幹立,不可從。今各本篆皆從陽冰。非也。中□者,象人䐡。 [13] 

廣韻

古行切,平庚見 ‖庚聲陽部(gēng)
更也。償也。《爾雅》雲:“太歲在庚曰上章。”又姓,唐有太常博士庚季良。又漢複姓,《莊子》有庚桑楚。古行切。十二。 [20]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廣字部】庚;部外筆畫:5
《唐韻》古行切。《集韻》《韻會》居行切。《正韻》古衡切,竝音賡。《集韻》:庚,十干名也。《説文》: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又:月在庚曰窒。《釋名》:庚,剛也,堅強貌也。
又《玉篇》:庚猶更也。《易·巽卦》: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本義:庚,更也。事之變也。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寧於其變之前,癸所以揆度於其變之後。
又長庚,星名。《詩·小雅》: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傳:日出,明星為啓明。日既入,謂明星為長庚。庚,續也。《詩緝》:夾漈鄭氏曰:啓明金星,長庚水星。金在日西,故日將出,則東見。水在日東,故日將沒,則西見。實二星也。《後漢·馬融傳》:曳長庚之飛髾。注:長庚,即太白星。
又《左傳·哀十三年》: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注:軍中不得出糧,故為私隱。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
又年齒亦曰庚。《墨客揮犀》:文彥博居洛日,年七十八,與和昫司馬旦席,汝言為同庚會,各賦詩一首。
又《癸辛雜識》:張神鑑瞽而慧,每談一命,則旁引同庚者數十,皆歷歷可聽。
又《前漢·文帝紀》:大橫庚庚。注:師古曰:庚庚,橫貌也。
又《集韻》:道也。《詩序》: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左傳·成十八年》:塞夷庚。注:吳晉往來之要道。
又《廣韻》:償也。《禮·檀弓》: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詳以告曰:請庚之。
又《隋書·律曆志》:夷則一部二十七律。一曰和庚。
又姓。《唐韻》:唐有太常博士庚季良。
又庚桑,複姓。《莊子·庚桑楚》注:楚名。庚桑,姓也。
又六庚,天獸名。《太公·陰謀》:六庚為白獸,在上為客星,在下為害氣。
又倉庚,鳥名。《爾雅·釋鳥》:倉庚,商庚。注:即鵹鳥也。《詩·豳風》:倉庚于飛,熠燿其羽。
又盜庚,草名。《爾雅·釋草》:蕧,盜庚。注:旋蕧似菊。《本草》:旋蕧一名盜庚。夏開黃花,盜竊金氣也。 [14] 

近字辨析

庚、庾
二字字形相近,時有混淆。“庚”的古字形是獨體字,“”是從廣(yǎn)聲臾的形聲字。二者字義並不相干。古代文學家庾信不能寫作“庚信”,大庾嶺不能寫作“大庚嶺”。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庚”字書寫筆順 “庚”字書寫筆順
❶中間橫筆右端出頭。底部齊平。❷“廣”,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右下包圍部分居豎中線部位;中間一橫從橫中線下側起筆,收筆於橫中線,右端超出“廣”;豎撇沿豎中線下行;捺腳與左邊兩撇的撇尖持平並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6]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ăŋ
王力系統
k
eaŋ
董同龢系統
k
ăŋ
周法高系統
k
raŋ
李方桂系統
k
rang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r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r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r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ɐŋ
王力系統

k
ɐŋ
董同龢系統

k
ɐŋ
周法高系統

k
李方桂系統

k
ɐng
(參考資料:漢典 [17-18]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聲紐)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全清
古行切
kɐ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全清
居行切
kɪaŋ
禮部韻略

平聲




古衡切

增韻

平聲




古衡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十五庚青
齊齒呼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十五庚青




雞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古衡切
k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五登等凳德





(參考資料:漢典 [1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ə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ə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ə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ən
44
陰平
文讀
kaŋ
44
陰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kiɛ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æ̃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iɛ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a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ɐ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a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ŋ
55
陰平
文讀
kĩ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ẽ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e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a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1]  、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6-09-26]
  • 5.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3130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FGH[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94
  • 7.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28
  • 8.    尹黎雲.干支字新證[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2(02):62-68+41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45
  • 10.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22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43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23
  •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963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87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72
  • 16.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01]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2]
  • 1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2]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2]
  • 2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3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3
  • 22.    宋亦簫, 李曉璐. 庚、單諸字與雷神崇拜[J].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第41卷(4):139-150.
  • 23.    葛亮.漢字再發現 從舊識到新知[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11:107-1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