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亢
- 拼 音
- kàng,gāng、háng
- 部 首
- 亠
- 五 筆
- YMB(86);YWB(98) [4]
- 倉 頡
- YHN [4]
- 鄭 碼
- SQD [4]
- 字 級
- 一級(0162) [1]
- 平水韻
- 去聲二十三漾(kàng),下平七陽(gāng、háng) [6]
- 注音字母
- ㄎㄤˋ,ㄍㄤ、ㄏㄤˊ
- 筆畫數
- 2+2
- 異體字
- 𠕵、𪜠
- 造字法
- 指事字(存疑)
- 結 構
- 獨體字,上下結構
- 統一碼
- 基本區 U+4EA2 [4]
- 四角碼
- 0021₇ [4]
亢文字源流
編輯“亢”字構型不詳,因依據文字之不同,因而各説其義,即使根據同一文字亦會有不同之理解。許慎《説文解字》認為,亢是人頸的前部,是個象形字,它的上部是“大”字省掉了“人”只留下“亠”,實指“人”,“幾”的形狀像頸動脈的樣子。讀音為gāng。但是許慎的依據是篆文。“亢”甲骨文作圖1,看上去更像一個雙腿被刑具束縛的人。文字學家林義光先生指出,這個字像人形,中間那一筆短橫表示“吭”,即咽喉,是指事字。竇文宇、竇勇認為,甲骨文“亢”是“大”字加指事符號構成,“大”字是人四肢活動的示意圖,指事符號加在雙腿上,表示兩腿特別能走,由此產生亢進、高傲之含義。文字學家康殷認為此字像人兩腿之間加着桎(古代撐在兩腳之間的刑具),當是“桎”的初文。
[7-8]
亢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kàng | 形容詞 | 高(多指音調或地勢)。 | high | 《莊子·人間世》:“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 酈道元《水經注·洛水》:“水出鵜鴣山。山有二峯,峻極於天,高崖雲舉,亢石無階。 | 高亢 |
高傲。 | supercilious | 《穀梁傳·成公二年》:“楚無大夫,其曰公子,何也?嬰齊亢也。” 《新唐書·文藝傳上·崔信明》:“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 | 不卑不亢 | ||
乾旱。 | arid | 庾信《和李司錄喜雨》詩:“純陽實久亢,雲漢萬昭回。” | |||
副詞 | 極;過甚。 | very | 《左傳·宣公三年》:“今公子藺、姞甥也……先納之可以亢寵。” 歐陽修《答梅聖俞寺丞見寄》詩:“自從還邑來,會此驕陽亢。” | 亢奮;亢進;亢旱 | |
名詞 | 正樑。 | 《逸周書·作雒》:“重亢重郎”。 孔晁注:“重亢,累棟也;重郎,累屋也。” | |||
《史記·律書》:“南至於亢。亢者,言萬物亢見也。” | |||||
(Kàng)姓氏用字,參看“亢姓”。 | |||||
動詞 | 抵擋;匹敵。後多作“抗”。 | resist; withstand | 《左傳·宣公十三年》:“我則為政,而亢大國之討,將以誰任?” 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嗟嗟維王,雖古誰亢?” | ||
庇護;保護。 | shelter; shield | 《左傳·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宋濂《鄭楫墓銘》:“竊意其能亢吾宗,今不幸死矣。” | |||
舉,興起。 | 《穀梁傳·僖公十六年》:“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 | ||||
擔當。 | 《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 ||||
gāng (又讀háng) | 名詞 | 咽喉,喉嚨。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 | ||
比喻要害之處。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 ||||
gēng | 人名用字。 |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張湛注:“音庚桑,名楚。《史記》作亢桑子。” |
亢古籍釋義
編輯亢説文解字
【卷十】【亢部】古郎切(gāng)
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凡亢之屬皆從亢。
亢説文解字注
人頸也。
段注:史、漢《張耳列傳》:乃仰絕亢而死。韋昭曰:亢,咽也。蘇林雲:骯,頸大脈也。俗所謂胡脈。婁敬傳:搤其亢。張晏曰:亢,喉嚨也。按《釋鳥》曰:亢,鳥嚨。此以人頸之偁為鳥頸之偁也。亢之引申為高也,舉也,當也。
從大省。
段注:上人。
象頸脈形。
段注:下冂。蘇林説與此合。古郎切,十部。按亦胡郎切,亦下浪切。俗作骯,作吭。
頏,亢或從頁。
段注:此字見於經者,《邶風》曰:燕燕于飛,頡之頏之。《毛傳》曰: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解者不得其説。玉裁謂:當作飛而下曰頡,飛而上曰頏。轉寫互譌久矣。頡與頁同音,頁古文〔⿰旨首〕飛而下如〔⿰旨首〕首然,故曰頡之。古本當作頁之。頏即亢字。亢之引申為高也,故曰頏之。古本當作亢之。於音尋義,斷無飛而下曰頏者。若楊雄《甘泉賦》:柴虒參差,魚頡而鳥胻。李善曰:頡胻,猶頡頏也。師古曰:頡胻,上下也。皆以《毛詩》頡頏為訓。魚潛淵,鳥戾天。亦可證頡下頏上矣。俗本漢書胻譌從目,作䀪。《集韻》入諸《唐韻》,謂即燕燕之頏字。俗字之不可問有如此者。楊雄解嘲:鄒衍以頡亢而取世資。《漢書》作亢,《文選》作頏,正亢、頏同字之證。頁部曰:頡者,直項也。亢者,人頸。然則頡亢正謂直項。《淮南·修務訓》: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悦其色矣,此正用直項之訓。解嘲之頡亢,亦正謂鄒衍強項傲物而世猶師資之也。亢用字之本義。東方朔畫贊雲:苟屈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頏以傲世。亦取直項之義。
[12]
亢廣韻
古郎切,平唐見 ‖亢聲陽部(gāng)
亢,星名。一曰亢父縣。《説文》:“人頸也。”
苦浪切,去宕溪 ‖亢聲陽部(kàng)
亢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 亢;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2
《唐韻》古郎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郎切,並音岡。《説文》:人頸也。《史記·婁敬傳》:搤其亢。
又《爾雅·釋鳥》:亢,鳥嚨。注:亢即咽,俗作吭。
又《玉篇》:苦浪切。星名。《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注:列宿數起角亢,故曰壽。《史記·天官書》:亢為疏廟。《春秋·元命包》:亢四星為廟庭,聽政之所,其佔明大,則輔臣忠,天下寧。
又過也,愆也。《易·乾卦》:亢龍有悔。《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又旱曰亢陽。
又極也。《左傳·宣三年》:可以亢寵。
又強也,蔽也。《左傳·昭元年》:鄭太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又無所卑屈曰亢。《唐書·崔信明傳》: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
又督亢,龍亢,俱地名。
又姓。明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佈政。
又敵也。揚雄《趙充國贊》: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
亢字形書法
編輯亢字形對比
亢書寫提示
亢書法欣賞
亢音韻集成
編輯亢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ɑŋ | |
王力系統 | 陽 | k | aŋ | |
董同龢系統 | 陽 | k | ɑŋ | |
周法高系統 | 陽 | k | aŋ | |
李方桂系統 | 陽 | k | ang | |
西漢 | 陽 | |||
東漢 | 陽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 | ɑ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k | ɑ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 | ɑ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 | ɑn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 | âng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k | ɑŋ |
亢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亢 | 岡 | 宕 | 平聲 | 下平十一唐 | 見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清 | 古郎切 | kɑŋ | |
抗 | 宕 | 去聲 | 四十二宕 | 溪 | 開口呼 | 一等 | 次清 | 苦浪切 | kʰɑŋ | |||
集韻 | 岡 | 宕 | 平聲 | 下平十一唐 | 見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清 | 居郎切 | kɑŋ | ||
𣃚 | 宕 | 平聲 | 下平十一唐 | 匣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寒剛切 | ɣɑŋ | |||
庚 | 梗 | 平聲 | 下平十二庚 | 見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居行切 | kɪaŋ | |||
阬 | 梗 | 平聲 | 下平十二庚 | 溪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清 | 丘庚切 | kʰɪaŋ | |||
㽘 | 宕 | 上聲 | 三十七蕩 | 見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清 | 舉朗切 | kɑŋ | |||
吭 | 宕 | 去聲 | 四十二宕 | 匣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下浪切 | ɣɑŋ | |||
亢 | 宕 | 去聲 | 四十二宕 | 溪 | 開口呼 | 一等 | 次清 | 口浪切 | kʰɑŋ | |||
韻略 | 平聲 | 唐 | 居郎切 | |||||||||
去聲 | 宕 | 口浪切 | ||||||||||
增韻 | 平聲 | 唐 | 丘剛切 | |||||||||
平聲 | 唐 | 居郎切 | ||||||||||
平聲 | 唐 | 胡剛切 | ||||||||||
平聲 | 庚 | 古衡切 | ||||||||||
上聲 | 蕩 | 下黨切 | ||||||||||
去聲 | 宕 | 下浪切 | ||||||||||
去聲 | 宕 | 口浪切 | ||||||||||
中原音韻 | 岡 | 陰平 | 江陽 | 見 | 開口呼 | 全清 | kaŋ | |||||
炕 | 去聲 | 江陽 | 溪 | 開口呼 | 次清 | kʰa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江陽 | 歌秔切 | |||||||||
去聲 | 江陽 | 軻桁切 | ||||||||||
洪武正韻 | 康 | 平聲 | 十七陽 | 溪 | 苦 | 次清 | 丘剛切 | k‘aŋ | ||||
岡 | 平聲 | 十七陽 | 見 | 古 | 全清 | 居郎切 | kaŋ | |||||
杭 | 平聲 | 十七陽 | 匣 | 胡 | 全濁 | 胡剛切 | ɣaŋ | |||||
庚 | 平聲 | 十八庚 | 見 | 古 | 全清 | 古衡切 | kəŋ | |||||
沆 | 上聲 | 十七養 | 匣 | 胡 | 全濁 | 下黨切 | ɣaŋ | |||||
吭 | 去聲 | 十七漾 | 匣 | 胡 | 全濁 | 下浪切 | ɣaŋ | |||||
亢 | 去聲 | 十七漾 | 溪 | 苦 | 次清 | 口浪切 | k‘aŋ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16
- 3.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463
- 4. 亢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8]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3
- 6. 平水韻 二十三漾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28]
- 7. 王甘文著.先祖秘語:隻眼窺漢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03:35
- 8.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759-760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13;727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08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23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28]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80;428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