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銅

鎖定
康銅(英語:Constantan)是一種合金,由55%的銅和45%鎳(Cu55Ni45)所組成,它的特性是不易隨温度變化而改變其性質,且電阻率高。具有低的電阻率温度係數和中等電阻率(電阻率為0.48μΩ·m)。
中文名
康銅
外文名
konstantan alloy
性    質
一種具有高電阻率的合金金屬
材    料
含40%鎳,1.5%錳的銅合金
特    點
具低電阻率温度係數和中等電阻率
熱膨脹係數
0.000016.

目錄

康銅

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Ni原子序數為28。它是一種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其銀白色帶一點淡金色。鎳屬於過渡金屬,質硬,具延展性。純鎳的化學活性相當高,這種活性可以在反應表面積最大化的粉末狀態下看到,但大塊的鎳金屬與周圍的空氣反應緩慢,因為其表面已形成了一層帶保護性質的氧化物。即使如此,由於鎳與氧之間的活性夠高,所以在地球表面還是很難找到自然的金屬鎳。地球表面的自然鎳都被封在較大的鎳鐵隕石裏面,這是因為隕石在太空的時候接觸不到氧氣的緣故。在地球上,這種自然鎳總會和結合在一起,這點反映出它們都是超新星核合成主要的最終產物。一般認為地球的地核就是由鎳鐵混合物所組成的。
鎳的使用(天然的隕鎳鐵合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阿克塞爾·弗雷德裏克·克龍斯泰特於1751年最早分離出鎳,並將它界定為化學元素,儘管他最初把鎳礦石誤認為銅的礦物。鎳的外語名字來自德國礦工傳説中同名的淘氣妖精(Nickel,與英語中魔鬼別稱"Old Nick"相近),這是由於鎳銅礦不能用鍊銅的方法煉出銅來,所以被比擬成妖魔。鎳最經濟的主要來源為鐵礦石褐鐵礦,含鎳量一般為1-2%。鎳的其他重要礦物包括硅鎂鎳礦鎳黃鐵礦。鎳的主要生產地包括加拿大的索德柏立區(一般認為該處是隕石撞擊坑)、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及俄羅斯諾里爾斯克
由於鎳在室温時的氧化緩慢,所以一般視為具有耐腐蝕性。歷史上,因為這一點鎳被用作電鍍各種表面,例如金屬(如鐵及黃銅)、化學裝置內部及某些需要保持閃亮銀光的合金(例如鎳銀)。世界鎳生產量中的約6%仍被用於抗腐蝕純鎳電鍍。鎳曾經是硬幣的常見成分,但現時這方面已大致上被較便宜的鐵所取代,尤其是因為有些人的皮膚對鎳過敏。儘管如此,英國還是在皮膚科醫生的反對下,於2012年開始再使用鎳鑄造錢幣。
只有四種元素在室温時具有鐵磁性,鎳就是其中一種。含鎳的鋁鎳鈷合金永久磁鐵,其磁力強度介乎於含鐵的永久磁鐵與稀土磁鐵之間。鎳在現代世界的的地位主要來自於它的各種合金。全世界鎳產量中的約60%被用於生產各種鎳鋼(特別是不鏽鋼)。其他常見的合金,還有一些的新的高温合金,就幾乎就佔盡了餘下的世界鎳用量。用於製作化合物的化學用途只佔了鎳產量的不到3%。作為化合物,鎳在化學制造有好幾種特定的用途,例如作為氫化反應的催化劑。某些微生物和植物的用鎳作為活性位點,因此鎳是它們重要的養分。 [1] 

康銅合金

合金,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物質(至少有一組分為金屬)混合而成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一般由各組分熔合成均勻的液體,再經冷凝而得。
合金至少會以下三種中的一種:元素形成的單一相固態溶液,許多金屬相形成的混合物,金屬形成的金屬互化物。固態溶液的合金其微結構有單一,部分為溶液的合金則是有二相或二相以上,其分佈可能是勻相,也可能不是勻相,依材料冷卻過程的温度變化而定。金屬互化物一般會有一種合金或純金屬包在另一種純金屬內。
由於合金一些特性比純金屬元素要好,因此會用在特定的應用中。合金的例子包括焊料黃銅、白鑞、磷青銅汞齊等。
合金的成分一般是以質量比例來計算。合金依其原子組成的方式,可以區分為替代合金或間質合金,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勻相(只有一相)、非勻相(不止一相)及金屬互化物(兩相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 [2] 
概述
合金的生成常會改變元素單質的性質,例如,鋼的強度大於其主要組成元素。合金的物理性質,例如密度、反應性、楊氏模量導電性導熱性可能與合金的組成元素有類似之處,但是合金的抗拉強度抗剪強度卻通常與組成元素的性質有很大不同。這是由於合金與單質中的原子排列有很大差異。例如合金的熔點比組成合金的金屬熔點要低是因為各種金屬原子半徑有所差異,較不易形成穩定的晶格。
少量的某種元素可能會對合金的性質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鐵磁性合金中的雜質會使合金的性質發生變化。
不同於純淨金屬的是,多數合金沒有固定的熔點,温度處在熔化温度範圍間時,混合物為固液並存狀態。因此可以説,合金的熔點比組分金屬低。參見低共熔混合物
常見的合金中,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青銅是錫和銅的合金,常用於雕象、裝飾品和教堂鍾。一些國家的貨幣都會使用合金(如鎳合金)。
合金是一種溶液,如鋼中,鐵是溶劑,碳是溶質 [3] 

康銅應用

康銅適宜在交流電路中使用,作精密電阻、滑動電阻、電阻應變計等,也可用於熱電偶和熱電偶補償導線材料。 [3] 

康銅參見

參考資料
  • 1.    Kittel, Charles.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Wiley. 1996: 449. ISBN 0-471-14286-7.
  • 2.    Pagel, Bernard Ephraim Julius. Further burning stages: evolution of massive stars. Nucleosynthesis and chemical evolution of galaxies. : 154–160. ISBN 978-0-521-55958-4.
  • 3.    李琪, 喬慶東. 有機電化學法合成二茂鎳的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2010. 23(3): 58-61,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