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安鎮

(上海市奉賢區下轄鎮)

鎖定
平安鎮,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原名平安鄉,1959年成立平安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撤鄉建鎮。2002年,撤銷平安鎮、邵廠鎮,設立新的平安鎮。2003年11月,撤銷四團鎮、平安鎮,設立新的四團鎮 [1] 
中文名
平安鎮
外文名
Ping'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上海市奉賢區
地理位置
長江下游
面    積
540 畝
政府駐地
平安鎮
電話區號
021
人口數量
6642(2008年)
現    狀
四團鎮

平安鎮歷史沿革

原平安鎮轄境東鄰邵廠鎮,南連五四農場,西接洪廟鎮,北鄰四團鎮,鎮政府駐平安。1995年末,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2.08萬人,轄1個居委會和漁洋、向陽、桐橋、五四、七古、農展、紅莊、龍尖、平北、平南、平海、民福、三團港13個行政村。 [2] 
平安鎮有新老之分。老平安鎮處,在清雍正年間已有鹽團名“偷安泐”,但民間傳稱為“偷鴨泐”,説有一條泐腳流入海內,兩灘多棲野鴨,有人前往捕捉,傳為偷鴨者,故名。民初有蔡泉堂者在此開店,曾稱蔡師傅店頭,後有黃傳香開設鹽廒,嫌名不雅,稱為“平安”。人民公社建立後,為平安公社機關所在地。
86年 2012年平安鎮 對比!
1972年起,因老鎮交通不便,公社機關遷新平安鎮。新平安又名龍尖、四團港、大堰樁,原是一片農田,1957年開始興建。該鎮位於縣境東南沿海,距縣府27公里。鎮呈長方形,面積540畝,人口6642人,其中居民1145人,農民4257人,鄉辦企業職工1240人。

平安鎮行政區劃

平安鎮屬行政建置型集鎮。鄉腳除本鄉外,兼及五四農場,商市頗盛。
主街呈東西‘一’字形,長250米,寬24米,中間為綠化地帶。兩側有供銷社、食品站等服務門市部。沿四團港兩側新建有工業公司和副商公司大樓,下設服務門市部。副商公司系仿古建築,翹脊飛檐,典雅別緻。
工業區位於四團港東側一線,南北長1240米,有1家縣辦廠,12家鄉辦、村辦廠。1984年,鎮區工人3180人,總產值2078.3萬元,利潤303.1萬元。縣照相器材廠生產的海鷗牌上光機銷售全國各地。鄉辦廠有農機廠、電容器廠、塑料廠、被單廠等。農機廠為全縣首先製造紙箱機械廠家,膠水機、訂箱機、瓦楞機聞名全國,暢銷各地,紙箱雙色、單色印刷機曾參加廣交會外銷,外商曾來廠觀光。
平安鎮為中港碼頭魚貨集散中轉點,又鄰近縣、鄉、農場的海水、淡水養殖場,故鎮上頗多海鮮,農村集市貿易活躍。1984年,全年上市59290人次,成交額32.49萬元。日均上市162人次,成交額890元。
該鎮已有中學、小學、衞生院各1所,另有影劇院等文化設施。
(以下為更新)
平安鎮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東南部,鎮域似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東南西北分別與南匯區、五四農場、奉城鎮、四團鎮接壤。縱貫平安腹地的母親河——四團港,北通浦南運河,南極中港出海水閘,河海相連,蓄排自如。地理位置東經121º27'、北緯30º57',距縣治南橋鎮27千米、浦東國際機場28千米、洋山深水港碼頭18千米。2003年,總面積40.32平方米,常住人口38763人,其中外來暫住人口有7759人,人口密度為961人/平方千米。
平安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始築裏護塘,明成化八年(1472年)全線大修,其時平安地區緊靠裏護塘部分成陸。清雍正二年(1724年)今漁洋村7組距海7.5千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始築彭公塘。至此,境內土地全部成陸,歷時700餘年。地勢平坦,高程為吳淞零上4.2~4.5米。土壤以黃夾沙為主。土地肥沃,河道縱橫,物產豐富,盛產糧棉魚蝦,為江南魚米之鄉。
平安地處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氣候温和濕潤、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1985年~2003年,年平均氣温為16.17ºC,降水量為1186.3毫米,日照1931小時,雨日144天,無霜期240天。19年間,受温室效應等影響,初霜期推遲,年均氣温比六七十年代上升約0.5ºC,其中冬季氣温上升0.9ºC。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颱風、雷擊等。
鎮(鄉)治平安鎮有新老之分,老平安鎮(俗稱偷鴨泐、平安泐)位於今平南村10組,清末年間成集,新平安鎮指今鎮。1925年,外人黃傳香來偷鴨泐開設鹽廒,嫌名不雅,故易名平安,寓意“平平安安”。距今約300年左右,境內已有人類棲息,今漁洋、五古、楊家宅、橫橋村北隅為平安發祥地。清雍正四年(1726年)~1946年間,平安地區先後歸奉賢縣白沙鄉、東一鄉、四團鎮轄。1947年春,奉賢縣“撤區並鄉”,平安地區為濱海鄉,設鄉治於偷鴨泐。1972年,集鎮西遷四團港。
1949年10月,平安地區隸屬奉賢縣第五區,有邵廠、平安、民福、三坎、漁村5鄉、64個行政村。1954年,友誼河以南批量土地劃入海濱農場(1963年易名五四農場),此後,平安南界脱海。1957年,奉賢“撤區並鄉”,析出漁村鄉6個村和三坎鄉5個村歸四團鄉外,其餘建平安鄉(大鄉),下轄28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組建平安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期間,曾設有邵廠、漁洋、平安、五古、民福等5個管理區,部分大隊名稱更改。同年,奉賢縣劃歸上海市。1971年,組建新建大隊。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制,保留管理委員會經濟組織,建立平安鄉人民政府,實行鄉管村建制,下轄25個行政村、268個村民小組,部分村名作調整。1986年7月,析出朱新、鎮北、集賢等3個村劃歸洪廟鄉,析出新建、前哨、邵靴、紅衞、砂磧、楊家宅、橫橋、五古、良民等9個村劃歸邵廠鄉,時轄平南等13個行政村、143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委員會。1994年9月“撤鄉建鎮”,平安鄉人民政府更名平安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建制。2002年5月,奉賢區實施第一輪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原平安鎮、邵廠鎮,建立新平安鎮,時轄22個行政村、233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委員會和邵廠社區辦事處。2003年11月,奉賢區實施第二輪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原四團鎮、平安鎮,建立新四團鎮,鎮治設於四團鎮。平安自1947年置鄉治至2003年撤銷建置鎮共57年。
(二)
平安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7年3月,在中共地下黨員林鈞、金學成等領導和影響下,民福、偷鴨泐等地曾先後2次發動鹽民武裝暴動,搗毀、焚燒鹽廒。1928年,劉曉、李主一利用師生關係派遣民福人馬祖援(曙光中學學生)在民福小學、草廟(今民福村10組)等地以辦學、開設香堂為名設立革命秘密活動點。劉多次來民福宣傳革命思想、培養積極分子,為方便落腳認蘇錫桃為寄父。1938年,馬祖援受黨組織指派在民福地區組織錢桂樓等20餘名熱血青年去南匯周大根部習訓,積蓄革命力量,伺機發動武裝暴動。1940年12月,中共浦東工委指派張曉初在吳掌林(後改名陳友新)家宣佈由吳掌林、石翠祥、鬱金發3名共產黨員組成中共民福地下黨支部,吳掌林任黨支部書記,成為奉賢農村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第一個地下黨支部。至解放前夕,共發展共產黨員19名(另有資料為20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開展宣傳羣眾、籌集糧草、運送彈藥、救護傷員、為民除奸、迎接大軍入境等革命活動。湧現了蘇錫桃將兒子“頂替”劉曉免遭敵人加害,錢桂樓賣田捐助革命經費,陳友新、朱祥生老伴受牽連遭敵人嚴刑敲打等革命故事。在與反動地方武裝的鬥爭中,勇敢善戰、寧死不屈,唱響了平安人民推翻舊政府、渴望新中國的凱歌,唐蘭生、錢指江、唐永林等13位平安兒女壯烈捐軀,可歌可泣。今楊家宅村4組陳金清家還保存着1947年間,由中共浦東工委吳建功和淞滬游擊隊王克剛、張帆、王菊林等使用過的小木船、油燈、木槳等,頗為珍貴。1951年,當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在戰火危及國家安全的時刻,平安人民響應黨中央號召,先後有49名愛國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金林根等10位烈士為國捐軀,長眠於朝鮮塔滿裏等地。
平安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平安志》已載名人志士74人。《平安續志》共收錄人物209人,入志人物中,人物傳略8人,人物簡介96人,列表人物105人。其中,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氣象專家錢林清、早年從事核物理研究的王民阜、金山農民畫開拓者吳彤章和岩土專家張劍鋒,有“農民畫”畫家張新英、農民畫家張炎新、芭蕾舞蹈家王才軍等,有參加《辭海》1979年、1989年版編寫者陳善林、《漢語大辭典》編寫者衞夢榮。還有劉亞魯、張四樓、潘晉堯等10餘位離休幹部,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的一批局、處級黨政幹部等。他們是平安兒女的優秀代表,業績顯著,美譽桑梓,為當世和後人所敬仰。
為彌補前志遺缺,續志將建國以來在各個時期、各條戰線上獲得國家部、委、辦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範等一併編入。在各類先進模範人物中,不少是為平安建設作出成績的工人、農民和企業家代表,其中有2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的楊躍祥、朱菊芳和平安“養蟹第一人”吳建才等。同時,平安歷史上有許多能工巧匠、社會聞人,《續志》亦作了記載。正是以他們為代表的勤勞純樸的歷代平安人民把一個“潮漲一片水汪汪,潮落一片白茫茫”的鹽鹼地建設成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
平安是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區。1985年,農業推行以糧為主、棉油為輔的種植結構,全鄉耕地面積2300公頃,糧食總產量1.70萬噸,農業總產值2113.86萬元。1988年,上海實施“菜籃子”工程,平安抓住機遇加快規模基地建設,發展畜禽、水產養殖,增加蔬菜種植面積。1996年,全鎮擁有豬、禽、水產養殖2717户,水產養殖面積332.21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05公頃,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糧經比例51.38∶48.52。農業發展重點由追求農產品的產量,轉至依靠科技進步發展“三高”農業,逐漸形成區域性經作(鮮甜瓜、蔬菜)、畜禽、水產三大具有平安特色的優勢產業,尤以蝦、蟹生產名聞遐爾。是年,農業總產值5599萬元,其中種植業1345萬元、養殖業4254萬元。2000年,全面實施“萬家富”工程,提倡“小庭園”、“小經作”等九小工程,至2002年全鎮累計達標户624户。2001年,全鎮(13個村)蝦、蟹養殖面積350.1公頃,養殖户1085户,位居全區第一。2003年,全鎮糧食生產在確保秋糧的前提下平穩下降,全年播種面積679公頃(含複種面積),總產量5074噸,農業總產值20369萬元,佔工農業總產值的9.14%,糧經比例為31.69∶68.31,傳統(糧、棉、油)種植業格局被打破。1986年,全鄉耕地面積1492.7公頃,2001年1433.1公頃,16年中減少耕地59.6公頃。1985年,全鄉擁有農業機械功率10374千瓦。1990年,全鄉農户耕耘、收割、脱粒基本實現機械化。水稻播種採用小苗移栽、拋秧、直播稻,三麥、油菜播種推行免耕法,繁重的手工勞作逐漸擺脱。2003年,全鎮擁有農業機械功率6984千瓦,農機使用率達96%。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85年~2003年,開鑿河道3條,總長度3880米,完成土方15.22萬立方米,疏浚河道(鄉、村級)30條(段)。改擴建村灌溉泵站28座,泵站綜合技術改造36台套,地下渠道105千米。19年中,為打開裏護塘,實現平安地區融入全區“北引南排”水系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1985年,平安鄉、村工業成為支柱產業。鄉、村二級企業68家,職工10415人,工業總產值4737.80萬元,佔工農業總產值69.15%,實現利潤406.80萬元。2003年,平安經濟園區、邵廠經濟園區擁有實業型企業 212家,其中外資企業4家,註冊型企業237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02549.20萬元,佔工農業總產值90.86%,實現利潤7720.00萬元。
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導下,集體工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84年,建立工業公司,大隊配備工業幹部,開展職工培訓、考級制度,鄉村工業管理漸入正軌。在承接市區工業擴散產品、創辦聯營企業的同時,立足市場,開發自主產品,門類擴大,產品增多,效益提高。1987年,全鄉工業企業推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多種形式的抵押責任制。1988年,鄉辦骨幹企業逐漸形成自行設計、自己製造、自成系列、自主銷售的經營模式,注重做大、做強經濟“蛋糕”,落實“抓大扶強、放小搞活”戰略。1992年,建立鄉級工業小區,吸引、發展“三資”企業。1995年,全鎮鎮、村二級企業81個,職工4109人,產值46017萬元,利潤1079.50萬元。90年代中後期,全面實行產權制度改革,集體企業轉為私營企業。至此,鄉辦、村辦企業稱謂不復存在。1998年,建立工業經濟園區,成立招商引資專門機構,推行實業型、註冊型項目並舉招商舉措。2000年,鎮貫徹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線出擊、全年招商”思路。將招商任務分解至部門、個人,制定對外“放低門檻”招商優惠政策、對內鼓勵招商引資獎勵政策。2002年,組建海港工業經濟開發區。同年,組建上海海港工業經濟開發區,涉地面積8.24平方千米。2003年11月,在奉賢區第二輪鎮級行政區劃調整中,劃入上海海港綜合經濟開發區。
工業行業、產品廣泛繁多。涉及機械、服裝、金屬製品、針織、化工、電子儀表、建材、文化用品、儀表閥門、汽配修理等10餘個。1993年,研製開發的新產品“PCM型煤矸石破碎機”項目獲國家能源部節能技改優秀項目三等獎。同年,產品“L968Y-2501給水調節閥”獲國家管理局頒發的國家級新產品證書。1998年,產品“TY963Y電動蒸汽減壓調節閥”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暢銷全國29個省市,部分遠銷歐美、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1998年,產品船用阻燃型橡膠法蘭墊片、人孔蓋獲第十屆全國“星火盃”金獎。2002年,“欣夢羽絲”商標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頒證。
(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商業體制開始改革,商品流通渠道擴大,平安糧管所、供銷社、食品站“獨家經營”的商業格局漸被打破,憑票供應、定點銷售方法陸續廢止。個體和私營商業迅速發展,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多元化商業新格局。2003年,全鎮有超市、賣場4家、農貿市場3家、商業街3條、個體商業經營户466户,從業人員695人。是年,全鎮社會商品零售額50165.94萬元,其中消費品零售額41804.95萬元,分別是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額2778.75萬元的18倍、消費品零售額2223萬元的18.8倍,創歷史新高。
計劃經濟時期,私營商業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投機倒把、剝削行為。改革開放以後,個體經商户得到恢復和發展。1983年9月,龍尖村1組村民劉勤官創辦豆芽小作坊,成為奉賢縣首個個體經商户。1985年,全鄉有“夫妻老婆”店58户,從業人員80人。1992年,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上海市工商局、奉賢縣人民政府先後制定鼓勵發展個體經濟的政策和法規。鄉人民政府為個體經商户提供場所、組織法規知識講座,銀行、信用社扶持小額貸款,支持和鼓勵農村富裕勞力進鎮落户經商。同年,個體私營經商户256户,從業人員360人,商品零售額455.29萬元。1995年,增至315户,從業人員517人,商品零售額692萬元。
現代服務業的崛起,商業門類不斷擴容,卡拉OK、舞廳、洗車、汽修、中介、乾洗等新興行業填補鎮內空白,餐飲娛樂由低檔向高檔提升。碧雲山莊、平安大酒店、龍凱大酒店、迎國酒家相繼開張。麥香村麪包房、蘭州拉麪、沙縣小吃等外來經商户先後入駐平安集鎮。照相業由黑白照轉彩擴和婚紗攝影;理髮業增設磨面、修眉、離子燙、焗油等美容項目;沐浴業開設桑拿、衝浪浴、芬蘭浴等;修理業不再是修配鑰匙、套鞋、鐘錶,已轉為各類五金、家電、摩托車、汽車等修理。商貿服務業有百貨、五金、家電、糧油、魚肉、蔬果、餐飲、電訊、建材、修理、雜貨、鋁合金加工、首飾製品、農資、傢俱、純水、美容、沐浴、廢品等,涉商品8000餘種,貨暢其流,應有盡有。19年中,舉辦展銷會21次。
平安集鎮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1988年,依靠農民集資建造新型集鎮,在西街首建安友小區共8幢,建築面積1.78萬平方米。至2003年,建成安友、平盛、平祿、紅莊等11個住宅小區,82幢,建築面積19.93萬平方米。1999年,在平福東路始建商品房4幢,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期間,中、小、幼校舍,供銷社、糧油管理所、食品站,銀行、信用社,郵政、電信,衞生院、鎮機關等公共建築得到改擴建,建築面積3.72萬平方米;街坊道路鋪設13條,全長5343米;綠化帶、下水道、健身場地等不斷興建。2003年,鎮區東至新四平公路、南至平安變電站、西至紅莊中心河、北至老水廠,東西長1350米、南北寬1260米,面積1.7平方千米,是1985年集鎮面積0.175平方千米的9.7倍。
農村住房不斷改善。2002年4月,全鎮有各類住房5413幢,建築面積68.29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為40.58平方米,比1985年增5.41平方米,住房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全鎮有3045户居民在平安等小集鎮、縣城南橋、上海市區購置商品房。至2003年,集鎮常住人口6813人。19年中,境內先後修築彭平公路、A30高速公路、新四平公路、新楊公路等,形成“三縱二橫”公路框架,全長28.54千米,公路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08米,是1985年的5.60倍。1979年,平安集鎮始有公交客運西五線(西渡至五四農場)途經。2003年,有西五線(西渡-五四農場)、塘四線(塘橋-五四農場)、莘邵線(莘莊-邵廠)、塘邵線(塘橋-邵廠)、龍平蘆線(龍陽-蘆潮港)途經停靠,時有60餘班次,日客流2500餘人次。1987年,推出“以路橋建設為重點,促進平安經濟騰飛”新舉措,籌措資金修築村級道路和農橋,與公路貫通,構成全鎮陸上交通網絡。至2003年,全鎮修築村級水泥路長61.98千米,新建、改建橋樑48座。
2003年,境內開建A30高速公路收費站1座,跨線高架橋6座。1980年以前,平安的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1990年,隨着等級公路和骨幹河道的開挖,水陸運輸兩旺,後漸以陸上運輸為主。至2003年,平安地區共有貨運車輛(含運輸拖拉機)79輛,年貨運量約8.7萬噸。
1992年,重建平安自來水廠,改由三團港為取水口,全鎮自來水飲用率為100%。同年,建平安液化氣站,至2003年液化氣用户普及率約90%。
在加快城鄉建設的同時,注重環境綜合治理,加快鎮村綠化建設。農村、企業、學校、居民小區、公路、河堤到處植樹播綠。至2003年,平安集鎮綠化面積15.3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20.02%,人均公共綠地22.46平方米,鎮區段河道建有石駁岸2千餘米。期間,強化環衞保潔隊伍,提高全民衞生意識。各村加快改廁步伐消滅露天糞坑,農村抽水馬桶安裝率85%。2002年,全鎮各村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系統”,配備街道、小區、河道保潔人員等。 2003年,平安集鎮通過上海市一級衞生集鎮驗收。
(五)
平安人崇尚辦學重教。1914年,先賢吳士勳創辦觀瀾小學,至解放前夕,境內有9所小學。1985年,全鄉有中學4所、小學19所、幼兒園19所,教職員工259人,學生3928人。2003年,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2所、幼兒園2所,師生共2717人。19年中,區(縣)、鎮(鄉)共投入教育經費約7539.41萬元,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學校設點逐步調整。辦學條件和校容校貌大為改善,尊師重教氛圍日臻,有6所學校被評為文明單位。期間,共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13153人,其中7652人繼續升學,佔畢業生數的58.18%。升學學生中,升入高中的1853人,佔24.22%,升入中專、技校5799人,佔75.78%。平安教育事業的推進,為平安工農業生產、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2002年,平安中學被評為上海市先進花園單位。
平安醫療事業長足發展。2003年,平安衞生院為一級甲等醫院,醫療條件不斷改善,相繼改擴建門診大樓,添置先進設備,醫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佔地面積0.66公頃,建築面積4101平方米,牀位44張。醫療設備有血紅蛋白儀、全自動生化儀尿液分析儀、24小時心動監護儀等19台件,總值93.40萬元。分醫療、婦幼保健、防保、後勤4個大組,醫務人員57人。1991年以後,鞏固村級合作醫療制度,實行鄉、村二級醫療衞生一體化管理,鄉村醫生醫技水平不斷提高,全民衞生意識、健康水平日趨增加。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得到控制。
至2003年,全鎮(包括在平安地區工作)各類中級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58人,受理專利申報17項,有2家企業被上海市認定為高新技術單位。民間協會7家。
平安人民經濟收入水平日益提高。1985年,全鄉人均收入725元,勞均收入1147元。2003年,全鎮人均收入4683元,勞均收入7124元,分別比1985增長5.46倍、5.21倍。2003年,全鎮人均儲蓄存款10313.13元,比1985年的272.15元增10040.98元。
平安人民物質生活明顯改善。衣,1985年,以土布為多;2003年,以機織布為主,布料質地上乘。食,1985年,口糧、食油、肉類憑票定量供應;2003年,暢開供應,應有盡有。住,1985年,以平房為主;2003年,以樓房為多,質量今非昔比。行,1985年,以步行、騎自行車為多,搭乘公交車為少;2003年,出行者以車代步,摩托車、生活用車漸入百姓家庭。2003年,全鎮100%家庭飲用自來水,85%家庭使用罐裝液化氣、彩電、電話機,90%的上班族使用手機。
平安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03年,平安地區(不包括邵廠地區)百歲(含以上)老人1人;90歲以上老人62人,佔0.32%,其中女性51人,佔82.26%;60週歲以上老人3234人,佔16.72%,其中女性1820人,佔56.28%。
1985年前,在非正常死亡人口中以服毒農藥為多。1990年以後,在非正常死亡人口中以車禍為多。1985年~2003年間,年滿90歲以上死亡居民 196人。
2003年,平安地區有姓氏145個,前5位大姓次第為張姓1649人、陳姓1464人、王姓1137人、周姓934人、徐姓761人。1985年,境內少數民族1人,2003年2人。
平安人民精神文化日益充實。1985年,有圖書室、電影、清音班、宣傳隊、報刊和縣、鄉廣播等。2003年,增有彩色電視機、有線電視、文化廣場、卡拉OK、舞廳、寬帶網、棋牌室、騎遊隊、拳操類等。19年中,舉辦農民運動會4次,書畫展3次,劇團專場演出等。
(三)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平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石。1982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一號文件”。同年10月,平安公社在平北等大隊進行以任務到人、任務到組或以田塊到户為形式的承包責任制試點工作。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從理論上説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同年底,全公社11873户農業户,共分耕地3036.98公頃,平均每户0.26公頃,每個勞動力約0.12公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農民宛如吃了“定心丸”,賣給國家的、留足集體的、餘下自己的。集體生產時的“大呼隆”、“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被徹底沖垮,給了農民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性。1994年,鄉政府針對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出現的矛盾,推出土地微調措施。把土地分成“口糧田”、“責任田”兩類,口糧田按農業人口分配,責任田按勞動力分配。微調工作由各村民委員會負責,以村民小組為單位,不搞一刀切。使承包責任制得到進一步完善。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決議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延長30年的政策,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1999年8月,鎮政府對13個行政村、143個村民小組實施新一輪土地延包工作。堅持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堅持土地自願有償流轉;堅持自1992年~2003年的30年不變政策等原則。至2000年,全鎮共簽約農户4655户,簽約土地面積918.72公頃。為農民珍惜耕田、加大投入、提高產量、產品市場化起到促進作用。
1992年,平安鄉開展鄉、村兩級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簡稱改制),這是平安境內繼“三農”問題改革的又一個重要改革舉措。1993年,平安鎮工業產權制度領導小組成立。同年10月,在上海平安儀表閥門廠、平安礦山機器廠等單位進行試點。1997年~2001年,為改制全面推進期。至2002年,基本完成企業改制任務,全鎮67家集體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其中,鎮辦企業36家、村辦企業30家、合資企業1家,改制成股份制企業6家、私營企業61家。其中,上海平安儀表閥門廠是境內首家股份制企業。
19年中,平安的商業改革為全鎮(鄉)人民所關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商業體制改革力度不斷加大,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商業、集體商業主渠道作用逐漸退出。憑票供應、定點供應方法陸續廢止。1990年起,私營商業、個體商店得到政府重視,農村富餘勞力、外地商販允許從事商貿服務。1985年,平安集鎮有“夫妻老婆店”58家。2003年,私營商店466家,從業人員695人;規模型商市9家。是年,社會商品零售額50165.94萬元。經營方式是靈活多樣,商品充裕,貨暢其流,商業態勢異彩紛呈。
與此同時,平安鎮鎮級機關、鎮事業單位先後實施機構撤併、精簡人員、改變作風等改革。1998年,鎮機關設立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科、宣傳科、農業管理辦公室、工業貿易管理辦公室、社會事業管理辦公室、社區管理辦公室、財政經營管理辦公室、村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其它機構或歸併或撤併,並將機關原助理制改為主任負責制。2002年8月,鎮級機關、事業單位進行第二次改革。鎮機關職能部門由主任負責制改為科長負責制,鎮級事業單位設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服務中心、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等。
(六)最前
平安人崇尚辦學重教。1914年,先賢吳士勳創辦觀瀾小學,至解放前夕,境內有小學9所。教育為百年大計。1980年,在摒棄“中學不出社(公社),小學不出隊(大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等“左傾”錯誤後,平安教育事業才健康有序發展。1985年,全鄉初級中學4所,學生1335人,教職員工106人;中心小學1所、村校20所,學生4756人,教職員工229人;公辦幼兒園1所、村辦幼兒園25所,入園幼兒1206人,教職員工81人。2003年,全鎮初級中學2所,學生672人,教職員工84人;小學2所,學生1218人,教職員工140人;幼兒園2所,入園幼兒543人,教職員工60人;外地民工子女學校1所,學生520人,教職員工14人。其間,推行學校校長負責制、組織師資培訓、開展合格師德教育、撤併鄉校、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等改革措施。
(六)最後
1985年,平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實,羣眾性體育活動有序開展。19年中,平安鎮(鄉)先後舉行農民體育運動會4次。其中,參賽項目有球類、田類、徑類、棋類和拔河、呼拉圈、廣播操、健身操、腰鼓、自行車等,參與者達2000餘人次。1990年起,集鎮時興全民健身活動,尤以中老年人為多,有長跑、舞蹈、腰鼓、太極拳、木蘭拳等。1992年,鄉機關等單位推行班前廣播操活動。1993年,在東大街組織全鄉性廣播操展示活動。2001年,由上海今昌紙箱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舉辦“今昌杯”體育邀請賽,全鎮有16家企事業單位、100餘名體育愛好者參與籃球、乒乓球、呼拉圈等比賽。2003年,平安鎮老年人自行車騎遊隊成立,首批隊員56人。2003年7月,平安鎮3名殘疾人選手參加上海市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獲5枚獎牌。1985年~2003年,中小學堅持開展“兩課、兩操、兩活動”體育鍛煉。
1985年,平安鄉廣播站有功率400千瓦廣播器材1套,廣播專用電線杆766根,入户喇叭6540只,高音喇叭256只。1996年,鎮廣播站易名平安鎮廣播電視站。同年,鎮政府投入50萬元建有線電視網絡,安裝有線電視用户200户。2001年,有1139户。2003年,有2000户,接收頻道40餘個。
1985年,平安電影放映隊始放寬銀幕電影。2001年,下村放映電影124場,觀眾6.2萬人次。2003年,放映121場,觀眾6.5萬人次。平安圖書館藏書2萬餘冊,建有村級圖書室22個。1997年~2003年,組織 “三下鄉”(文化、衞生、科技)活動4次;舉辦廣場文化、文娛演出活動10次。至2003年,舉辦書畫展4次。
結束語
2003年11月,在奉賢區第二輪鎮級行政區劃調整中,原四團鎮、平安鎮建置被撤銷,建立新四團鎮,使原本一衣帶水的兩鎮人民同步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這是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也是建設好奉賢東大門的需要。平安人民將一如既往地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共四團鎮黨委、四團鎮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踐行科學發展觀,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鑄四團未來大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