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州府學

鎖定
常州府學是中國古代官辦教育機構。常州府學在常州市區西橫街28號,今市二中內,為清代常州一府八縣最高學府。創辦於唐肅宗至德年間,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擴大規模,將夫子廟併入,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年重建。
中文名
常州府學
所屬年代
清代
類    別
古建築
性    質
中國古代官辦教育機構
位    置
常州市區西橫街28
創    辦
唐肅宗至德年間

常州府學文物特徵

主體建築存大成門、明倫堂、尊經閣,均在中軸線上。大成門東向,單檐硬山式上下二層,氣勢莊重。明倫堂面寬三間,進深九檁,尊經閣為硬山頂樓閣,上下各五間,1993年重建。正殿東首存廡屋九間,抗日戰爭時日軍將此屋作馬廄,柱間猶存拴馬痕跡,殿前存吳宗達書《分置學田碑》、莊存與撰書《重修常州府學廟記》及白昂、曾瓘等明清名家書碑多塊。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常州府學文物歷史

清末朝廷日暮途窮,不得不廢科舉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常州知府許星壁與士紳惲祖祈等人發起創設“常州府學堂”,擇定於常州府城東門內玉梅橋畔護國寺舊址興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成,定名“常州府中學堂”(後曾改用“江蘇省立常州中學”等名),即今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1924年,一批留日歸來的常州籍社會賢達篳路藍縷,奔走呼號,在幾近傾廢坍圯的常州府學原址創辦了“私立常州初級中學”(後更名為“私立常州中學”),即今常州市第二中學 [1] 
據志書及碑文記載,常州府學在唐代以前無從考證。唐肅宗至德年間,趙州人李棲筠任常州刺史時,在位於荊溪館之南的先聖廟,帶領學生講習禮儀,以文教禮樂治民,文風蔚然。五代時,先聖廟毀於戰火。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郡守石雄將先聖廟移至州治的西南。景祐三年(1036),朝廷下旨興辦學校,先聖廟得以重建,第二年,得賜田五頃,辦學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嘉佑六年(1061),郡守陳襄擴建府學,書閣、講堂、齋廬、庖廩等建築前後輝映,描摹自書法家石曼卿的“敕建州學”四字匾額懸掛於大門之上,詩人王安國(王安石之弟)作《州學記》記之“祠有殿,講有堂,齋廬庖湢列以其序”,“藏書之閣、講道之堂,於東南為絕偉之觀”。崇寧二年(1103),郡守朱彥在府學之南建狀元橋,崇寧五年(1106),又擴建校舍三間。此時,府學有廩生達千人,規模空前。大觀二年(1108)辟雍會試,三百七十四人中有五十三名為常州人,為天下之冠。於是,宋徽宗在大觀三年(1109)賜常州府學《大觀學校推恩詔》,以示褒獎。宋鹹淳《毗陵志》載詔文:學校興崇,人才樂育,法備令具,勸德已行。深慮有司失實,尚有遺材。傳不云乎: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閲前日賓興之數,較其試中多寡,惟常州為眾。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上賞之意。其知州、教授
特與轉一官。郡守、校官受到封賞,加官一等,郡守徐申在狀元橋前立進賢坊,坊旁建榮賜亭,以誇耀科第之盛。太傅張彥直的四個兒子相繼榮登進士第,郡守建“椿桂坊”牌樓嘉獎。靖康之變,宋室南遷,常州府學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於兵燹,僅剩大成殿巋然屹立,其牌匾為宋徽宗御書。紹興四年(1134),郡守俞俟增建四間校舍。紹興七年(1137),郡守虞澐建中門、外門各五間,大成殿後建堂五間,東西廡房各七間。淳熙十一年(1184),郡守張孝賁將後堂重建,更名為“約禮堂”,用餘料在約禮堂東側建直廬、正錄位,約禮堂西側建禮重堂。淳熙十四年(1187),郡守林祖洽建御書閣三間,以藏宋孝宗所賜的《六經》墨本、《孝經》石刻。紹熙年間,教授盛麃重修廡房,建欞星門。嘉熙年間,教授張震發重建欞星門,將戟門、大成殿兩翼房屋及廡房加固修繕,並增設“射圃”以供習武,建造“采芹亭”以添文氣,教授王南一也曾修繕房屋,更換匾額。經多次增建修葺,府學規模宏大,職員齊備,內外秩序井然。德祐元年(1275),在南宋末年的戰亂中,府學遭毀,建築僅存大成殿、約禮堂。元至元、元貞年間相繼重建。延祐年間,增建學齋。元代末年又遭兵燹毀壞。明代洪武初年,由於府學毀壞,師生“附武進縣學肄業”。洪武五年(1372),郡守孫用開始建造大成殿,塑先聖、四配、十哲諸像。洪武六年(1373),建戟門、兩廡。洪武七年(1374),造明倫堂及兩列四齋房,分別命名為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旁設射圃。永樂七年(1409)、宣德二年(1427)均有修建。宣德十年(1435),知府莫愚在射圃旁建觀德亭,亭東西建造廬舍四十間。成化二年(1466),知府卓天錫重建明倫堂,將廬舍增至八十間。成化五年(1469),復建“四齋”,在明倫堂北增建尊經閣。弘治十四年(1501),郡守連盛在欞星門外建素王宮坊。正德七年(1512),知府李嵩增建號舍,建泮宮坊。嘉靖初年,增建啓聖祠,並建敬一亭。萬曆四十五年(1617),府學重修。崇禎十六年(1643),學諭汪會海重修學宮,改建天下文明坊、春風桃李坊、宮牆璧水坊。有明一朝,常州府學逐漸擴增,史書記載,“自是其規模可謂完美矣”。清順治十四年(1657),邑人楊廷鑑(明代最後一個狀元)呼籲捐款對府學進行了重修。康熙元年(1662),教授郭士璟重建尊經閣。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府祖進朝重修,大成殿落成時,康熙皇帝賜御書“萬世師表”牌匾。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於重重修戟門。雍正皇帝曾賜常州府學御書“生民未有”匾額。乾隆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1777—1787),常州一府八縣修繕府學,乾隆皇帝賜御書“與天地參”。莊存與撰書《重修常州府學碑記》,嘉慶皇帝賜御書“聖集大成”。道光八年(1828),在知府程鍾倡議下,常州賢達捐資重修,道光皇帝賜御書“聖協時中”。清咸豐十年(1860),府學部分建築被毀。光緒二年(1876)完成重建,沿用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後,常州府學在1924 年曾改為新式學堂“私立常州初級中學”的用房。抗日戰爭期間,大成門東首的廡房曾被日軍用作馬廄。2003 年,市第二中學在改擴建時,施工過程中出土了《重修常州府儒學記》石碑。 [1] 

常州府學文物保護

1987年12月26日,常州府學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