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州府中學堂

鎖定
常州府中學堂,是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前身。常州府中學堂是始建於唐肅宗至德年(公元756年)的常州府學,後在第一任校長屠元博的改制下,重新創辦於1907年11月15日,即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初十。民國後常州府中學堂改稱常州中學。解放後,定名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沿用。
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1953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首先辦好中學之一,1960年在全國文教羣英會榮獲“全國先進單位”,1984年成為全省12所大改試點學校之一,是江蘇省首批創建的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首批四星級學校,多次獲評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模範學校。省常中被譽為江蘇四大名校之一(其餘三所為南師附中,啓東中學,鹽城中學) ,桃李滿天下,其中有中共早期領袖瞿秋白張太雷兩院院士20多人,省部級領導、解放軍將領10多人,專家、教授、學者不勝枚舉,在校生屢獲各級學科競賽金牌。
中文名
常州府中學堂
外文名
Changzhou Prefecture middle school
簡    稱
常州府學
創辦時間
1907年11月15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初十)
創辦人
屠元博
校    訓
存誠、能賤
主要獎項
“全國先進單位”
國家級示範高中
江蘇首批四星級學校
江蘇省模範學校
主要獎項
江蘇省文明單位
知名校友
章公亮
薛鳴球
周叔蓮
瞿秋白
張太雷
所屬地區
原常州府武進縣
類    別
私立中學
屬    性
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現任校長
史品南

常州府中學堂學校歷史沿革

常州府中學堂艱辛的創辦

1907年11月15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初十),常州教育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常州府中學堂(今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在常州正式創辦。當時清王朝日暮途窮,不得不廢科舉、辦學校。一九○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常州知府許星壁與士紳惲祖祈等人發起創設“常州府學堂”,清政府經費支絀,只得由府屬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八縣集資四萬八千兩,加上其他來源共六萬四千餘兩銀子作為購置地基、設備和建造校舍之用。擇定常州東門內玉梅橋護國寺舊址為基地,於當年十月動工,一年後校舍落成。於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正式開學,定名為“常州府中學堂”。清江蘇巡撫陳夔龍在建校時所寫《常州府中學堂記》,刻石立碑於校門南側,今尚完整。

常州府中學堂教育的希望

一羣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和一所孕育着希望的新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聯袂出場。首任校長屠元博,時年28歲,風華正茂。他博學多才,目光遠大。作為追隨孫中山的同盟會會員,他胸懷革命理想,為振興中華,為開拓常州的現代教育事業,為辦好常州府中學堂,他主持創制規模、編訂管理細則、延聘教師、編排課程、考選學生,一應事務,殫精竭慮,一系列開創之舉,使常州府中學堂迅速成為國內一流的中學堂。
常州府中學堂(省常中)在創辦之初就肩負起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神聖使命。
屠元博目睹社會動盪,民生凋敝,思忖振興教育,救亡圖存。他以社會現實為教材,向學生介紹孫中山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人的進步思想,一些教師受其影響,和他一起積極參與常武地區辛亥革命活動。屠元博辦學嚴謹,校規整肅。他嚴格要求學生,又尊重學生意見。他延聘名師擔綱執教,給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使學校聲名遠播 [1] 

常州府中學堂校訓的制定

屠元博逝世後,繼任校長童伯章制訂的校訓“存誠、能賤”影響了一代代學生的心志。
“存誠”,意在為人真誠;“能賤”意在做事踏實。多年以後,22屆校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為母校80週年校慶題詞時,依然寫下“存誠、能賤”四個大字,可見校訓之深入人心。在動盪的時局中,師生們愛國熱情不減,革命志向不滅,堅持辦學,積極投身“五四”運動、“五卅”風暴等,用熱血和鐵骨迎接新時代的曙光。

常州府中學堂迅速的發展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三月,由於民初改清末學制五年為四年,校中原有五年級一班、四年級二班同時畢業。同年四月起附設高等實業科及簡易師範班。高等實業科分農科、土木工程科、簡易化學科等三科,以校中三年級為其預科;簡易師範一年畢業。其後高等實業科辦不到一年,便選送學生二十餘人赴日本留學。
一九一三年七月學校改歸省辦,易名為“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一九二九年九月,改稱“江蘇省立常州中學”

常州府中學堂民族的救亡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省常中師生積極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正確主張,義無反顧投身抗日救亡。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下,江蘇省立常州中學的一些學生開始閲讀進步書刊,參加秘密進步團體。其中有一批學生奔赴槍林彈雨的抗日前線,實踐着“求學報國”的志向。
學生惲逸安駕機抗擊日寇,為國捐軀,臨戰登機前寫下一封家書“此次戰爭,是我們民族生死之所繫,歷史絕續之所關,吾人唯有激發忠勇,共同奮鬥,與倭拼戰到底,直到我們獲得最後勝利為止!我們每個人都預備着我們的飛機與敵人同歸於盡!” [1] 

常州府中學堂嶄新的方向

常州府中學堂【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今貌 常州府中學堂【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今貌
常州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使省常中獲得了嶄新的生命。常州市第一面五星紅旗在省常中校園冉冉升起。在黨的領導下,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很快成為一所社會主義的新型學校一九五一年改稱“蘇南常州中學”,一九五三年改稱“江蘇省常州中學”,同年十一月成立黨支部。一九五四年暑假後初中部停辦,改名“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解放後的十七年中,為高等學校輸送了大批優勝學生,為祖國建設培養了大量有用之才。但在“文革”運動中,學校受到了嚴重破壞,教育質量不斷下降。一度曾易名為“市十二中”。直到“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粉粹後,學校才又一次獲得新生。 [2] 
一九七八年四月恢復了“江蘇省常州中學”的校名,重新成為一所省屬重點中學。通過逐步整頓,學校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 [2]  改革開放以後,著名教育家、校長史紹熙帶領師生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強調學用結合,不斷探索教育規律,指導教學實踐,取得了卓越成績。史紹熙教育思想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受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被陸定一副總理譽為“中教專家”。 [1] 

常州府中學堂學校輝煌成就

常州府中學堂知名教師

杏壇芬芳,學林風雅。在省常中的百畝校園裏,留下了大批學養深厚、品性高潔的前輩名師的身影,以及膾炙人口的佳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傳之久遠。省常中不僅是一所中等教育學校,更是一道底藴醇厚的人文勝景。
解放之前羣英薈萃
國學大師呂思勉,有“史學鉅子”之稱。1907年至1909年任歷史、地理教員。他講課時習慣在講台邊來往踱步,口中鴻議新論,娓娓不斷。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尤為愛護。一次地理考試,共四道題,每題25分。學生錢穆偏愛第三題有關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於是先答該題,下筆不能休,時間已到,不得不交卷。呂思勉不僅批了75分,還在考卷後寫了長達數頁的批語,以示褒獎。
清末舉人、國文教員童斐,學識淵博,擅長書法,國文造詣甚深,尤精通音樂,任學校遊藝部崑曲班導師。他平時莊嚴持重,講課善詼諧,多滑稽,又兼動作。講到《史記》“荊軻刺秦王”一課時,童斐挾一地圖上台,逐頁翻過,最後赫然果見一刀,取過擲之,直插課堂對面牆上。此情此景,學生們終生難忘。
世紀初開,風氣閉塞。省常中延師可謂“新奇”。外國語、外國史地、數理化等課程均採用英文原版教科書,許多教師均在西方留過學。還曾引進外籍教師,日本友人村上易直教博物課,伊勢田雄教器械操及柔術。就連臨時代數學課的老師徐點撰先生,也是曾著書立説、風格特具、頗負盛名的數學家。體操課教師劉伯能是同盟會成員,他在操場上呼立正,即曰:“須白刃交於前,泰山崩於後,亦凜然不動,始得為立正!”遇烈日或陣雨,即曰:“汝輩非糖人,何怕日?非紙人,何怕風?非泥人,何怕雨?怕這怕那,何時能立?”著名校友錢穆深有體會地説:“此乃人生立身大訓也。”
解放之後名師雲集
經歷了抗戰內戰的烽火洗禮後,省常中艱難覆校,並組成了一個名師薈萃的優秀羣體:張式之著有《高中化學》一書;金品有《金品幾何》等多部專著;楊孟把英漢模範辭典倒背如流,學生問字,他只説第幾頁。講地理課背向黑板,教鞭往後一指,必恰到好處地指正黑板上地圖有關位置,令人驚歎不已。史紹熙講物理精闢透徹,邏輯推理強。學生章公亮説:“我一生愛好物理,直到當選為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是與史紹熙老師在省常中講授《特夫物理學》的陶冶分不開的。”吳錦庭將高中三冊英文從頭背到完。他講課輕鬆流暢,邊講邊表演,使同學們上課的興趣提到極高。國文教師吳樵長博學多才,治學嚴謹,古文功底深厚,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造詣,曾被借調到《漢語大辭典》編寫組,創辦過常州第一張報紙——《公言報》。
改革開放師有所成
改革開放以來,省常中不斷湧現出一批批思想好、業務精、事業心強的名教師,包括大批特級教師和省、市中等教育學科帶頭人。幾十位老師榮獲全國、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省、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班主任等光榮稱號,大批老師在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比賽中頻頻獲獎,為續寫學校的光榮歷史作出了卓越貢獻。

常州府中學堂知名的校友

名師言傳身教,常州府中學堂英才輩出,俊採星馳。
“常州三傑”中的瞿秋白張太雷,是母校永遠的驕傲。
1.瞿秋白
常州府中學堂校友-瞿秋白像 常州府中學堂校友-瞿秋白像
瞿秋白,1910年入學,讀書勤奮,博覽羣書,文史哲尤其愛好,對作詩填詞亦有興趣,曾積下二三百首詩作,一度曾學崑曲、習音律、善吹洞簫。
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夜,瞿秋白十分關心國事,課後經常閲讀報刊、新書,探求新知。在學校附近的紅梅閣,他與同學一起暢談古今,議論國事。張太雷,1911年7月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他胸懷大志,取字“長鋏”,以戰國時代的馮諼自況。他學習成績優秀,喜愛數學、英文,英文成績尤其突出。和秋白一樣,張太雷在校期間也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經常閲讀宣傳新思想的書報刊物,探求真理。武昌起義勝利後,兩人都興奮不已,一起帶頭剪掉辮子,並上街進行革命宣傳。青年時代在省常中的學習經歷,為他倆日後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2.錢摯
錢穆之兄、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之父錢摯,也是“常中驕子”。當屠元博得知成績優異的錢摯家中貧寒,欲早謀職業,立即安排錢摯當學校理化室助理員,説:“你不必花許多精力,即可在經濟上有所接濟。”錢摯畢業前夕,屠元博介紹他在常州城內一高級小學任教。錢摯知道後,婉言辭謝,説他不願遠離母親在外任職,準備回鄉創建小學,以承先父致力鄉里宗族之遺志。屠元博聽後讚許有加。屠元博校長對錢摯的關懷和栽培,可見一斑。
100年來,省常中可謂人才輩出,羣星閃耀。國學大師錢穆深研國史,揭示中國社會演變與發展的規律;文學大師劉半農革新舊語舊學,樹立白話詩歌新風;音樂大師劉天華創造性地發展民族音樂,存留絕響,百年迴盪;語言大師呂叔湘傾心漢語語法建設,構建起語文教育的宏偉大廈;史學大師呂思勉採用新法整理國故,為後人對通史和專史的學習研究留下寶貴財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提出“漢語拼音三原則”,奠定中國文字改革的基石,讓漢字在信息化時代屹立世界文字之林……
20多位兩院院士和國際院士從這裏走出,省部級領導、解放軍高級將領,教授、專家、學者更是不勝枚舉:胡平,原福建省省長、商業部部長;章公亮,原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儲傳亨,原國家建設部副部長……特別是48屆,僅三個班,竟出了四位院士:王之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侯雲德,中國工程院院士,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薛鳴球,著名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叔蓮,著名經濟學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除了精英人才,省常中更為各條戰線培養了無數基礎型人才,他們活躍在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階層,雖名不見經傳,卻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力量。

常州府中學堂未來的展望

省中百年,是傳統與文化的積澱與回味,更是又一輪開拓與創新的里程碑。

常州府中學堂當年校園環境

常州府中學堂當年校景(復原手繪圖) 常州府中學堂當年校景(復原手繪圖)
當年的常州府中學堂,校門西向,門前小橋,名玉梅橋。橋下清溪逶迤,橋畔垂柳陰翳。進校為大道,行百餘步,便見有門南向,正對風雨操場。此門原為護國寺正門,頗宏偉,門前東側有宋萬安和尚袈裟塔,萬安師率僧眾抗元,力戰捐身軀,後人瘞其僧衣裳,建塔志念。進門乃校長室,後為大禮堂,可容數百人,樓上供教師住宿。禮堂東西兩面,各建“凵”形樓房一座,似環抱禮堂然。西為教室、圖書室;東為實驗室、標本室、勞作室等。其後有樓房三幢,直抵北牆,樓下作自修室,樓上作學生宿舍,亦容數百人居。宿舍東為盥洗室、廚房、膳廳等。校東南為大操場,均倚東城牆,城外即天寧禪寺,殿塔松林,清晰可見。校西有小園,即以“西園”名,有亭石花木之勝,園北設音樂教室,漫步其間,時聞琴聲、歌聲、書聲相應和,令人怡然忘倦。 [3] 

常州府中學堂學校校歌原文

大江浩瀚,灌中吳萬頃膏腴。更笠澤(1)澄波,銅峯(2)攢翠,秀靈磅礴扶輿。是為毗陵名郡,自延陵文物啓東吳,迄今四千餘載,名譽震寰區。峨峨講舍,是我中學,八邑(3)建中樞。莘莘羣彥,敦品立行,拔匯復連茹。願養楩楠(4)作棟樑,擎天有柱鞏皇圖。勉詔前徽,為光家國,宏茲遠模。 [4] 
【註釋】(1)笠澤:太湖。(2)銅峯:宜興銅官山。(3)八邑:常州府所屬8縣,即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楩(pian)楠:名貴樹木。

常州府中學堂創辦人屠元博小傳

常州府中學堂人物簡介

屠元博(1879-1918),名寬,字元博,著名史學家屠寄長子,江蘇常州人。民國名士,常州中學創辦人,曾在北京擔任過中華民國國會議員。
其幼承家學,1902年留學日本,就讀於千葉專門學校。留學期間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初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光緒三十一年(1905)學成回國,應天津津沽初級師範學校之聘,主持該校教務。

常州府中學堂籌建府中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1907),常州籌建常州府中學堂時,遂應故鄉之請,出任常州府中學堂監督(校長)之職,他聘請好幾位思想進步的留日學生與同盟會會員到校任教,並親自向學生宣傳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民主愛國思想,介紹鄒容、秋瑾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革命事蹟。凡學校創制規模、編訂管理細則等,皆由他主持其事。他請來好幾位思想進步的留日學生和同盟會員任教師,並常親自向學生熱情宣傳孫中山的民主愛國思想,講述當時民主主義革命家鄒容、秋瑾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事蹟。 [1] 

常州府中學堂響應武昌起義

常州府中學堂第一任校長屠元博像 常州府中學堂第一任校長屠元博像
武昌起義前,組織學生進行軍訓,進而在校內發起組織16人的反清秘密團體。同時利用供體操用的一百二十支名“快利”的五響後膛槍,組織進步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常州府學堂成為本地革命勢力的營壘,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圍攻府中學堂事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開,屠元博召集有關人員策劃響應,常州府中學堂成了革命勢力的大本營。
11月6日,常州光復,屠元博應聘為常州軍政府參謀長。民國元年(1912)4月,屠元博成為既是常州府中學堂校長,又兼國民黨武進分部副部長之職。同年,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1913年離校北上就任議員之職。民國7年(1918)10月病故於天津,終年39歲。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