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吉拉奧一世

鎖定
巴吉拉奧一世(馬拉地語:थोरले बाजीराव पेशवे)是馬拉地帝國的佩什瓦(首相)暨將軍。服侍於馬拉地第四任賈特拉帕蒂(國王)沙胡,並掌握其軍政大權。在他掌管馬拉地兵權的時期內,他重振了西瓦吉大帝逝世之後馬拉地的頹勢,並將馬拉地帝國的疆域擴展到了極致。
巴吉拉奧一生征戰沙場二十餘年,親自指揮過大小戰役41場,從無敗績。英國名將蒙哥馬利認為其“堪稱印度史上最優秀的騎兵指揮家”。
中文名
巴吉拉奧
外文名
श्रीमंत बाजीराव बल्लाळ बाळाजी भट
民    族
馬拉地人
出生日期
1700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
1740年4月28日
職    務
政治家、軍事家
信    仰
印度教
主要成就
征戰海德拉巴、坎那達、古吉拉特等邦
北伐莫卧兒
建立馬拉地帝國霸權
所處時代
馬拉地帝國

巴吉拉奧一世早年生涯

巴吉拉奧出身於馬拉地世代擔任佩什瓦(意為“首相”)的貴族世家巴特家族,父親巴拉吉·維什瓦納斯便是賈特拉帕蒂·沙胡的第一位佩什瓦。此故巴吉拉奧從小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直到他父親被達瑪吉·索拉特囚禁。在交贖金之前他也一直陪伴在他父親身邊。 [1]  1720年,維什瓦納斯去世。年僅20歲的巴吉拉奧便子承父業,繼承了佩什瓦的官位。 [2] 
此時,馬拉地正處於王權旁落之際,身為統治者的賈特拉帕蒂·沙胡大多數時間之內隱居在自己位於薩塔拉的行宮內,不問政事。於是,這位年方二十的青年佩什瓦實際上便擔下了領導馬拉地軍政的重擔。
巴吉拉奧(2004年印度500盧比郵票) 巴吉拉奧(2004年印度500盧比郵票)
巴吉拉奧上任伊始就面臨着以下幾大挑戰: [1] 
一、作為一個年紀輕輕便已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他自然受到朝內外許多大員的嫉妒,很多元老或是封疆大吏對這位只相當於自己兒孫輩的後生並不信服。
二、名義上仍效忠於莫卧兒的海德拉巴尼扎姆(意為“王公”)阿薩夫·賈赫正在迅速擴張自己實力,對馬拉地於德干地區的霸權以至馬拉地本身的生存已經構成實質性威脅。 [3] 
三、即使是作為傀儡皇帝,沙胡的地位也不穩定。沙胡的堂弟,科拉普爾的王公桑巴吉對皇位虎視眈眈。
四、眼下,馬拉地當局急需確立自己在摩臘婆古吉拉特的統治。
五、佩什瓦政權對於馬拉地帝國的許多邊緣地區的統治並不穩固。許多地區名義上受馬拉地政府的管轄,實則當地部族始終不服馬拉地人的統治(比如詹吉拉的辛吉人)。
不過,巴吉拉奧並沒有被這些再棘手的問題給嚇倒,反而顯示出十分的自信。在他看來,莫卧兒已經沉淪,他想要趁着這個機會發動北伐,將印度北方納入馬拉地的版圖。他甚至不甘於令馬拉地人宥於蠻煙瘴雨的德干地區,而是立志統一印度,建立一個屬於印度教徒的“印度帝國”。 [4]  且終其一生,巴吉拉奧都將取代腐朽的莫卧兒作為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他曾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説道:
“……我們須衝破德干此瘴癘之地,征服中印度!莫卧兒人已盡是些怠惰而沉湎鴉片的淫夫,那北方金庫(指莫卧兒的國庫)中累世累代積攢的財富終將為我們所有!現在,是時候驅逐玷污瓦拉納西聖地的那些賤民和野人(指佔據印度北方的穆斯林)了!向着喜馬拉雅山的方向進軍,讓他們從哪裏來,滾回哪裏去!我們要讓馬拉地的旗幟飄揚於奎師那河印度河之間!我們必將統一印度!……”

巴吉拉奧一世人物生平

巴吉拉奧一世對戰海德拉巴

北伐莫卧兒的口號雖然誘人,但是心靜如水的巴吉拉奧知道,必須先令馬拉地成功制霸於德干地區,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戰略行動。而首先,擋在他面前的就是中印度地區的傳統穆斯林強國海德拉巴邦,該邦在其王公阿薩夫·賈赫的統治下國力蒸蒸日上,已然取代馬拉地成為了德干第一大國。於是巴吉拉奧決意先拿該國開刀。
與阿薩夫的恩怨
作為可能是彼此之間最大的對手,巴吉拉奧與阿薩夫·賈赫的初次見面就帶着火藥味。1721年1月4日,巴吉拉奧會見了時任莫卧兒摩臘婆總督以及駐馬拉地外交官的阿薩夫並就馬拉地在德干諸邦的徵税權進行洽談,在會談中,阿薩夫拒絕承認馬拉地在德干諸邦的徵税權。於是雙方不歡而散。
阿薩夫·賈赫也絕非易予之輩,1722年,他曾被莫卧兒皇室授予維齊爾的官職,阿薩夫幹了兩年,到1724年,覺得莫卧兒政治已經無可救藥,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華。又在這時,莫卧兒宣佈將之左遷至京畿一帶的阿瓦德任職,阿瓦德於是察覺到將莫卧兒將自己召往京兆,可能是對自己不利。於是,他索性率眾出奔,南下往海德拉巴發展。申索德干總督之位,向當時海德拉巴的統治者,已經在任九年的時任莫卧兒德干總督穆巴里茲汗發出威脅,要求其讓出總督職位,後者拒絕。於是阿薩夫直接率兵攻打穆巴茲裏。雙方於沙卡爾·柯達一帶對陣交戰。
海德拉巴王公阿薩夫·賈赫 海德拉巴王公阿薩夫·賈赫
消息靈通的巴吉拉奧立刻就獲悉了這個消息。他深知海德拉巴是大國,而如果能在這樣的大國扶立一位反莫卧兒、親馬拉地的統治者,那麼對於馬拉地的外部環境以及自己的大一統戰略而言都是巨大利好。而阿薩夫對他而言正好合適作這個人選。於是,他主動率兵支援阿薩夫,並幫助其獲得了勝利。在此戰中,他率領馬拉地軍作戰異常奮勇,斬獲無算。經由此役,他獲得了一件長袍、可動員七千兵力的食邑以及一頭大象和一顆水晶作為戰利品。此戰勝利非唯拉近了馬拉地與海德拉巴的關係,也使巴吉拉奧自己贏得了善戰的名聲。
經由這場盜國之戰,阿薩夫成功佔據海德拉巴並宣佈獨立,連帶還迫使莫卧兒授予其德干總督的職位。當然的,作為投桃報李的舉動,阿薩夫允許馬拉地在自己的部分領地與勢力範圍內徵收查斯税(馬拉地税制,即徵收本地總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賦税)。一時間,馬拉地與海德拉巴的關係走得非常之近。巴吉拉奧對於自己的這筆戰略投資相當滿意。不過很快,他會發現自己扶立的是自己此生最大的勁敵,以及可能為未來馬拉地培植了一個恆常敵人。
因為阿薩夫真正的目的,是在德干地區建立一個自己的獨立王國,這意味着他註定要與以稱霸德干甚至是統一印度為既定戰略的馬拉地展開衝突。 [5]  於是,1725年,阿薩夫率軍肅清了卡納提克地區的馬拉地徵税員,戰爭就此拉開。
對此,巴吉拉奧派遣了將領法提赫·辛格·博思勒率軍迎戰阿薩夫,自己雖不指揮,亦作為監軍隨行。結果不利,巴吉拉奧重組部隊,並在季風期來臨時再度發動攻勢,又不利。 [3]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時,覬覦皇位的桑巴吉跳出來申索皇位歸屬,而太后塔拉拜又站在桑巴吉這一邊。於是阿薩夫抓住這次機會,聲稱自己能為馬拉地人進行仲裁,以圖將桑巴吉扶上馬拉地的皇位。他還買通了巴吉拉奧的兩位政敵:沙胡的近臣帕爾叔蘭·普拉欽迪(婆羅門種姓)與桑巴吉的近臣錢德拉·雅達夫。並辯解稱自己所以肅清德干地區馬拉地税官的理由是在作為德干諸邦宗主國的馬拉地尚無定主之前,德干諸邦不應該向僭主繳税,從而直接動搖沙胡與佩什瓦政權在德干諸王公中的威信。
對此,巴吉拉奧壓根就不打算跟阿薩夫玩政治遊戲。他勸説沙胡不要接受阿薩夫的“調解”,而是直接發動大軍殺奔海德拉巴,問阿薩夫干預馬拉地朝政之罪。 [3]  於是1727年5月,沙胡宣佈不再接受阿薩夫的任何“建議”,並於同年10月正式遣使向海德拉巴宣戰。
貓鼠遊戲
1727年8月27日,巴吉拉奧發佈總動員,阿薩夫則是很敏鋭地趁着巴吉拉奧正在集結軍隊之際,率領傾國之兵撲向馬拉地。同時,秘密聯絡了科拉普爾的桑巴吉,約定兩下合兵,一同攻擊浦那,將沙胡趕下台。
而巴吉拉奧的具體計劃是趁雨季敵軍行動遲緩時進行動員,一俟雨季結束之後便展開大幅度的戰略機動,與阿薩夫進行周旋。於是他在完成動員之後,將馬拉地的全軍打散編成大量的小股部隊,自己則帶着最精鋭,機動性最強的部隊進行機動進軍。他率軍攻入海德拉巴國境內,先快速轉進至賈爾納,擊潰了海德拉巴大將伊瓦茲汗的一支偏師,成功吸引到了阿薩夫的注意。進而在阿薩夫親自率軍追來時再移師攻略敵國邊境的芒格魯爾皮爾、瓦斯希姆等城。嚴重打擊了海德拉巴軍的補給線。再隨後,巴吉拉奧率軍急轉向西,大張旗鼓宣稱要攻打海德拉巴北境重鎮布爾罕普爾。阿薩夫聞訊大驚,急令伊瓦茲汗率軍往救。
馬拉地輕騎兵 馬拉地輕騎兵
但當伊瓦茲汗心急火燎趕到布爾罕普爾發現一個馬拉地兵都沒有的時候,阿薩夫發現自己徹底上當了。他發現自己從一開始就被巴吉拉奧牽着鼻子走——他的部隊已經離浦那以及海德拉巴都越來越遠。而他同時也意識到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巴吉拉奧的軍隊以騎兵為主,而自己的軍隊包含了大量的炮兵、象兵等戰略價值極高但機動性極低的部隊,以及還夾帶了巨量的侍從、眷屬等非戰鬥人員,論行軍速度,自己是絕對追不上馬拉地人的。再有,拜其機動性所賜,巴吉拉奧可以在行軍路上剽掠村落維持給養。而自己的軍隊機動性太差了,做不到因糧於敵。他明白再這樣被巴吉拉奧玩弄下去必敗無疑。於是他率全軍直撲浦那,欲攻巴吉拉奧之必救。
1727年—1728年馬拉地-海德拉巴戰爭雙方動向 1727年—1728年馬拉地-海德拉巴戰爭雙方動向
巴吉拉奧也沒有指望這套騙術能夠真正騙住阿薩夫多久,事實是,他在依託留在馬拉地國內的各個化整為零的部隊進行遊擊戰滯止敵軍攻勢的同時繼續進行戰略大機動。他從離開瓦斯希姆開始就一路向西狂奔,等到阿薩夫終於開始向浦那移動的時候,巴吉拉奧部已經開到巴多奇(今古吉拉特邦布羅奇)一帶了。
而當他得知阿薩夫率大軍直撲浦那的時候,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索性以浦那為誘餌,將海德拉巴軍引入自己預設的決戰地。他沒有響應沙胡的求援,而是直接率軍先向南再轉向東南,向奧朗加巴德急進軍。他預計一旦阿薩夫撤軍,這裏是必經之路。於是他預設了奧朗加巴德西北的帕爾凱德作為決戰場,並在這裏安營紮寨,集結軍隊。
果如巴吉拉奧所料,海德拉巴軍在進入馬拉地之後遭遇馬拉地人不間斷的遊擊襲擾,兵力和物資的損耗巨大,所以阿薩夫攻浦那的明確目的就是直接逮住沙胡並掠奪這座城市補充給養。而當阿薩夫終於攻入浦那的時候,卻發現沙胡與巴吉拉奧留給自己一座空城。徹底絕望的阿薩夫只能下令撤軍。
一網打盡
長達六個多月的奔波與老鼠戰極大的消耗了海德拉巴軍的兵力、補給與士氣,當阿薩夫終於開始離開浦那撤退回國的時候,因為士氣低落,補給匱乏,撤退變成了災難性的潰敗。到了1728年2月25日,海德拉巴軍的糧食與水已經耗盡,而對面巴吉拉奧則帶着馬拉地全軍擋在自己面前。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與阿薩夫締結的密約的桑巴吉爽約,眼見海德拉巴人勢弱,便拒絕率兵來援。海德拉巴軍已然陷入絕境。
阿薩夫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派遣伊瓦茲汗致書巴吉拉奧,請求後者給自己讓出一條路,好讓自己回國就食。巴吉拉奧居然答應了——當然,這是誘敵之計。於是3天后的2月28日,當海德拉巴軍奔逃至帕爾凱德之時,巴吉拉奧果然率軍全軍包圍了上來。
實際上根本不需要戰鬥,彈盡糧絕援竭,隊伍因組織與士氣崩潰而嚴重脱節的海德拉巴軍根本已經無法戰鬥,於是毫不意外的遭到全殲,阿薩夫僅以身免。作為戰敗方,他只得與馬拉地乞和。1728年3月6日,雙方在門吉派坦村簽訂了和約,內容為:
一、海德拉巴承認賈特拉帕蒂·沙胡為馬拉地唯一合法統治者。
二、海德拉巴承認馬拉地在德干地區有徵税權
三、對於逐出馬拉地税官的地區,馬拉地有權重新派駐税官。
四、海德拉巴向賈特拉帕蒂·沙胡王庭進貢其政府結餘。
本次會戰對於馬拉地的國運而言是決定性的,經由此戰,馬拉地取代海德拉巴,成為德干地區第一強國。基本確定了馬拉地於德干高原的霸權地位。而達成此一成就,巴吉拉奧功不可沒。在這次戰爭中,巴吉拉奧憑藉其優秀的騎兵指揮才能,通過大幅度戰略機動玩弄幾十萬敵軍於股掌間;通過劫掠敵國村落的手段既保證了己方給養,又打擊了敵方的補給與經濟,真正的將“以戰養戰”這個戰略思維發揮到了極致。這一戰也被後世的研究家認為是巴吉拉奧一生中表現最出色的一次戰役。英國名將蒙哥馬利高度評價他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稱此戰為:“戰略機動上的一項傑作”。 [6-7] 

巴吉拉奧一世南征坎那達

在與海德拉巴戰爭的幕間,巴吉拉奧也沒有閒着,而是密切注視着南部坎那達地區的動向。在莫卧兒勢力撤出坎那達之後,此數興趣了大小數國,其中最具實力及潛力的乃是邁索爾。對於一向視坎那達為自家後院的馬拉地而言,是絕不能容忍坎那達地區興起可能動搖自己在坎那達統治、甚至對自己本身形成威脅的存在。所以,在巴吉拉奧上任之後,自然將出兵坎那達一事提上了日程。
1725年,巴吉拉奧派遣軍隊對坎那達地區進行了第一輪的遠征,意圖削弱此處反馬拉地的力量,但是沒有任何明顯的進展,反而損兵折將。於是次年,巴吉拉奧在經過精心準備之後,親自率軍展開第二次進攻,此次的目標直接就是邁索爾。1727年3月6日,巴吉拉奧率軍圍攻邁索爾首都斯赫裏朗格阿帕特塔納,未克,又收到沙胡徵召軍隊回國的詔令,遂撤圍而去。
儘管兩次對坎那達的遠征看似都沒有取到什麼實質性的進展,不過卻仍然是沉重打擊了剛崛起的邁索爾的實力,確保了馬拉地在坎那達的勢力。

巴吉拉奧一世開幕浦那

沙尼瓦瓦達宮
沙尼瓦瓦達宮(6張)
在1728年的時候,巴吉拉奧將自己的幕府從薩斯瓦德遷到了首都浦那——馬拉地帝國的權力中心。此後,他着手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政建設:首先,他動用全國財力,大規模的擴建了浦那,將浦那從一座小規模的城堡建設成為一座中南印度的大都會 [8]  在此期間,他着手在穆塔河的右岸建造一座正式的宮殿建築,即後世的馬拉地皇宮沙尼瓦瓦達宮。該宮殿於1730年動工並於1732年正式竣工,這是後話。

巴吉拉奧一世出兵摩臘婆

摩臘婆(今稱馬爾瓦,範圍包括今印度中央邦西部與拉賈斯坦邦一部)地廣千里,北扼通往德里的要道,西連古吉拉特,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並且可以得到訥爾默達河的灌溉之利,土地肥沃,農業經濟發達。所以此處對於馬拉地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如果馬拉地佔據此處的話,等於是佔有了躍入北印度的跳板。
早在1723年,巴吉拉奧就已經制定了攻取摩臘婆的戰略計劃,他在這一階段內,安排多位馬拉地的酋長向摩臘婆境內派駐税官,在瓜里爾、印多爾、達爾與德瓦斯等地徵收查斯税。此舉是在摩臘婆樹立馬拉地的存在,同時也是試探莫卧兒的反應。
對應的,莫卧兒也作出了一套對抗馬拉地向摩臘婆進行戰略滲透的對策。莫卧兒方向任命了一位叫作吉達爾·巴哈杜爾的人作為莫卧兒的摩臘婆總督。莫卧兒勢力的介入明顯的削弱了馬拉地人在摩臘婆的存在,巴吉拉奧的第一輪嘗試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巴吉拉奧銅像 巴吉拉奧銅像
在戰略滲透起不到效用的情況下,巴吉拉奧決定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但苦於應付與海德拉巴的戰爭,出兵摩臘婆的計劃始終無法付諸實現,直到帕爾凱德之戰戰勝了海德拉巴之後。
1728年10月,巴吉拉奧盡徵舉國壯丁,集結起了一支巨軍,以自己的弟弟奇瑪吉·阿帕為主帥,浩浩蕩蕩地殺向摩臘婆,發起了這樣一場賭上馬拉地國運的戰役。莫卧兒方面得知馬拉地人傾國而來的消息,亦調動同等規模之大軍,由大將達雅·巴哈杜爾率領,前往支援駐守摩臘婆的吉臘爾。11月29日,雙方在安傑拉(今印度中央邦境內)展開激烈交戰,結果莫卧兒軍全軍覆滅,兩位統帥吉達爾與達雅雙雙戰死。之後,奇瑪吉挾勝威率部圍攻摩臘婆首府烏賈因,卻久攻不克,最後糧盡退兵。 [1] 
此役馬拉地奪取了摩臘婆一半的領土,為之後向古吉拉地與德里的進軍贏得了一塊橋頭堡。

巴吉拉奧一世進攻本德爾坎德

1728年12月,當奇瑪吉率大軍橫掃摩臘婆的時候,摩臘婆東部的本德爾坎德也發生了大變動。本地的拉吉普特首領查塔拉薩發動起義,反抗莫卧兒在本德爾坎德的統治。莫卧兒接到了反應之後,派遣大將穆罕默德汗·班加什率軍前往鎮壓。由於眾寡過於懸殊,查塔拉薩失敗被俘。之後,他多次偷偷傳信至巴吉拉奧,請求後者前來營救自己,但此時馬拉地全軍正由巴吉拉奧弟弟奇瑪吉指揮,在摩臘婆境內進行對莫卧兒的戰爭。巴吉拉奧無兵可調,愛莫能助。
直到次年,摩臘婆的戰事結束,巴吉拉奧重新收回了兵權,這才有了出兵本德爾坎德營救查塔拉薩的時間與兵力。當年3月,作為對查塔拉薩的迴應,巴吉拉奧率領2萬5千軍隊攻入本德爾坎德境內,與莫卧兒勢力交戰 [9]  。與此同時,查塔拉薩也率妻兒從莫卧兒俘虜營中逃出,之後便前往投奔了巴吉拉奧的大軍併為其擔任嚮導。領袖加入使得本地拉吉普特紛紛投奔馬拉地,馬拉地遠征軍部眾擴展至七萬餘人。 [10]  其後,巴吉拉奧率軍攻至齋特浦爾(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將孤掌難鳴的穆罕默德汗部逼回了阿格拉
在此之後,巴吉拉奧重新為查塔拉薩建立了他的拉吉普特王庭。作為救自己一命與替自己奪回權利的報答,查塔拉薩將女兒瑪斯塔尼嫁給了巴吉拉奧,並將自己三分之一的領地獻給馬拉地作為嫁妝。
瑪斯塔尼 瑪斯塔尼 [11]

巴吉拉奧一世攻略古吉拉特

摩臘婆之戰與本德爾坎德之戰確立了馬拉地在中印度的勢力,此後,巴吉拉奧決定更進一步,他打算攻略瀕臨大海,盛產魚鹽,以富庶著稱的古吉拉特,並確立馬拉地在此處的統治地位。
前線生變
沙尼瓦瓦達宮門口的巴吉拉奧雕像 沙尼瓦瓦達宮門口的巴吉拉奧雕像
1730年,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奇瑪吉·阿帕再度出征,率領大軍進攻古吉拉特。本地的莫卧兒總督薩爾布蘭德汗聽聞馬拉地大軍來到的消息,立刻宣佈出讓了莫卧兒在古吉拉特的徵税權,他被莫卧兒撤換後,繼任的總督阿博伊·辛格也是一個膽小如鼠之輩,同意了馬拉地在古吉拉特派駐税官的權利。
但有一個人不滿意,他就是馬拉地的色那帕提(地位相當於中國古代之大將軍)特里姆巴克拉奧·達布哈德。他的父親是西瓦吉時代的馬拉地名將,曾多次率軍侵入古吉拉特,並代替馬拉地王室在古吉拉特多個地區行使徵税權。而作為佩什瓦政權執政者的巴特家族的強勢侵入勢必會對古吉拉特的局勢進行全面徹底的洗牌,這也就意味着達布哈德家族在古吉拉特的特權將不再,進而直接威脅到達布哈德家族在馬拉地政壇的現有地位。因此,他決定公開造反,反抗佩什瓦政權,並且叛亂還得到了另外兩位古吉拉特地區的馬拉地貴族皮拉吉拉奧·蓋克伍德與噶當·班德的支持,聲勢浩大。 [3] 
獲悉了馬拉地內亂之後,莫卧兒則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莫卧兒撤換了綏靖主義的摩臘婆守將賈伊·辛格(齋普爾王公),改派了強力人物穆罕默德汗·班加什前往摩臘婆以應對馬拉地人。穆罕默德汗十分精明且計略過人,他上任之後,立刻聯結了不甘失敗的海德拉巴尼扎姆阿薩夫·賈赫;並且找到了挑動叛亂的特里姆巴克,表示願意為其提供兵力及物資的支持;甚至是秘密聯合了蟄伏於馬拉地國內蠢蠢欲動的王位索求者桑巴吉。於是,形成了一個莫卧兒-海德拉巴-馬拉地叛黨的三角同盟,試圖一舉絕殺佩什瓦政權。
眼見莫卧兒方面使出了這樣一套大戰略,巴吉拉奧徹底坐不下去了:一位擁兵數十萬的大將軍公開挑起叛亂並且得到了周邊國家或明或暗的支持,更兼還有覬覦王位的國內反對勢力蠢蠢欲動。他清楚,此般局勢下,一旦處理失當,整個佩什瓦政權都將毀於一旦。所以他不敢將這種大事交由他的任何手下處理,而是決定自己親自應付。他一面召回了自己弟弟的軍隊,令其即刻返回國內。而自己則立刻親率大軍殺向古吉拉特前往平叛。
千里平叛
1731年4月1日,巴吉拉奧軍在達博伊附近找到了特里姆巴克的叛軍並與其展開了一場惡戰。雙方都軍容浩大且軍勢嚴整,身為色那帕提的特里姆巴克當時便以能征善戰聞名於馬拉地國內,更兼其家臣皮拉吉拉奧·蓋克伍德以剛毅勇武著稱,號稱有萬夫不當之勇。但論帥才,巴吉拉奧幾何級數強於特里姆巴克,鬥將,巴吉拉奧帳下的瑪哈爾拉奧·霍卡爾、拉諾吉·辛德等的智勇也遠勝於特里姆巴克帳下的皮拉吉拉奧·蓋克伍德以及噶當·班德之流。戰鬥的結果是特里姆巴克陣亡,參與叛亂的人員大部分被殺。平定了前線的叛亂之後,巴吉拉奧於4月13日簽署了一份文件,裏面正式確定了桑巴吉封地與沙胡直屬地之間的界線,從解決二者的封地糾紛上來緩和二者的矛盾。接着,巴吉拉奧才率軍回國。
回國後,海德拉巴方面由阿薩夫直接來到馬拉地會見巴吉拉奧,二人於1732年12月27日在拉梅什瓦爾寺舉行了一次會議,會上,阿薩夫承諾將不會對馬拉地出兵古吉拉特一事進行反對。 [1] 
巴吉拉奧自己固然一手遮天,但是達布哈德家族畢竟是西瓦吉時代下來的馬拉地頭號望族之一,還是不能與其徹底撕破臉皮。於是他在善後工作中進行了以下一系列的處理:任命特里姆巴克的兄弟亞什瓦恩特拉奧(此人在兄長叛亂之後仍然忠於沙胡與佩什瓦政權)繼任色那帕提一職;承認達布哈德家族在古吉拉特有徵税權,但是所徵税款需上繳一半至國庫以表示對朝廷的忠誠。而對於達布哈德家族的家臣團們他也採取了網開一面的做法,比如雖然勇猛然而並沒有什麼卯月的皮拉吉拉奧·蓋克伍德,巴吉拉奧憐其愚忠,也允許其繼續追隨達布哈德家,安排他侍奉達布哈德家族的新家主亞什瓦恩特拉奧。
這樣一來,巴吉拉奧基本上將事態壓了下去:既挫敗了叛亂,維護了沙胡的王位與佩什瓦政權的統治;又對叛亂的達布哈德家族寬大處理,安撫了人心;還藉此機會,排除了朝中最後一個有制約他的實際力量的反對派,此為一石三鳥
1731年,巴吉拉奧一世還授意馬拉塔艦隊攻擊英國控制的孟買,被英國、葡萄牙聯軍挫敗(孟買之戰)。 [19] 

巴吉拉奧一世遠征拉賈斯坦

流經曼德紹爾附近的昌巴爾河 流經曼德紹爾附近的昌巴爾河
在巴吉拉奧的大戰略當中,佔據西北的拉賈斯坦是正式北伐的一大重要先決條件。如果能夠從莫卧兒手中佔據拉賈斯坦,等於是斬斷莫卧兒的右臂。反之,莫卧兒則會從側翼對馬拉地施加壓制,使馬拉地陷入進退不得的境地。先前在摩臘婆戰役的時候,奇瑪吉曾經率軍向拉賈斯坦展開過進軍,但是無功而返。其後又由於發生於一系列事件諸如進攻本德爾坎德、用兵古吉拉特、達布哈德家族叛亂等導致再度出征拉賈斯坦的計劃被延誤數年。直到巴吉拉奧鎮壓了叛亂且基本穩定了局面之後,才決定將出徵拉賈斯坦一事復度提上日程。
1733年,巴吉拉奧任命久經沙場的宿將瑪哈爾拉奧·霍卡爾與拉諾吉·辛德為主將,領兵進攻拉賈斯坦。對此,莫卧兒方面由齋浦爾王公賈伊·辛格率部南下迎戰。2月,雙方激戰於曼德紹爾,最終馬拉地人獲勝。其後,依照巴吉拉奧的下一步指示,霍卡爾部與辛德部拆分並各自行動,分別圍攻科塔與本迪,並獲得勝利。 [12] 

巴吉拉奧一世康坎伐蠻

康坎地區山險 康坎地區山險
對於馬拉地政府而言,西高止山脈以西瘴霧叢生、毒蟲密佈的康坎地區(即今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與卡納塔克邦的沿海地區)一直是其一大心病。此時此處的開發程度尚極低,經濟十分落後(僅有一個堪稱繁榮的都市孟買與並不在馬拉地人手中而是為英國所有)。僅有的居民絕大多數也是本地土生的原始部族。在這裏,馬拉地政府的控制力很有限,大部分的本地部族依舊我行我素,並不服從馬拉地的統治。
巴吉拉奧上台之後,決心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
征伐辛吉人
在所有本地的部族當中,盤踞於詹吉拉地區,擁有非洲血統的辛吉人(原意指阿拉伯人從非洲購買的黑人奴隸,此指黑人與土著印度人的混血後代)有上萬的人口、數千計的武裝人員,並且還擁有相當數量的火器。西瓦吉大帝尚在時,這股勢力尚算安分,然而西瓦吉駕崩後,他們在首領雅庫特汗的領導下在康坎地區迅速擴張,一躍成為康坎地區勢力最大的一支部族。於是對於巴吉拉奧而言,必須將這個開始冒泡的部族給打掉。
賴加德要塞 賴加德要塞
很快,一個從天而降的機會來臨:1733年,辛吉人的首領雅庫特汗去世,他的幾個兒子們為了爭奪父親留下的遺產戰成了一團, [13]  其中一個叫作阿卜杜·雷門的向巴吉拉奧請求援助。因此巴吉拉奧立刻採取行動:他派遣了大將塞科吉·安格爾率軍前往征伐,而巴吉拉奧的政敵普拉欽迪家族也不罷休,普拉欽迪家主辛尼瓦斯拉奧親自帶隊出征,與塞科吉相競爭。在隨後的軍事行動中,塞科吉率軍佔據了其他被辛吉人奪取的區域,將辛吉人逼回了詹吉拉,但最大的戰功卻是被辛尼瓦斯拉奧搶下:他與辛吉人打了一場像樣的硬戰並奪回了賴加德要塞。
8月,馬拉地討伐軍主帥塞科吉逝于軍中,馬拉地軍失去主帥,無以繼續作戰。且巴吉拉奧也不想讓辛尼瓦斯拉奧接手指揮權,以將戰功都留給普拉欽迪家族。於是他親自前往招撫辛迪人,並約定:辛吉人可以回到詹吉拉重建,但前提是必須擁立由馬拉地人指派的阿卜杜·雷門作為首領。另外,他劃定安柬維爾、戈沃科特與恩德里之間為辛吉人活動範圍,至於其他在戰爭中被馬拉地人奪取的城堡像賴加德、雷瓦斯、塔爾和喬爾等則劃入馬拉地的直屬領土。
辛吉人降而復叛
巴吉拉奧知道辛吉人絕不會就此心服,並且他本人也從未試圖以此為最終解決的手段。果然,就當他安成招撫工作,甫一回到薩塔拉,就得到了辛吉人再度起事的消息。此時他正專注精力於籌措北伐之事宜上,暫時無心應付此事。但是仍然於1734年向這裏專門派駐了一支駐軍。另一方面,則責成邊境嚴密監控辛吉人的舉措,等待出擊的良機。
經過兩年的僵持之後,1736年,巴吉拉奧得到消息稱辛吉人聚落開始大規模的集結,準備來犯。於是他立刻安排弟弟奇瑪吉·阿帕前往討伐。奇瑪吉率軍翻過西高止山脈,在原始森林地帶行軍若干日之後,終於在雷瓦斯附近發現了辛吉人的營地。他率領精鋭部隊展開奇襲並大獲全勝,斬首1500餘級。敵方指揮官辛吉·塞特亦死於亂軍之中。此戰重挫了辛吉人的力量,並促成了辛吉人向馬拉地乞降。於是,9月25日,巴吉拉奧與辛吉人簽訂了文件,再度明確約定:辛吉人的活動範圍以詹吉拉、戈沃科特與安柬維爾一線為界限。 [1] 

巴吉拉奧一世北伐

從1728年至1734年,通過一系列的征戰,馬拉地的勢力呈現出了幾何級數增長。在這種情況之下,巴吉拉奧大戰略的最後也是最決定性的一個目標漸漸浮出了水面:北伐,打敗莫卧兒帝國以收復北方,實現其於早年所立下的解放聖地,統一印度的誓言。
不過這項任務的難度仍然是空前巨大的:儘管此時的莫卧兒已經無法與奧朗則布時期的盛況相比,實控範圍也已經退縮到了僅限於北方恆河大平原地帶,但即令如此,莫卧兒的實控範圍仍然涵蓋了全印度1/6的領土與2/3的人口,依舊擁有着無與倫比的巨大體量,總力國力仍然強於其他所有印度邦國的總和。毫無疑問,要想在戰爭中打敗這樣一個強大對手,就算是對於當前的馬拉地而言,也是要運用其全部的戰略動員力。所以,自從1731年他在古吉拉特平定了特里姆巴克叛亂之後他基本沒有親自指揮過戰爭,而是一直留在國內進行內政建設,全力強化戰備,以為這場自己預想中的大決戰作準備。
外交周旋
莫卧兒方面也始終密切注視着馬拉地方面的一舉一動。摩臘婆方面,由於穆罕默德汗·班加什的連環計因為特里姆巴克叛亂被鎮壓而告破產,莫卧兒方面將其撤換並重新請出了齋普爾王公賈伊·辛格鎮守摩臘婆。再度上任後的賈伊·辛格曾經率部抵抗過馬拉地開往拉賈斯坦的遠征軍,但在曼德紹爾之戰中敗北。之後,不甘失敗的賈伊·辛格重振軍力,與巴吉拉奧本人再戰了兩場,於是兩戰全敗。受盡馬拉地折磨的莫卧兒當局只得宣佈將簽署協議以承認馬拉地對摩臘婆有徵税權,並將税款定額為220萬盧比,總算是暫時息事寧人。
但巴吉拉奧可根本不打算就這樣收場,徹底整死莫卧兒才是他的最終目的。何況,儘管眼下馬拉地人基本上控制了摩臘婆與古吉拉特全境,但兩邦的一些零星王公或貴族效忠莫卧兒,不接受馬拉地的統治,且拒絕向馬拉地人繳税。而且,莫卧兒只是口頭上宣佈承認馬拉地人在兩邦的徵税權,但是協議的正式文件卻遲遲不簽署——很明顯,莫卧兒也是在耍外交伎倆。這一點令巴吉拉奧很是不爽。於是他在1736年3月4日於齊珊加德與賈伊·辛格進行了一次會談。
這次會議上,巴吉拉奧向賈伊·辛格質問了莫卧兒對此協議的態度,賈伊·辛格則表示莫卧兒方面已經同意的協議的內容,但並未提及是否會真的簽署協議。而巴吉拉奧則試探性地提出摩臘婆的副總督需由馬拉地人任命,對方不置可否。巴吉拉奧又提出要上德里直接面見皇帝,被賈伊·辛格拒絕。總之,巴吉拉奧明白了莫卧兒是在和自己打太極。但是巴吉拉奧也在這次會談中通過賈伊·辛格之口大概地套出了莫卧兒目前的現狀,認定莫卧兒政府已經爛到了根,若想一舉推翻莫卧兒統治的話,現在就是最佳且是唯一時機。
到了這個地步之下也就不再有什麼遮遮掩掩的必要了,巴吉拉奧回到了國內之後,開始調集整個馬拉地帝國一切可以運用的軍事力量。這一次,他全面的熬幹了馬拉地這台宏偉的戰爭機器的一切潛力。因為他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一場難度較以往馬拉地所經歷過的任何戰役之和都要艱鉅的戰役——在這之前的半個多世紀之內,馬拉地人從未做出過向德里進軍的嘗試,而這一次,巴吉拉奧將做到它。
巴吉拉奧預計,此次北伐的戰略目標只有一個:德里。他確信,儘管莫卧兒的體量巨大,但只要能夠一戰告捷,攻佔莫卧兒的中心——德里,就能一舉終結莫卧兒在印度的統治。他曾經形象的説過:“只要打中根系,整棵樹都會倒下。” [14-15] 
但毫無疑問,即使是病樹,莫卧兒也是參天巨樹。自然而然的,這樣規模的作戰,絕不是以往過家家式的戰爭的動員量所能比擬的,即令百萬的大軍都猶以為未足。為此,他幾近於將整個後半年都花在了集結軍隊與後勤物資上面。終於,到了1736年的冬季,一支史無前例的北伐大軍已經在馬拉地-莫卧兒邊境地帶集結完畢。於是,當年12月12日,巴吉拉奧率領五萬騎離開浦那,正式開始了對莫卧兒的遠征。
漫天血雨正式飄下。
德里鏖兵
當馬拉地全面進攻的消息傳到德里之後,莫卧兒方面也立刻做出反應:皇帝穆罕默德沙立刻委派了時任莫卧兒最高軍事指揮官的阿瓦德王公薩達特·阿里汗率部前往邊境地帶警戒。而在巴吉拉奧軍團正在向北進發時,他的另外兩位軍團長瑪哈爾拉奧·霍卡爾與皮拉吉·賈達夫也按巴吉拉奧所制定的計劃開始行動,他們各率本部軍團渡過亞穆那河侵入莫卧兒國境,並劫掠沿岸諸多村鎮。薩達特聞訊後,挑選十五萬軍隊趕赴迎戰,結果兩支馬拉地集羣皆全軍覆沒。僅以身免的二位光桿軍團長只得前往投奔巴吉拉奧本人。
莫卧兒軍武備
莫卧兒軍武備(7張)
薩達特認為馬拉地的入侵規模僅限於此,於他放心地就地解散軍隊,之後回到了位於馬圖拉的自宅休養並向德里發送了捷報。捷報傳到德里後,城內一片狂歡。許多駐守德里的將軍得到捷報之後也都率領軍隊離開了德里。這使得德里的防衞力量驟減。唯一一個清醒的莫卧兒將領是米爾·哈桑汗,也只有他的集羣沒有走。
但疏不知,這恰恰是巴吉拉奧的障眼法:就在這時,巴吉拉奧親自率領着自己的集羣——兵力近乎於馬拉地的全國兵力——向着莫卧兒國境直撲而去。他就是要在莫卧兒上下沉浸於剛剛得到的勝利中的時候,發動一場出奇不意的襲擊。在進入莫卧兒國境的時候,他將集羣的其他部隊都移交給瑪哈爾拉奧,自己則率集羣中最精鋭、行軍速度最快的部隊以急行軍的方式猛撲向德里。他從賈特人多山的領地裏找了一條人跡罕至的捷徑, [10]  率領部隊在兩天之內走完了十天的路,並在3月28日突然出現在了塔爾卡托拉(今新德里的一個市區)。消息傳來,皇帝穆罕默德沙倉皇逃向城外的紅堡(並非阿格拉紅堡)避難。然而米爾·哈桑汗自恃本部兵力眾多,全不把巴吉拉奧放在眼裏,親自率軍出城應戰。
此時巴吉拉奧身邊的兵力是8.5萬人,而米爾·哈桑汗的軍隊超過二十五萬,馬拉地軍佔顯著劣勢。不過戰爭的勝負從來不是由兵力數量來決定的:結果是莫卧兒的大軍近乎被全殲。米爾·哈桑汗在最後時刻糾結起八千近衞騎兵試圖直撲馬拉地大營,但是失敗。只得單騎逃回城內,閉門堅守。一面向京畿各地的莫卧兒駐軍發送求援信,請求援軍。而皇帝穆罕默德沙本人也致書向海德拉巴借兵。
此戰勝利後,巴吉拉奧準備一舉攻下德里,但接到情報稱:莫卧兒軍總指揮薩達特·阿里汗聽聞德里被圍攻,率部從馬圖拉趕來救援,其部隊規模遠大於之前被吃掉的米爾·哈桑汗集羣。此外,其他莫卧兒集羣也在向德里靠攏。這些敵人加起來數量就幾何級數多於巴吉拉奧現有的兵力,不是自己能夠應付得了的了。即使把瑪哈爾拉奧的大集羣拉到德里城下也打不過。
另外,巴吉拉奧同時還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盲點:作為一次奇襲,他率領的是少數精鋭的部隊,並沒有攜帶足夠多的攻城器械,因此他雖然能夠在野戰中戰勝莫卧兒人,但對於固若金湯的德里城防沒有任何辦法,同時也因為是奇襲,他也沒有帶足補給,也當然做不到對德里進行圍困,何況還有海量的莫卧兒軍隊正在趕來回援的路上。並且他嚴重低估了莫卧兒在德里方面的守衞兵力——即使主力被殲滅在城外,德里的剩餘兵力依然足以依託防禦工事抵禦住自己的部隊。於是,他只能忍痛放棄這次機會,轉而在德里城郊大肆劫掠,隨後揚長而去。
決戰博帕爾
巴吉拉奧離開德里並找到瑪哈爾拉奧,將整集羣重新糾集起來一起向馬拉地境內回撤。而就在此時,不甘寂寞的海德拉巴再一次跳了出來,阿薩夫·賈赫在接到莫卧兒方面的求援文書之後,親率七萬大軍上京勤王。這兩大拔人馬在錫龍傑碰面。阿薩夫為穩住巴吉拉奧,聲稱他此去旨在緩和自己與莫卧兒之間的關係。而巴吉拉奧正急欲回國重整軍勢,也就對阿薩夫敷衍了事。果然,阿薩夫一到德里,立刻糾結了其他莫卧兒王公並大舉南下。沿途又有更多莫卧兒王公各攜所部加入,聲勢浩大。另一邊,巴吉拉奧也知道阿薩夫的底細,他回國之後,稍事休整便再次整軍北上。他留給自己弟弟奇瑪吉一萬兵 [10]  ,自己則帶着其餘所有部隊一齊北上。
1737年12月24日,巴吉拉奧率軍在博帕爾城外遇上了阿薩夫的大軍。此時他身邊一共有十餘萬騎兵與30多門炮,而莫卧兒—海德拉巴聯軍也有二十多萬人趕了上來,包括阿薩夫從海德拉巴帶來的120門炮和3000名駱駝炮兵。對此,巴吉拉奧點精兵八萬列陣迎敵。儘管阿薩夫軍擁有顯著的火力優勢,巴吉拉奧沉着應戰,他分進合擊,大敗敵軍,斬獲3.5萬餘級,敵軍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本方僅傷亡七千人。
阿薩夫兵敗之際收攏敗軍進入博帕爾城據守,他的設想是憑藉博帕爾城內充裕的食物與水源儲備以及堅固城防堅守待援,等到莫卧兒後續的主力援軍到達了之後再行決戰。但巴吉拉奧不會給他這個機會。他命軍隊在博帕爾的水源和食物中投毒,徹底粉碎了阿薩夫的如意算盤。但即令如此阿薩夫也仍然不死心,他帶着自己的部隊繼續憑着僅剩的補給硬撐,一邊繼續向莫卧兒方向申請援軍,一面發信回國內呼叫本國援軍。
但這樣的想法從一開始就失敗了。首先,莫卧兒雖説是接到了阿薩夫的求援,但只象徵性的派出了1500人。 [10]  至於對海德拉巴方面,巴吉拉奧留在國內的奇瑪吉的部隊發揮了作用。儘管只有一萬騎,但是指揮官是奇瑪吉就證明了一切,他成功的截住了海德拉巴通往博帕爾的道路並殲滅了幾支從海德拉巴發來的增援部隊。
此時博帕爾城內的狀況已經十分窘迫了,原來城內可用的食物和水源被馬拉地人下毒不能使用了,帶進來的補給也很快見底。何況城內不獨莫卧兒—海德拉巴聯軍的殘兵,還有數量極多的隨軍人員(民夫、傷病兵、士兵家屬、貴族僕役等等)以及城內的平民,這些人也需要飲食,所有這些都令博帕爾城內的狀況每況愈下。聯軍士兵甚至要扒樹皮,掘草根,殺役畜充飢。阿薩夫眼看着如今情況與當年自己坐困浦那差相彷彿,心急如火焚但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祈求真主保佑,寄希望於德里或者本國的援軍儘快趕到。
而眼看着向德里請求的援軍沒有像樣的迴應,本國援軍也到不了時,阿薩夫終於發現自己一片痴心結果被德里給賣了 [1]  。他本想趁馬拉地人不備偷偷率軍溜出,但被發現並擊退。於是,只能拋棄其餘所有不必要的裝備,只帶着火炮、火槍等有價值的裝備強行突圍而去。詭異的是,這次巴吉拉奧居然主動放任敵軍突圍而去。
巴吉拉奧並沒有刻意阻攔阿薩夫突圍絕不是打算放虎歸山,相反,這才是他目的的開始。當他聽説阿薩夫拋棄大量裝備只帶火炮火槍逃命時,他決定再現一次當年的帕爾凱德之戰。於是他率領軍隊高速行軍,不斷截住並打擊敵軍。馬拉地人憑藉新式火槍以及火箭對隊列散亂的敵軍造成重大殺傷。經由馬拉地人不斷的騷擾打擊,聯軍的組織和士氣全面崩潰,一如九年前從浦那向奧朗加巴德撤退的死亡行軍那般。
阿薩夫無心且無力再戰,只得代表莫卧兒和海德拉巴求和。而巴吉拉奧也認識到,自己的整場北伐戰爭在時機上仍屬操之過急(這場戰爭證明莫卧兒仍有強大的反擊能力),便接受了和議。最終,1738年1月7日,雙方在多拉哈村簽訂了和約。 [16] 
和約規定:
1、莫卧兒割讓摩臘婆全境給馬拉地。
2、馬拉地對訥爾默達河與昌巴爾河之間的領土擁有完全主權。
3、賠償500萬盧比的戰爭賠款。
4、得到莫卧兒皇帝保證條約內容履行的承諾。
作為附加條款,海德拉巴則被要求對和約作出相關表示。於是,阿薩夫以古蘭經之名宣誓海德拉巴亦將遵守此和約。
本次北伐儘管沒有達到攻佔德里的目的,不過嚴重地消耗了莫卧兒的軍事力量。給了風雨飄搖中的莫卧兒又一次致命打擊,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後來波斯王納迪爾沙入侵印度。而達成這一成就,與巴吉拉奧其出神入化的戰略戰術佈置是分不開的 [11] 

巴吉拉奧一世驅逐葡萄牙人

雖説1736—1737年的北伐全方位的重創了莫卧兒的軍事力量,不過終究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一舉徹底消滅莫卧兒政權的目的。對於巴吉拉奧而言,這項任務沒有成功就算失敗。所以他當然絕對不甘心就這樣結束,他趁着和約規定的停戰當口加緊恢復生產,招募和訓練新軍隊。他固然做夢都想第二天就再度殺奔至德里城下,不過他也敏鋭的發覺一個重大的威脅正在向馬拉地靠近,那就是盤踞在康坎地區,潛身於要塞都市瓦賽(今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瓦塞維拉爾),一直在蠶食馬拉地西部海岸土地的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的殖民滲透
葡萄牙人對於這片土地已經視若自己後花園了。早在1502年,葡萄牙人就在科欽建立了他們在印度西海岸的第一個永久性據點。其後他們的目光也投放到了康坎海岸,1509年,葡萄牙探險家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葡萄牙第一任印度總督)就率艦隊沿康坎海岸航行,經過了當時尚由古吉拉特蘇丹國控制的瓦賽。
葡萄牙人地圖上的瓦賽城市及堡壘 葡萄牙人地圖上的瓦賽城市及堡壘
很快,他們就看準了瓦賽的戰略價值:在當時還十分荒涼的康坎海岸上,瓦賽是少有已經開埠的海港。並且周邊土地肥沃,可得農業之利,尤其是這裏位置正好處於印度西海岸的正中,這裏是發展作為阿拉伯海商路上的大宗貨物如魚、鹽、木材、礦石等貨物的最理想的貿易站。於是,他們後來發兵攻打此地,並於1534年逼迫古吉拉特蘇丹國割讓了包含瓦賽在內的大片海岸地區。在獲得了此地的控制權之後,葡萄牙人便大興土木,將這裏建設成了一座東阿拉伯海地區的商業重鎮以及固若金湯的要塞都市。在葡萄牙人控制下的康坎地區,如果説第一重心是果阿的話,那麼瓦賽就是毫無疑問的第二中心。
葡萄牙人在這裏經營了長達兩百餘年,已然將這一帶全方面的葡萄牙化,他們在整個北康坎海岸修建了密集的要塞羣,尤其是在瓦賽以南的撒爾塞特島上的要塞最多也最堅固。沿着瓦賽溪兩岸以及康坎海岸構築了密不透風,幾乎沒有死角的防禦體系,任何敵人一旦從海上襲來,都會遭到沿岸要塞羣的密集火力打擊。
葡萄牙人在瓦賽地區武裝到城牆根的要塞體系使他們進可攻退可守,即令是刁鑽如英國人,也只能是在1661年從葡萄牙人口中剜下撒爾塞特島以南洋麪上的七座荒島(也就是最早的英屬孟買,後來這七島經由填海造地與撒爾塞特主島連成一片,這是後話)。這讓葡萄牙人成為一支對馬拉地人而言極度危險而難纏的敵人。對於志在統一印度的巴吉拉奧而言,葡萄牙人無疑是卧塌之側的酣睡者,必須除之而後快。
早期衝突
實際上,在巴吉拉奧北伐之前,馬拉地已經和葡萄牙人多次交戰過。在巴吉拉奧掌權的佩什瓦政權中,對康坎地區的作戰擔當一直是巴吉拉奧的弟弟奇瑪吉·阿帕。他對康坎地區的地形、氣候、風土人情等等了若指掌。因此,由他來對付葡萄牙人最為合適。奇瑪吉獻上了一個全套的作戰戰略方案:瓦賽主城被大量而密集的葡萄牙要塞羣包圍,要想攻下瓦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必須先佔據撒爾塞特島,打破瓦賽主城前方的屏障,否則任何陸上或海上進攻都將是徒勞;同時對康坎海岸北部的葡萄牙要塞羣則先圍困孤立,等到他們與瓦賽主城的葡萄牙人聯繫斷絕久了,孤掌難鳴之時再各個擊破;等到這幾項工作完成,完全切斷葡萄牙人的外援之時便發動總攻。
1733年,巴吉拉奧便命奇瑪吉·阿帕為主將,攻打由辛吉人建立,為葡萄牙人佔據的沙巴茲要塞(即今天孟買市區內的貝拉普爾要塞),經過血戰之後終於奪取該要塞。獲勝後,馬拉地人將此處命名為貝拉普爾要塞,這是馬拉地人在葡萄牙人領地中插下的第一面旗幟。
貝拉普爾要塞 貝拉普爾要塞
經由此勝利,巴吉拉奧看到了驅逐葡萄牙人的可能性。於是巴吉拉奧專門留給奇瑪吉一支部隊,安排他全權負責對抗葡萄牙人的事宜。按照巴吉拉奧的設想,他留下這支部隊是在康坎對葡萄牙人據點拔點的同時順便震懾本地那些叛服無常的部族們,尤其是辛吉人這個最不服管的刺頭。
即使是在巴吉拉奧北伐莫卧兒的時候,奇瑪吉和也沒有閒着,他明白,越是在兄長率主力盡出之時,他也必須展開足夠有效的軍事行動以穩住後方。因此,馬拉地的絕大部分部隊由巴吉拉奧率領北上之時,他自己則帶着海岸地區的馬拉地部隊繼續逐個排除葡萄牙人的要塞和據點。他對葡萄牙人的堡壘體系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故每每進攻都能抓準要點,打擊到葡萄牙人的防禦薄弱處。比如1737年3月28日(巴吉拉奧德里大捷的同一日),奇瑪吉又攻破了葡萄牙人的又一座重要堡壘阿爾納拉要塞,進而從葡萄牙人手上拿下了整個撒爾塞特島。此舉無疑斬斷了瓦賽葡萄牙人的一翼。
而等到與莫卧兒停火之後,可以供奇瑪吉調度的兵力便更寬裕了,因此在他的指揮下,馬拉地人的攻勢也更為猛烈。自1738年起,馬拉地人的主攻方向轉為瓦賽以北的葡萄牙要塞羣。因為無論奇瑪吉還是巴吉拉奧都清楚:儘管收復了撒爾塞特島,但還是應該拔除先瓦賽以外的所有康坎海岸北部的葡萄牙據點,這樣才能完成對瓦賽主城的包圍。在這種情況下,馬拉地人開始沿康坎北部海岸逐個拔除瓦賽以北的那些已經被成功被孤立的葡萄牙人據點。從1738年11月至次年2月13日為止,他們先後攻克了達哈努、基爾夫、錫爾高、塔拉普爾、阿什立等一系列葡萄牙人的要塞,基本肅清了葡萄牙人在康坎海岸的勢力。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巴吉拉奧從奇瑪吉傳回國內的報告中得知,葡萄牙人已經陷入極度窘迫的境地,他們因連年交戰已經人困馬乏,並且因為外圍據點接二連三的陷落而人心惶惶。而葡萄牙人統治下的本地印度居民則對作威作福久了的葡萄牙殖民者恨之入骨,民怨早已沸騰。 [17]  總之,現在就是攻取瓦賽的最好時機。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葡萄牙人的存在,讓巴吉拉奧每次對莫卧兒的戰爭都要顧忌後方,每次戰爭都不得不在後方留足兵力,無法真正將傾國之師投入對莫卧兒的戰爭。簡單來説,只要一天不撥掉瓦賽葡萄牙殖民地,自己的後方就不安全;只要後方不安全,那麼北伐和統一就是空中樓閣。
那麼無論如何,現在該是施以臨門一腳的時刻了。於是巴吉拉奧決意一舉徹底解決葡萄牙人問題。
攻城血戰
1739年2月17日,巴吉拉奧決定正式展開對瓦賽主城的總攻。而統帥的人選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弟弟奇瑪吉·阿帕。作為巴吉拉奧帳下最優秀也是成長最顯著的將才,與莫卧兒、葡萄牙等強敵反覆戰鬥,十餘年南征北戰已經將他培養成一個足以獨當一面的統帥了。把這樣的重任交給他,巴吉拉奧再放心不過。當然為防萬一,他把自己另外兩個最得力的干將瑪哈爾拉奧·霍卡爾和拉諾吉·辛德也指派給了他。奇瑪吉來到撒爾塞特島,集結起了十萬大軍,包括2.5萬名騎兵,四千名工兵,五千名駱駝騎兵以及50頭戰象,浩浩蕩蕩殺向瓦賽。
而當得到馬拉地大軍殺來的消息之後,葡萄牙人的反應也很明智:基於自己兵力過少,平均分攤到各個要塞根本不敷分配。於是他們果斷放棄了靠外的班德拉、維爾索瓦和東格里等要塞,集中全軍防禦瓦賽本城。此外,尚有一支雖然已經被割裂但仍在繼續作戰的葡軍駐守瓦賽東南60千米的卡蘭加要塞。
奇瑪吉·阿帕,巴吉拉奧的弟弟和右手 奇瑪吉·阿帕,巴吉拉奧的弟弟和右手
奇瑪吉一邊率軍穩步向瓦賽推進一邊在等待另一支力量的加入——馬拉地海軍。1739年3月28日,馬拉地海軍將領瑪納吉·安格爾率軍登陸,經過激戰拿下了卡蘭加要塞。至此,葡萄牙在康坎地區的要塞或據點除瓦賽之外已經盡數被攻克。其後,瑪納吉繼續率艦隊經孟買灣、塔那溪進入瓦賽溪並封鎖了河面並切斷了瓦賽殖民地的海上補給線,徹底斷絕了瓦賽的外援。於是,1739年5月1日,奇瑪吉率軍對瓦賽主城展開攻勢,絞肉機式的攻城戰正式開始。
瓦賽主城一共有十座城樓。奇瑪吉挑選了城北面的聖塞巴斯蒂安塔和雷梅迪奧斯塔作為主攻方向。當日,他派遣工兵在聖塞巴斯蒂安塔埋設火藥,成功炸開了一個缺口。但葡軍憑藉火器拼死抵抗,馬拉地人並沒有能衝進去。第二天,奇瑪吉在原地埋設火藥,擴大了缺口,雙方繼續在缺口處展開血戰,屍體堆積幾與牆等,一度有四千馬拉地軍成功突入城內,但是葡萄牙人賴其優勢的火器再次擊退了馬拉地人。不過馬拉地人仍然沒有放棄。第三天,馬拉地人埋放了足量的火藥,炸塌了聖塞巴斯蒂安塔並進一步擴大了缺口。奇瑪吉看準機會,率領大軍一舉突入。
巷戰遠遠更為慘烈。在整個攻城戰中,葡軍憑藉其先進的火器以及依託城牆及城內建築屢屢給予馬拉地人巨大殺傷,但是馬拉地軍作為飽經戰火淬鍊的百戰之師並沒有被葡軍的火力優勢壓倒。此役參戰的馬拉地士兵都是由巴吉拉奧精心挑選的久經與各大印度強國軍隊的血戰的歷戰老兵,都是從屍堆裏衝出來、血泊裏趟過來的哀兵,如此慘烈的攻城巷戰對於他們而言亦宛如休假。最終,經過十餘日浴血奮戰,馬拉地軍憑藉數量與素質上的巨大優勢瓦解了葡萄牙人的抵抗,控制住了城市的大部分區域,絕大多數葡軍指揮官都已經陣亡,剩下極少數葡萄牙人(主要以婦孺為主)退到內城,作出玉碎之勢。
奇瑪吉在這種情況下向內城的葡萄牙人發出招降書,要求葡萄牙人限期投降,否則城破之後不留活口。徹底彈盡糧絕的葡萄牙人別無選擇,只能投降。於是5月16日,殘存葡軍正式表示願意投降。
作為戰勝者,奇瑪吉表現出了相當的寬大。在巴吉拉奧的事先授意下,他允許葡萄牙人的婦孺以及本地總督的家屬安全離開瓦賽城。並給了他們8天時間來收拾行裝,允許他們帶走除武器外的所有財物。在葡萄牙人全部離開之後,他於5月23日正式舉行了入城式。宣佈瓦賽歸馬拉地所有。
這一戰徹底拔除了葡萄牙人在康坎海岸北部的勢力,解決了困擾馬拉地數十年的心腹大患。現在,馬拉地的後方終於不再有一個幽靈威脅着他們的背後。懸在馬拉地人頭頂上的一把德摩克利斯之劍消失了。
瓦賽當地居民供奉奇瑪吉的神龕 瓦賽當地居民供奉奇瑪吉的神龕
在這次征戰中,馬拉地人累計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八座城鎮、四座港口、二十座要塞、兩座山間堡壘以及超過340座村莊。從歷史進程來講,這也是印度人抵抗西方殖民者的一次難得的大勝利。這個勝利不僅應歸功於奇瑪吉,也應歸功於巴吉拉奧。正是由巴吉拉奧發掘了奇瓦吉的將才,並編練及征戰打就了一支強兵。因此,此次勝利也被視為是巴吉拉奧在位期間的主要成就之一。 [18] 
在巴吉拉奧看來,收復瓦賽只是開始,對於以統一印度為己任的他而言,最終目的當然是把葡萄牙人跟穆斯林等一樣都徹底的趕出印度。他也積極着手準備直接再攻取第烏、果阿等幾個葡萄牙在印度的總據點。不過他終究還是沒有如此動作,倒不是他突然態度大轉變,親愛起葡萄牙人。而是在他發兵攻取瓦賽的差不多這個當口,北方一個巨大變動讓他感受到了他實現另一個他最大夢想的可能性與急迫性——波斯王納迪爾沙攻破德里。

巴吉拉奧一世逝世

1739年,波斯王納迪爾沙率軍侵入印度,殲滅莫卧兒大量主力軍並洗掠了德里。經此一役,莫卧兒蒙受了不可恢復的沉重打擊,國力再度遭遇空前削弱。而這些,全被巴吉拉奧看在眼中。他認定,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1740年,巴吉拉奧親率十萬大軍再度展開了對德里的遠征。他的戰略與上次類似:趁德里地區防禦薄弱之際且城防破敗之際,一舉攻下德里:因為經過此次波斯入侵,莫卧兒將主力盡數西調防備波斯,德里防備空虛,且這一次,德里引以為保障的城牆已經因為波斯入侵而破敗,絕無抵抗下一支十萬人級大軍的防禦力。作為已經與夢想失之交臂過一次的人,巴吉拉奧決意:這一次,不打下德里絕不回頭!
巴吉拉奧之墓 巴吉拉奧之墓
但是,事事難料,就在巴吉拉奧走到印多爾附近的的時候,他突然得了熱病,高燒不退,並最終在1740年的4月28日逝世,享年四十。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當日他在訥爾默達河岸被簡單地下葬。隨後大軍秘不發喪,全速撤回了馬拉地。此後,辛德家族在他的下葬處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以及兩座分別獻給濕婆羅摩的神廟。

巴吉拉奧一世軍事思想

記載巴吉拉奧功績的銘文 記載巴吉拉奧功績的銘文
巴吉拉奧在軍事領域上有他獨特的建樹。他能夠做到知人善任,精於發掘將才。不過比起西瓦吉時代以降的開國勳傑們,他更傾向於從自己的同輩中發掘和培養人才。在他在任期間,他培育了一系列能獨當一面的名將,如精於攻城戰,對圍攻要塞都市的要點了然於胸的奇瑪吉·阿帕、善於調度超大規模集羣的瑪哈爾拉奧·霍卡爾、忠勇果決的拉諾吉·辛德、善於指揮水軍的塞科吉·安格爾與瑪納吉·安格爾兄弟、堪比子車氏三良之賢的帕瓦爾三兄弟等等。這些都是為巴吉拉奧本人的左膀右臂,也是巴吉拉奧去世後為後代馬拉地賈特拉帕蒂與佩什瓦們留下的充實的將才庫。
而在具體的戰術方面,他尤為擅長指揮騎兵。在戰略上,他大量運用騎兵化軍團,組織數十萬的騎兵集羣以高速進行戰略機動,通過一系列的騷擾戰、奇襲戰不斷消耗敵軍兵力、補給與士氣,讓敵軍疲於奔命,待敵軍士氣低落、組織渙散之時相機發動戰略會戰。在戰術上,則精通於騎兵突擊戰術,將敵軍分割包圍並殲滅,在極短時間內結束戰鬥。比如1728年對抗海德拉巴的帕爾凱德之戰與1737年的德里之戰中便是如此獲得勝利。
並且經由他執政期間的一系列軍事勝利,不僅擴大的馬拉地的疆域,也樹立了佩什瓦政權的威信。同時他對內強化中央集權,打擊異己。他的所有這些舉動讓馬拉地聯盟從原來字面意義上的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轉變為一個真正的帝國。

巴吉拉奧一世家庭成員

父親:巴拉吉·維什瓦納斯
兄弟:奇瑪吉·阿帕
妻子:卡什拜(第一任)
瑪斯塔尼(第二任)
兒子:巴拉吉·巴吉拉奧(長子)
拉古納特·拉奧(次子)
賈納丹·拉奧(三子)
奎師那·拉奧(四子)

巴吉拉奧一世影視形象

在2015年印度電視《帝國雙璧》(又譯《巴吉拉奧傳奇》)中由蘭維爾·辛格出演巴吉拉奧。
在2017年印度電視連續劇《佩什瓦巴吉拉奧》中卡蘭·蘇查克出演巴吉拉奧
參考資料
  • 1.    G.S.Chhabra.Advance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Volume-1: 1707-1803):Lotus Press,2005
  • 2.    Shripad Rama Sharma.The Making of Modern India: From A. D. 1526 to the Present Day:Orient Longmans,1951:p.239
  • 3.    Stewart Gordon.The Marathas 1600-181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120–131
  • 4.    B.N. Puri; M.N. Das.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Indi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medieval India.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2003:p.212
  • 5.    P. V. Kate.Marathwada Under the Nizams, 1724–1948:Mittal Publications,1987:p.11–13
  • 6.    Montgomery, Bernard Law.A Concise History of Warfare:Great Britain: William Collins Sons,1968:p.132
  • 7.    M. R. Kantak.The First Anglo-Maratha War, 1774-1783: A Military Study of Major Battles:Popular Prakashan,1993:p.12
  • 8.    Kosambi, Meera."Glory of Peshwa Pune":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24 (5),1989:p.247
  • 9.    Sardesai, Govind Sakharam.New History of The Marathas(1707-1772):Phoenix Publications,1948:p.106
  • 10.    Dighe, V.G.PESHWA BAJIRAO I AND MARATHA EXPANSION:Karnatak Publishing House,1944
  • 11.    An Advanced History of Modern India.Sailendra Nath Sen:Macmillan India,2010
  • 12.    Shiri Ram Bakshi, S.R. Bakshi And O.P. Ralhan.Madhya Pradesh Through the Ages:Sarup & Sons,2008:p.362
  • 13.    Yimene, Ababu Minda.An African Indian Community in Hyderabad: Siddi Identity, Its Maintenance and Change:Cuvillier Verlag,2004:p.204
  • 14.    S. N. Sen (2006).History Modern India:New Age International,2006:p.11
  • 15.    Srinivasan, C.K.Baji Rao I The Great Peshwa:Asia Publishing House,1961
  • 16.    S.R. Bakshi and O.P. Ralhan.Madhya Pradesh Through the Ages:Sarup & Sons,2007:p.384
  • 17.    Biddulph, J.The Pirates of Malabar, and An Englishwoman in India Two Hundred Years Ago:Smith, Elder & Co,1907
  • 18.    Tony Jaques.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A-E: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7
  • 19.    [日]淺田實.東印度公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7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