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已閲

鎖定
“已閲”就是表示——“已經看過了”,“我知道了”,“暫時沒有答覆”等意思,本義與“嗯”、“哦”、“哎”等語氣詞同類。暫且不談這個被鬧的很紅的寧波鄞州區區長對網友反映的“百姓呼聲”時用的“已閲”兩字的時代背景、創作特色等問題。先談談“已閲”兩字的文學意義,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中文名
已閲
拼    音
yǐ yuè
解    釋
已經閲讀過、已經知道
常用於
上級對下級的批示
引證解釋
【例句】毛澤東批示:“劉亞樓同志,此件已閲。空四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你們予以鼓勵是正確的,對壯烈犧牲者的家屬予以安慰。” [1] 
“已閲”一詞,是在現代漢語語境下,仍在使用的不多的一種古代漢語形態,歷史悠久。“已閲”一般是君主在奏摺中的“硃批”中經常出現的“準”、“已閲”、“朕計定另”等專用詞。比如清聖祖康熙的奏摺硃批中,就用了很多的“知道了”、“已閲”等批覆。所以,“已閲”兩字,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中,中央集權、行政集權、政府集權等集權體制的典型用詞。因為權力的高度集中,作為統轄全國政務決策於一身的君主,需要等待他做出終極決策的東西太多,君主不可能件件批覆,面對每天成百上千的奏摺,也只有用一個永遠沒有結果,又永遠有結果的,模凌兩可的“已閲”來對付了。即使到了近代,因為行政分權的模式仍與中國無緣,所以“已閲”兩字也就傳承給各地的官吏,一代一代繼承下來。而詞語本身也因此成為了為數不多的仍在使用的古漢語之一。
“已閲”在另一個層面也突出了我國的一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繼
已閲 已閲
承的問題。比如“已閲”一詞的行政決策意義——“此事我無法處理,需要報請上級批覆,雖然我已經看過,但基本沒有結果”。這説明,在“已閲”背後,一個轉動了兩千年的,高度精密的、“金字塔形”的行政體統仍舊在開足馬力運轉。
早在明代,耶穌會士就曾讚譽過古代中國的這種分工精密,部門完整,高度統一,協調一致的行政系統。政府的決策取決於最高的權威性人物或機構(比如君主個人以及代表君主的內閣智囊),之後這些決策可以藉助龐大的官僚執行機構迅速有效的執行。就像一部性能優越的吉普車,只要操作人員頭腦清醒踩下油門,發動機、離合器、變速檔、輪胎輪轂就可以協調一致地開動起來。反之,如果個別零件出現了“智能化”傾向,那麼這部機器立刻就崩潰。
古代中國的這種行政體制造成的結果就是,基層官員的個人智慧與決策能力被大大地削弱了。體系內的優秀的,有特色的人被機械的、麻木的、平庸的人被吞噬取代。各級官員的決策權十分的小,而執行權又十分的大,導致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必須層層通報,消耗了大量的精力,磨滅了大量的智慧。比如,在與古代中國一樣的集權痕跡深厚的俄國,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由於俄軍內部僵化的集權體制,當俄軍在面對德軍的閃電戰進攻時,個別軍官由於“等待指示決策”的時間過長,喪失了自我行動能力,直接導致了蘇軍被德軍大量包圍殲滅。
所以,“已閲”一詞,無論是其文學性,歷史性;無論是文學層面還是體制層面,都在顯示一個現象。“已閲”體並非寧波鄞州區區長一人的過錯,其背後的體制問題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僵化的體制不改革,過多的權力不分權,“已閲”這種麻木,緩慢,拖沓,冷漠的體制問題還是會發生,中國也永遠進入不了基本的政治現代化國家之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