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政府工團主義

鎖定
無政府工團主義,亦稱革命工團主義,簡稱工團主義,國際工人運動中的無政府主義思潮。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拉丁美洲。主要代表有法國索雷爾、拉加德爾等。工團主義將工會(即工團)與政黨對立起來,認為工會才是團結和領導工人的唯一組織形式,否認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因其最早的組織名稱法國工團聯合會(後改稱總工會)而得名。
中文名
無政府工團主義
外文名
Anarcho-syndicalism
定    義
工會運動中的無政府主義
別    名
工團主義
工會主義
派    別
一種反資本主義思想的的機會主義

無政府工團主義定義

無政府工團主義英語Anarcho-syndicalism)是無政府主義中着重在勞工運動的一門學説。19世紀末起源於法國,後傳播到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美國等地。“syndicalisme”是法文,其詞根為“syndicat”,意為“工會”——因此譯為“工團主義”。工團主義是一種非主流的經濟制度。無政府工團主義視它為一股能帶來革命性社會變革的潛在力量,將成為由工人民主自治,取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新社會。無政府工團主義者將薪資制度視為“薪資奴役”(Wage slavery),企圖廢除。另外,他們認為國家或私人對於生產工具的擁有權將導致階級差異。無政府工團主義得名於法國左翼組織法國工團聯合會。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索列爾、拉加德爾等。
雖然無政府工團主義的起步接近二十世紀初,但在今日依舊是無政府主義中受歡迎及活躍的學派,並有許多支持者及活動中的組織。歷史上,多數無政府工團主義被認為是無政府共產主義者,如露西·帕森斯(Lucy Parsons),或是被認為是無政府集體主義者,如布維那文士·杜魯提
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工人團結、直接行動和工人自治。工人團結意指無政府工團主義認為所有工人,無論性別族羣,對於上司、老闆是站在相似的立場(階級意識)。此外,這表示在資本主義制度中,工人為老闆所造成的任何利潤或損失最終將會影響到所有員工。因此,為了解放自己,所有工人在階級衝突中必須相互支持。無政府工團主義者認為只有直接行動能讓工人解放自己。而且,無政府工團主義者認為工人組織(對抗薪資制度的組織,在無政府工團主義理論裏,將成為新社會的基礎)必須自我管理。工人不應有老闆或“企業經紀人”(Business agent)的存在,所有會影響到他們的決策應由他們自己制定。
魯道夫·拉克(Rudolf Rocker)是無政府工團主義運動中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他致力於英國東區(East End)的猶太移民勞工組織,併發起1912年服裝工人罷工。他在1938年的《無政府工團主義》中概述了運動的起源、所追求的、以及為什麼對勞工未來是重要的。
拉克在《無政府與無政府工團主義》這篇文章中指出,無政府工團主義工會有兩個目的:一、堅持要求生產者維護和提升他們的生活水準。二、讓工人熟悉生產的技術 管理和一般的經濟生活,並讓他們掌握且依照社會主義原則去塑造社經組織。總之,就是“在老舊的殼內”制定新社會的基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俄國革命無政府工團主義工會和組織在革命左派扮演着支配性的角色。

無政府工團主義發展歷史

休伯特·拉加戴爾(Hubert Lagardelle)認為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闡述了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對於資本主義和國家的拒絕、對於政治性政府的藐視、自由的思想、自治的經濟團體、和對於鬥爭的觀點與非和平主義等等。
最早表達無政府工團主義的架構和方法的是國際工人聯合會(或稱第一國際),特別是侏羅聯盟(Jura federation)。然而,第一國際內部在政治、議會的行動問題上分裂成兩大潮流:以米哈依爾·巴枯寧為代表的自由意志派和以卡爾·馬克思為首的國家集權派。前者的追隨者繼續影響西班牙、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拉丁美洲(參見巴西無政府主義、墨西哥無政府主義)的勞工運動發展,而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則在全歐洲成立有着廣大民眾為基礎的勞工和社會民主政黨(最初是聚集在第二國際),以德國和英國為大本營。部分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安東·潘涅庫克(Anton Pannekoek),其議會共產主義(Council communism)的立場十分接近無政府工團主義(參見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1895年,法國總工會(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u Travail)的成立表現了完整的組織架構和方法,影響了全世界的勞工運動。法國總工會是以“勞工交易所”(Bourse de Travail,一個鼓勵自學、互助,促進本土工人聯合會互相交流的工人中央組織)的發展為藍圖。藉由總罷工,工人可以控制產業與行政部門,自我管理社會並藉由職業介紹所促進生產與消費。法國總工會在1906年通過亞眠憲章(Charter of Amiens),成為革命性工團主義的重要文件,贊成革命性的階級鬥爭,反對議會制政府。瑞典工人中央組織(Central Organisation of the Workers of Sweden)成立於1910年,是受到法國總工會影響的無政府工團主義工會。今日,若依人口比例計算,瑞典工人中央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無政府工團主義工會之一,並且在公部門擁有一些據點。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的丹尼爾·德萊昂(Daniel De Leon)制定了社會主義產業工會(Socialist Industrial Union)方案,並由他所屬的社會主義勞工黨(Socialist Labor Party)所支持。雖然德萊昂和勞工黨認為這項方案是社會主義,但在本質上明顯是屬於無政府工團主義
1922年成立的國際勞工協會(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是個由各國工會所組成的國際無政府工團主義聯盟。國際勞工協會在巔峯時期代表了數百萬的勞工,與社會民主主義工會和政黨競爭工人階級的信任。西班牙全國勞工聯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l Trabajo)一直在西班牙勞工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西班牙內戰中的重要力量。他們在內戰時組織工人民兵,促進廣大工業、後勤和通訊基礎建設的集體化(主要在加泰隆尼亞)。另一個西班牙無政府工團主義工會西班牙總工會(Confederacion General del Trabajo)擁有數萬名成員,是西班牙第三大工會,也是西班牙最大的無政府主義工會。
世界產業工人聯盟(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雖然不是明確的無政府工團主義組織,但受到了進入20世紀時革命工團主義發展環境的影響。在1905年的成立大會中,贊成無政府或無政府工團主義的重要人士如湯瑪斯·J·哈格提(Thomas J. Haggerty)、威廉·特勞特曼(William Trautmann)和露西·帕森斯(Lucy Parsons)促成了聯盟的革命性工團主義傾向。尤其是露西·帕森斯,芝加哥的資深無政府工會組織幹部,參加了1886年芝加哥的八小時工作制鬥爭以及之後的一連串事件,也就是之後所稱的乾草市場暴亂

無政府工團主義來自

革命工團主義
雖然無政府工團主義和革命工團主義時常交替使用,但無政府工團主義這個稱呼在1920年代初期之前並未廣泛的使用(部分人認為是山姆·曼瓦林Sam Mainwaring創造這個名詞)。“無政府工團主義在1921年到1922年開始被廣泛的運用,成為共產主義者所使用的輕蔑稱呼,用來稱呼任何反對共產政黨增加對工團主義掌控的工團主義者。”事實上,根據翻譯,國際勞工協會最初在有關其目的和原則的聲明中(起草於1922年)並未提到無政府工團主義,而是革命工團主義或革命工會主義。
無政府工團主義”的使用意味着正統、政治上的馬克思主義,與在俄國革命之後支持自政黨獲得完全獨立的工會主義者之間日益擴大的分歧,並顯現了工團主義在政治上更為空論的轉變。

無政府工團主義關係

與政黨政治
許多美國早期的勞工工會,其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傾向在美國政治光譜的構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明顯的就是世界產業工人聯盟。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以勞工為基礎之政黨的工業化國家。但並非總是如此。例如在1912年,世界產業工人聯盟的創始成員尤金·德布斯(Eugene V. Debs)以美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拿下百分之六的票數。考慮到美國在八年後才採取普選權,這是十分顯著的得票率。一些政治學者在某種程度上認為美國勞工政黨的缺乏是由於迪韋爾熱定律(Duverger's law),即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有利於兩黨制。而且之後尤金·德布斯因為被捕入獄,因此社會黨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有爭議的是,全國勞工聯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l Trabajo)同伊比利亞無政府主義聯盟一起組成了CNT-FAI,參加了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人民陣線政府。1936年11月,四位無政府主義部長—賈西亞·奧利佛(Garcia Oliver)、費德麗卡·蒙特瑟尼(Federica Montseny)、霍安·佩洛(Joan Peiró)和胡安·洛佩茲(Juan López)—接受了政府職位。這個舉動遭到一般大眾團體如杜魯提之友(Friends of Durruti)的批評。

無政府工團主義發展

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改頭換面在工會運動中復活。法國是無政府工團主義的策源地。主要代表人是G.索列爾、H.拉加德爾等。1906年法國總工會制訂的《亞眠憲章》,最典型地表達了無政府工團主義的理論原則,主張由工會代替政黨;只要經濟鬥爭,把經濟總罷工視為最高鬥爭形式,反對無產階級革命;認為把資本家的生產資料轉歸工會掌握是一切工人運動的最終目的。由工會組織和領導生產,建立各種生產團體的自願聯盟以代替國家,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經濟制度和政府制度。除法國外,無政府工團主義還曾廣泛流傳於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美國和拉丁美洲等地。В.И.列寧在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鬥爭中,同時注意揭露批判無政府工團主義的本質和危險性,指出無政府工團主義是來自左面的修正主義,是機會主義的同胞兄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政府工團主義與機會主義都投入本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懷抱,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戰後無政府工團主義影響愈益縮小。十月革命後,在俄共(布)黨內出現過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反黨派別——工人反對派。他們否認黨的領導作用和無產階級專政在經濟建設中的意義,把工會同黨和蘇維埃國家對立起來,認為工人階級的最高組織不是黨而是工會,提出把全部國民經濟的管理權交給全俄生產者代表大會。俄共(布)第10次代表大會斥責了這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