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班牙內戰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的內戰)

鎖定
西班牙內戰(西班牙語: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西班牙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法西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長槍黨右翼集團;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墨西哥國際縱隊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衝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主義的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國際間對此戰爭也十分注目,小説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英國社會評論家、記者喬治·奧威爾、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道和研究。西班牙內戰也以交戰雙方虐殺戰俘聞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殺害。
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解體,所有右翼組織合併,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獨裁統治,進入佛朗哥統治時期,波旁王朝復辟(惟王位懸空),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去世。
名    稱
西班牙內戰
發生時間
1936年7月17日 至 1939年4月1日
地    點
伊比利亞半島西屬摩洛哥等地
參戰方
西班牙共和軍;西班牙國民軍
結    果
國民軍獲勝,第二共和國解體,佛朗哥政權建立
參戰方兵力
共和軍 450,000人
參戰方兵力
國民軍 600,000人
傷亡情況
估計共500,000人死亡
主要指揮官
弗朗西斯科·拉爾戈·卡瓦列羅
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維奇·巴甫洛夫
荷西·桑胡霍
埃米利奧·莫拉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影    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戰爭背景

西班牙內戰共和國動盪

20世紀初,西班牙是一個經濟上貧窮、政治上落後的半封建農業國家。 [1]  西班牙政治體制仍偏向封建專制形式,政府官員、軍事將領多為天主教高級僧侶或是貴族地主等上層人物。農村盛行半封建的大莊園制度,大地主掌管國內絕大多數土地和資源,下層階級人民生活困苦。 [1]  米格爾·普里莫·德·裏韋拉在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同意下,於1923年9月13日發動政變,建立了長達7年獨裁政權,強力鎮壓國內紛亂,但到了1931年的西班牙爆發了革命,德·裏韋拉政權被推翻,阿方索十三世則流亡海外、尼塞託·阿爾卡拉-薩莫拉成立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同樣處於動盪不安的情勢,先後成立了至少28個政府,最早的政府是薩莫拉領導的左翼的社會主義聯盟,實施了一系列的民主與土地改革,並且實施裁軍,關閉軍校;但這些改革並不十分奏效,地主與保皇軍官仍然佔西班牙國會與政府軍裏的多數;土地改革亦然,當多數土地收為國有或是高價買進地主土地後,貧農則只分到少部分王室土地;天主教人士也與共和政府對立,互相攻擊、憲法規定政教分離,但政府卻利用第二共和國成立之勢組織反天主教的政府,強力干涉天主教會、 [2]  禁止宗教團體的傳教、限制財產的權利和投資、取締耶穌會 [3]  甚至放任反天主教激烈人士攻擊修道院和教徒,天主教會因此也對信徒散播反共和政府的思想;工人階級的福利制度也未強力執行,資本家多不履行8小時工作制等規定;自治區的要求也只有加泰羅尼亞允以成立。
1932年8月,荷西·桑胡霍將軍企圖發動政變,但失敗被捕。階級互鬥與30年代的大蕭條使國內社會動盪不定,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在西班牙迅速蔓延,國內充斥着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政治力量、左右翼互相沖突,聯合其他主義者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法西斯主義的長槍黨西班牙共產黨手段最為激烈,他們在國內的暴力事件極多,也激化了內戰的陣營對立,導致衝突規模逐次升級。

西班牙內戰各派的鬥爭

1935年10月,西班牙左翼集團由西班牙共產黨(PCE)、馬克思主義工人黨(POUM)、工人聯盟(UGT)、巴斯克人加泰羅尼亞人無政府主義者等組成人民陣線。人民陣線選舉前的政治主張有:赦免被右翼政府捕下獄的政治犯、提供工農的基本薪資和限制工作時間、恢復憲法和自治區、設立公安機關與軍隊民主化、取締法西斯和保皇人士、降低税收與地租等,廣受工農階級與小資產階級民眾的支持,並在1936年的選舉中獲得勝利,取回執政權。但在內戰中,左翼集團內部的巨大分化顯現出來。西班牙共產黨追求一黨官僚制,西班牙社會黨追求社會共和制,西班牙工人黨追求工會專制。在人民陣線執政時,對於長槍黨與軍官的企圖,由於法制沒有采取有效的鎮壓,僅能將有明顯意圖的軍官轉調至他處,包括日後國民軍領袖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當時的總參謀長,調至加那利羣島)、曼烏勒·戈代德和埃米利奧·莫拉
內戰的各派陣營控制地區 內戰的各派陣營控制地區
荷西·桑胡霍創立一個名為西班牙軍事聯盟的組織,計劃以武力推翻共和政府,施行右翼獨裁統治,恢復國內秩序。支持者分為三派,代表富農利益的保守軍人,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自由派,和代表小農和手工業者利益的長槍黨。此組織的現役軍官不多,退役軍官卻不少,而荷西·桑胡霍本人當時還住在葡萄牙,而在國內替其指揮的是埃米利奧·莫拉現役陸軍准將。1936年2月,荷西·桑胡霍與長槍黨幹部與西班牙駐德軍官胡安·貝格貝爾上校見面,該人將他們引見給納粹德國軍事情報首長卡納里斯上將,獲得德方的支持,並取得上千挺德制機槍。長槍黨是由米戈爾·普里·德里維拉侯爵的長子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於1933年所創立的右翼組織,類似意大利王國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政黨,長槍黨主張全體主義民族主義和武裝叛變,並與其他右翼勢力前往德意兩國,獲得支持並取得大量武器。
同時,保皇派也反對共和國的改革。保皇黨領導人是安東尼奧·戈雷契亞,他在1937年曾要宣稱藉着軍事政變或內戰使共和國垮台,還前往意大利王國獲得墨索里尼的支持。正統派的領導者是法爾·更特,他們也準備以武力推翻共和政府,並在那瓦爾山區訓練民兵。

西班牙內戰戰爭原因

佛朗哥將軍 佛朗哥將軍
1933年,西班牙再次舉行選舉,右翼的激進共和黨勝出,由亞歷杭德羅·勒魯斯為首相,奪回政權。勒魯斯取消前任政府的各項改革,包括終止土地改革、歸還教會財產、廢除憲法和自治區、釋放許多右翼與保皇份子。右翼政府對反對者施以武裝鎮壓。在1936年2月的選舉中,總數925萬的選票中,左翼聯盟獲得475萬票險勝,再次奪回政權;於國會獲得267個席次,而右翼聯盟則獲得132席。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擔任總統,卡薩洛斯·吉羅卡擔任總理執政,左翼政府再次變更右翼的種種政策,這引發許多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保皇人士等勢力的不滿,企圖推翻共和政府。佛朗哥的朋友華金·阿拉拉斯曾形容阿扎尼亞是“紅色西班牙中令人厭惡的一隻毛蟲”,西班牙軍官特別不喜歡阿扎尼亞,尤其是他在1931年作為戰爭部長期間,削減許多軍費和關閉軍校。
荷西·安東尼奧的侄子馬奎斯(Marquis)被政府突擊衞隊(一種專門對付城市暴力事件的警察)的荷西·卡司第殺害後,長槍黨黨員為報仇將其殺害,之後突擊衞隊成員又以偽造的逮捕令,綁架了右翼領袖、財政部長卡爾沃·索特羅,之後加以殺害,棄屍於一處墓地。議員遇刺、警方綁架殺害的事件,在右翼和中間派人士裏都引起強烈反應和譴責,國民軍將領以此定下暴動計劃,成了西班牙內戰爆發的導火線。

西班牙內戰戰爭經過

西班牙內戰發動叛亂

1936年9月在西班牙內戰中哥多華前線 1936年9月在西班牙內戰中哥多華前線
1936年7月17日,駐摩洛哥加那利羣島的西班牙殖民軍在佛朗哥、埃米利奧·莫拉等將領策動下發動叛亂。叛亂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維利亞薩拉戈薩布爾戈斯等大中城市。陸軍和空軍的大部分部隊(約12萬人)以及摩洛哥人組成的"外籍軍團"參加了叛亂。
叛軍趁政府猶豫之際,迅速佔領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羣島、巴利阿里羣島以及西班牙本土北部和西南各省,7月30日在布爾戈斯成立"國防執政委員會",企圖南北夾擊馬德里,進而奪取全國政權。
叛亂髮生後,西班牙各階層人民響應人民陣線的號召,拿起武器保衞共和國,兩天內共有30萬人報名參加民兵組織——人民警衞隊。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卡塔赫納馬拉加、畢爾巴鄂等大中城市的叛亂很快被平息。叛軍僅控制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等經濟落後省份。共和軍則控制了所有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港口、交通幹線和重要農業區。

西班牙內戰最初進攻

1936年8月,叛軍在德、意干涉軍支援下從葡萄牙邊境向馬德里方向發動進攻,先後攻佔巴達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韋拉托萊多等城鎮,將南、北兩塊控制區聯成一片。9月,叛軍和干涉軍在北部攻佔伊倫和聖塞瓦斯蒂安,切斷共和國北部與法國的聯繫。
西班牙內戰地圖 西班牙內戰地圖
9月28日,叛軍佔領馬德里西南托萊多地區,隨後成四路從西面、西南面和南面進逼馬德里。11月6日,叛軍進抵馬德里城郊,共和國政府遷往巴倫西亞,並組建兵力達30萬人的正規軍。西班牙人民在國際縱隊配合下,展開馬德里保衞戰。共和軍和民兵在馬德里以西構築三道防線英勇抗擊敵軍。新組建的共和軍和共產國際組織的國際縱隊兩個旅則趕赴前線,在J.米亞哈將軍指揮下加強防禦。
同日,叛軍2萬人在德、意干涉軍的坦克和飛機支援下,從西南方向發起猛攻,其左翼經“田園之家”公園實施主要突擊,強渡曼薩納雷斯河,一週內佔領大學城3/4的地區。共和軍兵力增加到7個旅(含1個坦克羣),給敵以迎頭痛擊。25日,叛軍停止進攻。為縮小包圍圈,叛軍於1936年12月13日出動1.7萬人在馬德里西北接近地實施突擊,經1個月激戰切斷馬德里通往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公路。西班牙共產黨站在保衞共和國的最前列,馬德里90%的共產黨員走上前線,許多國際縱隊戰士在戰鬥中英勇獻身。
1937年2月6日,叛軍在意大利干涉軍支援下,在馬德里東南的哈拉馬河谷發起進攻,企圖切斷馬德里至巴倫西亞公路,完成對馬德里的合圍。18至27日,共和軍實施反擊,粉碎叛軍從東南方向合圍首都的企圖。3月8日,意大利干涉軍從東北方向對瓜達拉哈拉實施突擊,企圖配合叛軍奪取馬德里。共和軍調整部署,投入3個師的兵力頑強防禦,至22日終於粉碎意大利干涉軍的進攻。
其間,叛軍於2月6至27日在馬德里東南遠接近地發動哈拉馬河戰役,企圖切斷馬德里通往東南地區的交通線;共和軍英勇反擊,粉碎叛軍的企圖。為牽制共和軍的兵力,叛軍在南部科爾多瓦格拉納達直布羅陀一線實施進攻,佔領蒙託羅、馬拉加後轉入防禦。

西班牙內戰北方戰役

叛軍在馬德里遭到失敗後,從1937年6月起把進攻重點轉向北部,企圖攻佔比斯開灣沿岸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為此,叛亂方面集中15萬兵力(含意大利干涉軍10萬人)對巴斯克首府畢爾巴鄂發起進攻,遭6萬共和軍堅決抵抗。
6月20日,叛軍憑藉兵力優勢攻佔畢爾巴鄂,隨後向桑坦德希洪發展進攻。為減輕北部戰線受到的壓力,同年7月和9月,共和軍在中部戰線馬德里西北的布魯內特和東部戰線薩拉戈薩以東發動兩次進攻戰役,但未能制止敵軍對北部戰線的攻勢。8月26日,桑坦德失守。10月22日,共和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根據地希洪陷落。北方工業區的淪陷,使共和國遭到沉重打擊。
10月28日,共和國政府從巴倫西亞遷至巴塞羅那。

西班牙內戰形勢嚴峻

進行戰鬥的西班牙共和國軍 進行戰鬥的西班牙共和國軍
1937年12月5日,共和軍為粉碎叛軍再次進攻馬德里的企圖,在東部戰線對叛軍主要根據地特魯埃爾發起進攻,一度解放該城,但共和軍未能按計劃發展進攻,在孤立無援情況下苦戰兩個月,終因寡不敵眾而遭受慘重損失,於1938年2月15日放棄特魯埃爾。特魯埃爾戰役使共和軍傷亡2.5萬人,損失飛機超過100架。叛軍和干涉軍乘機將作戰重點轉向東部戰線。3月,佛朗哥在埃布羅河河谷投入5個軍的兵力以及幾乎全部飛機、坦克,在德、意干涉軍配合下向阿拉貢發起進攻,而共和軍在東部戰線僅有11個師。9日,法西斯軍隊突破共和軍防線,至4月15日先後佔領萊里達、特侖普和比納羅斯等地,將共和軍控制區分割成兩部分,切斷加泰羅尼亞與中部和東南部地區的聯繫。接着,叛軍和干涉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
為扭轉戰局,減輕巴倫西亞受到的壓力,共和軍於7至11月在埃布羅河地區投入7個師10多萬兵力發動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即埃布羅河戰役。經3個多月鏖戰殲敵8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00餘架,但由於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時補充而被迫轉入防禦,未達預期戰役目的。這次戰役具有決定性的性質,共和軍損失6萬有生力量,致使戰局空前惡化。在此期間的9月21日,共和國應國聯要求,解散國際縱隊,試圖換取英法對德意的壓力,使其撤回干涉軍,未果。少數國際縱隊成員留下繼續作戰,政府後來使其成為公民。
12月23日,叛軍和干涉軍出動20多個師共40萬人的兵力發動徹底決定戰爭勝負的加泰羅尼亞戰役
巴塞羅那市民歡迎佛朗哥的部隊 巴塞羅那市民歡迎佛朗哥的部隊
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失陷。2月8日,共和軍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菲格拉斯失陷,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次日,叛軍和干涉軍進抵法西邊境,切斷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與其他國家的陸上聯繫。2月11日,加泰羅尼亞全境被佔領。

西班牙內戰國際介入

支持共和軍的國際縱隊 支持共和軍的國際縱隊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大批非西班牙公民的外國人蔘與了戰鬥和軍事顧問職位。
佛朗哥領導的國民軍得到德、意政府大量的財政與軍事援助;共和派也得到蘇聯的援助,各國的共產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組成了聞名世界的國際縱隊,但卻受到英法兩國施行武器禁運政策的阻礙,然而武器禁運的管理並不是很有效,尤其是法國被指責以大型貨輪運輸共和派的軍備(指控往往來自意大利,而意大利本身積極地援助國民軍一派)。
國際縱隊 國際縱隊
各歐洲列強在當時的秘密行動被國際間認為是引爆另一場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對於西班牙內戰,國聯呼籲其他國家保持中立,並試圖抵制各勢力的武器流入西班牙,但成效極低。
美國認為蘇聯參與了1931年的西班牙推翻皇室,因此對新上任的共和政府予以敵視。當內戰爆發後,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下令禁止對西班牙政府的一切武器運售,秉持中立政策,共和政府也因此向蘇聯取得軍備。但美國民間企業卻提供許多交戰雙方的支援,德士古公司(Texaco)提供國民軍350萬噸汽油的運售並提供無限期貸款、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共提供國民軍12,000輛卡車、杜邦公司則販賣許多彈藥給佛朗哥。民間左翼與反法西斯人士也募集金錢援助共和政府。

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果

佛朗哥
佛朗哥(4張)
加泰羅尼亞陷落後,共和國處境急劇惡化。
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佈承認佛朗哥政權,斷絕與西班牙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共和國內部的投降派猖狂活動。
在布爾戈斯,佛朗哥宣誓成為國家最高元首 在布爾戈斯,佛朗哥宣誓成為國家最高元首
1939年3月3日,共和國海軍基地卡塔赫納爆發叛亂。3月5至6日,中部戰線司令塞吉斯蒙多·卡薩多上校在馬德里發動軍事政變,宣佈接管政權,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及民主人士,並向叛軍敞開進入馬德里的大門。28日,叛軍和干涉軍進入馬德里和巴倫西亞,戰爭結束。最後一批共和軍在1939年4月1日投降。
佛朗哥隨後建立了獨裁政權。西班牙內戰後遭處決的人數達15,000至35,000人,此外還有監禁、強迫勞動等措施。在美國的支持下,佛朗哥擔任西班牙攝政王直到1975年去世。

西班牙內戰戰爭影響

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民主進步力量同法西斯勢力的一次大較量,其結果是人民陣線領導的共和國政府被顛覆,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護下建立法西斯專政,並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在戰爭中相互勾結,並在戰後正式結成同盟,使歐洲政治關係和戰略格局發生有利於德、意的重大變化。
佛朗哥檢閲部隊 佛朗哥檢閲部隊
西班牙共和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德、意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干涉"政策,使雙方力量對比明顯不利於共和國一方;人民陣線內部各黨派政出多門,步調不一,始終沒有建立一支統一的軍隊,從而削弱了戰鬥力;人民陣線政府雖然堅持抗戰並進行一些民主改革,但沒有在廣泛發動羣眾的基礎上開展人民戰爭;戰爭指導上採取防禦戰略,未能對敵人實施堅決的進攻;沒有建立起適應戰爭需要的軍事經濟;對混進政府和軍隊的敵對分子以及投降派的破壞活動,未給予堅決打擊。此戰為即將到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試驗場。
戰爭表明,各軍、兵種的密切配合和協同作戰,大量集中使用空軍和掌握制空權,集羣坦克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實施突擊,對奪取戰役戰鬥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西班牙內戰藝術作品

西班牙內戰文學著作

歐內斯特·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戰地鐘聲》);

西班牙內戰繪畫作品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的代表作。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畢加索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義憤填膺,放棄了原本創作,轉而用六週時間就將此畫完成。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採取象徵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4]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
作於1936年的《內戰的預感》是達利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作。整個畫面是荒誕又恐怖的,畫中的主體是人體經拆散後重新組合起來的形象,形似人的內臟的物體堆滿了整個地面。整幅畫的中央被醜陋的手和腿框成一個伊比利亞半島,似乎暗示四分五裂的西班牙。兩隻扭曲可怕的手,一隻在地上,象徵被壓迫的人民;另一隻向上握住乳房的手,象徵掀起戰爭的禍首 [5]  ,也就是西班牙長槍黨、保皇黨、西班牙民族主義者等右翼分子。
《內戰的預感》 《內戰的預感》
參考資料
  • 1.    齊世榮 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22頁
  • 2.    Payne, Stanley G. A History of Spain and Portugal (Print Edi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ibrary of Iberian resources online). 1973,. Vol. 2, Ch. 25: 632
  • 3.    Torres Gutiérrez, Alejandro ,Religious minorities in Spain: A new model of relationships? Center for Study on New Religions 2002
  • 4.    畢加索高清作品《格爾尼卡》  .美術網[引用日期2020-04-24]
  • 5.    世界名畫欣賞(512):內戰的預感  .正一藝術網[引用日期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