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機會主義

鎖定
機會主義,也稱投機主義(Opportunism ),源出法文opportunisme,意為應付或妥協,最早用來形容19世紀法國政治舞台上的一些沒有固定政治見解、隨機應變的政黨和政客。後指工人運動或無產階級政黨內部出現的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思潮、路線。是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反映。 [1] 
中文名
機會主義
外文名
Opportunism
近義詞
投機取巧

機會主義詞語解釋

利用機會或情況的技巧、策略或實踐,特別是很少顧及原則或中間的過程。
近義詞:投機取巧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利用機會。

機會主義表現形式

有兩種表現形式:右傾機會主義,其特點是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企圖引導無產階級去適合資產階級一羣一黨的私利;“左”傾機會主義,其特點是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採取盲動主義以及關門主義等。兩者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脱離為特徵,因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1] 

機會主義理論含義

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把一部分高額壟斷利潤用於收買工人中的上層分子,培植工人貴族。工人貴族的形成是機會主義的社會基礎。機會主義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右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着變化了的情況前進,而是拘泥保守,停步不前,甚至企圖開倒車;只顧眼前的暫時的局部利益,而不顧工人階級長遠的全局的利益。他們或過高地估計敵人力量,或低估計人民羣眾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勢的有利因素,散佈悲觀情緒,不敢鬥爭甚至主張搞階級合作;或者害怕革命形勢,屈從反動勢力,壓制羣眾鬥爭,放棄原則,甚至出賣革命,投降敵人,其特徵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認識與實踐相分離。又叫右傾投降主義
北伐戰爭後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投降主義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中佔了統治地位。表現為不是放手發動工人、農民起來鬥爭,而是放棄黨的領導權,致使黨不能組織有力的鬥爭。抗日戰爭初期,曾經犯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王明,在只要聯合,不要鬥爭,“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以退讓求聯合的思想指導下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把抗日領導權交給蔣介石,嚴重影響了江南新四軍的發展。
右傾和“左”傾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脱離為特徵。它們雖是從兩個各不相同的極端出發,但思想基礎都是主觀主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鬥爭中,既反對“左”傾,也反對右傾。
另一種是“左”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墮入空想和盲動。 “左”傾主義者或者急於求成,誇大革命主觀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採取盲動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採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
這種“左”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並在實踐中執行,便成為“左”傾機會主義或叫“左”傾冒險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出現過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1931~1934年,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在黨內統治長達4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理論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