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岔道城

鎖定
岔道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岔道村,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是居庸關的前哨,也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軍事據點和驛站 [2] 
岔道城現存磚石結構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449.5米,南北寬185米,高8.5米,佔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中間略鼓,兩端略縮,城牆上設有垛口、望口等 [2]  [5]  。岔道城與八達嶺長城互相守望,為古代軍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研究古代京城邊防提供了實物參考 [2] 
2001年7月12日,岔道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2013年5月3日,包含岔道城在內的長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 [3] 
中文名
岔道城
地理位置
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岔道村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約 83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岔道城歷史沿革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岔道城築成。
明隆慶五年(1571年),岔道城重新加固並在牆外包磚。
200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資對岔道城進行大規模保護和修繕 [2] 
2003年,岔道城復建城內古建築。
2004年,岔道城南牆城根54間民房進行拆遷,並復建城內古建築 [5] 

岔道城建築格局

岔道城現存磚石結構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449.5米,南北寬185米,高8.5米,佔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址北部建在半山之上,邊牆和墩台代替城牆。整個城設東、西兩座城門,保存較完整的城牆約900多米 [2]  [5] 
岔道城 岔道城

岔道城主要建築

岔道城中間略鼓,兩端略縮,城牆上設有垛口、望口等。設東、西兩座城門;東城門額曰“岔東雄關”,西城門額曰“岔西雄關”,門額均為明萬曆三年(1575年)題款。城牆高8.5米,由條石、城磚、石灰和夯土等築成。城牆頂部墁磚,外高裏低,排水槽朝向城裏,既不給來敵拋繩攀牆的機會,又可緩解北方少雨的旱情。城上設有垛口、瞭望孔,南城牆有烽火台兩座。岔道城內一條主街,路旁為店鋪、民居 [2] 
岔道城

岔道城歷史文化

岔道城藝文

歷盡羊腸路忽通,山村搖曳酒旗風。燒原飛淨荻灰白,落葉飄殘錦樹紅。鴉陣遠投林日晚,雁行斜去塞雲空。驚回一枕關山夢,斷送鐘聲下玉峯。——《岔道秋風》明·趙羾 [4] 
南北征人此路通,輪蹄聲引去匆匆。天晴蘆渚飛花白,日晚榆村墜葉紅。茅屋幾家新釀酒,僧房何處遠鳴鐘。滄溟每憶鯤鵬化,正好扶搖九萬重。——《岔道秋風》明·羅存禮 [4] 
昨夜飛花苦不多,朝來起視白峨峨。一行裘帽風中去,半日關山雪中過。銀髻望天高入漢,玉屏隨客折成河。中間一道明如線,四角紅氈擁數騾。——《自岔道走居庸》明·徐渭 [4] 
使君我所仰,善政乃如斯。自昔歌來暮,於今有去思。春風回紫塞,落日上穹碑。老矣還留滯,應為感路歧。——《過岔道見延慶牧郭使君去思碑感賦一首》清·呂守曾 [4] 
八達資屏障,秋來鼓角雄。上都西路出,延慶北門通。馬渴銜冰亂,狼驚入草空。宣宗遊獵地,不與四樓同。——《岔道》清·屈大均 [4] 

岔道城名稱由來

秦朝時期,一條貫通南北的道路縱穿而過,至村莊,分三岔,西至榆林,北至延慶,東南至今北京地區,故稱岔道。又因地處八達嶺腳下三岔路口,歷來是東西南北往來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衝,故在此建城稱岔道城。元明清時期,岔道古道始終是連接京城至西北的交通要道,是官員巡邊和長城內外經濟交流的必經之地 [4] 

岔道城文物價值

岔道城與八達嶺長城互相守望,為古代軍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研究古代京城邊防提供了實物參考 [2] 

岔道城文物保護

2001年7月12日,岔道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2013年5月3日,包含岔道城在內的長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 [3] 

岔道城旅遊信息

岔道城地理位置

岔道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岔道村 [2] 

岔道城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919路公交車,在八達嶺(下客站)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距離岔道城約14千米,駕車約2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