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沼飛樑

鎖定
魚沼飛樑位於山西太原市區西南40裏懸甕山下的晉祠聖母殿前,是一座精緻的方形荷葉魚沼的古橋建築。與聖母殿同建於北宋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樑架都是宋代的遺物。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一級文物。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枕梁,承託着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殿前匯泉成方形魚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橋樑起殿前平台作用,構思甚是別緻。
中文名
魚沼飛樑
外文名
Flying Bridge Across Fish Ponds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
建造時期
北魏年間
地    位
國家一級文物

魚沼飛樑建造歷史

魚沼飛樑 魚沼飛樑
十字形橋魚沼飛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水陸立交橋 [1]  ,位於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前,是一座精緻的方形荷葉魚沼的古橋建築。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殿前匯泉成方形魚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橋樑起殿前平台作用,構思甚是別緻。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是北魏年間(公元384-534年)為晉國始祖叔虞(周武王次子)而建的。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重建時,為追封叔虞為汾東王,榮耀其母,建造了宏偉的聖母殿,同建設時利用殿前的泉水築了砌石泉池。
對於晉祠魚沼飛樑,北魏學者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上有“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的記述。據專家考證,其中34根石柱及柱礎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風格,其它部分則具有宋代建築特點。由此可知,這座被人傳頌的十字橋北魏時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古代橋樑中,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樑,僅晉祠“魚沼飛樑”一座實物遺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橋。難怪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讚歎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魚沼飛樑建築介紹

魚沼飛樑石柱

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至於所謂“飛樑”,本着“架橋為座,若飛也”、“飛樑石磴,陵跨水道”的説法,這是晉水的第二源流,沼上架十字形板,橋沼內立三十四根約30釐米見方的小八角形石柱,柱頭卷殺,柱頂架斗拱與橫樑,承託着十字形橋面(具體做法為柱上交以着柏枋,上置大斗,鬥上是十字相交,乃以承接梁、額),就是飛樑。

魚沼飛樑基柱

但石橋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就是斗栱梁枋構件在水氣大的環境中局部槽朽與撓曲,間接引起石欄杆裂紋,橋面石縫雨天滲水,應採用傳統與當今適合的高科技材料予以加固。

魚沼飛樑結構造型

魚沼飛樑 魚沼飛樑
橋面作十字形,東西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後與獻殿和聖母殿相接,南北橋面長19.5米,寬3.8米,左右下斜連到沼岸。由於橋面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一隻欲展翅飛舞的大鳥,故稱飛樑。飛樑北魏時已存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即有“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的記載,然而在中國的古代橋樑中,僅此一座實物遺存。梁思成先生稱:“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孤例,洵屬可貴。”
飛樑南北橋面的東西兩側,原來也有石質卧獅一對,但只留下東北和東南端的兩個。造型生動,均作與幼獅嬉戲狀,似與飛樑為同時遺物。

魚沼飛樑技術成就

魚沼飛樑 魚沼飛樑
魚沼飛樑是中國少有的一種十字橋樑形式,在方形沼內,置34根石橋柱,柱頭置木斗栱與梁枋,承石頭橋板與石欄杆,石橋面中高兩側面低,木斗栱與梁枋改變了石橋面的推力傳遞方向,使重量垂直傳到橋柱上,橋柱從梁枋荷載角度分佈間距寬窄不等。橋樑充分利用材質在三種環境中的特長,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韌性與塑性,石橋板耐磨、防火,達到了橋樑堅固、美觀、耐久的效果。

魚沼飛樑世界評價

據説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橋”

魚沼飛樑保護要領

魚沼飛樑 魚沼飛樑
但石橋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就是斗栱梁枋構件在水氣大的環境中局部槽朽與撓曲,間接引起石欄杆裂紋,橋面石縫雨天滲水,應採用傳統與當今適合的高科技材料予以加固。

魚沼飛樑媒體曝光

太原晉祠魚沼飛樑 世界最早的水陸“立交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