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羚

鎖定
山羚(學名:Oreotragus oreotragus):是偶蹄目、牛科、山羚屬的哺乳動物。荷蘭語為“山岩的跳躍者”,肩高約55釐米,毛厚而粗,黃灰相間,有灰白花斑,幾乎無尾。雄性有短而尖的角,一般長20-25釐米,有時雌性亦有角。有鈍而圓的蹄尖站立,以踩高蹺般、蹦蹦跳跳的姿態奔跑。
棲息於北至埃塞俄比亞和尼日利亞的巖峯上。可達海拔高度為4,380米。僅限在多岩石的棲息地。跳躍敏捷,能像巖羚羊那樣迅速在岩石間飛馳。因為它們的毛皮使它們能在生活的石間混和,難讓人發現。山羚是草食性動物,以石間的植物為糧食。它們不用喝水,這是由於多汁的植物提供了它們生存所需的水份。交配期是在每年的9月至來年的1月間,妊娠期為7個月。分佈於好望角至東非及埃塞俄比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山羚
拉丁學名
Oreotragus oreotrag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羚羊亞科
山羚屬
山羚
亞    種
5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Zimmermann, 178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
Antilope oreotragus Zimmermann, 1783
外文名
英文 Klipspringer
法文 Oréotrague
南非 Klipspringer
德文 Klippspringer

山羚形態特徵

山羚
山羚(12張)
山羚是一種小羚羊,體重在8-18千克之間,雌性體重略高於雄性,雄性平均體重10.6千克;雌性平均體重13.2千克。體長75-115釐米,雌性略長於雄性,雄性平均86.2釐米;雌性平均90.5釐米。身高變化較小,43-51釐米不等。在南非,只有雄性山羚有角,而在非洲東部地區(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山羚亞種的雄性和雌性都有角。後者可能是東部地區更大競爭互動的結果。一般來説,角短而直,只在靠近基部的地方形成環狀。角在4個月後開始生長,5.5-6個月後從頭頂突出,17-18個月後達到成羚角的大小。犄角的平均長度為10釐米,創紀錄的長度可達16.2釐米。 [5] 
這一種結實的小羚羊,脖子和身體很短,後軀很大,這有助於它們從一塊岩石跳到另一塊岩石。它們的耳朵又圓又大,尾巴很小。蹄結構很獨特,趾的最後一個關節可以旋的,所以它們可以用蹄尖行走。行走會磨損蹄子,使其呈圓柱形,適合在岩石上生活。眼眶前腺是在眼角發現的黑色狹縫,可以分泌信息素。雄性的嗅覺腺比雌性發達。
像其他非洲羚羊一樣,山羚的毛髮是中空的,平滑而扁平。發毛有助於反射輻射熱,提供隔熱,減少水分流失,保護它們免受傷害。一般來説,該物種的毛髮有彈性,長度在10-28毫米之間。 [5] 
山羚皮毛的顏色是由護毛尖端的色素決定的。個別毛髮在基部較淺,在尖端附近變暗至黃棕色。總的來説,山羚的皮毛顏色因產地而異。有的亞種顏色為黃色,並有棕色斑點;有的亞種的顏色為明亮的金黃色;也有亞種的顏色為灰色,更暗。山羚的下體、下頦和嘴唇周圍都是白色的。它們的尾巴與身體的上側顏色相同,但下側顏色較淺。頭頂較深,而臉的兩側較淺。山羚的耳朵背面稀疏地覆蓋着黑毛,而內耳則廣泛地覆蓋着長長的白毛。它們的蹄子的下部是白色的,在蹄的正上方有一條黑色的帶子,在前肢上略微向上延伸,一直延伸到後肢的踝關節 [5] 
關於山羚人的頭骨或牙齒特徵的信息很少。尼日利亞北部的山羚頭骨直徑8.2釐米,比東非山羚的頭骨7.5釐米要寬。這表明山羚的頭骨因地區或亞種而異。沒有山羚牙齒齒序的具體記錄。 [5] 

山羚棲息環境

可達海拔高度為4,380米。僅限在多岩石的棲息地,包括多岩石的山丘、孤立的露出地面的岩層或多岩石的峽谷。也棲息於贊比西河谷和南部的懸崖區,該物種還沿着孤立的岩層之間的平坦土地行進長達10千米。經常出沒於懸崖和岩石露頭附近用較平坦的灌木叢區域。 [2]  [5] 

山羚生活習性

山羚領地

領土範圍平均約為0.081平方公里。 雄性領地的大小將取決於該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如果降雨量很高(埃塞俄比亞高地為1300毫米),則領地面積將較小(0.08平方公里),如果年均降雨量較低(在南非Karoo為400毫米),則領地面積將較大(0.15平方公里)。 [5] 
山羚在其生活的區域邊界周圍堆積糞便,以示區分。更常見的是,它們通過用眶腺分泌物塗抹在裸露的樹枝或草屑上,從而留下4-6毫米的黑色腺體痕跡。山羚會每隔7天重新訪問一次它們的氣味標記,這與氣味保持可檢測的時間相對應。雄性和雌性都通過氣味標記來標記區域,但是雄性通常會跟隨雌性來標記她曾經去過的地方。這種氣味標記行為可增強配對,並增強區域標記。 [5] 

山羚活動

山羚一般會獨自、成對或一對雌雄及它們的後代聚家庭羣在一起活動。平均羣體規模為2.6只。在白天和黑夜都活躍,但在清晨和下午最活躍。 在一天的剩餘時間裏,它們往往躲在陰涼處以避免高温。 天氣涼爽時,會將全天保持活躍。 [5] 
當山羚入侵另一個山羚的領地時,雄性會將入侵者趕走。如果入侵者賴着不走,就會遭受敵對攻擊,例如主權展示,防禦力展示和作為最後手段的戰鬥。優勢顯示包括在不降低身體前部的情況下進行角鬥顯示,而防禦性顯示則包括在咬住入侵者時將下頦伸出的同時降低頭部。爭鬥的雄性會低頭用角去頂屁股,而雌性則會撕咬對方的皮毛。 [5] 
配對關係可能是一種適應性狀態,可以在開闊的生境中提高警惕。儘管山羚保持着密切的距離,並且知道彼此的行為和位置,但是成員之間的實際接觸是非常罕見的。一對山羚之間的中位距離記錄為2米。除了相互修飾之外,在保持配對關係中,其在地域標記中發出警報很重要。 [5] 
當發現存在威脅的掠食者時,山羚的首先反應是靜立。如果捕食者靠近,一隻山羚就會發出響亮的警報聲,從0.7千米外就能聽到。這個叫聲通過嘴和鼻孔呼出。發出一聲呼叫後,山羚將朝高處跑30-50米,雄性從後面跟上來。到達安全距離後,雄性和雌性會轉向捕食者,繼續發出警報聲,雄性的叫聲緊接着雌性的叫聲。有人提出,發出警報是為了將山羚的恐嚇意識傳達給捕食者,而不是提醒其他山羚。 [5] 

山羚進食

主要在清晨和下午晚些時候進食,並在一天中短暫進食。山羚一天中有15%-41%的時間用來進食。當它們進食時,其中一個成員站立四望保持警惕。雄性通常是守護的成員,因為雌性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餵養和積累能量來哺乳。另一種選擇是,雌性從一個進食區領到另一個進食區,這可能是由於雌性對食物的高需求。在進食過程中,山羚從不站在一個地方覓食,而是從一株植物移到另一株植物。它們有一個狹窄的口吻,這有助於它們選擇性地取食植物部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用後腿站立來夠到特定的水果或花。 [5] 
由於體型小,代謝率高,單位體重的能量需求高於體型較大的羚羊。因為它們的胃很小,所以它們不能攝入過多的食物;因此,它們有選擇地取食高營養的植物。山羚是食果動物和食葉動物,主要以岩石美登木(Maytenus oleoides)、南非海檀木(Ximenia caffra)、捻角羚果(Pseudolachnostylis maprouneifolia)、庫尼鹽膚木(Rhus unvolata)、希塔金雀兒(Aspalathus hirta)、絨毛風車子(Combretum molle)和莢果代兒茶(Dichrostachys cinerea)等植物的果實、花朵和角莢為食。事實上,水果和鮮花約佔山羚飲食的三分之二。一般來説,即使幼嫩的嫩枝可以食用,山羚也不會以草為食。然而,當冬天或天氣乾燥時,由於營養植物不豐富,山羚人會吃更多的葉子。 [5] 
由於生活在乾旱的棲息地,山羚消耗的水很少。它們從食物或植物上積累的水份中獲取大部分水分。山羚偶爾會以多肉植物為食,這些植物的葉子或莖厚而肉質,以獲取水分,但不是營養成分。當有水可用時,它們會從臨時水塘、水坑和溪流中取水飲用。 [5] 

山羚天敵

對於山羚來説,如果一個捕食者在很遠的地方,並且不被認為是一個直接的威脅,山羚會注意並面對它們的捕食者。如果在低能見度的情況下,山羚會移動到更高的地方,以便看到潛在的危險。如果捕食者保持靜止,山羚最終會變得放鬆。 [5] 
與其他非洲羚羊相比,山羚更容易被捕食,因為它們生活在開闊的棲息地。儘管如此,山羚可以跑得比它們的捕食者更快。山羚的天敵包括花豹獰貓斑鬣狗亞洲胡狼野貓埃塞俄比亞狼狒狒黑雕茶色雕猛雕 [5] 

山羚分佈範圍

分佈於安哥拉、博茨瓦納、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 納米比亞、尼日利亞、盧旺達、索馬里、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2] 
可能滅絕:布隆迪。
存在不確定:萊索托。 [2] 
山羚因其特定的棲息地要求而分佈不均。分佈範圍從蘇丹東北部,埃裏特拉(Eritera),索馬里北部和埃塞俄比亞高地到東部和南非,包括納米比亞的西海岸和安哥拉西南部。 [5] 
分佈範圍很廣,從蘇丹東北部、厄立特里亞、索馬里北部和埃塞俄比亞高地開始,向南穿過東非和南非(包括東南剛果民主共和國)到南非東北,再到南非南部再沿西海岸進入納米比亞和安哥拉。 [2] 
山羚分佈圖 山羚分佈圖

山羚繁殖方式

交配時,雄性緊跟雌性的同時偶爾抬起前腿。雄性也可能發出低沉的哼唱叫聲,拱起脖子以顯示其支配地位。在動物園裏也觀察到了相互啃咬眶前腺。 [5] 
雌性山羚每16個月生一個後代。繁殖季節通常在8-9月之間,但也可能因當地條件而異。一旦交配發生,胎兒被植入雌性的右子宮角。妊娠期約6個月。繁殖期在春季或夏季,雌性會在在岩石和植被的庇護下產仔,幼羚出生時體重約千克。幼羚在出生後的頭2-3個月內一直隱藏着,雌羚哺乳期大約3-4個月。幼羚在4-5個月後斷奶,7個月後達到性成熟。大約一年後,年輕山羚就達到成羚的大小。雄性會提前離開羣體(出生後大約6個月)建立新的領地,而雌性則可以在一個羣體中呆上10-11個月。 [5] 
山羚幼仔一出生就早熟。因此,它們不需要母羚太多的關注。雖然雄性不負責養育幼羚,但是它們可以通過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捕食者和潛在競爭對手的侵害,間接地幫助幼羚。 [5] 
在動物園裏,一隻雌羚被觀察到當另一隻山羚走近時,它會把注意力從隱藏的幼羚身上移開。當雌羚感覺到危險消失時,它就去舔自己的幼崽。如果幼崽試圖站直,雌性就會把它推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在白天,雌羚會和其他山羚交往,偶爾去喂自己藏起來的幼羚。晚上,其他的山羚在户外睡覺,而哺乳期的雌羚則在幼羚旁邊休息。有後代的雄性對任何接近它隱藏的幼羚的山羚都有攻擊性。然而,沒有記錄到父母對後代的攻擊。三個月後,山羚幼仔會融入族羣。 [5] 
據記錄,被圈養的山羚可以活到17歲零10個月。沒有關於野生山羚的壽命記錄。 [5] 

山羚亞種分化

山羚(11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山羚諾克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aceratos
Noack, 1899
2
山羚肯尼亞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aureus
Heller, 1913
3
山羚贊比亞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centralis
Hinton, 1921
4
山羚指名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oreotragus
Zimmermann, 1783
5
山羚西非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porteousi
Lydekker, 1911
6
山羚埃塞俄比亞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saltatrixoides
Temminck, 1853
7
山羚馬賽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schillingsi
Neumann, 1902
8
山羚索馬里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somalicus
Neumann, 1902
9
山羚津巴布韋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stevensoni
Roberts, 1946
10
山羚德蘭士瓦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transvaalensis
Roberts, 1917
11
山羚納米比亞亞種
Oreotragus oreotragus tyleri
Hinton, 1921
注:山羚西非亞種(Oreotragus oreotragus porteousi)瀕危(EN)。 [2]  [4]  [6] 

山羚保護現狀

山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2] 

山羚種羣現狀

據估計,總人口約有40,000多人(可能被低估了)。 其中25%位於保護區。許多保護區和私人土地上的山羚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大量山羚生活在沒有保護但人跡罕至的棲息地中。該物種不被認為接近任何受威脅類別的閾值,並且已被確認為“無危”。只要該物種繼續在國家公園和同等保護區,狩獵許可權和私人農田中受到積極保護,該物種的保護狀況就不會改變,其未來也應得到保障。它們也應繼續在無人保護的廣闊無人地區繼續大量生存。 [2] 
山羚可以在有利棲息地的連續區域內達到相對較高的人口密度,例如,在塞米恩山國家公園(埃塞俄比亞)9.6千平方米的懸崖、山脊頂部和峽谷地區為每平方千米10.0-14.0只。更典型地,山羚的棲息地在給定區域內是不連續的,並且其丰度與合適的岩石地形的範圍密切相關。在保護區,其總體種羣密度通常在每平方千米0.01-0.1只的範圍內,在適宜棲息地的受限區域中它很常見。山羚在棲息地更廣泛的地區密度更高,例如在Lengwe(馬拉維)和Karoo,Zebra山和Royal Natal國家公園以及Giant's Castle Game保護區(南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5-0.30只(1999年)。 [2] 
1999年估計大約有42,000只山羚,這可能是保守的數據。在許多保護區和私人土地上,人口趨勢穩定,但是在少數,孤立的人口遭受不受控制的狩獵和與牲畜競爭的地區,數量趨勢趨於下降。(2013年)。 [2] 
西部山羚的數量尚不得而知,但鑑於其分佈非常有限,最多不會超過數千。該亞種的數量可能正在減少,至少在尼日利亞是這樣。 [2] 

山羚主要威脅

在其大部分範圍內,山羚都沒有明顯的重大威脅。它們的棲息地對人類沒有多大價值,並且在生計狩獵壓力不大的地區的保護區外仍然存在。山羚適應了這些地區人跡罕至的山坡和懸崖,從而避免了來自家畜羣的大部分競爭。在岩石棲息地相對較小的區域中,孤立的小種羣更容易受到山羊的狩獵和競爭,並且其中許多種羣已在定居地區被淘汰。 [2] 

山羚保護措施

大約四分之一的山羚生活在保護區,包括:Simien和Bale山(埃塞俄比亞),Tsavo(肯尼亞),Luangwa(贊比亞),Nyika(馬拉維),Namib-Naukluft(納米比亞)和Matobo(津巴布韋),並且在整個保護範圍內的其他許多保護區中的數量也較少,這些保護區包含較小的合適棲息地(Roberts 2013)。 很大一部分山羚在納米比亞的私人農田上生存。 [2] 
山羚避開人口稠密的地區,例如開普半島和卡魯的部分地區。 否則,它們在沒有定居,沒有牲畜的無保護地區很常見。它們尤其在受保護的公園中擁有大量人口,這些公園包括:察沃國家公園(肯尼亞),尼卡國家公園(馬拉維),納米布-瑙克盧夫特國家公園(納米比亞)和馬託博國家公園(津巴布韋)。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