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貓

(貓科貓屬下的一種動物)

鎖定
野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該物種有多達23個亞種被確認,不同的亞種體型大小,毛色和花紋各不相同。雌性體重平均2.7-4千克,雄性平均為4-5千克。通常體長為500至750毫米,尾長為210-350毫米。在乾燥的地區,貓的皮毛往往比較蒼白和色淺,斑紋也較模糊; 而來自濕潤地區的往往較黑暗,斑點或條帶狀更深。
野貓棲息於草原、沼澤地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低地山區森林地帶,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但一般不進入冬季嚴寒和積雪覆蓋地區,活動偏向於比較乾旱地帶。是獨居動物,夜行性。一般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捕獵。吃齧齒動物、昆蟲、鳥類和一些小的哺乳動物
主要分佈於歐洲、非洲及亞洲西部。
中文名
野貓
拉丁學名
Felis silvestris
別    名
山貓
普通野貓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貓科
亞    科
貓亞科
貓屬
野貓
亞    種
23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Schreber, 177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6] 
外文名
英文 Wild Cat, Wildcat
法文 Chat orné, Chat sauvage
西班牙文 Gato Montés, Gato Silvestre
阿拉伯文 Al qit [3] 

野貓動物學史

對於如何將全球廣泛分佈的野貓(Felis silvestris)的形態和遺傳學的地理變異與其分類學和系統學聯繫起來,仍然沒有明確的共識(Kitchener和Rees 2009)。最新的系統地理學分析(Driscoll et al. 2007, Macdonald et al. 2010)表明野貓由5個亞種組成,包括3個傳統亞種:非洲野貓(F. s. lybica Forster, 1780)、亞洲野貓 (F. s. ornata Gray, 1830) 和歐洲野貓 (F. s. silvestris Schreber, 1775),以及最近對南部非洲野貓 (F. s. cafra Desmarest,1822)以及將中國高山草原的荒漠貓納入該物種(F. s. bieti Milne-Edwards,1872年)。另一種分類學處理可能是將F. bietiF. silvestrisF. lybica(包括ornatacafra作為亞種)作為三個最近受到輻射的系統發育物種進行處理(Kitchener和Rees2009,Macdonald等2010)。這裏使用的物種概念不包括荒漠貓(F. bietei),該物種被評估為獨立物種。 [3] 

野貓形態特徵

野貓體型尺寸

野貓,頭體長630-700毫米;尾長230-330毫米;後足長120-160毫米;耳長60-70毫米;顱全長80-106毫米;體重3-8千克。皮毛顏色相當多變,從淺灰黃色到紅色,並有很多不規則的黑色或紅褐色斑點,頰部有2條小的褐色條紋。體被小的實心斑點,有時融合成條紋。喉部和腹面經常呈淺白到淡灰色。前額有4條十分顯著的黑帶,與淺底色形成鮮明對比;眼和鼻吻部通常突出有白色到淡灰色斑。耳邊緣有白色或淺色毛;耳內側毛呈淡黃白色。耳後毛色從與底色相似到暗褐色。尾尖黑色,尾上有一些黑色橫環紋。尾長超過頭體長的50%。有4對乳頭。
雌性體重平均2.7-4千克(指名亞種平均3.5千克、中東亞種平均2.7千克、北非亞種平均4千克),雄性平均為4-至5千克(指名亞種平均5千克、中東亞種平均4千克,北非亞種平均5千克),個別貓的重量幅度在一年四季各不相同。通常體長為500至750毫米,尾長為210-350毫米。 [1-2] 

野貓皮毛顏色

傳統的科學分類,將野貓根據其身體特點和地理位置分成三組:歐洲、非洲和亞洲。該物種有多達27個亞種被確認,不同的亞種體型大小,毛色和花紋各不相同。在乾燥的地區,貓的皮毛往往比較蒼白和色淺,斑紋也較模糊; 而來自濕潤地區的往往較黑暗,斑點或條帶狀更深。非洲野貓的體色比歐洲野貓淡,主要有灰色形和褐色形,越是靠近森林地區的,體色越是深。身上帶有波紋狀深色斑紋;歐洲野貓一般具有比較厚的皮毛,與家貓相比,它們的頭部比例更大,不同地區的體色也有所不同;亞洲野貓體形較小,體色多為灰色,並帶有棕色斑紋。
野貓在其整個主體上有明確的模式,皮毛通常呈灰棕色,有蓬鬆的布有黑條的尾巴。它們的皮毛短而柔軟。顏色類似一隻虎斑家貓,使它們便於藏身於森林棲息地。歐洲野貓(指名亞種)冬天有厚厚的皮毛,有時看起來比其他野生貓科動物大。亞洲野貓(中東亞種)皮毛顏色的背景往往更紅或黃,有黑斑,有時收斂成帶狀的覆蓋模式。非洲野貓(北非亞種)各國亞種間很難區分,它們的毛皮更輕,比歐洲的野貓密度較小,它們的尾巴短,逐漸變細。非洲野貓(北非亞種)跨越較大的地理範圍,雖然皮毛顏色和密度隨緯度變化,從沙色到黃灰色和棕色,與深色條紋和斑點,但它們有一個偏紅色調的特點,尤其耳朵背上的皮毛。 [1-2] 

野貓近種區分

在中國西北部的草地和乾旱地區,野貓是在野外唯一與家貓相似的物種。它很容易與兔猻區分,兔猻矮胖,且耳位較低;或與荒漠貓區分,荒漠貓體型相當大,有紅的耳簇毛。野貓的頭骨很難與家貓和野化的家貓區分。它們有一個短的吻突,上齶長寬相近。在貓屬(Felis)中,只有家貓和野貓具有顴骨的水平擴展區。
野貓與家貓區別特徵:
  • 上頜的吻凹缺失(家貓有);
  • 前額上部突出的高度(野貓的小);
  • 短的吻突(家貓的長)。 [1-2] 

野貓棲息環境

野貓生活在非常多樣的棲息地,更喜歡居住在接近淡水水源的較乾旱區。從不出現在積雪超過20釐米的地方。從沙漠和灌木草原到乾燥和混交林;只存在於熱帶雨林和針葉林中。常見於平原和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區,並經常出沒於有灌叢的沙漠。常佔據綠洲、花園、人類居住地附近,也見於高達海拔2500米的地方。它們機會地捕食小型脊椎動物,更喜歡鼠類。有些地區,野貓的活動規律與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一致。 [1]  [3] 
非洲野貓出現在整個非洲,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但在熱帶雨林缺席。在沙漠地區,僅限於山區和有水源的地區。 [1]  [3] 
亞洲野貓被主要是在沙漠邊緣,但可以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被發現。從高山和草原、草地,分佈的邊界可以通過積雪深度來確定。在植被充足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2,000-3,000米的高度,通常在靠近水源的地區分佈。 [1]  [3] 
歐洲野貓主要與森林有關,在人類人口密度低的闊葉林或混交林中發現的數量最多。它們也存在於地中海灌木叢、河岸森林、沼澤邊界和沿海地區。避免了集約化種植和城市化的地區。主要生活在落葉林。棲息地也可以在針葉林的邊緣。分佈被限制於北部地區的積雪深度,並且通常是在低人羣生活的領域。歐洲野貓在冬季不能堅持雪深超過20釐米和超過100天。它們以人的生活區域為主,其中放牧和是農業區是其生活的主要形式,因此,土地使用並不密集。一般棲息於灌木叢,河岸和沿海地區。 [1-3] 

野貓生活習性

野貓是獨居動物,主要是夜行性。一般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捕獵,但有時也在白天活動。獨居,有領地性。終年居住在其他哺乳動物挖好的洞穴中。
單獨在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隱匿於樹穴或灌叢中。行動敏捷,善於攀爬,潛行隱蔽接近獵物,突然捕食。領域性也很明顯,通常每個個體大約佔據3~4平方公里的領地,但當領地內食物不足或者尋找配偶時,也常到領地以外遊蕩。
主要吃小型齧齒動物、鳥類、蜥蜴和蛙等,也食魚類和昆蟲等。蘇格蘭野貓較多的捕食兔子,亞洲野貓捕捉雉類、沙雞等。 [1-2] 

野貓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法國、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斯威士蘭、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3] 
可能滅絕:捷克共和國。
區域性滅絕:荷蘭。 [3] 
野貓分佈圖 野貓分佈圖 [3]

野貓繁殖方式

野貓繁育發生在一年的不同時間,這取決於當地的氣候。歐洲野貓交配發生在晚冬(1月至3月),在春季生育,通常在5月。亞洲野貓常年可以繁殖,非洲野貓繁殖期在3月至9月。在岩石或在植被茂密的受保護的洞穴中產仔。妊娠期56-63天,每產1-8仔,平均為3.4只。幼仔出生10天后才睜開眼睛,5個月後離開母親獨自生活。歐洲的許多野貓都是一夫一妻制動物。野貓生存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和家貓的雜交,使它們的種羣趨於弱勢。雌性性成熟約10至11個月大,雄性9到22個月大。壽命為15年以上。 [1-2] 

野貓亞種分化

野貓最新分類

野貓(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中國野貓
Felis silvestris bieti
Milne-Edwards, 1892
2
南非野貓
Felis silvestris cafra
Desmarest, 1822
3
Felis silvestris lybica
Forster, 1780
4
亞洲野貓
Felis silvestris ornata
Gray, 1832
5
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
Schreber, 1775
[3] 

野貓傳統分類

野貓(2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野貓非洲南部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afra
Desmarest, 1822
2
野貓高加索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aucasica
Satunin, 1905
3
野貓裏海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audata
Gray, 1874
4
野貓蒙古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hutuchta
Birula, 1916
5
野貓克里特島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retensis
Haltenorth, 1953
6
野貓西非亞種
Felis silvestris foxi
Pocock, 1944
7
野貓阿曼亞種
Felis silvestris gordoni
Harrison, 1968
8
野貓蘇格蘭亞種
Felis silvestris grampia
Miller, 1907
9
野貓卡拉哈里亞種
Felis silvestris griselda
Thomas, 1926
10
野貓豪薩亞種
Felis silvestris haussa
Thomas & Hinton, 1921
11
野貓伊拉克沙漠亞種
Felis silvestris iraki
Cheesman, 1921
12
野貓馬略卡島亞種
Felis silvestris jordansi
Schwarz, 1930
13
野貓北非亞種
Felis silvestris lybica
Forster, 1780
14
野貓中非亞種
Felis silvestris mellandi
Schwann, 1904
15
野貓美索不達米亞亞種
Felis silvestris nesterovi
Birula, 1916
16
野貓埃塞俄比亞亞種
Felis silvestris ocreata
Gmelin, 1791
17
亞洲野貓
Felis silvestris ornata
Gray, 1830
18
野貓科西嘉島亞種
Felis silvestris reyi
Lavauden, 1929
19
野貓剛果亞種
Felis silvestris rubida
Schwann, 1904
20
野貓指名亞種
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
Schreber, 1777
21
野貓紅海亞種
Felis silvestris tristrami
Pocock, 1944
22
野貓烏干達亞種
Felis silvestris ugandae
Schwann, 1904
23
野貓鄂爾多斯亞種
Felis silvestris vellerosa
Pocock, 1943
[5] 

野貓保護現狀

野貓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無危(LC)。 [3] 

野貓種羣現狀

野貓的種羣密度較低,並受到棲息地喪失、破碎和退化以及與家貓雜交的威脅。世界上的家貓(Felis catus)數量估計平均為6億隻(Baker等人,2010年),使馴養的野貓(Felis silvestris) 的後代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然而,家貓很容易與野貓雜交,對“野貓”樣本的遺傳分析發現,大多數種羣顯示出雜交的證據(Nowell和Jackson 1996,Driscoll等人,2007)。幾乎沒有沒與家貓雜交的“野貓”種羣,如果有的話可能很少。即使與其他類似難以捉摸的野生貓科動物相比,這種家貓的基因滲入使得野貓種羣規模的估計非常困難。已經開發出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的形態學標準和遺傳標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