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展望理論

鎖定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也譯作 “前景理論”,由丹尼爾·卡內曼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提出,將心理學研究應用在經濟學中,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針對長期以來沿用的理性人假設,展望理論從實證研究出發,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揭示了影響選擇行為非理性心理因素
中文名
展望理論、前景理論
外文名
prospect theory
提出者
丹尼爾·卡內曼,阿莫斯·特沃斯基
提出時間
1979年
應用學科
行為經濟學

展望理論理論概述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也作 “前景理論”,是決策論期望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個人基於參考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風險態度。利用展望理論可以對風險與收益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展望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成果之一。
20世紀70年代,卡內曼和特沃斯基對這一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將來自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從實證研究出發,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揭示了影響選擇行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卡內曼教授因此獲得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展望理論理論內涵

在展望理論提出之前,解釋人的風險決策行為的理論是期望效用函數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該理論假定人都是理性的。各人主觀追求的效用函數不同、對各種可能性發生所認為的主觀概率不同,導致了判斷和決策的因人而異。但為保持理性,效用函數必須具有一致性(同一個結果有同樣的效用),主觀概率也必須滿足貝葉斯定理概率論基本原理。設做某個風險決策前,人具有總財富為 W,而該決策做出後會導致 n 種可能的結果,第 i 種結果使財富變為 W + xi,發生的概率為 pi,人的總財富效用函數為 U(W)。則人會採取該決策的充要條件是 ∑i U(W + xi) pi > U(W)。效用函數 U(W) 一般假設為二階導數小於 0 的一致性風險厭惡的形式,例如取作對數函數 U(W) = ln(W)。
而展望理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測,發現人的決策選擇取決於結果與展望(即預期、設想)的差距,而非結果本身。人在決策時會在心裏預設一個參考點,然後衡量每個結果是高於還是低於這個參考點。對於高於參考點的收益型結果,人們往往表現出風險厭惡,偏好確定的小收益;對於低於參考點的損失型結果,人們又表現出風險喜好,寄希望於好運氣來避免損失。
另一方面,人對於概率的反應也有一些非線性,對於小概率會反應過敏,對大概率則會估計不足。這一現象導致阿萊悖論,但卻是人的真實心理反應。例如:中彩票概率雖小,總有人去做發財夢;出車禍概率雖小,多數人還是願意買保險,讓保險公司盈利。期望效用對概率的依賴則總是線性的。
綜上,理性人假設下的期望效用理論屬於傳統經濟學,是規範性的經濟學,教導人們應該怎樣做;而展望理論則屬於行為經濟學,是實證性的經濟學,描述人們事實上是怎樣做的。

展望理論數學模型

圖1 價值函數 圖1 價值函數
根據前面的研究結果,人做決策時的效用得失函數滿足 ΔU = ∑i v(xi – r) w(pi) / ∑i w(pi)。這裏 xi 為第 i 種可能的收益,pi 為發生的概率,r 表示參考點(reference point),v 為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w 為概率比重函數(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價值函數曲線 v(x) 會穿過參考點 (r, 0) 並形成一個如圖1的 S 型曲線。概率比重函數 w(p) 一般取作 w(p) = pα,0 < α ≤ 1,反映人對小概率的 “過敏” 程度。
價值曲線 v(x) 的不對稱性表明,一個損失結果減少價值的絕對值大於獲利結果增加的絕對值,也就是人有損失厭惡性(loss aversion)。這一點在期望效用理論中也能做到。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展望理論中的 ΔU 是依賴參考點 r 的,而不是考慮絕對所得(absolute wealth),所以人不是理性的。講一個笑話:一個人下班徒步回家,跟老婆説自己是跟着一輛公交車回來的,省了兩元錢。老婆回答説,怎麼不跟着一輛出租車回來呢?那樣能省十元錢呢。這就是參考點的影響。從理性的束縛下解脱出來以後,這個模型也能考慮人對概率的非線性主觀感受。

展望理論基本假設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好的;
3、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獲得更為敏感。

展望理論個人選擇特性

確定性效應: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選擇確定的收益。
反射效應: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選擇“賭一把”。
損失規避: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同,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小概率迷戀:即使小概率事件很少發生,很多人還是熱衷於買彩票、買保險。
參照依賴: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某一個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

展望理論案例分析

展望理論確定性效應

讓一個人在 (a) 收益 100 元和 (b) 有 51% 的概率收益 200 元,49% 的概率收益 0 元之間做選擇,多數人會選 (a),因為可以穩得 100 元,而不願意冒風險選擇期望收益更大的 (b) 選項。

展望理論反射效應

讓一個人在 (a) 損失 100 元和 (b) 有 51% 的概率損失 200 元,49% 的概率損失 0 元之間做選擇,多數人會選 (b),因為對於避免 100 元的損失心存僥倖,而事實上 (b) 的期望損失更大。

展望理論損失規避

白撿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的痛苦。

展望理論參照依賴

讓一個人在(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自己年收入7萬元,和(b)其他同事一年掙9萬元的情況下自己年收入8萬元,多數人選擇(a)。
有時參考點選擇的不同甚至可以帶來框架效應,即同樣的意思用收益型結果來表述,還是用損失型結果來表述,會影響人的選擇。比如有 100 個病人,用 (a)、(b) 兩種治療方案,可以將治療結果表述為:
方案 (a) 救活 50 人;方案 (b) 有 50% 的概率全部救活,50% 的概率無人救活;也可以表述為:
方案 (a) 死去 50 人;方案 (b) 有 50% 的概率無人死去,50% 的概率全部死去。
多數人兩次的選擇是不一致的。因為第一種表述是以無人生還為參考點,每多救活一個人都是一種 “收益”;而第二種表述是以無人死去為參考點,每多死去一個人都是一種 “損失”。參考點選擇不同改變了決策人的風險偏好,因而做出了不同選擇。

展望理論基本結論

由展望理論引申出的三個基本結論: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
3、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