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尤姓

鎖定
尤姓是中國典型的南方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9位,在台灣第八十四大姓。 [1]  主要出自沈姓,五代時沈姓為避諱而改。 [2]  五代至兩宋,尤姓除繼續繁衍於福建外,已開始播遷於福建周邊省份。宋末,元兵大舉南侵,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難,於是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膽的尤姓人則舉家北上。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興旺。明初,山西尤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鄭和下西洋時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揚帆東南亞者。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 [1]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當代尤姓的人口約有80萬,為全國第一百六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4%。自宋朝1000年中尤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尤姓主要分佈於河南、北京、江蘇,這三省市約佔全國尤姓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河北、湖北、台灣,這五省市又集中了19%。尤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尤姓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東南蘇浙閩台、北部豫冀為中心的兩塊尤姓分佈區。 [3] 
中文名
外文名
You
得姓方式
因諡改姓
主要郡望
吳興 [3] 
主要堂號
吳興 [3] 
得姓始祖
冉季載

尤姓歷史發展

尤姓姓氏來源

  • 源於沈姓
“尤”漢字演變 “尤”漢字演變
出自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沈氏族人,屬於因諡改姓。五代之初,後梁皇帝朱温於公元909年冊封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閩王,因審、沈二字同音,閩國境內的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沈姓去掉三點水改為“尢”姓(即尤的繁寫)。宋代李綱於《梁奚谷漫錄》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 [4-6] 
  • 源於仇姓
尤、仇古音同,且皆為怨義。 [6-7] 
  • 出自王姓
閩國滅亡後,王審知後代為避禍分別改遊、尤、沈、葉等姓。 [2] 
  • 少數民族
尤姓族譜 尤姓族譜
1、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烏魯特蒙古猷佳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記載,蒙古族猷佳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ogiya Hala。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猷佳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猷氏,尤氏讀音作yóu(ㄧㄡˊ)。 [8] 
2、源於回族,出自伊斯蘭教《古蘭經》經名,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尤氏,大多出自伊斯蘭教《古蘭經》中經名的首音,元、明兩朝時期多取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尤氏。如尤素夫。 [6]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記載,滿族猷格理氏,滿語為Yiog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猷氏。滿族佑祜魯氏,滿語為Iohulu Hala,世居英額(今遼寧清原)、嘉木湖(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後多冠漢姓為尤氏、佑氏。 [9] 
4、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後人有一支姓尤,主要分佈在瀋陽。 [10] 
5、源於赫哲族,出自黑龍江赫哲族尤可勒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記載:赫哲族尤可勒氏,亦稱尤克熱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kre Hala。赫哲族、滿族尤可勒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 [11]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高山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尤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尤氏,世代相傳。 [7] 

尤姓得姓始祖

1、沈思禮,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其女婿沈思禮避他的名諱,便把沈字三點水去掉,改為尤姓。福建省南安市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 [7] 
2、聃季。又稱冉季載,姬姓,為黃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駕崩後,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攝政。當時的三監(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是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在這次平叛鬥爭中,聃季立下大功。戰後,周公旦將這位有才華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將他封於沈,建立了沈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沈姓。五代時,王潮、王審知入閩,后王審知建立閩國,稱閩王。因沈與審同音,為避諱,沈姓去掉水旁,改稱尤姓,但念念不忘尤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為尤姓的得姓始祖,此當為尤姓之主要來源。 [12] 

尤姓遷徙分佈

尤姓在的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灣,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 [1] 
尤姓可考的起源較晚。據《後漢書·卷七十七》和《傅山全書·六卷》等所載,東漢時有尤來,漢人外孫、鄯善王尤還,龜茲王尤利多,後被班超廢掉,並送往當時的首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三國吳有鄱陽(今江西省波陽)賊帥尤突。這些均為五代前見諸史冊之人物,但其後無世系可考。 [1] 
尤姓圖騰 尤姓圖騰
三國時期,尤姓活動在江蘇、江西、浙江一帶。 [13] 
五代至兩宋,尤姓除繼續繁衍於福建外,已開始播遷於福建周邊省份。 [1]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尤姓始盛於世,閩立國近四十年,閩天德三年(945年)被後唐所滅,尤姓不復本姓似乎有悖常理,但無論如何,北宋之前的尤姓寥若晨星,宋真宗之後,尤姓始光芒四射,卻是不爭史實。沈姓郡望有二:吳興和汝南,而吳興地處閩地,沈改尤後,吳興郡順理成章成為尤姓郡望。
據《常州府志》所載,宋真宗天禧年間,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尤袤、尤子尤梁,尤袤子尤、尤概,孫尤火育、尤耀,曾孫尤冰寮、尤帶等均名載史冊。南宋時都城為臨安(今浙江省杭州),由於仕宦等原因,浙江也成為尤姓大批湧入之地。 [1] 
宋朝時期,尤姓約有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以後。全國尤姓主要集中於江蘇、福建、浙江三省,江蘇為尤姓第一大省。宋末,元兵大舉南侵,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難,於是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膽的尤姓人則舉家北上,因為當時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不會發生你來我往的拉鋸戰,相對穩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興旺。 [13] 
明朝時,尤姓進入陝西成為望族。明朝時期,尤姓約有6萬1幹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後。陝西為尤姓第一大省,約佔尤姓總人口的53%。全國尤姓主要集中於陝西、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山東等。明初,山西尤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鄭和下西洋,表明中國造船水平的提高,時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揚帆東南亞者。因此尤姓進入台灣的一百大姓,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省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 [13] 
如今,尤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福建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上述五省市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 [1] 

尤姓字體變更

唐光啓二年(886年),沈思禮隨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始入閩,為審知所重,以女妻之,後因避審知諱,“沈”去水為“尤”。 [6]  [2]  [4] 

尤姓傳統文化

尤姓郡望堂號

屏東恆春車城鄉尤氏宗祠 屏東恆春車城鄉尤氏宗祠 [2]
尤姓的郡望有吳興。 [3]  [1]  [7] 
尤姓以“樹德”、“志清”、“吳興”、“歸閒”、“鶴棲”、“遂初”、“卿田”等為堂號。 [3] 
“遂初”堂號典出南宋尤袤。尤袤,號“遂初居士”,南宋禮部尚書兼侍讀。他的詩很有名,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詩壇四大家”。 [3] 

尤姓宗祠對聯

尤姓楹聯
楹聯內容
典故人物
系承晡季;源起汝南
全聯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艮齋名士;文度清操
上出典出清朝文學家、戲曲家尤侗,長洲人。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後辭官歸家。工詩文詞曲,著有傳奇、雜劇多種,另有詩文集,收入《西堂全集》。
下聯典出明朝長洲人尤安禮,歷官兵部郎中,貴州參議。為人尚義輕利,以清節聞名。晚年住在窮巷中,房屋十分狹窄,知府況鍾劃地讓他擴建,他堅決推辭。
氏源沈氏;望出吳興
全聯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秘書才識;退翁優遊
上聯典出南宋詩人尤袤,紹興年間進士,歷官泰興令、江東提舉常平、禮部尚書兼侍讀等。博學多識,詩風談雅,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任秘書丞時,孝宗曾説他:“如卿才識,世所罕有。”
下聯典出宋朝安溪人尤台,字公輔,八歲能寫文章,曾應童子試,舉中書。不求做官發達,優遊山林間,自號“退翁”。
御封真才子;府藏石銚圖
上聯典出清朝文學家、戲曲家尤侗,清世祖稱他為“真才子”。
下聯典出清朝詩畫家尤蔭
傷寒貫珠傳萬世;金匱要略救千家
全聯典出清朝醫學家尤怡,著有《傷寒貫珠集》和《金匱經略心典》等。
功高固原獨目將;名列南宋四大家
上聯典出明朝固原總兵尤繼先,戰事中眇一目,稱獨目將軍。
下聯典出南宋詩人尤袤,與楊萬里等合稱南宋四大家。
矢志清貞,怡然自若;
力崇道學,近世所無
上聯典指明朝尤文,究心理學,永樂中徵孝廉,以養親固辭,八薦不出。卒後其門人私諡他為恭靖先生。下聯典指南宋詩人尤袤
清持自恃,芳聲著江左
威惠兼濟,令聞播淮西
上聯典出明朝尤魯。下聯典出漢代尤育。
依然錫麓書堂,南渡文章,上跨蕭楊範陸;
允矣龜山道脈,樂林弦誦,同源濂洛關閩
此聯採用南宋詩人尤袤祠聯。
參考資料: [14-15] 

尤姓家譜文獻

屬地
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江蘇
尤氏蘇常鎮宗譜十二卷
尤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遂初堂刻本,十二冊。
國圖吉林大學上圖浙圖
江蘇
尤氏宗譜十六卷
(清)尤堃等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遂初堂刻本,十六冊
國圖吉林大學
江蘇
尤氏蘇常鎮宗譜二十八卷
(清)尤文濬主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遂初堂木活字本,三十冊
人民大學吉林大學上南京圖日本國會圖日本東京大學美圓哥倫比亞大學無錫圖(缺卷十、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人)美國猶他
江蘇
尤氏宗譜一百卷首一卷附尤氏宗祠志一卷
尤桐纂修
1936年遂初堂鉛印本,二十八冊
南京圖無錫圖蘇州大學福建圖湖南圖國上岡曲江格山西家譜美國猶他
江蘇
尤氏常錫宗譜十四卷
尤浩鵬纂修
1915年遂初堂木活字本,十六冊
上圖美國猶他
江蘇鹽城
尤氏宗譜革新版九卷首一卷尾一卷
尤懷燕纂修
2003年遂初堂排印本,十冊,平裝
上圖浙圖安徽圖四川圖
江蘇鎮江
潤州朱方鎮尤氏族譜六卷
(清)江為霖纂修
清嘉慶七年(1802)木活字本,六冊
日本國會聞(膠捲)美國猶他
江蘇鎮江
尤氏族譜
纂修者不詳
清末刻本,一冊
無錫圖
江蘇常州
毘陵尤氏續修宗譜六卷
(清)尤蓮溪等纂修
清同治七年(1868)遂初堂木活字本,六冊
日本東京大學上圖(膠捲)美國猶他
江蘇常州
毘陵尤氏宗譜十二卷
(清)尤溥纂修
清光緒元年(1875)遂初堂木活字本,十四冊
南京圖
江蘇宜興
陽菱溪西尤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尤福堂纂修
1920年敦敍堂木活字本,六冊。
上圖
浙江寧海
峽口尤氏家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尤志珊主修,袁葆元纂修。
1921年木活字本,二冊。四修本
寧海文物辦寧海縣強蛟鎮峽山村尤昌首
浙江台州
台州尤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尤邦立主修
995年排印本複印,二十冊
黃巖檔
浙江平陽
吳興郡尤氏重修宗譜
尤增坤主修,謝富弟纂修
2001年鉛印本,一冊
平陽縣宋橘鎮宋橋村尤增坤
安徽泗縣
泗州尤氏族譜六卷首一卷
尤祥才等纂修
1996年吳興堂鉛印本,八冊
安徽
安徽泗縣
泗州尤氏族譜續卷
尤祥才等纂修
2000年吳興堂鉛印本,一冊
安徽圖書館
安徽
栢川尤氏支譜一卷
(清)尤水順纂修
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一冊。
上圖
福建長樂
長邑陳塘尤氏族譜一卷
纂修者不詳
清抄本複印,一冊
福建圖書館
福建泉州
泉南卿田尤氏族譜一卷
尤光著纂修
915年閩泉齊東口同文齋石印本
泉州文管辦
福建泉州
閩泉吳興分派卿田尤氏族譜十卷
纂修者不詳
民國排印本,一冊
泉州文管辦
江西玉山
憶玉尤氏宗譜系國六卷紀實二十卷首一卷
(清)尤元培等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木活字本,五冊
尋源姓氏美國猶他浙圖(缺紀實卷一至九)
江西玉山
懷玉尤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清)尤利若等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木活字本,一冊
浙圖
江西玉山
懷玉尤氏宗譜三十卷末一卷
纂修者不詳
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十冊
上圖
江西玉山
懷玉尤氏四修宗譜系圖四卷紀實十卷卷首二卷末一卷附捐録一卷
尤學乾等纂修
1932年木活字本,十二冊
北大浙圖尋源姓氏美國猶他
四川江安
尤氏家乘七卷首一卷附一卷
(清)尤廷扆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本,六冊
國圖
四川
尤氏家乘
纂修者不詳
清末刻本,二冊
四川圖書館
台灣
尤家族譜
尤盛主編
964年稿本,一冊
美國猶他
台灣
尤氏世系
尤騰烈主編
1974年稿本,二冊
美國猶他
台灣
尤姓族譜
尤娟娟纂修
1986年稿本,一冊,毛裝
美國猶他
台灣台中
尤氏歷代族譜
尤秋忠等纂修
1971年抄本,一冊,平裝
美國猶他(膠捲,插其中六十九頁)
台灣高雄
尤氏譜系圖
尤天南主編
1981年鉛印本,一頁
美國猶他
台灣高雄
尤氏族譜考
纂修者不詳
1984年影印本,六頁
美國猶他
台灣屏東
尤氏福源家譜一卷
尤和鳴纂修
1924年稿本,一冊,毛裝
美國猶他
台灣屏東
尤家族譜
尤明春纂修
1981年稿本,一冊,毛裝
美國猶他
參考資料: [16-17] 

尤姓文物保護

尤姓 尤姓
尤列故居是孫中山辛亥革命期間於南方的一個秘密據點,位於廣東順德杏壇鎮北水村。尢列故居建於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其故居現存大院面積有200多平方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遭破壞。 [18-19] 

尤姓姓氏名望

尤姓名人頻率

尢列墓 尢列墓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尤姓歷代名人36名,佔總名人數的0.08%,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八十五位;尤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七十九位;尤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二十二位;尤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七十二位。 [3] 

尤姓隋唐五代

尤思禮:尤姓得姓始祖,閩王王審之的女婿,唐熹宗冊封為駙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南廳有唐都尉駙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稱駙馬墓)。

尤姓宋元

  • 尤叔保:江蘇無錫人,宋代書畫家、富翁。為人正直,以書畫名世。晚年頗雄於財,其園亭池館,為一時絕勝。
  • 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無錫人,南宋詩人、大臣。紹興進士。任泰興令時有政績。累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詩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輯有《梁溪遺稿》。 [20] 
  • 尤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詩人。孝宗時進士,歷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歿。有《綠雲寮詩草》。
  • 尤時泰:江蘇無錫人,宋代名士。曾舉博學鴻詞,授予國子監主簿,其拒絕赴任。後遍遊祖國名山大川。壽命長達一百二十餘歲。

尤姓明清

  • 尤光被:字子輝,號鑑峯,羅源縣人。明萬曆元年(1573年)舉人,萬曆四年(1576年)進士。
  • 尤瑛:無錫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間進士。留心韜略,繪《九邊圖》,著論三十餘篇。任廣東按察僉事期間,數平地方騷亂。官至江西布政使參議。
  •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祿:陝西榆林衞人,明末將領。長兄世功出身武舉,累官至總兵,清兵破瀋陽時戰死。次兄世威與清作戰屢立戰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後,被俘殺。弟世威為寧夏總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時,守城死。
  • 尤侗:字展成,一字同人,號悔庵,晚號艮齋,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科,任翰林院檢討,參與修纂《明史》,三年後辭官回鄉。詩詞古文俱佳,被康熙稱為“老名士”。有《艮齋雜記》、《鶴棲堂文集》、《西堂雜俎》及傳奇《鈞天樂》、雜劇《讀離騷》、《吊琵琶》等。 [21] 
  • 尤怡:江蘇吳縣人,清代醫學家、詩人。家道中落,好為詩。晚年醫術益精。著有《傷寒貫珠集》、《金匱心典》、《醫學讀書》、《靜香樓醫案》等。 [22] 
  • 尤珍尤侗子,號滄湄,清代官吏、詩人。康熙年間進士,由編修累擢右贊善。工詩,每作一詩,字字求安。有《滄湄類稿》、《日卒示錄》。 [21] 
  • 尤澹仙:江蘇長洲人,清代學者。工詞賦及駢體文。年十八,名列吳中十子。有《曉春閣詩詞》。
  • 尤維熊:字祖望,號二娛,江蘇長洲人,清代官吏、詩人。拔貢出身,官蒙自知縣。工詩詞。有《二娛小廬詩詞鈔》。
  • 尤蔭:江蘇儀徵人,清代書畫家。山水、畫鳥、蘭竹皆入逸品,尤長寫竹,得文、蘇法。其作蒼古渾厚,如挾風雨之勢,書法從畫竹中來,有金錯刀遺意。有《出塞詩鈔》、《出塞集》、《黃山集》。
  • 尤渤:甘肅武威人,清朝將領。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任安徽壽春鎮總兵,他率部猛烈反擊,將進犯松江府的英軍擊退。旋升江南提督
  • 尤錦:江蘇太倉人,清代畫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尤姓近代以來

尢列 尢列
尢列:廣東順德人。1866年生。與孫中山,楊鶴齡陳少白等暢談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1936年病逝於南京,著有《四書章句易解》、《四書新案》等。 [23] 
尤太忠(1918-1998),河南省光山縣磚橋鄉陳崗村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顧委委員。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24-25] 
尤揚祖:原全國僑聯副主席。 [26] 
尤國順: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27] 
尤猛軍:福建省福州市市長。 [28] 
尤蘭田: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29] 
尤少忠: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大使銜)。 [30] 
尤小剛 尤小剛
尤小剛:著名導演。 [31] 
尤清河:中國煙草總公司福建省公司副總經理
尤勇:著名演員。
尤靖茹:著名演員。 [32] 
尤浩然:著名影星。
尤月林:著名企業家,建築師。 [33] 
尤肖虎:東南大學教授,博導。
尤中會:書法家。
尤權: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九屆中央書記處書記。 [34] 
尤長靖:1994年9月19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中國福建省,馬來西亞華裔,華語流行樂男歌手、音樂製作人。
尤寶東:中國男子曲棍球運動員、教練員。曾任國家女子曲棍球隊主教練。 [35-36] 

尤姓人口統計

尤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63)表明:在河南東南、皖蘇滬、鄂贛閩浙大部、台灣、北京、黑龍江東部、吉林東北,尤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12%,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9.7%,居住了大約57%的尤姓人羣。在廣東東端、江西中段、湖南東北、湖北西部、浙江東北、河南中部、山東大部、甘肅西段、寧夏北端、山西西北、內蒙古中部和東南、河北北部、遼寧大部,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而積的12.1%,居住了大約18.3%的尤姓人羣。 [3] 

尤姓研究考證

尤姓,是來自福建的沈家,跟姓的人實際上是同一家人。宋代學者李綱所撰的《梁奚谷漫錄》:“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的尤氏。”由此可見,五代時期福建姓沈的人,為了避諱當時潛立為閩王的王審知的名字的讀音,就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為尤姓。於是,開始有了“尤”這個姓氏。尤姓既然是出自沈姓,則其來源當然也跟沈姓一樣,是黃帝的後裔。根據《姓纂》的記載,沈姓是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為食採於沈而得姓,所以天下尤姓最早的發源地自然就是3000年前的沈國。當時的沈國就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的東南以及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的地方。大約於1000年以前在福建出現的尤姓,後來又自福建繁衍出來,成為了江蘇吳興一帶的望族,因此,尤姓人家,以福建和江蘇兩地最多。 [4] 
最早見諸史書的尤姓人士,是宋朝紹興年間的進士尤袤,後來做到禮部尚書。他是江蘇無錫人,學識淵博,十分受朝廷的器重,宋高宗還曾稱讚他“卿才識近世罕有”,可見他的才華。尤台和尤彬,也都是宋代知名的高士,他們二人同樣的詞藻絕出,同樣的不求仕達,優遊林石,被譽為宋代的兩大高士。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