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封(拼音:fē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種樹。封的本義是種樹。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後,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故引申為邊疆、邊界。後來又引申指給予稱號或官爵,再引申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義引申為堵塞、封閉、包裹等。作名詞指用於封裝東西的紙包或袋子;作量詞,則指包裹或封裝起來的東西。
中文名
拼    音
fēng
部    首
五    筆
FFFY [3] 
倉    頡
GGDI [3] 
鄭    碼
BBDS [3] 
筆    順
橫、豎、橫、橫、豎、提、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1366) [1] 
平水韻
上平二冬 [4] 
注音符號
ㄈㄥ
筆畫數
3+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    體
𡉚、𡉘、𡊋、𡊽、𡎈
統一碼
基本區-5C01 [3] 
四角碼
4410₀ [3]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封”最早和“(簡體)”是同一個字,圖1、2是甲骨文,即“豐”字,下像土堆,上為樹木,全字為植樹於土上之形。古代植樹於土堆以為封域,豐字正像其形,可見“豐”即“封”之初文。西周文字繼承商代文字的寫法,如圖3;有的字形開始增加“”符(圖5)。“又”本義是手,表示用手種樹。此“又”符到了《説文解字》小篆變為“寸”,成為“封”字的固定偏旁,延續至今。《説文》古文的寫法與商周“封”字初形略同,見圖4。《説文》籀文(圖6)把“土”和“豐”分置左右,圖14的寫法略同。中山王鼎則增加“田”符(圖7),屬於疊加意符的現象,這種寫法又省略為“𤰫”, 《説文》誤以為“”字古文。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表現。大約從戰國開始,“封”左上角的樹木形逐漸變得和小篆的“之”字相近,以至於許慎認為“封”字從“之”。隸書(圖11-12)對筆畫進行了整合,左部寫作“圭”,右部寫作“寸”。 [2] 
封字的本義就是培土種樹,如“宿敢不封殖此樹?”(《左傳·昭公二年》)意思是宿(魯國的季武)哪裏敢不培育這棵樹呢?
在古代社會,邦國的邊界多植樹以為標誌。據考古發現,商周時已多用培土植樹的方式來形成邊界。商周時人們植樹為界,分土建國,而所分土地的大小,依受封爵位的大小來決定。古代賞賜官爵,同時還必須賜予土地。按《禮記·王制》記載,公爵與侯爵的封地為一百平方里,伯爵是七十平方里,子爵和男爵則是五十平方里。現代人們常説的“封建”一詞,就是“封土建國”的省略。既然賞賜官爵的實質內容是給予領地,而領地的範圍又總是以植樹(封)來劃定,所以賞賜官爵便也自然要稱之為“封”了。
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後,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由於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給臣下時,是要劃出一定界線的,所以封字又引申出了邊界、邊疆之義。如《左傳·僖公三十年》:“(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意即晉國向東擴張邊界到了鄭國境內,又想擴張它西部的邊界。土地分給臣下並劃有一定的邊界,這是為了對臣下起限制作用。因而又產生了限制、侷限等義,如“故步自封”。栽樹必須封嚴,因此由此引申出了封閉、封合之義,如“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史記·李斯列傳》)又如:封山育林,封口。這一含義也可以理解為限制、侷限的引申義。現代人還常説“一封信”,這個“封”字就是由動詞“封信口”的意思引申為單位量詞的。 [17-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ēng
名詞
〈文言〉疆域;分界。
boundary
左傳·僖公三十年》:“(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莊子·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
封界
〈文言〉領地;邦國。

《尚書·蔡仲之命》:“肆予命爾侯於東土,往即乃封。”

〈文言〉墳墓。

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驪》:“金銀財幣盡於厚葬,積石為封,亦種松柏。”
禮記·禮器》:“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

〈文言〉墳狀的堆積土。
mound
列子·楊朱》:“聚酒千鍾,積曲成封。”

〈文言〉物體隆起之處。

説文解字·牛部》:“牛……像角頭三、封、尾之形也。”

〈文言〉封禪時所建的祭壇或刻石。

史記·孝武本紀》:“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封事,古代臣子向帝王遞呈的密封奏章。

漢書·魏相傳》:“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
新唐書·魏徵傳》:“時上封者眾,或不切事,帝厭之,欲加譙黜。”

封起來的或用來封裝東西的紙包或紙袋。

司馬光《答彭寂朝議書》:“雖市廛畎畝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封套;賞封;信封
(Fēng)古地名,在今陝西省風陵渡鎮東。

戰國策·燕策二》:“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週。”

(Fēng)姓氏用字。參看“封姓”。



動詞
〈文言〉堆土植樹為界。

《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
《周禮·地官·野人》:“掌詔王之社,為畿封而樹之。”

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名號等賜給臣子。
confer upon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
《墨子·魯問》:“請裂故吳之地方百里以封子。”
封地;封王;分封
帝王築壇祭天地及四方山嶽之神。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封於大神。”
〈文言〉堆土;培土。

《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周易·繫辭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文言〉埋葬。

《左傳·文公三年》:“遂自茅津濟,封餚屍而還。”

〈文言〉引申為斂藏。

江淹《麗色賦》:“鳥封魚斂,河凝海結。”

嚴密蓋住、關住或堵住等,使不能通行或隨便打開。
seal;close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巴金《等着,盼着》:“他們封住了人們的口,卻封不住人們的心。”
封閉;封鎖;封山育林
限制,禁止。
limit
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使者督責嚴急,至封碓磑,不留其食。”
封殺;封禁;查封;固步自封
形容詞
〈文言〉大。
big
《詩經·周頌·烈文》:“無封靡於爾邦,維王其崇之。”
〈文言〉富厚。

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量詞
古代地積單位。

《漢書·刑法志》:“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用於封套盛放的東西。

巴金《春》十七:“周伯濤吩咐陳氏到左上房去搬出三封銀圓交給覺新。”

fèng
名詞
〈文言〉同“”。 菰根。

淮南子·天文訓》:“丙子幹戊子,大旱,瓜封熯。”

biǎn
動詞
〈文言〉棺木下葬。

《禮記·檀弓上》:“還葬,縣棺而封,豈有非之者哉!”


以上參考資料: [5-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下】【土部】府容切(fēng)
爵諸矦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𡉚,古文封省。
𡉘,籀文從豐。
〖註釋〗徐鍇曰:“各之其土也。會意。” [8] 

説文解字注

爵諸侯之土也。
注:謂爵命諸侯以是土也。《詩》毛傳:之子,嫁子也;之事,祭事也。莊子之人也,即是人也,然則之土言是土也,其義之土,故其字從之土。引申為凡畛域之偁。《大司徒》注曰:封,起土畍也。封人注曰:聚土曰封,謂壝堳埒及小封疆也。冢人注曰:王公曰丘,諸臣曰封。又引申為大也,又引申為?固之偁。
從之、土,從寸。
注:合三字會意。府容切。九部。
寸,
注:逗。
守其制度也。
注:此説從寸之意,凡法度曰寸。尊字,寺字下皆曰有法度。
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注:此用孟子及王制之説。所謂制度也。
𡉘,籀文封,從豐土。
注:從土,豐聲也。
𡉚,古文封省。
注:無寸也,從㞢土,則與㞢部讀若皇者同字,猶豕亥古文同作?也。艸木𡚶(妄)生字之在土上,之之本義也,爵諸侯之土字從之土,之之引申叚借義也。 [9] 

廣韻

府容切,平鍾幫 ‖封聲東部(fēng)
封,大也。國也。厚也。爵也。亦姓,望出渤海,本姜姓,炎帝之後,封鉅為黃帝師。又望出河南,《後魏官氏志》雲:“是賁氏後改為封氏。”府容切。五。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字部】封;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6
古文:𡉘、𡊽
《唐韻》府容切。《集韻》《韻會》方容切,竝音崶。《説文》: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本作封,隸作封,從圭所執也。《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告后土。注:封,土地之事也。
又《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又《前漢·刑法志》: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又封疆之官曰封人。《周禮·地官》: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
又大司徒之職: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溝封之。注:封,起土界也。土在溝上謂之封,封上樹木以為固也。
又大也。《詩·商頌》:封建厥福。《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傳: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
又封禪,祭名。積土增山曰封,為墠祭地曰禪。《孝經緯》:封於泰山,禪於梁甫。《白虎通》:王者封禪以告太平。金泥銀繩,封以印璽。孔子登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封是也。
又聚土曰封。《周禮·地官·冢人》: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樹數。
又培也。《吳語》:封殖越國。注:壅本曰封。
又富厚也。《史記·貨殖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又凡專利自私曰封。《詩·周頌》:無封靡於爾邦。《禮·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鄭注:與民同財,不得障管也。
又緘也。漢制,奏事皂囊封板,以防宣泄,謂之封事。
又《前漢·平帝紀》:諸乗傳者,持尺五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又國名。《禮·明堂位》:封父龜。注:封父,國也。
又州名。蒼梧郡地,隋為封州。
又姓。黃帝時有封鉅。
又賁氏改封氏。
又穿封,複姓。
又土精。《白澤圖》:物如小兒手,無指,名封。食之多力。
又封豕,大豕名。
又去聲。《廣韻》芳用切,音葑。《書·蔡仲之命》:往即乃封。徐邈讀。
又葉府良切,音方。韓愈《李道古銘》:本支於今,其尚有封。葉下亡。封字從𡉚從寸作。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2] 
《説文解字注》書影 [9] 
《康熙字典》書影 [13]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左下“土”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❶“圭”“寸”寬窄相當,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寸"低。❷“圭”,兩“土”分寫在橫中線上下,上大下小;上“土”,末橫較長,從橫中線偏左起筆,略向右上斜;兩“土”豎筆垂直對齊。❸“寸”,橫筆與上“土”長橫持平,點在田字格中心右下側。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uŋ
王力系統
p
ǐwɔŋ
董同龢系統
p
juŋ
周法高系統
p
jewŋ
李方桂系統
p
jung
西漢


東漢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oŋ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jwo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i̯woŋ
王力系統

p
ǐwoŋ
董同龢系統

p
juoŋ
周法高系統

p
iuoŋ
李方桂系統

p
jwong
陳新雄系統
pf
ǐu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三鍾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府容切
pju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方用切
pjuoŋ
集韻
平聲
三鍾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方容切
pfi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芳用切
pfʰioŋ
去聲
四十八隥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逋鄧切
pəŋ
去聲
五十七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陂驗切
piɐm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f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夫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方中切
fyuŋ

去聲


全清
撫鳳切
fuŋ

去聲


全清
陂驗切
pie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實際發音以當地發音為準。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fəŋ
55
陰平
北方官話
濟南
fəŋ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fəŋ
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foŋ
55
陰平
西南官話
成都
foŋ
44
陰平
江淮官話
合肥
fəŋ
212
陰平
江淮官話
揚州
fo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f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f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ho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x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x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f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f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fʊŋ
55
陰平
粵語
陽江
fʊŋ
33
陰平
閩語
潮州
hoŋ(文)/huaŋ(白)
33
陰平
閩語
廈門
hɔŋ(文)/paŋ(白)
55
陰平
閩語
福州
xuŋ
44
陰平
閩語
建甌
xɔŋ
54
陰平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6]  、《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1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8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7]
  • 4.    平水韻 二冬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11]
  • 5.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50-125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39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47-548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62-1863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748-2749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2-233
  • 12.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7-12]
  • 13.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294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93
  • 15.    各體書法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7-12]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1]
  • 17.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76-178
  • 18.    劉志基,蕭晟潔著.漢字的風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02:94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3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