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寺登村

(雲南省劍川縣沙溪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寺登村,因境內寺登街而得名,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沙溪壩子中央、黑惠江畔,村域面積3.65平方千米。 [1] 
寺登村是一個白族聚居村落,也是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千年古集市,不但完整保留了傳統的山鄉古集風貌,還沿襲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間鄉土文化。寺登村擁有大量明清建築、民居院落、古戲台、興教寺、寨門、古巷道、玉津橋和名木古樹等歷史遺蹟,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基金會列入世界瀕危建築遺產保護名錄。 [2-3] 
2012年12月17日,寺登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4] 
2021年10月,被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擬納入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公示名單。 [27] 
中文名
寺登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
村域面積
3.65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農業、養殖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興教寺、歐陽大院等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寺登村村落歷史

春秋至西漢時期,寺登一帶便是銅製兵器的生產基地,用貝作貨幣的交易已經存在。 [5] 
秦漢時期,寺登古集市是“蜀身毒道”上的重要集市。
寺登村風貌 寺登村風貌
唐代以來,寺登古集市成為溝通川、滇、藏邊三角地區的“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衝。
元代末期,貿易往來帶來了經濟繁榮,隨着持續的文化遷移和宗教融合,寺登一帶村落逐漸發展成形。 [6]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廣興三教”的興教寺建成,由於場地開闊,加上沙溪的佛教信徒眾多,集市逐漸轉移到興教寺門前的空地,形成了寺登街雛形。 [7]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修建的公路不再從寺登街經過,寺登村一度被世人遺忘。 [8] 
2001年10月,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基金會(WMF)列入“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 [9] 
2002年8月開始,在國家文化部、雲南省各級地方政府及瑞士聯邦政府發展合作署、瑞士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組織和機構的支持下,中瑞雙方共同組織實施沙溪寺登街一期復興工程,完成了段家登戲台、寺登街東寨門、南寨門、寺登街戲台及兩翼房屋、興教寺古建築羣等項目的修復,使瀕危的茶馬古道建築遺產得到搶救性保護。 [10] 
寺登村全景圖

寺登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寺登村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中部,地處沙溪壩子中央、黑惠江畔,村域面積2.5平方千米。 [1] 
  • 地勢地貌
寺登村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100米。 [7] 
  • 水文
瀾滄江支流黑惠江由北至南流經寺登村。 [6] 
  • 植被
寺登村植被覆蓋率較高,達80%以上,以松樹、柳樹、槐樹以及少數觀賞樹木等為主。 [7] 
俯瞰寺登村 俯瞰寺登村

寺登村村落格局

寺登村選址理念

寺登村背靠石寶山,東臨黑惠江,西靠鰲峯山,是典型的“負陰抱陽,依山傍水”的基本格局。這樣的自然條件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人與自然關係和諧,自然山川和建築、綠化的景觀共同取得較好的背景、烘襯、層次、輪廓以及借景、對景等諸效果,並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 [7] 

寺登村空間佈局

寺登街由東向西貫穿於整個沙溪古鎮,古鎮共有三個門——東寨門、南寨門和西邊緊靠鰲峯山的無寨門。東寨門通往大理地區,南寨門聯結古鎮南面與西面的滇西鹽井,北寨門通往西藏地區。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古鎮的核心,四方街東面有坐東朝西的古戲台,西面有坐西朝東的興教寺,兩者遙相呼應,整個街場四周商鋪馬店林立,3條古巷道延伸到古鎮的四面八方,玉津橋位於四方街東南部,歐陽大院位於四方街西北部。 [7] 
俯瞰寺登村 俯瞰寺登村

寺登村經濟社會

寺登村人口

寺登村是一個白族聚居村落。 [11]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寺登村有户籍人口2664人,常住人口2567人。 [1] 

寺登村經濟

寺登村主要產業為農業、養殖業和旅遊業。 [1] 
2011年,寺登村共接待遊客6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1.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80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近4000元。 [3] 
截至2018年4月,寺登村共有84家餐飲經營户,107家特色民居客棧,32家木雕、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品商店,直接參與旅遊從業人員達669人。 [12]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寺登村村集體年收入238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637元。 [1] 

寺登村主要景點

寺登村興教寺

興教寺 興教寺
興教寺是中國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13] 
興教寺大殿,即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九脊頂,坐南朝北,寬18米,進深14.5米,3開間,四周迴廊。外槽柱20根,各柱頭與欄額相聯,額上施普排坊,房下檐斗拱4鋪,飛角出檐較長,為無樑建築,氣勢穩健,古雅大方。殿內有木雕佛龕及眾多佛像,俗稱“萬佛殿”。
興教寺二殿,即天王殿,為懸山五脊頂,南、北寬19米,五開間,東西進深為16米,亦五間,明間與次間皆六柱一排,內外槽柱與金柱為列。
興教寺兩稍間左、右列山柱,每列11根,興教寺柱與柱間用5道穿坊及緣袱互聯,柱腳施地袱,計殿柱46個,每間皆架13根梁。 [14] 

寺登村歐陽大院

歐陽大院坐落在寺登四方街西北側,清末民初建成,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傳統院落,有大門、二門、正房、耳房、小花園、小戲台、廚房,還有附屬馬房。 [7] 
歐陽家大門為石頭結構,圓型拱頂,大門上有獅子浮雕,門頂兩旁雕花鳥並畫有各種字畫,每一幅字畫各不相同,意境也各有所分,絕不雷同。 [14] 

寺登村典型建築

名稱
簡介
圖片
魁閣戲台
魁閣戲台坐落於興教寺對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後焚燬,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建。戲台背倚魁閣,為三層樓魁星閣帶戲台結構,前台後閣,結構獨特,飛檐疊角,有14個飛角,檐下懸“文光普照”橫匾。 [7]  [15] 
魁閣戲台 魁閣戲台
南寨門
南寨門是寺登街典型的碉樓式寨門——一個兩坡四面烽火的兩層門樓,上層為守門人住宿防禦時使用(留有槍眼),下層是供過往行人通過的門道。 [7] 
南寨門 南寨門
玉津橋
玉津橋位於寺登四方街東面約200米。現存玉津橋為單孔石橋,跨空12米,高6米,橋長35.4米,寬5米,石柱石板護欄。拱頂上有石雕鰲頭,另一側是石雕鰲尾,護欄盡頭有四隻“娃娃魚”石雕。 [7] 
玉津橋 玉津橋
古道
沙溪鎮境內古道密佈,部分仍在使用,其中以沙溪北面明澗哨谷底的石板路和沙溪通往彌沙鹽井的古道最具特色。 [7] 
古道 古道

寺登村古樹名木

寺登街的古樹名木不僅樹齡長,而且種類多、樹形美,其中有樹齡300多年、胸徑為54.75釐米的圓柏;有樹齡500多年、樹高17米、胸徑達140.06釐米的黃連木;有高10.4米、樹齡100多年、胸徑54.11釐米的女貞;有樹齡300多年,胸徑55.7釐米的山玉蘭,以及樹齡百年以上的槐樹、紫薇等古木。
興教寺門前的兩株明代槐樹大小相仿,相依相伴,戲台演出的劇目中曾有一出名為《雙槐記》。 [7] 
古戲台前 古戲台前

寺登村歷史文化

寺登村地名由來

元末明初,寺登街稱作“南壇”,意為南面的佛壇。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興教寺建成後,“南壇”改名為“寺登”。“寺”即“興教寺”,“登”在白族語中是“地方”的意思,“寺登”就是“興教寺所在的地方”。
白族人將“集市”稱為“街子”,以興教寺為中心的茶馬古道集市形成以後被稱為“寺登街”,寺登村也由此得名。 [16] 

寺登村歷史人物

段九章,段良四代孫,明代舉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第二十五名。
楊惠,明代士官百户,文武兼通,其碑正中篆文為“昭信校尉楊侯之墓”。
段進,名高齡,寺登街人,清末考入雲南講武堂特期,畢業後在唐繼堯部下歷任團長、旅長,參加護國討袁戰役,是滇軍的猛將,屢見其功,後陣亡於成都。 [17] 

寺登村墓葬遺址

鰲峯山古墓羣位於寺登村南500米的鰲峯山頂,1980年10月經雲南省文物工作隊發掘清理,墓地揭露面積540平方米,清理甕棺墓34座、火葬墓91座、土坑墓217座,共出土銅器、陶器、石器與豬、羊下頜骨和海貝等文物658件。陶器有各式雙耳罐、陶甕、紡輪等;兵器有劍、矛、弋、鉞、鏃等;飾品有鐲、耳墜、戒指等;石器有刀、墜、範等。鰲峯山墓地出土文物屬雲南青銅文化,它的發現為研究洱海地區青銅文化乃至雲南高原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7] 

寺登村非遺項目

  • 石寶山歌會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的民族傳統節日,歌會於每年農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劍川縣石寶山舉行,屆時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羣眾聚集一處,彈弦對調以歌覓偶,同時還可到各寺廟燒香拜佛,參加“阿吒力”佛教法事、白族地區中央本主及石雕女陰“阿央白”朝拜等民俗活動。歌會以即興對歌為主,把彈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覓偶等活動融合在一起,顯示出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特徵。 [18-19] 
2008年,石寶山歌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 
  • 劍川木雕
劍川木雕的木工藝人擅長雕刻各種人物、花鳥、山水以及龍鳳吉祥如意等圖案,用以裝飾門窗、傢俱等。劍川木雕繼承和發揚了民族木雕藝術,產品選用優質木以及大理石,使產品兼具實用價值、工藝價值和收藏價值。 [20] 
2011年,劍川木雕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1] 

寺登村節慶祭祀

  • 太子會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寺登村都要舉行盛大的民間宗教活動,俗稱“太子會”,期間男女老幼披紅掛綠,會集到興教寺和四方街,抬着太子、佛母的神像舉行遊行慶典,鑼鼓隊、佛教隊、道教隊、洞經樂隊等輪番登場,古戲台上還有大戲表演。 [18] 
  • 祭祀文化
寺登村在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祭祀文化,祭品主要有水果、糖果、香燭紙錢、公雞、八大碗等。
祭本主是白族獨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當地的保護神。本主廟前建有戲台,本主廟內除供奉本主外,還供奉其夫人、子女和侍從等。列為本主的神,大都有功於民者。每年的本主誕辰都要舉行盛大的本主會,時間一至三天不等,期間要舉行迎本主的儀式,開展唱戲、耍牛、唱白曲等文娛活動。 [18] 

寺登村傳統詩畫

  • 詩歌
明嘉靖九年(1530年),文學家楊升庵遊興教寺時觸景生情,題寫了《興教寺海棠》: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 [18] 
  • 壁畫
興教寺大殿現存16幅壁畫,其中殿內6幅,外廊10幅,代表作品有《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佛母圖》。壁畫線條流暢,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巧嫺熟,局部瀝粉貼金,是現存不多的古代白族繪畫藝術珍品。 [18] 

寺登村族譜家訓

寺登村尹氏家族的族譜記錄了家族的傳承,描述了尹氏家族的人物,始祖為大明洪武敕授武略明威大將軍。
家訓:篤忠敬言,急功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近,敦宗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凶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佔欺謀吞。 [17] 
寺登村《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壁畫

寺登村物產美食

寺登村物產

布扎是劍川白族民間傳統工藝品,其製作工藝講究,選用色彩鮮豔的布料,按設計先縫成雛形,然後填入艾葉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繡。布扎造型古樸,色彩豔麗,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20] 

寺登村美食

白族土八碗歷史悠久,相傳原是大理國段白王用來招待周邊南亞、東南亞等十六個國王所用的國宴,後來傳入劍川民間,成為待客的風味佳餚。土八碗葷素搭配,烹調有序,味美可口,老少咸宜。
羊乳餅,又叫奶豆腐,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是營養豐富且味美鮮香的滋補品。
牛肝菌味道鮮美,食而不厭,富含氨基酸、優質蛋白質以及單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
白芸豆蛋白質含量高、品質好、無污染,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A級綠色食品”。
地參原為野生的寺廟齋食素菜,富含各種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綠色保健食品。沙溪鎮是雲南省境內野生地參的原產地。
雞豆涼粉是沙溪特產的一種涼粉小吃,涼粉外表呈現黑色,因此又稱為“黑涼粉”。 [20] 

寺登村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稱號
授予單位
2008年11月
雲南省旅遊特色村
雲南省旅遊局 [22] 
2010年
中國村莊名片
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 [23] 
2012年12月
中國傳統村落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4] 
2014年12月
雲南十佳特色文化村寨
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24] 
2017年9月
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歷史古村
農業部 [25] 
2021年11月12日
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8] 
2021年11月,入選雲南省2021年度美麗村莊建議公示名單(省級美麗村莊)。 [29] 

寺登村旅遊信息

寺登村入村路線

寺登村距劍川縣城32千米,平甸公路、國道214線為村內主要道路,交通便利。
大理北站坐公共汽車到劍川縣,路程126千米,需2—3小時;在劍川客運站乘坐中巴或小面到達沙溪寺登街。 [26] 
寺登村旅遊導圖 寺登村旅遊導圖

寺登村村內導覽

  • 北線
明澗哨——甸頭(慈雲庵)往東——段家登(段家登戲台)折回平甸線——沙坪(魁閣)往西2000米到沙登箐石窟,往南500米左右,往東到下科(玉皇閣)
本主廟啓文庵——寺登四方街
  • 南線
長樂魁閣、興教寺——鰲鳳城隍大照壁——福壽長魁閣(往西7.5千米可達馬坪關)——燈塔魁閣——石鰲橋——龍王廟——紅星白龍潭
歐陽大院——四方街——興教寺——南寨門——玉津橋——東寨門——老馬店
寺登村四方街——趙家院——本主廟——楊家院——東寨門——玉津橋——興教寺——歐陽大院
歐陽大院——四方街——興教寺——東寨門——玉津橋——江東文昌閣——西門興文庵——魁星閣——南門彩雲庵——彩雲崗石塔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