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海耍牙

鎖定
寧海耍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屬於寧海平調錶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兒。幾起幾落,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其是建國後,搶救、挖掘和保持,勢在必行。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耍牙口含四顆、八顆甚至十顆野豬獠牙,在口內,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或有兩顆刺出鼻孔,尤其是有兩顆牙始終藏於口內,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技稱為“絕活”,可與四川變臉媲美。此技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老藝人楊先達(藝名紅毛老生)所擅長。
中文名
寧海耍牙
戲曲歸屬
寧海平調
發源地
浙江寧海
歷史淵源
清末民初
主要步驟
咬、舔、吞、吐

寧海耍牙步驟

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

寧海耍牙風格

寧海耍牙 寧海耍牙
寧海耍牙是一種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藝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顎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而用齒、唇、氣的各種活動輔助表演。這種表演以精湛的“變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調的“三大一小”及【將軍令】等曲牌,塑造出劇中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令人歎為觀止。寧海平調中的耍牙技藝獨特,程序講究,看似輕鬆,實則是一門苦功,每一代傳人都要經歷艱苦的練習過程方能掌握。新中國成立後,耍牙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改進提高,由原來的六顆耍發展成十顆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讚譽。

寧海耍牙發展

解放前夕,平調班社已幾乎散光。解放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平調才重又興起,經幾代人的數年努力,平調重登舞台,重新收集、記錄、整理了一批平調傳統劇目、唱腔、曲牌58冊。
平調劇團的文書檔案、藝術檔案、劇照563張於1991年一起移交進寧海縣檔案館,成為該館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檔案之一。寧海平調,是浙江比較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浙江高腔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派。因用浙江寧海地區的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較平緩,故而稱之為“寧海平調”。寧海平調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從藝者多為寧海人,又稱其為“寧海本地班”。平調戲班是寧海土生土長的演出團體,曾長期遊移在演唱形式上,後因文人的介入,平調才有了“前十八”、“後十八”的“腳本”,它的發展離不開原始形態戲劇形態戲劇形式的過程。早期的平調演出團體已無可考,咸豐至民國時期,活動在縣境內的戲班就有11個。

寧海耍牙起源

寧海耍牙 寧海耍牙
約在清末民初,它的影響範圍主要在浙江東南部,在浙江西北部的觀眾中也留有良好的口碑。耍牙本是一項獨立的技藝,自從被浙江寧海傳統戲曲劇種平調吸收後,就與其形成了難以割捨的共生關係,成為極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這個演技充分反映在寧海平調“後十八本”之一的傳統節目《小金錢》中,它以強烈的藝術誇張,烘托了獨角龍妖魔化的野性美。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齶骨上的獠牙,長約二寸。演員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齒、唇、氣為輔助,進行表演。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配合平調“三大一小”的打擊樂及《將軍令》等多種曲牌,以側身龍步、轉身亮相、上下翻牙,變換表情等表演手法為陪襯,展現了高超的耍牙絕技,塑造了角色的張狂與暴烈,可稱為我國少數戲曲劇種—平調中的一朵演技奇葩。

寧海耍牙成立

寧海平調戲班停演的時間在解放戰爭時期,有許多老藝人被迫改行。建國後,政府在搶救古老地方劇種平調的同時,也大力挖掘耍牙絕技。1957年,成立了平調演出隊;1960年,在寧海象山合併兩縣合併時期,成立了“地方國營象山平調劇團”;傳統劇目《小金錢》改變為《宋金蓮》。1961年,寧海復縣,改稱為“地方國營寧海平調劇團”。

寧海耍牙榮譽

寧海在寧波杭州的二次會演中,獨角龍“耍牙”技驚廣座,不但得到省領導的表彰獎勵,也贏得演藝界同行的一致好評。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會演,曾獲浙江省少數劇種交流演出表演一等獎,第五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表演一等獎,中國(杭州)“城隍閣杯”民間戲曲摺子戲邀請賽金獎等。國內各級新聞媒體也紛紛作出報道,中央電視台曾邀請劇組人員參加四套的《歡聚一堂》欄目;繼後,中央電視一台又作了專題報道;各級報紙刊物也不斷報道這項絕活,譽為“東方絕技”。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寧海平調榜。
耍牙絕藝曾為寧海平調贏得過無數榮譽:1980年耍牙第四代傳人葉全民參加浙江省專業劇團青年演員匯演,獲得一等獎;2003年第六代傳人薛巧萍參加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戲曲大獎賽,捧回了金獎。但近年來,耍牙藝術已面臨後繼乏人、瀕臨滅絕的窘境。

寧海耍牙金牛報春

《金牛報春》,在喜慶的音樂和鏗鏘的鑼鼓聲中,寧海越劇團耍牙第六代傳人薛巧萍以金牛狂舞的方式,口銜10顆豬獠牙,收放自如,吞吐有法,夾雜着唱、念、做、打,再現了號稱“東方絕技”的耍牙藝術。

寧海耍牙人物採訪

近日,筆者專程到浙江省寧海縣桑洲鎮坑口村“文化下鄉”現場,採訪了薛巧萍
與舞台上威武健碩、帶着強烈鄉野風格的金牛完全不同,台下的薛巧萍清秀、白淨,靜謐中帶點羞澀,是典型的“乖乖女”形象。
薛巧萍告訴筆者:她是薛岙漁民的後代,15歲時投考縣越劇團,爸爸媽媽雖然有點捨不得,但瞭解女兒痴迷戲劇,只好表態説:“小孩子吃點苦,有好處。”外公、外婆原來就是個越劇“發燒友”,自然支持她從藝。

寧海耍牙藝術道路

於是,薛巧萍帶着薛岙的海風,來到舉目無親的縣城。學戲是非常艱苦的差使,薛巧萍每天早早起牀,然後是冗長枯燥的唱、念、做、打……沒有工資,只發一點生活費……在汗水與淚水中,她一天天長大。一年後,她在寧波市新苗杯”多項技能大獎賽中獲得優秀獎。
寧海耍牙 寧海耍牙
2002年初,寧海縣籌辦第一屆徐霞客開遊節,開幕式上的節目自然要有十足的“寧海味”,“耍牙絕技”眾望所歸。團裏讓好學上進的薛巧萍拜曾獲浙江省青年演員調演一等獎的葉全民為師,學習耍牙。
2002年初,薛巧萍第一次學耍牙,師傅葉全民是解放後耍牙的第二代傳人,當時已調縣新華書店工作,團裏又把他請回來,專門傳授耍牙絕技。
同年5月,在首屆徐霞客開遊節開幕式上,薛巧萍飾演《金蓮斬蛟》中獨角龍的小嘍羅八小龍之一。那是她第一次耍牙演出,口中只銜着兩顆牙。當時,和她一起學習耍牙的有8個人,但只剩下薛巧萍1個人。
提到這些,薛巧萍頗為遺憾地説:“苦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女孩子學耍牙,總有點張牙舞爪的感覺,比較難看,許多人就不再願意學下去了……”
當筆者問:“吃這麼多的苦頭,你家裏人支持嗎?”薛巧萍笑着回答:“由於演出任務重,與外界的接觸少,我仍是單身,也沒有男朋友,因此談不上家人。倒是剛開始時,爸爸媽媽不支持,説女孩子練這種功夫不雅觀,但外公、外婆比較理解,説從藝就是要學絕招。再説,我要對得起葉全民老師的言傳身教,沒有理由不把耍牙學好。”
為了把耍牙絕技發揚光大,薛巧萍沒少花工夫。對她來説,勤學苦練已不是一種品質,而是一種生活方方式,天道酬勤,2003年,薛巧萍憑着耍牙絕技,在全國“國花杯”青年演員戲曲大賽中獲得金獎。
寧海縣政府收到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函,邀請薛巧萍赴北京錄製除夕夜的賀歲節目——耍牙。這成為歲末年初寧海人津津樂道的一大新聞。
1月10日,寧海縣越劇團團長唐潔妃、副團長葉波帶隊,薛巧萍等一行人飛赴北京。其實,這已不是薛巧萍第一次進京獻演耍牙絕技。
早在2006年6月,寧海平調耍牙絕技作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京,在民族文化宮展演。薛巧萍把8顆豬獠牙含在口內,另有2顆塞在鼻中,如一把摺扇般收放自如,開口時無邊風月,收攏時雲遮月掩,立時技驚四座,成為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的一大亮點。
2007年年初,福建師範大學建校100週年大型文藝晚會由中央電視台承辦,導演滕海濤特意找到薛巧萍。看過薛巧萍的表演後,滕海濤擊節叫好。此節目後來在央視11套播出,這是薛巧萍第二次上央視。第一次是在2006年,耍牙作為第4屆徐霞客開遊節開幕式的一部分,在中央電視台《與您相約》欄目中亮相。

寧海耍牙品格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逝了鼓角爭鳴。除夕夜的驚鴻一瞥已成輝煌。載譽歸來的薛巧萍,沒有一點大牌的驕傲與矯情,而是從1月13日開始,就投入到緊張的排練、演出中。她參與赴桑洲老區的“文化下鄉”,一天演兩場,從正月初四開始,連演7天,非常辛苦。
薛巧萍卻真誠地説:“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和無數的熱心人,才使我有了一點點機會,因此,我要回報社會。”

寧海耍牙獨角龍耍牙絕技

浙江寧海有個劇種叫“平調”,平調有出傳統戲叫《金蓮斬蛟》,後來改編為神話劇叫《銀瓶仙露》,戲裏有個角色叫獨角龍
獨角龍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嘴巴里可含十顆豬獠牙,人們在台下看到:獨角龍的嘴裏先出現兩顆,接着四顆、六顆漸次增多,能上下翻動,左右開放,頗有川劇“變臉”那樣的“特技”和“絕招”,這絕招當地叫“獨角龍耍牙”。
寧海耍牙 寧海耍牙 [1]
浙東的觀眾若説起平調,最愛點看獨角龍的戲了。若在鄉間演出,男女老少便會奔走相告。“獨角龍耍牙”成了平調的品牌,又被國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獨角龍這個名字有點怪,它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在家鄉寧海看了很多年的這個戲,看到的“獨角龍”造型幾乎都是頭盔上長了一個牛角的傢伙,這角既沒有龍角的華貴,又沒有對稱的美學效果,所以這個獨角龍我猜是個反面角色,它要麼是個土匪強盜,要麼是個妖精之類。不過藝術貴在獨特,獨角龍之所以流傳曠久,深入人心,它除了耍牙特技表演之外,還與這個獨特的人物造型分不開。在中國傳統的戲曲人物裏沒有聽説有個叫“獨角龍”的,可能僅此一家。由於獨角龍張牙舞爪,所以戲裏出現了一個敢於刺殺他的女英雄,構成了“姣姣斬獨角龍”的故事,一剛一柔,一張一弛,大鑼大鼓,大開大合,何等豪邁,何等氣派!
傳説
浙江寧海這方水土孕育出這樣的戲,浙東人民喜歡這樣的戲,不是沒有緣由的。寧海有許多有關獨角龍的民間傳説:傳説獨角龍出生在新昌山區,有着山區人的粗放與猙獰,此人竟然嗜吃壁虎和四腳蛇,身上長滿瘡痂,而後瘡痂又變成鱗殼,頭上也長出一隻角來。由於傳説,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便完成了由人變成非神非妖的轉化:他力大如牛,性殘如虎,作惡甚多,成了地方一害,而後他又落草為寇,打家劫有獨角龍殘害生靈,便有反抗者的奮起鬥爭,其任務落在一個弱女子的身上,這位英雄女子名叫宋金蓮,於是宋金蓮又衍變出許多故事,一説宋金蓮與其妹妹隨父在桶盤上看管山村,後因山村被佔,父親被殺,兩姐妹自然要復仇;另一説則更復雜,不過故事説法不一,但“金蓮斬蛟”一説卻基本一致。然而到了清代,有位章翰林把這故事編寫成劇本《小金錢》之後,內容已與原先的傳説大相徑庭了。
1978年我在寧海平調劇團當編劇,接受了改編《小金錢》的從《小金錢》到後來我改編的《金蓮斬蛟》,我感到最有光彩之處還是獨角龍的“耍牙”表演藝術。歷經數代藝人的創造發展,寧海“耍牙”術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改編後,為了充分表現“獨角龍”這一角色,我將劇情改成落泊書生劉邦瑞來投奔岳父,岳父(即宋金蓮之父)卻嫌他窮愁潦倒,用抱滑雪瓶之計懲罰劉邦瑞,並藉此將劉趕出門外,未成親的宋金蓮感於道義,與劉“一馬雙鞍”雙雙逃走,不想被雞鳴山強盜獨角龍劫住,強迫宋金蓮做壓寨夫人,最後宋金蓮用了不少巧計斬了獨角龍。
但劇本出來後,行家們認為構思、主題沒有新鮮東西,還得重改。由此,我經過更多的思考,將《金蓮斬蛟》改成《銀瓶仙露》。這是一個神話劇,我汲取了浙東各類民間故事,也有原來《金蓮斬蛟》的影子,並讓獨角龍一開始就捲入矛盾之中,這個千年修煉而成的妖精年年要選美成親,殘害生靈,為了拯救百姓,銀瓶仙子不惜犧牲自己,以900年修煉成的仙露與獨角龍的毒火展開了一場殊死的較量。這個戲終於被寧海平調劇團推上舞台,演出總場數達千場以上。全國各地還有廣東粵劇、浙江婺劇、上海淮劇等多個劇團也移植上演。
獨角龍的生命延續
寧海耍牙 寧海耍牙
獨角龍的“生命”終於延續到了21世紀的,由此也延續了寧海平調的生命獨角龍耍牙的絕技很受農民的歡迎,每到一處演出,山村簡直沸騰了。這個戲到城市演出也同樣受到歡迎: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紹劇名家六齡童看了平調劇團劉興官的獨角龍耍牙,非常欽佩,當場端來一碗清水,恭恭敬敬地奉在劉興官的面前,要求拜師。如今平調的老藝人劉興官雖已作古,而獨角龍的表演卻薪火相傳,到已經傳到女演員的身上了。我們很難用幾代演員去簡單地劃分,演過獨角龍角色的大約已有數代演員了。其中葉全民是最為出色的一個,20世紀80年代他上杭城去參加全省青年演員大賽,以其獨特的藝術榮獲一等獎,成為寧海平調史上的一份驕傲。“獨角龍”傳到了女演員的身上,這無疑多了一分艱難,説起來很有一點悲壯的味道。其中有成績的有王春盎、薛巧萍等人。獨角龍耍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國家的保護,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獨角龍耍牙能夠代代相傳下去,這實在是件可喜的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