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宿九仙山

鎖定
《宿九仙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二句敍九仙本身,而以王導、謝安為代表。三四句敍尋訪九仙遺蹟,就九仙本事及九仙山風物點化,對仗工穩。後四句作者滿懷深情地寫出自己在九仙山的住宿生活,並熱情頌讚九仙山的自然奇觀。全詩清新自然,生動形象。
作品名稱
宿九仙山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蘇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宿九仙山作品原文

宿九仙山
風流王謝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餘漢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帳,夢繞千巖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峯缺處湧冰輪 [1] 

宿九仙山註釋譯文

宿九仙山詞句註釋

⑴九仙山:在杭州西面,山上有無量院。相傳是東晉葛洪許邁等煉丹成仙之處。
⑵風流王謝:指東晉的開國元勳王導和孝武帝時的“風流宰相”謝安
⑶一去:指王導、謝安離開人世。五百春:即五百年,舉其成數而言。
⑷玉室金堂:指華美的佛寺。餘漢士:指寺院內保存有漢末在此煉丹得道之人的泥塑偶像。
⑸“桃花”句:陶淵明桃花源記》寫武陵人尋訪到桃花源,裏邊的居民“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秦人,指桃花源裏的居民,這裏代指王導、謝安等“九仙”,
⑹榻:狹長而較矮的牀。香凝帳:指牀帳周圍有香氣繚繞。
⑺巖:高峻的山。
⑻客:詩人自指,因其作客無量院,故稱。
⑼雲峯:高聳入雲的山峯。冰輪:月亮。 [1]  [2-3] 

宿九仙山白話譯文

風度翩翩的王、謝可稱得上古仙式的遊山人,一旦離開人間名山空聞一晃就是五百春。華美道觀留有漢時得道者的塑像,桃源仙境裏可惜不聞秦人的音訊。夜晚困憊一下子倒在香氣繚繞的帳邊熟睡.恍惚中夢遊高山峻嶺感到寒氣逼人。夜半夢中突然被無量院的老僧喚醒,只見雲峯缺口湧出清冷如冰的圓月一輪。 [3] 

宿九仙山創作背景

蘇軾這首七律作於杭州通判任上,時年三十八。他本就好入名山遊覽,此時由於政治上的鬱郁不得志,便更加寄情山水,他曾説:“天教看盡浙西山”(《與毛令方尉遊西菩提寺二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便留連”(《登惠山絕項望太湖》)這首詩便是他於熙寧六年(1073年)遊賞九仙山、夜宿無量院所作。 [1] 

宿九仙山作品鑑賞

宿九仙山文學賞析

關於九仙山,詩人於題下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首聯寫作者詩題自注中所説之事。東晉開國元勳王導與晉孝武帝時的“風流宰相”謝安,二人既是政治家,又好登山臨水,蘇軾仰慕他們,因此特地從九仙之中提出他們二人作為代表,説具有超逸風度的王、謝二人,他們政事之暇,不喜處身人間煙火濃烈處,卻常好登山臨水,賞玩自然美景,稱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遊山客。可是自從他們逝世以後,到這座仙山來遊賞的風流人物很少,光陰如白駒過隙,山一空就是五百年。這兩句之中還含有詩人的言外之意:今日我逸興勃發,像王導、謝安那樣登覽此山,方使空山又有知音。
頷聯“玉室”句,《晉書·許邁傳》載,許邁在寫給友人王羲之的信中道:“自山陰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即此句的出處。金堂玉室,指華美的道觀,昔時仙人道士煉丹之地,已成佛寺——無量院。餘漢士,指院內尚豎立着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泥塑偶像。“桃花”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記武陵人尋訪到桃花源,路遇居民而對話之事。這一聯説,詩人白晝遊覽九仙山時,只見山上桃花盛開,山澗流水淙淙,清靜幽美,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不過那些“秦人”卻遍尋無着,唯在古玉室金堂之中,尚能瞻仰到左元放等人的塑像。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了。
頸聯點題。白日盡興遊覽,晚上一進無量院,詩人便感到困憊不堪了,所以他趕忙鑽進帳內,倒在牀上。在繚繞帳邊的濃郁香氣中,迷迷糊糊,酣然入睡。不料,日有所思,便夜有所夢,一進夢鄉,詩人恍恍惚惚,覺得自己又在那些數不清的高峻山峯之間遊賞着,而山頂冷風凜凜,寒氣逼身。這裏“冷逼身”是一筆兼寫虛實二境。虛者,“冷逼身”是詩人夢中所感;實者,詩人睡在山上無量院中,山高而寒冷,又值深夜,冷風襲人,涼意傳導入夢,夢中人便覺得“冷逼身”了。
尾聯寫夜半賞月。夜半時分,詩人正遊於夢境之中,卻被無量院中老僧喚醒。原來老僧素知蘇軾遊興最濃,故而喚他起來領略美景。詩人趕快披衣出屋,在老僧的指點下,翹首仰望天宇,只見雲如峯羣,緩緩移動,峯巒缺處湧出了一輪白玉盤一樣的圓月,影影綽綽,似見吳剛蟾蜍,疑非人間,詩人快樂得幾乎要“起舞弄清影”了。“雲蜂缺處湧冰輪”,清新自然,生動形象,是寫景名句,無量院中有冰輪閣,即因此句得名。
然而,它沒有露在詩的表面,而是織進了字裏行間,讀者須知人論世,方能體味得到。由此,這首詩也就比單純的遊山詩,更富意趣了。 [1] 

宿九仙山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後四句磊砢妥帖,便入錢劉集中,亦稱警策。” [3] 

宿九仙山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4] 
參考資料
  • 1.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59-361
  • 2.    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57-58
  • 3.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4-55
  • 4.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