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宣(拼音:xuā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宣本義是帝王接見臣民的大廳,又稱宣室。宣室是頒佈詔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由公開説出又引申為疏導,如宣泄。
中文名
拼    音
xuān
部    首
五    筆
PGJG [3] 
倉    頡
JAMA [3] 
鄭    碼
WDBK [3] 
筆    順
①點、②點、③橫鈎、④橫、⑤豎、⑥橫折、⑦橫、⑧橫、⑨橫
字    級
一級(1695) [1] 
平水韻
下平一先 [4] 
注音字母
ㄒㄩㄢ
筆畫數
3+6(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3010₆
統一碼
CJK 統一漢字-5BA3 [3]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𠖚、𡨈、𡩦、𡪏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形聲字。“宣”在甲骨文(圖1)中已經出現,外部為“”,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建築、居室等有關;中間為“(xuān)”,其字形像迴旋的水流,於此作表示讀音的聲旁,卻也能讓人聯想到殿宇的幽深、聲音迴旋之狀。周代金文(圖2、3)構型與甲骨文相同,但是中間出現了兩個漩渦形,其上面或下面加上了一個裝飾性的筆畫。到戰國秦代文字(圖4)中則在上面和下面各加一個裝飾性的筆畫,或把原像旋渦形的筆畫變成“日”形,以便於書寫。小篆(圖5)保留了漩渦形。漢代隸書(圖6)又將漩渦形寫作“日”,結構也由篆書的半包圍結構變為上下結構,為楷書所沿襲。 [2] 
宣本是古代天子居住的宮室名,即“宣室”。天子的宮室相對於平民百姓的房子,當然要“大”許多,要“廣”許多,所以“宣”後來引申指“大”“廣”。再引申指“普遍”“周遍”。《管子·小匡》中有這樣一句話:“公宣問其鄉里而有考驗。”尹知章註釋説:“宣,遍也,遍問其鄉里之人。” [14] 
宣室是帝王發佈命令的處所,故“宣”引申指“傳播”“散佈”“説出”之義。如宣佈、宣揚、宣傳。 [15]  也有人這樣解釋:“宣”有“大”“廣”之義,用作動詞就是使之廣、使之大。宣佈、宣揚、宣傳,都是通過“宣”讓有關思想、知識或信息得到傳播、散發,從而擴大影響。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uān
名詞
古代帝王臨朝聽政的大廳。
hall
唐·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宣室
〈文言〉指樞密院所行的文書。

資治通鑑·後唐潞王清太元年》:“但各遣使臣持宣監送赴鎮。”

〈文言〉直徑六寸之璧。

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

(Xuān)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


指宣紙。


(Xuān)雲南宣威的簡稱。


宣腿
(Xuān)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文言〉廣大;寬大。
spacious
漢·焦贛《易林·井之恆》:“方喙宣口, 聖智仁厚。”

〈文言〉周遍, 普遍。

《詩經·大雅·公劉》:“既庶既繁, 既順迺宣, 而無永嘆。”
漢·王褒《九懷·通路》:“宣遊兮列宿, 順極兮彷徉。”

〈文言〉用同“”。 聲音大而嘈雜。

元·關漢卿《西蜀夢》第一摺:“宣的個孝堂裏關美髯, 紙播□漢張飛。”

〈文言〉頭髮黑白相雜。

宋·魏了翁《臨江仙·範遂寧生日和所惠詞韻報之》詞:“秋風吹髮半成宣。”

動詞
傳達;公開説出、散佈出去。
declare
《尚書·皋陶謨》:“日宣三德, 夙夜浚明有家。”
唐·韓愈《順宗實錄三》:“佩詩禮之明訓, 宣忠孝之弘規。”
宣佈;宣揚;宣誓;心照不宣
疏通;疏導。
dredge
《詩經·大雅·緜》:“迺疆迺理, 迺宣迺畝。”
宣騰;宣泄
〈文言〉顯示;顯露;公開。

荀子·解蔽》:“宣而成, 隱而敗, 闇君無之有也。”

發散;疏散。
propagate;
transmit
左傳·昭公元年》:“於是乎節宣其氣。”

〈文言〉明白;瞭解
know;
understand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文言〉協和;協調。

《尚書·盤庚》:“汝不憂朕心之攸困, 乃鹹大不宣乃心。”

召喚(多用於帝王召喚臣子)。

王明清《揮麈三錄》卷二:“外祖曾空青以江南轉運使來攝府事應辦, 忽宣至行宮。”
宣召
〈文言〉盡。

管子·四稱》:“固其武力, 宣用其力。”
量詞
〈文言〉長度單位。 古代一尺三又三分之一寸, 稱宣。

周禮·考工記·車人》:“半矩謂之宣。”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宀部】須緣切(xuān)
天子宣室也。從宀𠄢聲。 [7] 

説文解字注

“天子宣室也”注:蓋謂大室,如璧大謂之瑄也。《賈誼傳》:孝文受釐坐宣室。蘇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天子宣室。蓋禮家相傳古語,引伸為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緩也,散也。
“從宀,𠄢聲”注:須緣切。十四部。 [8] 

廣韻

須緣切,平仙心 ‖亙聲元3部(xuān)
宣,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緩也。散也。須緣切。九。 [9]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宣;部外筆畫:6
古文:𡩦
《唐韻》須緣切。《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竝音瑄。《説文》:天子宣室也。從宀𠄢聲。徐鉉曰:從回,風迴轉,所以宣陰陽也。
又《爾雅·釋言》:徧也。《詩·大雅》:既順廼宣。注:順,安。宣,徧也。
又《左傳·賈注》:通也。《詩·周頌》:宣哲維人。注:宣,通。哲,智也。
又布也,散也。《書·臯陶謨》:日宣三德。《禮·月令》:季秋,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注:物皆收斂,無有宣露出散也。
又《增韻》:召也。《包佶詩》:隔屛初聽玉音宣。
又《爾雅·釋言》:緩也。
又盡也,明也,示也。《周語》: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又《左傳·成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又《詔書別錄》:唐故事,中書舍人掌詔誥,皆寫兩本,一為底,一為宣,在中書可檢覆,謂之正宣。
又《諡法》:善聞周達曰宣。一曰聖善周聞曰宣。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之事,半矩謂之宣。
又《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郭璞注:《漢書》瑄玉是也。瑄宣同。
又州名。吳宣城郡,唐改宣州。
又姓。《正字通》:東漢人宣秉。
又頭髮皓落也。《易·説卦》:巽為宣發。注:發早白也。今文譌作寡發。《釋文》:寡本作宣。
又葉相倫切,音荀。徐幹《齊都賦》:日不遷晷,玄澤普宣。鶉火南飛,我後來巡。
《集韻》:本作𡨈。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宣”字書寫提示 “宣”字書寫提示
❶“宀”“亙”寬窄相當。❷“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亙”,上橫在橫中線上側;“日”略扁,上寬下窄,㇕(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末筆橫與“宀”等寬。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wan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w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uæ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iw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kw
ja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wɛ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s
ǐw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juæ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uæ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jwä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ǐuɛn
(參考資料:漢典 [12]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仙

合口呼
全清
須緣切
sjuæ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二元

合口呼
次清
許元切
xiuɐn
𡨈
平聲
下平二𠑗

合口呼
次清
荀緣切
siuæn
禮部韻略


平聲





荀緣切

增韻


平聲





息緣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s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思全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清
息緣切
sye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參考資料:漢典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ya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yæ̃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yæ̃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yɛn
55
陰平
文讀
ɕiɛn
55
陰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yɛ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yĩ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yẽ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y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iɪ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ɕy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iẽ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suĩ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ɕyɔ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iɛ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y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ɬi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uan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u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yɪ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5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3]
  • 4.    平水韻 一先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17]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73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04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89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17]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4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2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4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7]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4
  • 14.    黃安靖著.字誤百解[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08:167
  • 15.    付慧娟.“宣”的詞義系統演變[J].青年文學家,2016,(第29期):19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