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亙(拼音:gèn、xuān)是漢語二級通用字 [1]  。亙(gèn)與亙(xuān)本是兩個不同的字。“亙”(gèn)字由“亙”演變而來 [20]  ,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字形像月在天地之間,應是“”(恆)的本字,又引申為連綿不斷。今以“亙”字為正體字,“亙”字為異體字。
亙(xuān)在甲骨文中也有發現 [3]  ,字形像迴旋的水,又通“宣”,指宣傳、宣揚。後來二字混同為一個字形“亙”。亙(xuān)現已極少使用,僅用作聲旁。“”“桓”“”等字就是以“亙(xuān)”為聲旁的。
中文名
拼    音
gèn;xuān
部    首
一(傳統歸二部)
五    筆
GJGF [4] 
倉    頡
MAM [4] 
鄭    碼
BDK [4] 
筆    順
橫、豎、橫折、橫、橫、橫
字    級
二級(編號:3585)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五徑(gèn);下平一先(xuān) [5] 
漢字結構
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或象形字
總筆畫
1+5(部首+部首外)
異    體
亙*、𠄣、𠄢、𣘰(其餘見擴展圖冊,“亙”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6] 
統一碼
U+4E98
四角號碼
1010₆
注音字母
ㄍㄣˋ;ㄒㄩㄢ

字源解説

亙(xuān)演變流程圖 亙(xuān)演變流程圖
亙(gèn)與亙(xuān)本是兩個不同的字。亙(xuān)始見於商代,是象形字,字形像迴旋之水。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亙者,㳬之初文也。 《水部》雲:‘㳬,回泉也。從水,旋省聲。’今字皆作漩。亙從囘,為古文回,字象回水,是形義與㳬為回泉者合也。二字之音皆在寒部心母,又相近也。”甲骨文或在回水形上加橫畫,如左圖A2,《説文解字》小篆又在字下加橫畫,變成從二(圖A3)。《説文》以為“二”符表示“上下所求物也”,似未確。漢隸(圖A4、A5)以後皆從二,發展成為現代漢字。 [2] 
亙(gèn)演變流程圖 亙(gèn)演變流程圖
亙(gèn)是會意字。商周文字(圖B1、B2)從二、從月,像月在天地之間,是“恆”(異體作恆)的本字。在秦系文字中,“月”漸訛為“舟”,楷書進一步寫作“亙”。由於“亙”字不大好寫,印刷古籍時多誤作亙,但音義不變。義為橫貫。《説文》認為亙(亙)是“”的古文,當是假借的用法。 段玉裁注:“今字多用亙,不用㮓。”邵瑛羣經正字:“此橫㮓字,今文從古而又省作亙。”亙(gèn)隸定後有B5和B6兩種寫法 ,後世中二形混用。新中國成立後,將“亙”定為異體字,以“亙”為正體字 [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èn
(舊讀gèng)
動詞
連綿不斷,伸展開去。
extend;
stretch
北史·隨本紀》:“旌旗亙千里。”
橫亙;綿亙彌天亙地
〈文言〉遍,窮盡。
all over
黃寶《賈誼新書序》:“亙萬古猶一日。”
亙古;亙古未有
〈文言〉引,縈繞。

左思《吳都賦》:“樹以青槐,亙以綠水。”

〈文言〉橫渡;貫穿。

後漢書·張衡傳》:“伏靈龜以負坻兮,亙螭龍之飛樑。”

〈文言〉經歷。

戴名世《石門衝記》:“亙數千百年來,無有識其奇者。”

xuān
動詞
〈文言〉迴旋。

《説文·二部》:“亙,求𠄢(亙)也。”

〈文言〉同“”。宣佈;宣揚。

《六書正訛·先韻》:“亙,揚布也。”

(以上參考資料 [7-11]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下】【二部】須緣切(xuān)
求亙也。從二從囘。囘,古文回,象亙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註釋〗徐鍇注:“回,風迴轉,所以宣陰陽也。”①求亙: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謂有求而亙回也。人求一物而忘其所在,則必上下盤旋以搜索之。”②“上下”句:王筠《説文解字句讀》:“上下謂二也。即謂之前後左右,均無不可,特據字之部位,之上下耳。” [12] 
【卷六上】【木部】古鄧切(gèn,又gèng)
竟也。從木恆聲。
,古文㮓。
〖註釋〗③亙:徐鍇《説文解字系傳》:“舟竟兩岸也。”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二者,上下岸也。”《顏氏家訓·書證》:“今之隸書轉舟為日。” [13] 

説文解字注

【卷十三下】【二部】
“求回也”注:回各本作𠄢,今正。以回釋𠄢,以雙聲為訓也。回者,轉也。□字經典不見。《易·屯卦》:磐桓。磐亦作盤。亦作槃,義當作般。桓義當作□。般者,闢也。□者,回也。馬融雲。槃桓,旋也。是二字皆叚借也。凡舟之旋曰般,旌旗之指□曰旋,車之運曰轉。□柄曰斡,皆其意也。
“從二,從囘”注:會意。須緣切。按古音讀如桓。十四部。
“囘,古文回”注:見囗部。
“象𠄢回之形”注:囘回雙聲,猶迴轉也。
“上下所求物也”注:上下謂𠄠。所求在上,則轉而上。所求在下,則轉而下。此説從□,從二之意。
【卷六上】【木部】
“竟也”注:弓人注曰:恆讀為㮓。㮓,竟也。《大雅》:恆之秬秠。毛雲:恆,徧也,徧與竟義相足。
“從木,𢛢(恆)聲”注:古鄧切。六部。
“亙,古文㮓”注:按今字多用亙。不用㮓。舟在二之閒。絕流而竟。會意也。恆之字本從心從□。 [14]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字部】亙;部外筆畫:4
《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竝音宣。《説文》:求宣也。揚布也。
又與桓同。烏亙,外國名。◎按亙本作𠄢,與亙字不同。亙從二從舟。舟今作亙。𠄢從二從囘,囘即回字,今從日作亙。
又毛晃曰:紹興二年,禮部看詳姓氏,從水從亙,水名。從木從亙,木名。從木從亙者,皆定讀曰亙。若《晉書》:亙彝,亙温,《書·禹貢》:西傾因亙是來之類是也。
【子集上】【二字部】𠄢;部外筆畫:4
《説文》亙本字。從二從囘。囘,古文回。象𠄢回形。上下所求物也。徐鍇曰:迴風迴轉,所以宣陰陽也。
【子集上】【二字部】𠄣 ;部外筆畫:4
《唐韻》古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鄧切,竝音堩。極也,通也,徧也。《説文》:𠄣,竟也。象舟竟兩岸。《增韻》:延衺也。《詩·大雅》:𠄣之秬秠。
又姓。漢廬江丞𠄣寬。◎按《説文》字本作㮓。𠄣即㮓字古文,然今經史通作𠄣,無從木旁者,自當以𠄣字為正。
又𠄣從二從舟,今譌從日作亙,非。
又《正字通》:或從月。詳下(亙字)注。
【子集上】【二字部】亙;部外筆畫:4
正字通》:同𠄣。月弦也。◎按《説文·木部》:𣘰(㮓),竟也。古文作𠄭,從二從舟。二部,𢛢,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閒。獨恆字古文作𠄨,注從月。《詩·小雅》:如月之恆。據此則去聲亙從舟竟岸,本義也。平聲恆從心亙聲,訓常,本義也。《詩》:如月之恆,先儒以為月上弦而就盈,取漸進之義,此借義也。讀去聲者亙字,加心轉平聲者恆字,形變音變,義因之而變,不相蒙也。謂恆從舟,亦從月,兩存備考可也,必存𠄣廢亙,《正字通》:之誤也。欲存亙廢𠄣,遂謂《詩》:如月之恆,恆當作亙,譌(訛)加心作恆。心部恆注謂《詩》:不當將亙字譌借恆,則誤甚矣。
又《集韻》:㮓字古文又作𣍭,則從舟又從月矣。存以備考。 [15] 

廣韻

古鄧切,去嶝見 ‖ 亙聲蒸部
亙,通也。遍也。竟也。出《方言》。古鄧切。六。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16]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17-18]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亙(gèn)
去聲
四十八嶝

開口呼
全清
古鄧切
kəŋ
集韻
亙(xuān)
平聲
二𠑗
合口呼
次清
荀緣切
siuæn
亙(gèn)
去聲
四十八隥
開口呼
全清
居鄧切
kəŋ
禮部韻略
亙(gèn)

去聲





居鄧切

增韻
亙(gèn)

平聲





息緣切

中州音韻
亙(gèn)

去聲
真文





葉根去聲

洪武正韻
亙(gèn)

平聲
十一先


全清
息緣切
syen
(參考資料:漢典 [19]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亙(gèn)
高本漢系統

k
əŋ
王力系統
k
əŋ
董同龢系統
k
ə̂ŋ
周法高系統
k
əŋ
李方桂系統
k
əngh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əŋ
北魏後期北齊

əŋ
齊梁陳北周隋

ə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əŋ
擬音/王力系統

k
ə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ə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ə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ə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əŋ
(參考資料: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3-2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77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3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6-02-08]
  • 5.    二十五徑 亙  .搜韻[引用日期2019-03-2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9:46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44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9-20
  • 9.    冷玉龍,韋一心 主編.中華字海 [M]: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社,1994:827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429
  • 11.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524-525頁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49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20
  •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077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
  • 16.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9-04-04]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4-04]
  • 18.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52
  • 19.    亙(gèn)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24]
  • 20.      .漢典[引用日期2024-01-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