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米酒

鎖定
客家米酒是一種特色傳統名酒, [2]  客家人的釀酒業歷史悠久,如汀州的客家酒娘、寧化的客家水酒、五華的長樂燒、興寧的齊昌白、梅縣區、梅江區的客家娘酒、贛州的麥飯石、龍南釀米酒龍巖的沉缸燒,都是在客家地區久銷不衰的名酒。客家米酒,稱為水酒,是和另一種用糯米釀的老酒相對而言。那酒清淡爽口,入口香甜。
釀製米酒是客家女子獨有的技藝。在客家人生活中釀酒是女人的事,在客家山村沒有不會釀酒的女人,客家女子能不能持家、會不會持家,很大程度上就看能不能釀出好酒。不過要釀出上好的米酒確不是容易的事,對發酵温度,發酵時間,以及細節的控制,必須要有長年累月的實踐經驗才能完美掌握。
中文名
客家米酒
外文名
Hakka rice wine
分    類
糯米酒,糧食釀造酒
口    味
甘甜淡爽、陳釀香醇
主要食材
糯米,山泉水,酒麴

客家米酒歷史悠久

民俗研究者、對酒文化頗有研究的嘉應學院中文系郭真義老師認為,客家地區的釀酒業與毗鄰地區相比,在時間上要早,在技術上要成熟。在客家地區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蒸酒磨豆腐,矛(無)人敢稱師傅”。可見酒和豆腐在梅州客家人飲食中的經典地位。
客家地區酒業發達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國的釀酒技術最早在中原發端,客家人作為南遷的“中原遺民”,應該是嶺南成熟釀酒技術的最早掌握者;二是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
客家人聚居地長期都是處於農業社會,而客家人自中原南下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向南方使居住之地旱澇保收,因此發展酒業有它現實的物質和經濟基礎;三是客家人居住在莽莽羣山之中,自然條件惡劣,勞動強度大,無論是禦寒還是解乏也非常需要酒。當然在這方面文化工作者還需要做大量的考證工作。但就像廣州人喜歡“嘆早茶”、潮汕人鍾情於“功夫茶”一樣,客家人卻以能飲、善飲而在南方聞名。
千壺宴,客家首府——汀州還保存着一種古老的酒文化活動——”千壺宴“。
“千壺宴”流傳於長汀縣的農村大部地區,始於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壺寓意着福,在盛宴中,裝着客家人的熱情和淳樸,豐碩與祝願。
米酒是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從出生呀呀學語,到老朽壽終正寢,米酒都一直伴隨着客家人,就像是客家人的魂,虧不得,少不得。 [1] 
早在唐朝客家米酒就已十分著名,在客家首府——汀州(現福建長汀)就有留下唐朝名相張九齡描繪客家米酒的一首詩(《題謝公樓》)。
正宗客家米酒採用客家地區特有高山泉水、優質糯米、客家傳統工藝酒麴等原料。
唐·張九齡
謝公樓上好醇酒,
二百青蚨買一斗,
紅泥乍擘綠蟻浮,
玉碗才傾黃蜜剖。

客家米酒適合的日子

結婚,客家人對孩子的終身大事——結婚很看重,父母在孩子還未結婚之前一年就要先定婚,定下之後便回家準備婚宴甜酒(即客家米酒)寓意着孩子的婚姻甜甜蜜蜜。
滿月,客家人有一個很隆重的禮數,就是親朋好友的家裏有人生了娃崽要去送姜酒(詳見:龍南漿酒家禮)。帶上一壺上好的米酒,還有娃崽用的帽子、圍兜兜、肚兜和連襪褲到親朋好友家去祝賀。娃崽滿月後,生了娃崽的人家要做滿月酒回敬親朋好友。
大家熱熱鬧鬧,説着有關娃崽的吉利話兒,喝酒猜拳,整個圍屋就像一缸煮沸的米酒,飄蕩着濃濃的醉人的香味。產婦在月子裏的主要食物就是煎蛋煮酒。把姜炸香,放些紅糖,和煎好的蛋放在米酒裏煮開,香噴噴、甜滋滋的,吃了大補,還去寒氣,不得月子裏的病。米酒養人,一個月子坐下來,小婦人養得白白的,胖胖的,見了客人還很不好意思,嘴裏不斷自嘲地説着:“壯了,壯了。”那小娃崽更是像喝醉了酒似的,小臉蛋白裏透紅,鮮嫩可愛。
春節,客家人的米酒醇厚為底,清香撲鼻,甜膩入口,讓人心醉肚明。客家漢子喝酒都是用碗豪飲。特別是在春節,從初一喝到十五,喝得天昏地暗,好像要把一年的辛勞忘得乾乾淨淨。不過你不用擔心,沒有事的,米酒不傷頭。騰雲駕霧,通體舒泰,躺在温暖的被窩裏醉一覺,也是客家漢子的一大享受了。
添丁,添丁是客家傳統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一,上一年添丁(生兒子)的人就會宴請全村的男女老少在祠堂裏擺酒席慶祝。有的在初一,有的在初二。添丁酒就是客家人自家釀造的純糧米酒

客家米酒客家米酒的作用

客家人的米酒除了飲用外,還可以放菜,做成好些米酒食物系列。雞鴨魚肉放點米酒,既可以去掉腥味,還可以使菜的味道醇厚起來,特香。酒糟製成的酒糟魚、酒糟辣椒、酒糟紅薯幹的味道更是誘人。
當年,日子清貧,在青黃不接的季節,這些都絕對的是佳品。田間勞動回來嚼一塊酒糟紅薯幹在口,讓你忘掉生活的勞累。
客家米酒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消化。糯米經過釀製,營養成分更易於人體吸收,適合所有人食用。特別是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
用客家米酒燉制肉類能使肉質更加細嫩,易於消化。客家米酒還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進血液循環、潤膚的功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