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定(拼音:dì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從宀從正,本義是安定、使安定。安定後,意味着不變化,故有固定、穩定、決定、確定、肯定、商定等義。已經確定的,往往是定理、定論、定局。“定”還有預定、約定的意思,如:定貨、定單、定婚。“定”有限制、不能超過的意思,如:規定、定時、定量。“定”也作副詞用,指必定、一定。
中文名
拼    音
dìng
部    首
五    筆
PGHU [3] 
倉    頡
JMYO [3] 
鄭    碼
WD [3] 
筆    順
點、點、橫鈎、橫、豎、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276)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五徑 [4] 
注音字母
ㄉㄧㄥˋ
總筆畫
3+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5B9A
四角號碼
3080₁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作圖1,字形外部為“”,像房屋的側視形;內部為“”字,其字形像一隻腳(止)走向城池(“囗”,音wéi),是“徵”的初文。兩相會意,表示一人戰爭結束回到家裏,在家裏安頓下來。本義就是“安定”“安寧”。“定”字的創造,體現了先民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心。《説文解字·一部》:“定,安也,從宀,從正。”徐鍇系傳:“定,安也,從宀,正聲。”許慎和徐鍇都認為“定”與“安”是同義詞,其本義就是“安”,不同的是許慎認為“定”為會意字,徐鍇認為是形聲字。準確地説,“定”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結構的字。即從宀從正,正也有表聲的作用。 [5]  [6] 
也有的人根據“定”字從“正”從“宀”,“正”有“治理”的意思,將“定”字會意為“正”家風,即整頓家風,使其有一個好的家風。 [5] 
西周金文的“定”寫作圖2、圖3,構型與甲骨文相同,並從宀、從正會意,城池形變為填實的長方形或圓形。有的字形像城池的部分開始變為一橫。春秋金文又在“正”上方多加一橫。戰國文字二例,一例承自金文,所從正,變點為橫筆;一例承自春秋金文。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一例。隸書由小篆演變而來,所從正,末筆變作一捺,楷書承之,變作撇、捺二筆而定體。古文字中的“正”在楷書中大都作“正”形,但在“定”字中則變為“𤴓”形。 [2] 
“定”的本義是“安定”或“平定”,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亂靡有定。”就是説,戰亂還沒有平定。安定則平靜、穩定,故引申出鎮靜、寧靜、固定、停止、決定、確定、審定、規定、約定等與安定、平靜相關的意義。凡是定下來不再改動或不能變動的都可叫定。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ìng
動詞
安居;平靜。
stabilize
《周易·家人卦》:“正家而天下定矣。”
西漢·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
安定;平定
〈文言〉止息;停止。
put down
《詩經·小雅·采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唐·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使安定、穩固。
stabilize
《詩經·小雅·六月》:“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定影;定型;定睛;恆定
建立;完成。
establish
《詩經·周頌·武》:“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淮南子·天文訓》:“天先成而地後定。”
奠定
明確以後不再改變。
determine
《尚書·大禹謨》:“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
曹禺《日出》第二幕:“好,就這麼説定了,在銀行那筆款子我就替你調派了。”
確定;規定;必定;一定;定案;定罪;決定
約定;預定。
decide
《穀梁傳·宣公七年》:“春,衞侯使孫良夫來盟。來盟,前定也。”
巴金《寒夜》十二:“我有個朋友已經定了飛機票就要搬家到蘭州去羅。”
定期;定時;定量
〈文言〉訂正;修改。

《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古代子女夜晚為父母整理牀鋪,服侍其安睡,謂之“定”。

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文言〉聘訂。

唐·元稹《贈呂三校書》詩:“共佔花園爭趙闢,競添錢貫定秋娘。”

形容詞
安穩;平靜;寧靜;鎮靜。
stable;quiet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鎮定;穩定
確定不變的;固定的。
fixed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山高風鉅,霧氣去來無定。”
定論;定理;定局;定義
規定的。


定額;定期
〈文言〉梵語的意譯,三學或六度之一。謂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

唐·元稹《定僧》詩:“野僧偶向花前定,滿樹狂風滿樹花。”

名詞
〈文言〉指訂婚的禮物。

宋·吳自牧《夢粱錄·嫁聚》:“自送定之後,全憑媒氏往來,朔望傳語。”

指宋代定窯或定窯所產瓷器。

明·董其昌《筠軒清閟錄·論窯器》:“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

〈文言〉星名。即營室星。也稱室宿

《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文言〉額頭。

《詩經·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

舊時銀幣鑄成一定形狀,稱為“定”。亦為貨幣計量單位。後通寫作“錠”。

金史·鄯陽傳》:“賞銀一定。”
明·唐甄《潛書·更幣》:“銀者,易聚之物也;範為圜定,旋絲白燦,人所貪愛。”

(Dìng)姓氏用字,參看“定姓”。



副詞
表示確定。
certainly
《史記·高祖本紀》:“聞陳王定死,因立楚後懷王孫心為楚王。”
水滸傳》第四四回:“你若回去時,定吃官司。”

〈文言〉究竟;到底。
after all;
at all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
唐·杜甫《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詩:“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

助詞
〈文言〉用於動詞後,表示動作進行的程度,相當於“着”“得”“了”。

唐·王建《長門》詩:“長門閉定不求生,燒卻頭花卸卻箏。”
宋·劉克莊《水龍吟·己亥自壽二首》詞:“把東籬掩定,北窗開了,悠悠酌,頹然睡。”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宀部】徒徑切(dìng)
安也。從宀從正。 [11] 

説文解字注

“安也”注:古亦叚奠字為之。
“從宀,正聲”注:依《韻會》本訂。徒徑切。十二部。 [12] 

廣韻

徒徑切,去徑定 ‖正聲耕部(dìng)
定,安也。亦州名,帝堯始封唐國之城,秦為趙郡、鉅鹿二郡,漢為中山郡,後魏置安州,又改為定州,以安定天下為名。徒徑切。四。
丁定切,去徑端 ‖正聲耕部(dìng)
定,題額。《詩》雲:“定之方中。”定,營室也。又徒徑切。 [13]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定;部外筆畫:5
古文: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徒徑切,庭去聲。《説文》:安也。《增韻》:靜也,正也,凝也,決也。《易·説卦》:天地定位。《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禹貢》:震澤底定。
又《禮·王制》: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注:謂各署其所長也。
又止也。《書·洛誥》:公定,予往已。注:成王欲周公止洛,自歸往宗周也。
又《儀禮·鄉飲酒禮》:羹定。注:定猶熟也。疏:熟即止,故以定言之。
又《諡法》:純行不差,安民法古,並曰定。
又州名。漢中山郡,唐改定州,以安定天下為名。
又丘名。《爾雅·釋丘》:左澤曰定。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丁定切,音訂。營室星也。《詩·鄘風》: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注》:定星昏而正中,於是時可以營制宮室,故謂之營室。孫炎曰:定,正也。一曰定謂之耨。
又《詩·周南》:麟之定。注:定,額也。
又《禮·禮器》:羹定詔於堂。注:羹,肉湆。定,熟肉。
又《爾雅·釋器》:斪斸謂之定。郭注:鋤屬也。
又葉唐丁切,音庭。《詩·小雅》:亂靡有定。葉下寧成。
又《韻會》:古通正。亦作奠。引《周禮》瞽蒙世奠系,奠,讀為定,謂帝系,諸侯世本之屬。 [14] 

近義辨析

定、訂
這兩個字中古不同音,普通話裏同音。“訂”的基本義是經過商討而確定下來,如訂合同、訂條約。訂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就是事先約定,如訂購、訂户、訂貨。“定”的基本義是確定,含有不可改變的意思,如定理、定局、決定。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筆順】①丶(點)②丶(點)③㇖(橫鈎)④一(橫)⑤丨(豎)⑥一(橫)⑦ノ(撇)⑧㇏(捺)
【寫法】❶“宀”扁“𤴓”長,底部撇高捺低。❷“宀”,點在豎中線。❸“𤴓”,首筆橫在橫中線上側,豎筆在豎中線,末兩筆撇短捺長,捺腳超出“宀”右端。 [15]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d
ieŋ
董同龢系統
ieŋ
周法高系統
d
李方桂系統
d
ingh
西漢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d
ieŋ
董同龢系統

ieŋ
周法高系統

d
iɛŋ
李方桂系統

d
ieng
(參考資料:漢典 [16-17]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全濁
徒徑切
dʰie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全清
丁定切
t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濁
唐丁切
dɛ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全清
丁定切
tɛ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全濁
徒徑切
dɛŋ
禮部韻略


去聲





丁定切



去聲





徒徑切

增韻


去聲





丁定切



去聲





徒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ti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庚青





提另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敬


全清
丁定切
t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濁
徒逕切
d‘iəŋ
(參考資料:漢典 [1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i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i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i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i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deŋ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tin
45
陰去
文讀
ti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diɛn
33
陽去
文讀
diɒŋ
33
陽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tʰin
21
陽去
文讀
tʰiaŋ
21
陽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ʰ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ɪŋ
22
陽去
文讀
tɛŋ
22
陽去
白讀
粵語
陽江
tɪŋ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ɪŋ
33
陽去
文讀
tĩã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eŋ
35
陽上
文讀
tĩã
11
陽去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eiŋ
242
陽去
文讀
tiaŋ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iaŋ
44
陽去
文讀
tʰiaŋ
44
陽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5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8]
  • 4.    平水韻 二十五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08]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65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842-843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35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306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85
  • 10.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159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92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08]
  • 13.    餘乃永 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32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1-222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2
  • 16.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3]
  • 17.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3]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8]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