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南·麟之趾

鎖定
《周南·麟之趾》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讚美諸侯公子的詩歌。此詩以麒麟比人,祝賀人家多子多孫,且子孫品德高尚,如同麒麟。全詩三章,每章三句。三章回旋往復,反覆唱嘆,通過視覺意象與聽覺效果的交匯,營造出一種興奮、熱烈的詩情畫意。
作品名稱
周南·麟之趾
作品別名
麟之趾
出    處
《詩經》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體裁
雜言古詩

周南·麟之趾作品原文

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1] 

周南·麟之趾註釋譯文

周南·麟之趾詞句註釋

⑴周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一篇。麟:麒麟,中國古代傳説中的仁獸。它有蹄不踏,有額不抵,有角不觸,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獸,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謂仁厚誠實。現代生物學家或以為的長頸鹿。趾:足,指麒麟的蹄。
⑵振振(zhēn zhēn):誠實仁厚的樣子。公子:公侯的後代。
⑶於(xū)嗟:嘆美聲。於,通“籲”,嘆詞。
⑷定:通“顁”,即額頭。
⑸公姓: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孫為公姓。或曰公姓猶言公子,變文以協韻。
⑹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孫。 [2]  [3]  [4]  [5]  [6] 

周南·麟之趾白話譯文

麒麟腳蹄不踢人,仁厚有為公子們。你們個個像麒麟!
麒麟額頭不撞人,仁厚有為公姓們。你們個個像麒麟!
麒麟尖角不傷人,仁厚有為公族們。你們個個像麒麟! [2]  [3] 

周南·麟之趾創作背景

據《春秋》記載:“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左傳》記載:“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管車馬的官)鉏商(人名)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管家畜的官)。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叔孫氏把麟取去)。”蔡邕《秦操》記載:孔子看見麟,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藝文類聚》卷十引)按《秦操》所載孔子的《獲麟歌》不類春秋時代的詩句,當是後人偽造。《麟之趾》一詩,可能是孔子的《獲麟歌》,孔子把它附在《詩經·周南》之末。孔子的學生沒有把此事記下來。
麒麟是古代的神獸,據説它的出現是祥瑞的徵兆。《毛詩序》説這首《麟之趾》詩是讚美文王的子孫仁厚有德。但它究竟歌唱於何種場合,實在又很難判明。且這位公子究竟是作為商紂“西伯”的文王之子,還是爵封“魯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貴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詩集傳》“文王后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的解説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孫”而言;但《毛詩序》則有“《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之説。既為“衰世”,就非必定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貴族婚禮上唱的一首喜歌。
這首詩被認為是一首讚美貴族公子的詩,似乎已沒有異議。但它究竟歌唱於何種場合,實在又很難判明。方玉潤以為此乃“美公族龍種盡非常人也”(《詩經原始》),大抵為慶賀貴族生子的讚美詩,似乎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貴族,總要自誇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定是“龍種”“麟子”。這首詩用於恭賀貴族得子的場合,大約正能滿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虛榮、自尊之心。 [2]  [3]  [4]  [5] 

周南·麟之趾作品鑑賞

周南·麟之趾整體賞析

這首詩很像是孔子的《獲麟歌》。詩三章,其首句描寫麒麟,次句描寫貴族,末句慨嘆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貴族打死麒麟比喻統治階者迫害賢人(包括孔子自己)。
讚美貴族公子,而以“麟”起興,這在古代卻是一樁異常莊重和動情的事。所謂“麟”,其實就是糜,鹿之一種而已。不過古代傳説中的“麟”,卻非同尋常:據漢劉向説苑》稱,“麒麟,麕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春秋感應符》更發揮“一角”之義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種兆示“天下太平”的仁義之獸。所以後儒贊先王之聖明,則眉飛色舞於“麒麟在圃,鸞鳳來儀”;孔子生春秋亂世,則為魯哀公之“獲麟”而泣,以為麟出非時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詩所傳達的熱烈讚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兩幅美好畫面的化出和疊印:眼間剛出現那“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的仁獸麒麟,悠閒地行走在綠野翠林,卻又恍然流動,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來。仁獸麒麟與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輝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讚歎之情。於是“于嗟麟兮”的讚語,便帶着全部熱情衝口而出,剎那間振響了短短的詩行。二、三兩章各改動二字,其含義並沒有多大變化:由“麟”之趾,贊到“之定”、“之角”,是對仁獸麒麟讚美的復沓;至於“公子”“公姓”“公族”的變化,則正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所説,“此詩公姓猶言公子,特變文以協韻耳。公族與公姓亦同義”。如此三章回旋往復,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斷交替閃現,耳際是“于嗟麟兮”讚美之聲的不斷激揚迴盪。視覺意象和聽覺效果的交匯,經過了疊章的反覆唱嘆,所造出的正是這樣一種興奮、熱烈的畫意和詩情。 [3] 

周南·麟之趾名家點評

宋代嚴粲詩輯》:“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宋代朱熹《詩集傳》:“序以《關雎》之應得之。”“文王后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然言之不足,故又嗟嘆之,言是乃麟也。何必麇身牛尾而馬蹄,然後為王者之瑞哉!”
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麟趾》,美公族之盛也。” [1]  [2]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 2.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1-22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4-26
  • 4.    高 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15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16-17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