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孟(拼音:mè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金文。此字一般認為是形聲字,從子,皿聲。孟的本義指同輩中最長的,泛指排行第一的。又指每季度的第一月。孟也是姓氏用字。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mèng
部    首
子、皿
五    筆
BLF
倉    頡
NDBT
鄭    碼
YALK
筆    順
橫鈎、豎鈎、橫、豎、橫折、豎、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316)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 [5] 
總筆畫
3+5;5+3
四角碼
1710₂
統一碼
5B5F
注音字母
ㄇㄥˋ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𣏍、𥁪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孟,商代金文作“圖1”,由“”“”兩個獨體象形字組成;至周代金文,該字遂分為二系:一系“皿”中有水,後又省“皿”,演進為《説文解字》古文;一系秉襲商代金文,後來演進為《説文》小篆與隸書。
“孟”字的構型意義説法很多,其中一種説法認為是形聲字。因為由容器形演變而來的“皿”字與“孟”字讀音相近(均屬明母陽部),故而“孟”是一個“從子,皿聲”的形聲字。“孟”指兄弟姐妹最長者,故以“子”為形旁。 [2] 
文字學家康殷先生認為,“孟”像給初生嬰兒洗澡的樣子。洗浴為人始生第一件事,所以“孟”有“開始”之義,如春季的第一個月稱“孟春”,冬季的第一個月稱“孟冬”。但是這種説法有一些問題,既然生兒孟仲叔季人人都首先要洗淨,人人都有這個“始”,那麼人人都可稱“孟”,也就不會有“孟仲叔季”的説法。 [6] 
有人説“孟”是古人棄、食長子的習俗。《説文解字》:“孟,長也。”又“伯,長也”。這裏的“長”,是特指長子,雖然都是長子,卻分別為二名。《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穎達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禮緯》雲:‘庶長曰孟。’然則嫡妻之長子者稱伯,妾之子長於妻之子則稱孟,所以別嫡庶也。”是嫡長稱伯,庶長稱孟。在宗法制度下,“大人世繼以為禮”。只有嫡長子才能世襲爵位,庶長子是被排除在外的。這是人類進人文明社會以後在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在此之前自然沒有嫡庶之分,且凡長子都要去掉。當人類進人父系社會,有了私有財產,於是有財產繼承問題,要確保財產為親子繼承,從當時的婚姻狀況而言,婚後的第一個兒子不能確認為親子,古人採取兩種方式處置,一是丟棄,一是吃掉。“孟”字就是古人蒸吃首子貯存在文字的信息。幼兒盛在盤皿中,就是蒸着吃。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春秋戰國時代還保留着食長子的古俗。《墨子·魯問》:“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其國之長子生,則鮮而食之,謂之宜弟。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列子·湯問》説:“越之東有輒木之國,其長子生,則鮮而食之,謂之宜弟。”可見時至東漢,周邊國家食首子之舊俗猶存。這裏有兩點值得思考,一是所食必是“長(首)子”,一是食的目的是“宜弟”。從男方説,新婚後首子,不能確保是自己的兒子,“食之”正是為了確保親生兒子的財產繼承權不受到侵害,所以叫“宜弟”。綜上所述,孟是不能確認為親子的長子,“食之”以確保親子的繼承權。隨着文明的進步,婚姻狀況具備了確保首子為親生子的條件,於是才有長子繼承製,但長子要分嫡庶,庶長子無權繼承,所以把庶長子稱孟。這就是“伯”“孟”之分的深刻的歷史背景。 [6]  [7] 
“孟”的本義是長子,也指長女。如《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毛傳:“孟姜,齊之長女。”引申為凡長之稱。如《漢書·地理志》:“盡以其地封康叔,號曰孟侯。”長、始義近,故“孟”引申為始。長、大義近,又引申為大。如《管子·任法》:“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孟”(明母陽部)、“勉”(明母元部)雙聲,陽元通轉,古音義並近,故“孟”引申有勉力義。如班固《通幽賦》:“盍孟昔以迨羣兮。”同音假借為萌。如《荀子·解蔽》:“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èng
名詞
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eldest brother
《詩經·鄘風·桑中》:“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孟兄;孟孫;孟仲叔季
指農曆中每季的第一個月。

《逸周書·周月》:“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
《水滸傳》第一○九回:“此時是孟冬時候,天氣晴和。”
孟春;孟冬
網。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左朋擊秫子過門入孟為勝,右朋向前爭佔,不令入孟;互相追逐。”

孟子

《論衡·本性》:“董仲舒覽孫、孟之書。”
《宋史·文天祥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孔孟之道
(Mèng)姓氏用字。



形容詞
大。指誇大的、過激的。

《管子·任法》:“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

勤勉;努力。

漢·班固《幽通賦》:“盍孟晉以迨擊兮。”李善注引曹大家曰:“孟,勉也。”

古代蜀方言。不佳。

宋·張唐英《蜀檮杌》:“延璚即衍之舅。衍嘗幸其第,悦其華麗,於壁上書‘孟’字以戲文,蓋蜀中以‘孟’為不佳故也。”

měng
形容詞
通“猛”。勇猛。
bold
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德經》:“據鳥孟獸弗捕,骨筋弱柔而握。”(帛書甲本《老子》及通行本皆作“猛”。)

méng
名詞
通“萌(氓)”。民眾。
common people
《荀子·解蔽》:“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子部】莫更切(mèng)
也。從子皿聲。
𡥀,古文孟。 [10] 
〖註釋〗①長(zhǎng):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謂年事較大者。”桂馥《説文解字義證》引《容齋三筆》:“孟字只是最長最先之稱。”②𡥀:苗夔《系傳校勘記》:“此篆已見人部,為保篆重文,此不當更為孟之重文。”

説文解字注

長也,從子,皿聲。
莫更切。古音在十部,讀如芒。《爾雅》“孟,勉也”。此借孟為猛。 [11] 

廣韻

莫更切,去映明 ‖ 皿聲陽部(mèng)
孟,長也。勉也。始也。又姓,出平昌、武威二望,本自周公,魯桓公之子仲孫之胤,仲孫為三桓之孟,故曰孟氏。莫更切。四。 [12]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 孟;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莫更切,音夢。《説文》:長也。《禮緯》:嫡長曰伯,庶長曰孟。《書·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書傳》: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
又女子之兄亦曰孟。
又《玉篇》:始也,四時之首月曰孟月。《前漢·李尋傳》:寅孟之月。
又《廣韻》:勉也。班固《幽通賦》:盍孟晉以迨羣,辰倏忽其不再。注:孟晉,勉進也。又大也。《管子·任法篇》:高言孟行,以過其情。又州名,漢河內郡,即古孟津,唐置孟州。又《書·禹貢》:被孟豬。《爾雅》:作孟諸。《周禮》:作望諸。鄭注:澤藪曰望諸,即孟豬也。又姓,魯仲孫氏為三桓之孟,故曰孟。
又《集韻》母朗切,音莽。無趣舍之謂。
又莫浪切,𥁃去聲。不精要貌。《莊子·齊物論》:孟浪之言。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孟”字書寫演示 “孟”字書寫演示
“子”窄“皿”寬。“子”居上居中;第一筆㇇(橫撇)收筆於豎中線;第二筆亅(豎鈎)在豎中線;橫筆橫中線上側。“皿”,居下居中,框內兩短豎分列豎中線左右;末筆橫長於“子”中橫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備註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ăŋ

王力系統
m
eaŋ

董同龢系統
m
uăŋ

周法高系統
m
rwaŋ

李方桂系統
m
rangh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ɐŋ

擬音/王力系統

m
ɐ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ɐ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ɐng
原注:唇音後開合實不能分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莫更切
mɐŋ
集韻
上聲
三十七蕩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母朗切
m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莫浪切
mɑŋ
去聲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莫更切
maŋ
禮部韻略


去聲





莫更切

增韻


去聲





莫更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東鍾

合口呼

次濁

muŋ

去聲
庚青

開口呼

次濁

mu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東鍾





葉蒙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敬


次濁
莫更切
mə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五登等凳德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ə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ə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ə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o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oŋ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əŋ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o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mə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mən
31
陽去
文讀
吳語
蘇州
maŋ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miɛ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m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mæ̃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muŋ
21
陽去
文讀
贛語
南昌
mɛn
21
陽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mɛ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maŋ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maŋ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bɪŋ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me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mai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maiŋ
44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8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9-26]
  • 5.    平水韻 二十四敬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31]
  • 6.    夏淥著.評康殷文字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07:320-323
  • 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2.12:884-88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90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108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31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55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2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16
  • 14.    孟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31]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3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