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媧祠

鎖定
女媧祠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隴城鎮南側,主要建築有“媧皇宮”和“女媧祠門牌”,最早的女媧祠位於今隴城城之北山。北山古稱“龍泉山”,山樑稱風台梁,梁下迤右有龍泉寺,即張錦讀書處;梁下迤左有北山寺,右之山崩,祠廟毀於一旦。女媧祠的建造年代,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女媧祠歷經滄桑,已經是五次遷建。今 日之女媧祠,氣勢宏偉,塑像莊嚴。媧皇宮龕位祥座的披髮慈容、肅穆祥和的女媧尊像,是1989年由著名雕塑家何諤女士精心雕塑而成。
中文名
女媧祠
外文名
Nvwa Temple
地理位置
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
開放時間
早9:00-晚5:00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女媧祠
女媧洞
始建時間
漢朝

女媧祠地理位置

女媧祠位於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城南側,地處東經105°59′,北緯35°0.22′,屬隴中南部温帶半温潤氣候,年平均氣温10.4℃。

女媧祠歷史沿革

女媧祠 女媧祠
1986年,天水放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製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為女媧祠。胡纘宗在《秦安志》中也記載,女媧祠“建於漢以前”。
北魏時期,酈道元撰《水經注》,首次指出了女媧祠的具體位置。其《渭水篇》雲:“略陽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後有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略陽川水,即今清水河,自東向西流入瓦亭水(今葫蘆河)。顯親峽在今秦安縣葉堡鄉安伏鄉之間,相傳伏羲女媧在此結婚,繁衍人類。可以看出,女媧祠位於顯親峽之北。清道光《秦安縣誌》認為,《水經注》“所云‘北山’,在今縣北三十里陽極山。”陽極山在今安伏鄉境內,即北魏時女媧祠的具體位置在今安伏鄉境內。
自酈道元之後千餘年間,女媧祠所經歷的滄桑變遷,史料乏載。到了明嘉靖年間胡纘宗修《秦安志》時,隴城北山有女媧廟故址,廟宇存而祭祀廢。“隴城北山”,即清宣統《甘肅新通志》中所言的“龍泉山”:“女媧廟在(秦)州北四十里秦安縣,在縣東北龍泉山。”可見,最遲在明代,女媧祠已移建於隴城龍泉山,並更名為女媧廟。清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媧廟被毀。道光後,廟移建於隴城鎮東門內。不久,大水逼城,廟又移建於東山坪。同治初年,廟又毀於戰亂,再徙隴城城南隍廟舊址。
女媧廟 女媧廟
“文革”期間,女媧廟再度被拆毀。
1989年和2000年,隴城民眾先後於原址重建女媧廟,建成一座佔地160平方米的“媧皇宮”,軒楹宏敞,飛檐獸脊,流丹飛碧,雕樑畫棟,內置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的女媧像。
2005年,女媧廟被秦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以來,天水市人民政府在女媧廟舉辦了兩屆公祭人文始祖女媧大典,在秦安縣城舉行了三屆女媧文化論壇,並於2007年成立天水女媧文化研究會,積極挖掘女媧文化,打造女媧故里旅遊品牌。 [1] 

女媧祠主要建築

媧皇宮 媧皇宮
1988年,隴城地方民眾自願捐款7萬餘元,在原址又重新建起了一座殿宇雄偉的女媧大殿,名曰“媧皇宮”,這座仿古建築為磚木結構,佔地160平方米,軒楹宏敞,飛檐獸脊,流丹飛碧,雕樑畫棟。大殿上頂四稜與主樑銜接,主樑正中一大“壽”字銀光閃閃,兩邊和其他四稜飛檐高翹,被栩栩如生的大象、獅子、麒麟等點綴。大殿正面六根明柱被楹梁連接,正中楹樑上雕刻着活靈活現的二龍戲珠圖案,兩側楹樑上均飾以花卉。楹梁懸有原中共甘肅省委書記顧金池、研究員黃漢卿等人題寫的“華夏先祖”、“媧皇宮”、“開天闢地”、“煉石補天”的匾額。明柱掛有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陝西楹聯學會名譽會長霍松林先生撰並書的楹聯:
毋輕摶土意造良師細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
須重補天功任碩鼠明吞暗齧何來美政濟蒼生。
女媧祠門牌 女媧祠門牌
2000年,隴城民眾又自願捐資8萬餘元,在“媧皇宮”大殿正前方建起了高峻巍峨的“女媧祠門牌”,門牌上首有原甘肅省軍區副政委楊耀春少將題寫的“造化萬物”匾額。有張蕊蘭(現任甘肅省檔案局局長)女士題寫的“媧皇故里”匾額。有鎮人楊紫照書畫師題寫的“女媧祠”、“聖母德”、“補天功”匾額。正門明柱掛有甘肅建總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歡祥先生撰並書的楹聯:
煉彩石補蒼天日月星辰照千秋,
造福澤裕後世炎黃子孫傳萬代。
牌門前立一通“媧皇故里”石碑,碑文由著名書法家黎泉先生題寫,由街亭老藝人楊泰先生鐫刻。 [1] 

女媧祠女媧祭典

公祭女媧
公祭女媧(7張)
為了弘揚女媧文化,表達媧鄉人民對媧皇聖母的敬仰之情,振奮民族精神,傳承歷史文化名鎮--隴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確立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打造全球華夏兒女尋根問祖聖地,積極響應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促進秦安文化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天水市政府曾舉辦了兩次公祭人文始祖女媧大典。每年農曆三月十五隴城民眾都舉行盛大的女媧廟會”,經過歲月的歷練,時間的洗禮,2011年,秦安女媧祭典儀式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2] 

女媧祠廟會

女媧祠 女媧祠
媧皇宮四時香火不絕,農曆正月十五就是媧皇的聖誕節。正月裏春節氣息依然濃濃,隴城鎮仍顯得熱鬧非凡。十五日這一天,曙光微露,略陽川周圍幾十裏地的民眾,懷着聖潔的心情,邁着虔誠的腳步,合着喧天的鑼鼓,扶老攜幼,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給女媧娘娘進香,參加這一年一度的媧皇聖母會。
自清晨女媧誕辰的慶典帷幕拉開,傳統的慶典活動和那由遠到近傳來的陣陣鑼鼓聲、鞭炮聲、歡唱聲和媧皇宮前“古略陽劇場”的演戲喝彩聲,使人們喜形於色,歡快無比。在隆重的媧皇祭祀活動中,又迎來了各路的社火表演隊。社火隊除當地的外,還有張家川、莊浪、清水縣等鄰縣鄉村的社火隊。一隊隊敲鑼打鼓,前呼後擁,爭先恐後匯聚在媧皇劇場,競先表演。每年的社火隊都在四五十家不等。演出內容主要是以古代作戰為題材的騎馬作勢的馬故事、高杆、高亭子、高枴子、旱船、獅子、老虎、龍燈、轉馬、花燈、武術、春牛等。在略陽川一帶,耍馬故事、旱船、獅子的村莊佔百分之八十以上。耍亭子、高杆、高枴子、轉馬、老虎、龍燈、花燈的主要有龍泉、上袁、媧皇、西關、鳳尾、略陽、常營、蔡河、張灣、榆樹、王李、馬關、高莊等村莊。歷史上的耍“春牛”,主要由八圖溝的村民們來表演,首先用彩色紙糊一個大春牛,由幾個人抬着高高在前,鑼鼓開道。化妝演出人員從皇上到百姓,從高官到乞丐達百人之多。內容是72行,每行表演一般不少於2人。陣容龐大熱鬧,形象逼真生動。表演和觀看的羣眾人山人海,實為壯觀,很受大家的喜愛和歡迎。正月十五這一天,既是媧皇聖誕節,又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元宵節,村村鑼鼓喧天,户户張燈結綵。女媧祠內外,人潮湧動,盛況空前,真是旗幡簫鼓夜,輝映媧皇宮。從早到晚,朝拜的人流匯聚成彩色的長龍水泄不通,人們用各種方式盡情地抒發着對這位始祖母的懷念。 [1] 
飛檐翹脊、風鈴清脆的媧皇宮,在通宵達旦,光燭天地的正月十五這一天,更顯得金碧輝煌,肅穆莊嚴。殿內紅燭分列,供果滿案。香煙嫋嫋,磬聲悠悠。在“華夏先祖”的匾額下,女媧手捧五色石,目光閃爍,靈氣襲人,祥坐在鮮花簇擁的龕位之中,表露出無窮的智慧和遐思。三叩九拜的人流,扶老攜幼,摩肩接踵,瞻仰着這位功垂千秋的媧皇聖帝。
女媧祠 女媧祠
當你參加媧皇聖會時,一定會被當時的鼓樂喧天,炮仗動地,燈火粲然的騰騰熾熱之狀而傾服。伏羲、女媧同是中華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華夏龍的傳人之根基。羲皇文化“一畫開天”,把我們的祖先從洪荒時代推進到了一個文明的新紀元,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略陽川的民眾深深感受到羲皇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資源豐厚。曾多次為女媧重建祠廟,充分表達了故里民眾對媧皇聖母的無限崇敬和沉甸甸的緬懷。 羲媧故地數千載文明肇啓,略陽古域近百里山川如畫。女媧祠在絲綢之路熱線上獨具風姿,為華夏子孫熒心向往。 [1] 

女媧祠女媧傳説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説。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女媧洞 女媧洞
遠古時期,因年代遙遠,先民的創世活動只能依據古老的神話傳説和文物古蹟來印證。女媧、伏羲的功績有許多也就是經過神話傳説才流傳下來。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説:“在中國的神話傳説序列中,流傳最廣,材料最多也最出名的當數女媧伏羲的‘傳奇’了。從黃土作人到作八卦這個有着近百萬年時間差距的人類原始歷史,都集中的凝聚和停留在女媧伏羲兩位身上。這也意味着他們兩位可以代表最早期的中國古文化。”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柯楊先生説:“古代的神話傳説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古代文化的表象,但它們卻藴含着深層的遠古文化源的大量信息。破譯並闡釋這些信息,揭示他們的深刻意義,乃是許多人文科學研究者的首要任務,將古代的神話傳説同地下挖掘出的古代文物或古文化遺址相互印證,再加上歷史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等多種人文科學知識與方法的綜合運用,那麼,對上古一些模糊不清、朦朧存疑的事象,就會逐步清晰起來,並得出比往昔學者更符合實際,也更科學的結論。”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和略陽古域神奇的傳説也正符合以上論説,所有這些都為我們深入探索原始社會先民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展現出了廣闊的前景。與伏羲相比,在略陽古域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説色彩更濃。如前所述的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台,葬於風塋;女媧汲龍泉之水,捏土造人;共工作亂,女媧討伐;有女媧洞、女媧潭、女媧台等許多傳説和遺蹟。 [1]  古人把創造人類的功績劃歸給女媧,這充分體現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女性的威望和以婦女為中心的社會形態。史學家稱,“農業的發明是婦女的功績,人們在發明農業之前,由於獵取禽獸不是很可靠的,婦女們的採集活動一直是生活的主要來源。她們在採集和保護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通過長期的觀察、摸索和無數次的試種,終於促成了人工栽培農作物的產生”。“原始農業的領導工作開初主要由婦女承擔,她們領導着大家,利用天時地利,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為了讓世人對女媧的功績永世銘記,略陽川的民眾為媧皇聖母建祠修廟數千載。 [1] 
女媧祠 女媧祠

女媧祠周邊景點

大地灣博物館 大地灣博物館
煥然一新的女媧祠,與大地灣遺址街亭古戰場女媧洞、風台、風溝、風塋、略陽古城、龍泉等景點連為一線,已成為人們尋根問祖和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