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地利美術

鎖定
奧地利地處中歐。就文化氛圍來説,位於羅馬日爾曼斯拉夫三個文化圈的交點。奧地利美術歷史悠久,在這塊土地上產生過舊石器晚期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哈爾施塔特文化(公元前1-前5世紀)的青銅祭祀車以及男子和動物雕刻等作品。公元前1世紀末,這塊土地成為羅馬的行省,羅馬文化廣泛傳播。4世紀初,基督教傳入,出現了形制簡單的早期教堂。民族遷徙時代以豪華的工藝美術品引人注目。加洛林王朝時期的塔西洛的高腳杯、《庫特貝希特福音書》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10世紀末, “奧地利”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它在巴本堡王朝(976~1246)的統治下,經歷了長期和平的發展。 [1] 
中文名
奧地利美術
外文名
Austrian Art

奧地利美術羅馬式藝術

古爾克大教堂 古爾克大教堂
奧地利羅馬式美術產生於11~13世紀中葉,以宗教教團所建的宗教建築為代表。其中風格保存最完整的是克恩滕古爾克大教堂(Cattedrale di Gurk,1140—1174)和施泰爾馬克塞考大教堂(Cathedral and Abbey Church of the Assumption of Mary)。薩爾茨堡是12世紀的藝術中心,它的大教堂具有5個廳堂。同期,巴本堡家族在克洛斯特新堡維也納大建行宮和城堡,有許多地方藝術家以及流動藝術家為他們服務。對建築的某一部分做精細的裝飾是羅馬式建築藝術的一大特色。羅馬式雕塑往往是作為教堂大門的裝飾出現的。 [1] 
施泰爾馬克塞考大教堂 施泰爾馬克塞考大教堂
薩爾茨堡諾恩貝格修道院濕壁畫 薩爾茨堡諾恩貝格修道院濕壁畫
細密畫在這個階段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薩爾茨堡諾恩貝格修道院的濕壁畫乃是羅馬式濕壁畫中的傑作。值得一提的還有這個時期出類拔萃的工藝美術品,如維爾滕的雙耳聖餐杯等。 [1] 

奧地利美術哥特式美術

13世紀下半葉,哈布斯堡王朝開始了對奧地利的長達 600多年的統治。國家政權的穩定、哈布斯堡家族對藝術品的熱衷收藏和倡導,對促進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聖斯特凡大教堂 聖斯特凡大教堂
早期哥特式建築托缽修會和西迪斯顯教團在弗裏薩赫、利林費爾德、海利根克羅伊茨、茨維特爾等地建的教堂為代表。奧地利哥特式建築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大多數教堂為主側廳一樣高的廳堂式建築,如都在維也納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托缽僧教堂。晚期哥特式的主要代表是維也納聖斯特凡大教堂,經擴建的南鐘樓無論在規模還是造型上,都堪稱奧地利鐘樓建築中最出色的作品。 [1] 
聖斯特凡大教堂的聖母像 聖斯特凡大教堂的聖母像
哥特式的雕塑中,聖母像佔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克洛斯特新堡的聖母和聖斯特凡大教堂的聖母像著名。這些面容親切的聖母對整個奧地利地區具有一種典範意義。哥特式晚期的祭壇繪畫和雕塑,最重要的是M. 帕赫爾(Michael Pacher)創作的聖沃爾夫岡教區教堂(Pfarrkirche St. Wolfgang)的主祭壇畫(1481)。 帕赫爾在作品中第一個在德奧地區使用了意大利的透視法則,他的祭壇畫融匯了德國尼德蘭哥特式和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成就。15世紀中葉,奧地利畫家逐漸接受了尼德蘭繪畫的寫實手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德籍畫 家К.萊布。繼承他的風格而又有所創新的是薩爾茨堡畫派的名師R.弗呂奧夫(老)(Rueland Frueauf the Elder)。 [1] 
聖沃爾夫岡教區教堂祭壇畫 聖沃爾夫岡教區教堂祭壇畫

奧地利美術文藝復興美術

胡貝爾 《女子肖像》 胡貝爾 《女子肖像》
文藝復興初期,奧地利繪畫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這個時期繪畫的特點是:注重感性,注重對自然的觀察和描繪,注重色彩。後兩點在16世紀初的多瑙河畫派的創作中即已表現出來。這個畫派熱愛大自然,對光和色異常敏感,他們以浪漫的情調描繪自己家鄉的美麗風景。多瑙河畫派的先驅是R.弗呂奧夫(小)(Rueland Frueauf the Younger)。 代表畫家為W.胡貝爾(Wolf Huber)和J.賽塞內格爾(Jakob Seisenegger)。胡貝爾還是素描大師,他的《女子肖像》是一幅抓住了人物性格特徵的佳作。這個時期的雕塑依然侷限在祭壇上,無法與繪畫相比。由於新教偶像破壞運動的影響,社會動盪,信仰混亂,16世紀中後期的繪畫和雕塑只集中在伯爵的宮廷,畫壇幾乎全由外國來的藝術家所壟斷。
沙拉堡 沙拉堡
奧地利宗教建築僅僅在局部裝飾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形式,隨着路德新教的改革興起,宗教建築漸為受意大利風格影響的世俗建築取而代之。建築師多由意大利來,他們在建設要塞以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這個階段,斐迪南一世皇帝在維也納大興土木,其他大公爵、貴族也大修府邸、宮殿和城堡。 著名的有維也納施塔爾堡、因斯布魯克安布拉斯宮(Ambras Castle)、下奧地利羅森堡(Schloss Rosenburg)和沙拉堡(Schallaburg)。此外,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在鄉村建庭院別墅,城裏則建了雄偉的邦議會大廈。 [1] 

奧地利美術巴洛克美術

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1683年,奧地利戰勝奧斯曼帝國的第2次入侵,迅速上升為歐洲強國。這個期間的3個君主都酷愛藝術,他們開辦了藝術學校,藝術得到了宮廷、貴族和教會的資助和倡導,這是奧地利美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維也納卡爾斯教堂 維也納卡爾斯教堂
在奧地利巴洛克美術中,最輝煌的和最有特色的應屬那宏偉氣派的建築。菲舍爾·馮·埃爾拉赫約翰·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J.普蘭德陶厄(Jakob Prandtauer)是巴洛克盛期具有世界意義的三位建築大師。埃爾拉赫的建築藝術綜合了許多風格,主要作品是維也納卡爾斯教堂(Rektoratskirche St.Karl Borromäus)(1716 ~1737)。希爾德布蘭特為維也納的宮殿式建築做了最重要的貢獻,代表作是維也納的上、下美景宮(1714~1722)。普蘭德陶厄的傑作是梅爾克修道院(Stift Melk)。
上美景宮 上美景宮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維也納新市場的水泉 維也納新市場的水泉
巴洛克建築格外重視內部裝飾,雕塑和繪畫多為建築服務。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是G.R.多納(Georg Rafael Donner)和在維也納創作的F.X.梅塞施米特(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多納的雕塑多用鉛灌成,維也納新市場的水泉是他最傑出的作品。
奧地利的巴洛克繪畫色彩鮮豔,充滿歡快的激情,具有強烈的感官性和樂天精神,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J.M.羅特邁爾(Johann Michael Rottmayr)、D. 格蘭(Daniel Gran)和P.特羅格爾(Paul Troger)是這個時期最享盛名的畫家,他們的濕壁畫為奧地利巴洛克建築增添了異彩。
晚期巴洛克的風格趨向温柔,被稱為特蕾西亞風格。 它的兩位傑出大師是畫家F.A.毛爾貝奇(Franz Anton Maulbertsch)和M.J.施密特(Martin Johann Schmidt)。 毛爾貝奇的作品充滿戲劇性,色彩豐富細膩。施密特的着色技巧顯然受倫勃朗的影響,一生多產。 [1] 

奧地利美術19世紀美術

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的工業和經濟迅速發展,城市日益繁榮。整個19世紀,奧地利的美術豐富多采,古典主義比德邁藝術、歷史主義、青年風格,幾種風格彼此交替。
維也納蘇格蘭寺 維也納蘇格蘭寺
奧地利古典主義建築比法國的温和樸實,J.科恩豪澤爾(Joseph Kornhäusel)設計的維也納蘇格蘭寺(Schottenstift)(1826~1832)即是一例。19 世紀下半期,奧地利建築轉向歷史主義,它以維也納環形路兩邊按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修建的建築羣為代表。這些由不同建築師設計的建築曾因對歷史風格的模仿、沒有創造性而受到責難,現已被肯定。
歐根親王紀念碑 歐根親王紀念碑
奧地利古典主義雕塑的發展與建築的發展基本相似, 它的代表人物是風格嚴謹的F.A.曹納。19世紀下半葉的雕塑以紀念碑為主,著名的雕塑家有A.D.費恩科恩和德國人K.楚姆佈施(Kaspar von Zumbusch)。前者的主要作品是歐根親王卡爾大公的紀念碑,後者的代表作為貝多芬和特蕾西亞紀念碑 (均在維也納)。
特蕾西亞紀念碑 特蕾西亞紀念碑
Waldmüller: Prater Landscape Waldmüller: Prater Landscape
古典主義繪畫過渡的代表是從德國來的H.菲格爾,他特別以肖像畫著稱。J.A.科赫(Joseph Anton Koch)是位長期生活在羅馬的重要的風景畫家,他的作品交融着古典和浪漫的因素。浪漫主義畫家有富於想像力的M.von施温德(Moritz von Schwind),他的卓越才能表現在處理神話與傳説的題材上。1815~1848年革命之間,比德邁風格在奧地利流行,它的特徵是講究細膩的生活情趣,強調居住的可人和愜意。維也納比德邁畫派的代表人物是F.G.瓦爾德米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他的風景、肖像和風俗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風俗畫在這個時期普遍受到重視。其他著名畫家還有J.丹豪澤爾(Josef Danhauser)、F.von阿默林(Friedrich von Amerling)、F.高爾曼(Friedrich Gauermann)。R.von阿爾特(Rudolf von Alt)被稱為 “奧地利的門採爾”,他還是位傑出的水彩畫大師。
羅馬科 Empress Elisabeth(1883) 羅馬科 Empress Elisabeth(1883)
19世紀70~80年代的繪畫,受新巴洛克的代表H.馬卡爾特(Hans Makart)和H.卡農(Hans Canon)的影響很大。與他們相對的是肖像、風景和風俗畫家A.羅馬科(Anton Romako),他的晚期作品已發出表現主義的先聲。風景畫家A.von佩滕科芬(August von Pettenkofen)和風俗畫家E.J.申德勒(Emil Jakob Schindler)也都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克林姆特《吻》 克林姆特《吻》
19世紀末的青年風格,是奧地利藝術發展的高峯。 1897年,一些年輕藝術家一反折衷主義的傳統,建立了自己的組織──維也納分離派,以圖推動停滯的藝術生產。維也納分離派在建築、工藝美術、繪畫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O.瓦格納(Otto Koloman Wagner)是現代建築的先驅之一,他的思想由他的學生J.霍夫曼(Josef Hoffmann)繼續發揚光大。1903年,霍夫曼與К.莫澤爾(Koloman Moser)組建維也納工場,為奧地利工藝美術的高度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位著名的建築師А.洛斯(Adolf Loos)反對青年風格的裝飾,他強調建築的功能主義,是現代建築的奠基人之一。
維也納工場商店 維也納工場商店
在這個時期的畫壇上,學院派被分離派取代。分離派畫家G.克里姆特課對他所處時代的藝術和風尚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畫融合了東西方的因素,色彩歡快,裝飾性強,富有象徵性。 [1] 

奧地利美術20世紀美術

席勒作品 席勒作品
進入20世紀,具有奧地利特色的表現主義萌生。它的代表人物是Е.席勒、O.科柯施卡和А.庫賓(Alfred Kubin)。三人的表現主義各具特色:席勒探求愛與死之間的生命意義,科柯施卡則表現了他近乎夢幻的激情,庫賓是最重要的現代版畫家之一,他描繪看不透的東西,富於幻想。其他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畫家還有R.格斯特爾(Richard Gerstl)、H.伯克爾(Herbert Boeckl)等人。這個時期以風景畫著稱的畫家有 A.法伊施陶厄(Anton Faistauer)和W.特尼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畫家和版畫家可分為3組。第1組的創作風格介於表現主義和新寫實主義之間;第2組則使用變形直至完全抽象的形式;在第3組的創作中,幻想起決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抽象畫家有G.K.貝克、F.裏德爾等人。維也納幻想現實主義畫派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它深受本世紀交替時籠罩在維也納的那種生活氛圍的影響,它的主要代表為Е.富克斯(Ernst Fuchs)、A.勒姆登(Anton Lehmden)、W.胡特爾、 R.豪斯納等人。與眾不同的F.洪德特瓦塞爾(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的作品色彩強烈,表現出他對青年風格的裝飾藝術的緬懷,而過程藝術(Process art)的重要代表賴納則以往自己臉上塗畫而出名。除了具象畫家之外,還有許多相當的畫家逐漸從抽象風格轉向寫實主義。
20世紀初,奧地利的雕塑以工藝美術學校的教授A. 哈納克(Anton Hanak)為代表。他學習A.羅丹,創作風格莊嚴宏偉。1945 年以後對奧地利現代雕塑影響最大的是F.沃特魯巴,他的石雕風格粗獷,不拘細節。他的學生A.赫德利卡(Alfred Hrdlicka)和阿弗拉米迪斯(Joannis Avramidis)則各有個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雕塑家轉向人物的創作,有些人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美術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