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契(拼音:qì ,qiè,xiè)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契古字寫作“㓞”,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用刀契刻圖案的樣子,本義就是“刻”。甲骨文又名契文或殷契,就是因為這種文字是古人用刀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契”也指刻劃用的刀具。古人刻木為記,故引申為契約義。由契約的合齒引申出投合義。以上義項均讀作qì。傳説殷商的祖先名“契”,讀作xiè。另有一個聯綿詞叫“契闊”,其中的“契”讀作qiè。 [3] 
中文名
拼    音
qì,qiè、xiè
部    首
[5] 
五    筆
DHVD [1] 
倉    頡
QHK [1] 
鄭    碼
CIYG [1] 
筆    順
橫、橫、橫、豎、橫折鈎、撇、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352) [2] 
平水韻
去聲八霽,入聲九屑 [4] 
統一碼
5951
注音字母
ㄑㄧˋ,ㄑㄧㄝˋ、ㄒㄧㄝˋ
四角碼
5780₄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總筆畫數
3+6
異體字
栔、𡬨、𢍆、𢍠、𣓇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3]
“契”的甲骨文為“圖1”“圖2”,隸定作“㓞”。左邊的“豐”,音jiè。“豐”中間的一豎,代指一根木頭,其上的三橫畫表示木頭上刻下的劃齒。簡言之,“豐”就是在木頭上刻畫的齒形,即契刻之齒。右邊的為“”。全字的意思是:用刀在木頭上刻齒。由此可以確定“契”在殷商時代的初義為刻。小篆寫作圖4,和甲骨文比較起來,除了作一些美化外,基本上是相同的。
為使字義更明確,“㓞”的下部加一木字,為“”,或加一大字為“契”。《説文解字·㓞部》:“栔,刻也,從㓞,從木。”其實“木”表示刻的材料,“刀”是刻的工具,“豐”表示刻的內容。加“木”的“契”使“刻”這一活動更具體化。又《説文解字·大部》:“契,大約也。”徐鍇系傳引《周禮》鄭玄注:“大約,邦國約也。”這就是説,“大約”是當時各侯國之間所訂立的公約。應該説“大約”之義是在“刻”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一個義項。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契”下部的“大”是“木”的偽變,在邏輯上解釋不通。儘管講不出道理,這種底下加“大”的寫法卻成了一種規範的寫法。
通過了解“契”這個字的形體的來源可以知道“契”的本義是“刻”,後人在這個意義上還造了一個“”字,增加“金”旁,表示刀具是金屬製成的。刻是一種動作,由這種動作產生的結果,即刻了字的東西也叫契。如書契、符契。古代符契刻字之後,剖為兩半,雙方各收一半以作憑證。人們常説的“契約”“契紙”“房契”“地契”,作用也類似。符契左右齒痕既然完全重合,“契”就有了“符合”的意義。“默契”裏的“契”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的,“契”是相合,指想法一致,行動同步,“默”指不説出來。“默契”就是不必用言語溝通,雙方的思想行為也能一致起來。 [3]  [16-17]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刻。本指占卜時以刀鑿刻龜甲,後泛指刻物。
engrave;
sculpture;
carve
《詩經·大雅·緜》:“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契刻
盟約,要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時年四十七,將符宿契之限矣。”

切合;投合。
concide
南朝梁·蕭綱《南郊頌》:“臣聞惟天為大,聖人敬其德,知幾其神,至人契其道。”
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夫夫婦之契,孰則不相愛者。”
契合;契友;相契;默契;投契
至;達。

《淮南子·覽冥訓》:“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

體會,領悟。

晉·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絕,斷。

《説苑·雜言》:“干將鏌鋣,拂撞不錚,試物不知;揚刃離金,斬羽契鐵斧,此至利也。”

名詞
古代占卜時用以鑽鑿龜甲的工具。泛指雕鑿用具。
chisel
《周禮·春官·菙氏》:“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
晉·幹寶《晉紀總論》:“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

指刻在甲骨等上的文字。

《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書契;殷契
證明買賣、租賃、借貸、抵押等關係的合同、文書、字據等。

《老子》:“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
老舍《蜕》第一:“有房的把房契揣好,跑向鄉間。”
契約;契據;地契
指情意相投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詩》:“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契機,關鍵。

唐·司空圖《連珠》:“是以連兵百萬,雖稱蓋代之雄;聞道三千,誰悟入神之契。”

形容詞
指樂聲和合、和諧。

晉·陸機《演連珠》之三六:“鼙鼓疏擊,以節繁弦之契。”

量詞
相當於“部”或“篇”。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經師·釋僧辯》:“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

-
見例詞


契丹
xiè
名詞
古人名。傳説中商的祖先,為帝嚳之子。



用同“楔”。楔子。
wedge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葱》:“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繫腰曳之。”

qiè
動詞
通“挈”。持,取。

《墨子·經下》:“契與枝板,説在薄。”
《荀子·議兵》:“掎契同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
見例詞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大部】苦計切(qì)
(契)大約也。從大從㓞。《易》曰:“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 [9] 

説文解字注

(契)大約也。約取纏束之義。《周禮》有《司約》:“大約劑,書於宗彝。”《小宰》:“聽取予以書契。”大鄭雲:“書契,符書也。”後鄭雲:“書契謂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最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引《春秋傳》“王叔氏不能舉其契”。按,今人但於賈賣曰文契,經傳或叚契為栔,如“爰契我龜”傳曰:“契,開也。”是也。又叚為挈字,如“死生契闊”,傳曰:“契闊,勤苦也。”又“契契寤嘆”傳曰:“契契,憂苦也。”皆取提挈勤苦之意也。
從大,㓞聲。苦計切,十五部。
《易》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世各本作“代”,避唐諱也,今正。《易·𣪠辭傳》文。 [10] 

廣韻

苦計切,去霽溪 ‖ 丯聲祭2部(qì)
契,契約。苦計切。又苦結切。十。
去迄切,入迄溪 ‖ 丯聲物1部(qì)
契,契丹,夷名。出《字林》。
苦結切,入屑溪 ‖ 丯聲月2部(qiè)
契,契闊。又苦計切。
【校釋】契闊,勤苦;久別。 [12]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部】契;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6
(qì)《廣韻》苦計切。《集韻》《韻會》詰計切。《正韻》去計切,並音栔。約也。《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禮·曲禮》:獻粟者執右契。注:兩書一契,同而別之。
又合也。《周禮·天官》:宰夫掌官契以治藏。《前漢·高帝紀》:帝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唐書·宗紀》:木契銅魚起兵。
又神合也。《神仙傳》:魏伯陽作《參同契》二卷。
又憂苦也。《詩·小雅》:契契寤嘆。又灼龜具。《詩·大雅》:爰契我龜。注:契,所以然火而灼之者也。
又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馬不契需。注:契,怯。需,懦也。
又姓。見《姓苑》。
(xiè)又《廣韻》《集韻》《韻會》私列切。《正韻》先結切。並同𥜽,高辛氏子,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書·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別作偰𥜽。
(qiè)又《廣韻》苦結切。《集韻》《韻會》《正韻》詰結切。並同挈,勤苦也。《詩·邶風》:死生契闊。
又疎闊也。《前漢·範丹傳》:行路急卒,非契闊之所。
又刻也。《呂覽》:契舟求劒。與鍥通。
又絕也,缺也。司馬相如《封禪文》:陛下謙讓而弗發,契三神之歡。注:三神,上帝,泰山,梁父。《前漢·毋將隆傳》:契國威器。
(qì)又《集韻》欺訖切,音乞。契丹,國號。宋為南朝,契丹北朝,後改號遼。
(jiá)又訖黠切,音拮。戲也。
又葉似入切,音習。禰衡《顏子碑》:知微知章,聞一覺十用舍行藏,與聖合契。從丯,從刀,從大。俗作契,非。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契字書寫提示 契字書寫提示
左上“豐”,豎筆下端出頭。右上是“刀”不是“刃”。“㓞”窄“大”寬。“㓞”居上半格,頂部“豐”高,底部齊平。“豐”,在左上格,三橫間距相等,長短不一,豎收筆於橫中線下側;“刀”,居右上格,從豎中線起筆,豎鈎段向左斜,撇筆撇向田字格中心。“大”,橫長,兩端超出上部;撇、捺收筆持平。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ad
王力系統
iat
董同龢系統
iæd
周法高系統
ear
李方桂系統
kh
iadh
西漢



東漢





iad


ia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ei
擬音/王力系統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ie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苦計切/苦結切
kʰiɛi
入聲
九迄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去訖切
kʰjət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苦結切/苦計切
kʰiɛt
集韻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詰計切
kʰiɛi
入聲
九迄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欺訖切
kʰiət
入聲
十四黠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訖黠切
kɪæt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詰結切
kʰiɛt
𧀼
入聲
十七𧀼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私列切
siæt
禮部韻略


去聲





詰計切



入聲





詰結切

增韻


去聲





詰計切



入聲





詰結切



入聲





私列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清

kʼ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區意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三霽


次清
去計切
k‘i

入聲
五屑


全清
先結切
siet

入聲
五屑


次清
詰結切
k‘ie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一先蘚線屑







陰去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下表所列為“契約”之“契”訓讀。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tɕʰ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
55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ʰ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ʰ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ʰi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sʰɿ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ʰ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ʰ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ɛ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kʰɐ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kʰɐi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ʰe
11
陰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ʰue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i
213
陰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oi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ʰie
213
陰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ʰi
22
陰去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ʰai
22
陰去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1-02-1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4-06]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384;909
  • 4.    平水韻 八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4-06]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74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53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8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8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11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5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87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73;477;495
  • 13.    契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06]
  • 14.    契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06]
  • 15.    契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06]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73-174
  • 17.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85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