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契丹官儀

鎖定
《契丹官儀》是宋朝使者餘靖寫的文章,文章講述了宋朝派往遼朝的使節餘靖在使遼期間及歸來後,記敍遼朝情況的文章。
作品名稱
契丹官儀
作    者
餘靖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武溪集》卷十七
文學體裁
記載體

契丹官儀作者簡介

餘靖(公元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三年,卒於英宗治平元年,年六十五歲。出身於仕宦之家。少時隨舅父師從進士黃正讀書,性聰慧,過目不忘,後師林和靖先生,學業大進。天聖二年(公元1024)進士及第,起家為贛縣尉。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知廣州軍州事兼廣南路兵馬都鈴轄經略安撫使柱國,始興郡開國公。賜紫金魚袋,贈刑部尚書。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餘靖回京述職途次南京,偶染風寒,病重不起,卒於江寧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歲。英宗聞訊惻然,輟朝一日追贈刑部尚書,諡曰“襄”後人尊稱忠襄公。餘靖生三子,六女。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撰襄公餘靖道碑謂:“公為人資重剛勁,而言語恂恂,不見喜怒。自少博學強記,至於歷代史記,雜家小説,陰陽律歷,外鐕浮屠,老子之書,無所不通。”
契丹官儀 契丹官儀
餘靖還是傑出的外交人才,據《宋史》本傳記載,他“三使契丹,亦習外國語,嘗為蕃語詩。”當時遼、夏、宋三國分立,邊境關係錯綜複雜,戰爭一觸即發。餘靖奉命三度出使契丹。曾經親領十數騎,遠赴九十九泉(今內蒙涼州地區),面見遼國皇帝。反覆據理力爭,指出對方的背信毀約,應該罷兵修好。對方理屈辭窮。接着,宋朝又不失時機地冊封西夏國王。“退其二十萬之師”。而當遼國、西夏雙方大戰,殺得難解難分之際,餘靖則嚴格保持中立,使宋國獲得較為穩定的休養生息。餘靖精通遼文,曾以兩國文字混合組成祝酒詞:“夜宴邏兩朝厥荷(友好)情俄勒(深厚)。微臣雅魯(跪拜)祝若統(幸福),聖壽款擺(崇高)俱可忒(無疆)。”遼國皇帝聽罷手舞足蹈,兩度向他舉杯祝酒,可是,這件外交軼聞也被御史彈劾,説他有失大國體面,結果出知吉州。

契丹官儀內容及其價值

餘靖曾“三使契丹,亦習外國語,嘗為蕃語詩。” 宋朝使節能通契丹語者,可以説是鳳毛麟角餘靖既通契丹語言,又能注意調查,蒐集資料,他自己説:“予自癸未至乙酉,三使其庭,凡接送館伴使副、客省、宣徽,至於門階户庭趨走卒吏,盡得款曲言語,虜中不相猜疑,故詢胡人風俗,頗得其詳”。《契丹官儀》就是根據調查所得寫成的,雖則篇幅不多(約一千二百字),但所述遼朝官制和兵制,頗有其他資料所未曾言及者。此文收在餘靖的文集《武溪集》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