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奎隆之戰

鎖定
公元1525年,位於次大陸西南的馬拉巴爾海岸仍舊處於混亂之中。葡萄牙阿拉伯艦船在海上相互攻擊,沿岸的印度王公也會爾虞我詐地遊走在雙方之間。信仰基督教的奎隆城,在當年因為背叛葡萄牙勾結卡利卡特,而被葡萄牙印度總督梅內塞斯摧毀。
名    稱
奎隆之戰
發生時間
1525年
參戰方
奎隆,卡利卡特,葡萄牙
結    果
葡萄牙獲勝,奎隆城被劫掠和焚燬

目錄

奎隆之戰背景介紹

早在公元23年左右,原始的奎隆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國際化港口。大批希臘羅馬商人,會通過紅海印度洋抵達這裏,作為交換商品或繼續東進錫蘭的中轉站。後來,有更多來自埃塞俄比亞、北印度與波斯的商團陸續抵達,也同步被東面的泰米爾人所知曉。乃至剛剛創立不久的基督教團,也在約30年後傳入當地,成為歷史最古老的東方教區。
到了公元822年,又有2名東方敍利亞教會的主教,率領信徒遷徙到在這裏。依靠不同教區之間的國際化網絡,正式發展出後來的港口城市區。雖然不得不仰仗印度教王公保護,卻也是掌握商業命脈的獨立團體,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乃至穆斯林商人逐步佔領印度洋世界,都無法在這片基督教飛地上獲得優勢。在中世紀的巔峯階段,奎隆已經被認為是名列世界前四的重要商港。國際影響力堪比歐洲君士坦丁堡埃及亞歷山大港和遠東的泉州
不過,勢力強大的穆斯林商團也逐步將投資機會引入北面的競爭城市。通過有意為之的排擠,終於將奎隆的經濟價值貶了下去。因此,當鄭和明朝船隊西行時,當地的貿易份額已遠不如新進崛起的卡利卡特。等到達伽馬葡萄牙船隊從東非渡海而來,也不清楚奎隆的名字和具體方位。但當地王公很快嗅到了翻身機遇,並在1502年與第二支抵達印度的艦隊結成了臨時同盟協議。於是,新落成的葡萄牙商站和古老的教堂交織在一起,成為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見證。
在持續時間並不算長的蜜月期中,奎隆暫時反敗為勝,重新成為馬拉巴海岸上的最富強城市。一方面是葡萄牙艦隊定期攻打卡利卡特,將許多來自海外的商船都逼到了周邊口岸。其次就是城市本身的基督教起源,讓急於尋找盟友的歐洲征服者感到非常親切。雖然葡屬印度的第一個首府設在同樣有競爭關係的科欽,但奎隆卻反而具有了更多靈活性,可以接納那些不敢直面歐洲戰艦的穆斯林商人。而當卡利卡特的的軍隊前來威脅,他們也能獲得新盟友的必要保護。
1505年 葡萄牙地圖上的奎隆城全貌 1505年 葡萄牙地圖上的奎隆城全貌
隨着果阿地位崛起 奎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隨着果阿地位崛起 奎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1510年,隨着葡萄牙軍隊攻佔中印度海岸的最大港口果阿,奎隆的優勢地位開始出現微妙變化。這是由於前者的位置幾乎就在次大陸的南北交界線上,所以被立刻升級為印度總督區首府。也就是説,更多優質的貿易資源將勢必離開南方,讓奎隆的短暫復興也蒙上了陰影。
不過,只要有完全的卡利卡特繼續充當刺頭,奎隆統治者就不至於和葡萄牙人迅速翻臉。歐洲戰艦依然定期光顧馬拉巴海岸,將死抱對抗策略的城市港口轟爛。於是,更多穆斯林商船還是隻能更換貨物集散地,讓奎隆的市場經濟得到維持。不少來自東非或紅海的商團,有時索性取道馬爾代夫羣島北端,再選擇停泊南印度和錫蘭的港口。只是隨着葡萄牙海上封鎖能力的逐步加強,這些應急方案也開始變得不再保險。征服者的堡壘已經不只是豎立在曼德海峽兩岸,甚至連錫蘭島與次大陸之間的狹窄水道也遭監視。儘管還有購買許可證的船隻能夠通行,但對於許多不情不願者而言,還是直接開往蘇門答臘島西北的亞齊更為靠譜。
奎隆的老對手卡利卡特 就經常遭到報復性攻擊 奎隆的老對手卡利卡特 就經常遭到報復性攻擊
於是,享受葡萄牙東方帝國紅利的奎隆,發現自己正迅速淪為一個遭人遺忘的角落。他們無法從新盟友的國際體系中撈得好處,卻還要繼續承受敵對鄰居的持續威脅。在屁股決定腦袋的原理趨勢下,逐步倒向了原本的最大死敵。恰逢卡利卡特人也需要強化自己的馬拉巴海岸堡壘,繼續同可惡的歐洲基督徒對抗下去,便迅速向先前的叛逆提供軍事援助。以至於駐紮在奎隆附近的艦船和士兵,超過了本土的留守部隊,並隨時準備襲擊那些要通過科莫林角的葡萄牙船隻。
針對這種迅速惡化的危險趨勢,剛剛出任印度總督的梅內塞斯,決心組織龐大的部隊予以剿滅。1525年2月,他率領一支艦隊離開果阿,並從守備隊與土著僕從那裏集中了2000多人蔘戰。由於考慮到需要在多個港口間來回奔波,梅內塞斯的遠征部隊擁有8艘運載了大量補給的卡拉克帆船,以便支持3艘大型加萊槳帆船和5艘中型加利奧特槳帆船的長期部署。同時還有自己操作或盟友貢獻的39艘各類小型快艇,用於搭載士兵到複雜的淺水區執行各類登陸作戰。
時任葡屬印度總督的 梅內塞斯 時任葡屬印度總督的 梅內塞斯

奎隆之戰經過

然而,葡萄牙艦隊很快發現,對方的有生力量根本就不在卡利卡特。於是一路沿着海岸線南下,才在另一個口岸蓬納尼發現了數百敵軍。後者已經在岸邊建立了防禦陣地,並將手頭的小型船隻都集中部署在靠海的正面。雖然進攻者依靠艦炮火力優勢和陸戰隊的勇猛獲勝,卻也意識到這還不是他們要找的真正主力。因此,往南方的搜索就有必要繼續進行下去。
最終,葡萄牙人得知奎隆的水域有大批卡利卡特人派去的艦隊。隨後在曾經的鐵桿盟友領地上,發現了人數據稱超過10000的馬拉巴海岸聯軍。他們有60艘大小不等的船隻,全部被拖拽到沙灘上,並排佈置成防禦工事。後面則是3處有柵欄保護的炮兵陣地,由大批裝備火繩槍、大炮、弓箭和標槍的土兵駐守。
葡萄牙東方艦隊的各類常用船型 葡萄牙東方艦隊的各類常用船型
印度洋區域的艦隊 經常將戰船拖拽到岸邊佈防 印度洋區域的艦隊 經常將戰船拖拽到岸邊佈防
面對這批嚴陣以待的對手,梅內塞斯沒有立刻下令強攻,而是在位於深水區的錨地召開了一次戰前會議。有的船長建議只攻擊那些被拖上岸的船隻,從而使卡利卡特人失去威脅航運能力。但大部分人都反對這種短視做法,認為會使登陸部隊完全暴露在炮兵火力之下。也有帶兵的騎士階層建議繞道上岸,直接攻打那些彼此有較大間隔的柵欄營地。但反對者也擔心艦船缺乏足夠人手,來應對可能的海上反擊。
渴望迅速獲得功績的梅內塞斯,則首先彈壓了所有建議他暫緩行動的言論。隨後便將兩種方案合併,要求手下分成兩路進行聯合夾擊。每支陸戰隊都將有300名葡萄牙士兵組成,通過4-6艘小艇上岸。第一分隊負責在北面迂迴突擊炮兵陣地,而南面的第二分隊將冒險從正面突擊60艘船組成的防禦工事。作為必要的支援措施,大型艦艇將從夜裏就展開不間斷炮擊,儘可能不讓守軍在夜裏獲得休息機會。由於裝備了更多遠程火炮,這項任務也等於是一種不對等的打擊措施。
次日凌晨,首先出發的第一軍團開始向北移動。同時,負責最危險部分的士兵也踏上了正面強攻之路。儘管有己方艦炮的連夜轟擊,但當時的遠程射擊在精準度方面還有很大缺陷。所以,整個馬拉巴聯軍的工事基本完好,守衞者也在第一時間做出迅猛反應。大量槍炮開始朝緩慢接近的船隊開火,並在清晨的薄霧中製造出更為濃厚的火藥煙幕。
此外,由於海水漲潮緣故,這些船體工事也依靠自身浮力被抬高。在並不温和的浪潮推動下,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射擊穩定性。因此,第二分隊幾乎毫髮無損的抵達目標位置,並用刀劍和長矛發起跳幫攻勢。但許多擁有高聳尾樓的遠洋阿拉伯帆船,本身就像葡萄牙的大帆船那樣難以攀爬。因此,雙方的逐船爭奪就異常激烈,還有不斷有後援從岸上的炮兵陣地趕來。
馬拉巴海岸的印度教武士和他的妻子 馬拉巴海岸的印度教武士和他的妻子
此時,迂迴到北面的第一分隊也出現了嚴重失誤。根據事先計劃,他們在靠岸後要稍等片刻,直到友軍接戰後發來指示信號再進行登陸。但馬拉巴炮兵制造的大量煙霧,讓他們根本看不清楚遠方狀況。於是就只能留在原地,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守軍卻很快發現情況不妙,轉而將數千軍隊派往那裏。在他們的密集火力招呼下,300個葡萄牙士兵只得立刻開始搶灘。結果就有不少人被彈藥擊中,或者因受傷淹死在海里。
由於意識到屬下出現了溝通紊亂,梅內塞斯只能率領預備隊趕往一線。準備在兩支分隊的登陸場中間上岸,幫助所有人形成完整戰線。考慮到正面奪船的戰鬥太過艱苦,特意分兵加強對馬拉巴艦隊的強攻。但自己和登陸的那些士兵,也立即遭到另一批趕來補漏的敵軍圍攻。
溝通失誤 迫使葡萄牙總督親自帶着第三分隊上岸 溝通失誤 迫使葡萄牙總督親自帶着第三分隊上岸
雖然葡萄牙人擁有不容置疑的戰力優勢,但這些自小浸染在封建武士文化中的南印度土著也不是魚腩。他們同樣有各司其職的大小封建領主,和願意與之共赴黃泉的附庸兵户。所以在肉搏居多的陸戰中,還是可以靠數量彌補尚不巨大的裝備差距。所有的三支葡萄牙步兵分隊,也因此被完全壓制在了海灘附近。
危急關頭,梅內塞斯冒險的再次進行分兵操作。他派出一隊部下迂迴到南面,突襲了馬拉巴爾炮兵的一處柵欄陣地。後者完全被正面交戰所吸引,根本想不到會有人突破側翼後援而來。迅速蔓延的恐懼感讓他們選擇臨陣脱逃,將這處關鍵位置讓給了葡萄牙人。隨即,進攻者利用留在原地的火炮,從後方向着前面的艦船射擊。分佈在那裏的印度土兵,原本就只能躲在工事後面據守,自然承受不住從後方襲來的火力掃蕩。在他們瘋狂逃離後,整條戰線也順勢被截成兩段。
三個登陸分隊的進攻線路圖 三個登陸分隊的進攻線路圖

奎隆之戰結果

接着,梅內塞斯繼續向左右兩翼派出增援部隊。無論是繼續在船上死守的土著水兵,還是繼續要包圍第一分隊的封建武士部隊,都因為有意料之外的背擊而開始崩潰。最後,殘餘人馬都抱團躲在剩下的陣地內,卻已架不住近千名葡萄牙陸戰隊的合力強攻。他們的慘敗也意味着奎隆之戰的完全落幕。葡萄牙人自己宣稱,至少有數千穆斯林、本地基督教與印度士兵在各處陣地上被殺死,而他們的戰果僅僅是打死了30個葡萄牙征服者,並不同程度地擊傷了另外200多人。還有40艘大小船隻被原封不動的俘獲,大批槍炮與250發炮彈被勝利者據為己有。
至於選擇背盟的奎隆,也因失去了主要防禦力量而遭劫掠和焚燬。葡萄牙人還根據印度習俗,摧毀了城市附近的大片棕櫚樹林,以示對本地人口的集體懲罰。但擁有廣袤縱深的南印度世界,並不會因幾次戰役的失敗而不再製造麻煩。相反,戰爭將迫使雙方徹底撕破臉皮,並將對抗作為主流意識,保留到下個世紀的荷蘭勢力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