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央上

鎖定
央上,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距離大碼頭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離廣饒縣城約22公里,立村已有600餘年。歷史上一直屬於山東壽光縣,1945年央上、大碼頭一村、小碼頭、常徐莊、義和莊、東雷埠、西雷埠、南雷埠、東河口、西河口等村劃歸廣饒縣管轄,現全村常住人口9600多口人(人口最多時達1萬多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為徐姓。
中文名
央上
外文名
Yang Shang
行政隸屬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
常駐人口
9600餘人
主要民族
漢族
建村時間
1371年
歷史事件
清水泊戰役;燕徐鬥
遺    址
中共清河地委舊址(央上會議)
特    產
央上鐮刀;葦蓆;虎頭雞;面魚
人    物
徐昂徐蓮坡徐本謙徐宏亮

央上徐氏考

(據河北棗強縣徐小寨村徐氏族譜)
明代初年,吾始祖徐子善之曾孫徐恆等,隨大批移民自江南桃鹽村出發,徐恆等徐姓50人(這50人徐小寨村家譜記載祖籍為江南桃鹽村,其他家譜記載祖籍為江蘇崑山)被分發到河北棗強縣,再等待“棗強分丁局”的分發。不久,徐恆等徐姓5人被留居棗強縣,其餘45人(過德州路死一人)被分發到山東省。去山東的45人中有居住山東臨朐縣者,有居住山東汶上縣者,有居住山東壽光縣一湖邊者。唯住壽光縣者是徐小寨村徐氏近族——徐子益之曾孫(名無考)。
根據徐小寨家譜記載,央上莊徐氏遷自棗強之説是正確的,但不是洪桐縣人,也不是棗強人,祖籍是江南桃鹽村。央上莊徐氏與棗強縣徐小寨村徐氏是同姓同宗。(今壽光李家塢村徐氏為徐龍後代。)
根據上述資料,央上徐氏可能來自蘇州市桃源村(桃鹽村可能為發音問題)。

央上徐氏家訓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勤與儉;安家兩字曰讓與忍;妨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謠與暴。
並告誡:休生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做生忿之事,休賺公共之利;吃緊在各求自盡,切要在潛消末形;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户不患衰而患無志,交友不患寡而患從邪;不屑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體懈如癱,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是人也,鄉黨為之羞,妻子為之泣,豈可入吾祠乎。
告誡本族:非族者必辨之眾所能易也,同族者實有兄弟叔侄之名分,彼此稱呼自有定序,挽近風俗澆漓,或流於褻狎,或狃承奉,皆非禮至。於揖讓必恭言相遜,坐次必依先後,不論近族遠族,俱照叔侄序列。情實親洽心更相安,名門故家之禮,原是如此。
誡士數條雲:一勿恃學問違反兄弟指教,一勿妄自尊大侮漫宗黨親朋,一勿在稠眾中高談闊論旁若無人,一勿見人貧賤訕笑凌辱,見人富貴歡羨詆譭,一勿輕評前輩著作及學問淺深行事得失,一勿唱詞作戲博奕酒,一勿閒遊浪走夜靜方才到家。——央上莊《徐氏族譜》之《家訓正言》

央上歷史沿革

1945年之前央上莊隸屬壽光六區(泊右鄉);1945年10月劃歸廣饒縣四區;1946年5月改泊西區;1948年10月稱泊西區央上鄉;1951年1月改十一區央上鄉;1958年5月歸馬頭鄉;9月改東風六社;1964年3月歸馬頭公社;1984年7月改大碼頭鄉(2010年改為大碼頭鎮)。
1945年之前央上一個大自然村分四個段:東南段(今央二村)、西南段(今央三村、央四村)、東北段(今央一村)、西北段(今央五村)。段以下設閭,25户為一閭;閭以下設鄰,5户為一鄰。

央上歷史文物

央上虎頭雞

又叫松雞,是大碼頭鎮名吃之一,據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因其燉後色澤金黃,其形狀類似虎頭,故而得名。虎頭雞肉質酥爛,口感醇香,可謂是美味佳餚。
據傳,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大將軍遠征到此,熱情好客的碼頭人民便宰雞待客,由於大將軍不吃清燉雞,而當地當時又無其他菜餚,有一村民便把雞和麪用油炸出放水燉出招待,將軍試吃含口即化,肉質鬆軟,肉骨分離,非常美味可口,於是就問這是什麼菜。因雞塊形狀似虎頭,村民靈機一動,説叫“虎頭雞”,於是將軍將其帶到濟南府,隨後在山東一帶流行起來。
因其形狀不規則,形似虎頭,廚師隨口稱之為虎頭雞。將軍將這一獨特吃法帶入濟南府,從此這一吃法發揚光大,成為魯菜菜譜之一。主要流傳於東營、壽光、泰安一帶。
虎頭雞色澤金黃,肉肥味鮮,醇香可口,現如今依然是東營部分地區婚喪嫁娶宴席主菜。虎頭雞丸子可直接蒸食,也可用來燜煮做湯,燜煮後可以去除雞肉的油膩和火氣,更容易消化!過年期間,家家户户都會炸上幾隻雞,用大盆裝起來,用來招待來往賓客!
近年隨着對傳統私房菜式的挖掘和商業包裝,各地包括壽光膠東泰安濟南濟寧等地多有廠家搶注虎頭雞商標,同時對其來源進行歷史附會,大多牽強附會,內容也荒唐不堪。虎頭雞最早起源於今廣饒縣大碼頭地區。因1945年之前,今大碼頭鎮東部、南部地區部分村莊一直屬於壽光縣管轄,隸屬於泊右鄉,故虎頭雞在壽光傳承和發展起來,成為一道壽光和廣饒及周邊地區的家常菜品。“虎頭雞”作為一道典型的魯菜菜品,部分地方能夠對其發揚光大,作為起源地的碼頭人也是非常高興的。任何地區註冊商標或者宣傳都沒有錯,但是不要為了地方利益而去篡改歷史(地方縣誌等史料的許多內容都是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而編寫的,不能作為權 威記載)。故而本着尊重歷史態度,更應該正本清流。

央上碼頭葦蓆

碼頭葦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該鄉處在退海之地,原盛產蘆葦,是廣饒縣主要的葦蓆產地。碼頭葦蓆蔑花小,紋理密,手工細緻,種類和花樣繁多,用途可分為牀(炕)席、圍牆席、苫蓋席等,用來鋪牀,越用越光滑,用來覆蓋貨物,既防風遮雨,又能空氣流通,生產的“對席”,圖案就像兩張席聯成一體,專為結婚用的,取“成雙”“成對”之意,倍受青 睞。這裏所產的葦蓆銷路暢通,早在30年代大量出口朝鮮的仁川,今主要銷往膠東東北等地。葦蓆市場是遠近聞名的葦草,葦蓆交易市場。

央上小清河面魚

又叫銀魚。該鄉境北小清河為主要產區,生活困難時期,箉是青黃不接之時,正是小清河面魚盛產之時,廣大羣眾以此充飢,渡過了饑荒。

央上央上鐮刀

也中央鐮。該鄉葦草、蒲革資源豐富,人們多以編蒲織葦為生,割葦收蒲的鐮刀既要鋒利,又要耐用。央上村的鐵匠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打製出型直而短,刃鋒利且耐用的鐮刀,正面打一“央”字,解放前後名傳山東,尤其是魯北和膠東等地,今打製“央鐮”必須提前訂製。
文物

央上金代銅印

刻於金代貞祜三年(1215年),系領兵之印。重500克,呈正方形,邊長6釐米,厚1.2釐米。背面有一梯形柱式柄,柄高3.2釐米,柄頂部四周磨邊。印面刻有九疊篆書,印文為“忠孝寫閏字號萬户印”,有明顯的使用磨損痕跡。此印出土於該鄉高港村,椐考證,這方印成當時廣饒故城的重兵防守有聯繫(當時廣饒縣城在高港村)。

央上劃分區域

央上 央上
為便於管理,央上莊由一個大自然村劃分為五個小行政村。

央上央上一村

該村位於鎮政府駐地以東3公里,本村總户數635户,總人口1850人,全村佔地面積4800餘畝,耕地4600畝,林地50畝,淡水20畝。該村是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共清河地委曾駐該村,領導了清河地區的抗日鬥爭。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清河地委舊址”就在該村。中共清河地委舊址也稱央上會議舊址,位於廣饒縣大碼頭鎮央上莊央一村與央五村交界處,街北一衚衕內,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落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為22米,南北長為17、6米,總面積為484平方米。原來有北屋五間,東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間,是磚瓦建築,四周有院牆。

央上央上二村

位於大碼頭鎮政府駐地以東四華里,現有住户526户,1753口人,耕地面積3500畝。

央上央上三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以東2公里處,該村現有人口1321人,户數413 户。共有耕地2915畝。

央上央上四村

該村位於大碼頭鎮政府駐地以東2公里處,西鄰敬老院。明洪武年間延續為央上四村(央四村)。該村總户數376户,總人口1290人。擁有耕地面積4000畝,村莊佔地375畝,村內有耕地4000畝,林地20畝。非流動人口鄉內36人,鄉外31人,省外4人。

央上央上五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以東2公里處,央上村的西北角,俗稱西北央。該村現有人口2030人,户數610户。共有耕地4500畝,林地100畝。

央上部分人物

央上徐昂

字軼千,央上徐氏二世祖(次宗)。據咸豐《青州府志》、民國二十四年《壽光縣誌》載,徐昂為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舉人,曾任直隸文安(今河北廊坊文安縣)主簿。

央上徐本謙

(1907-1977)字振華,央上一村人。民國20年(1931年)入廣饒師範學習,“九一八”事變後,他與呂東甲等進步學生走向了宣傳抗日救國的道路,揭露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行。“七七”事變後,又回家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先後任本村村長和廣饒四區區中隊副隊長等職。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調任泊西區任副區長,解放戰爭開始,他帶領支前民工轉戰孟良崮、萊蕪等戰場,為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1948年調任廣饒從事文教工作,1977年11月28日病逝。

央上徐瑞符

(1886-1948),字輯五,央一村人。民國6年(1917年)去羊角溝鹽灘當店員。“七七”事變後返鄉,於1938年投身抗日救國行列。後經馬保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燕簡齋(廣壽二邊行政委員會主任)一起,聯合有志青年組成抗日救國會。1942年組織調任到了永安鎮工作,並被選為清河地區參議。民國34年(1945年)被選為墾利縣參議長,1946年他不顧重病在身,率領民工治理黃河,對泛潢區進行了徹底治理,確保了地方平安。1948年7月16日病逝。渤海區黨委追認他為烈士。

央上徐國欣

男,央上三村人,1945年入伍,1947年入黨,1949年初為了更好地配合全國解放戰爭,響應黨的號召,隨軍南下,接管了福建某地新區的工作,為維護建國前夕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該同志曾任29軍後勤部副部長,離休後住福州市西門後縣山福建省軍區第四幹休所。

央上徐蓮坡

(1870-1947),原名徐建明,字鏡堂,號蓮坡。央上村人。清末到民國年間較有名氣的畫家,尤以畫葡萄著名,畫法獨特,擅長用手指畫,用舌頭添畫,時稱葡萄畫家。當時國民政府所出版有《蓮坡畫集》,現存於濰坊市博物館

央上徐田村

(化名宋煥章),於一九一四年古歷三月初七,生於廣饒大碼頭鄉央上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九歲入學,十八歲下學務農。自幼性格倔強,剛正不阿,疾惡如仇。1933年,年僅十九歲的徐田村,就參加了由徐郎齋組織的一次反霸鬥爭。由於統治階級腐敗昏庸,央上一帶土匪猖獗,央上村的有志之士,發動全村集資購買槍支,以防匪患,共集小麥三十二萬斤。由土豪劣紳徐明德經辦,而他僅用十二萬斤小麥買回三十支槍,從中貪污小麥二十萬斤,此舉引起公憤。作為三十八名代表之一的徐田村積極參與和組織,向官方起訴,官司從壽光打到省城濟南,但最終由於被告買通官府,這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被無限期拖延而不了了之。此案的結局使他明白了一條真理,要戰勝惡勢力,必須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徐田村和任傳武於1938年一起組織建立了“學堂”,義務教學,對學生進行救國教育,但由於兵荒馬亂,於1939年冬學堂被迫解散。1940年春,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徐田村組織學生參加了“青抗先”,開展了反對漢奸、偽軍和反掃蕩活動。1940年夏加入了廣饒縣動委會,隨縣工作團到廣北開展工作,任農救會長、廣八區委員,在反霸鬥爭和大參軍中,作出了很大的成績,羣眾送他綽號為“開荒牛”。此時,為更好的開展工作,他化名為宋煥章。1941年,徐田村受縣委派遣,深入匪穴,做匪首趙洪文的轉化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趙部四十餘人棄暗投明,接受了共產黨八路軍的領導,改編七區中隊。同年1月12日,徐田村與區委其他同志,在石碑村的四區區公所被駐廣城的日偽軍和偽李青山部共三百餘人包圍,文教幹部王佩鑫同志當場被殺害,區長劉炳衡等六位同志被俘。徐田村冒着危險帶領兩名婦女幹部在村民王大娘的幫助下,逃離危險。1945年春,徐田村帶隊到廣四區工作,常住央上村為革命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發展壯大了黨組織,到1946年,黨員發展到60多名,並建立了黨總支;健全了各羣眾團體,並開展了鬥爭,積極支援前線“討張戰役”;參加了行政區劃調整;組織了大參軍運動,共組織140多名羣眾參軍,編為“央上連”,開往部隊後編入十四團。
徐田村同志,自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以來,歷任縣各救會、農救會長,南四區區委書記,牛莊區區委書記,上海嘉定縣縣委書記(地區級),於1971年1月29日病逝於上海,享年五十八歲。

央上徐宏亮

1954年8月出生。1972年入伍,任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主任,總裝備部副參謀長,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主任。徐宏亮現已調往北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軍銜。

央上徐曉斯

央上五村人,山東省德州市人武部部長。

央上徐桐馨

軍後勤部長。

央上央上會議

中共清河地委舊址也稱央上會議舊址,位於廣饒縣大碼頭鄉央一村與央五村交界處,街北一衚衕內,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22米,南北長是17、6米,總面積484平方米。原有北屋五間,東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間,為磚瓦建築,四周有院牆。據史料(在革命聖地延安的地圖上,清河地委的代表地央上)記載和老同志的回憶。昔日大碼頭鄉地處廣饒壽光兩縣的交界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抗日根據地之一。從民國28年(1939年)10月到民國30年(1941年)8月清河地委便設於此。1939年12月,徐向前朱瑞等領導同志提出:一要在壽光的清水泊地區建立根據地;二要向小清河到黃河入海口的荒原地帶建立後方,打通冀魯豫邊區的聯繫。楊國夫景曉村、劉其人、馬保三、李人風、石磊等領導同志在央上徐本經家召開傳達了這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領導和指揮了廣大軍民的抗日武裝鬥爭,建立了鞏固的黃河口根據地,這次會議史稱“央上會議”,這裏便成了清河地委的辦公機關。1981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東營市境內唯 一一處保留下來的抗日革命根據地舊址,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經相關部門批准,該舊址已於2012年在原址動工修復重建。)

央上所在地全史

央上自明洪武四年即1371年立村以來,三四百年曆史靠言傳身教傳承下來,中間多少曲折經歷沒有文字記載,不得而知,何況央上史前乎。然央上土地不論是在鉅澱湖畔或湖中之高丘,歷朝代更替,滄海桑田,很多東西需要去尋覓。在此新增央上史前條目,供鄉人共議。

央上齊國之鉅澱縣

據廣饒網站資料知:據史籍記載,廣饒縣在先秦時期,其地面屬齊國管轄,曾在此地面上設置過4個小縣邑。《國語?齊語》記載,齊桓公採納管仲的建議,在齊國開始建縣立邑。春秋戰國時期,已有72個縣邑,而在今廣饒縣地面上建置過千乘、琅槐、樂安、鉅定四個小縣邑(見《戰國策?周赧王三十一年》、《山海經?海內東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孫起)墓誌銘》、《唐幽州內衙副將(孫壬林)神道碑》、《史記?滑稽列傳》和《漢書?武帝紀》應劭注)。
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將齊國改為臨淄郡,今廣饒地面上存在的4個小縣(千乘、樂安、琅槐、鉅定)為臨淄郡所轄,並採納李斯的建議,將其4個縣邑城夷為平地。漢代,在今廣饒地面上設置5個小縣邑,並重築縣邑城,除原來4個縣邑外,又增置廣饒縣,屬青州齊郡和千乘郡所分轄。漢代的廣饒縣城在今縣東北之大碼頭鄉高崗村。其中鉅定、廣饒屬齊郡管轄;千乘、樂安、琅槐屬千乘郡管轄,併為千乘郡治所(千乘縣為千乘郡的首列縣,史稱其首列縣為郡治所)。西漢末王莽篡政,才將千乘郡改為建信郡,將其郡治所也由千乘縣(今廣饒縣)遷至建信縣(今高青縣)。東漢把建信郡改為樂安國,其治所又移至臨濟(也在今高青),今廣饒地面上的千乘、樂安二縣屬於樂安國管轄。東漢末,將樂安國分置出青州樂安郡,其郡治所仍置於千乘縣(今廣饒),李膺為州刺史、陳蕃為郡太守(見唐代李賢注《後漢書》雲:“《續漢志》曰:樂安,縣名,本名千乘,和帝更名為樂安郡”)。晉代,仍稱廣饒縣,屬青州齊國所轄。南朝宋時,今廣饒地面上置有廣饒、千乘二縣,分屬齊郡和樂安郡所轄,後魏時與此相同,但不久,此時的廣饒縣就被喬遷到今江蘇贛榆地面去了。在今廣饒地面上只留下千乘縣,併為青州樂安郡治所。隋朝,將青州樂安郡廢入北海郡,其千乘縣(今廣饒)為青州北海郡所轄。唐朝,武德二年(619)於千乘縣(今廣饒)置乘州,並將隋朝復置的樂安縣屬乘州管轄。武德八年(625),州廢,屬青州。總章二年(669)將樂安縣移治千乘縣治所(見《舊唐書?地理志》)。自此今廣饒縣地面才通稱千乘縣。五代和宋朝,仍稱青州千乘縣。到了金代天眷二年(1139)將千乘縣又複稱樂安縣(見《山東通志》),元、明、清諸朝都因之。
千乘故城,在今縣城北3華里處之司家村西,故稱司家村遺址。這是春秋時期建立的縣邑之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元和郡縣誌》載:是因"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而得名。戰國時期,在其城西與博昌縣的交界處,樂毅率燕軍與齊師在此進行過一次惡戰。《戰國策》周赧王三十一年:"夫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即指此。千乘城向西距博昌城僅有26華里,《戰國策》説"方數百里",與此相合。
琅槐故城,在今縣城東北110華里之丁莊鎮,西距樂安故城80華里。《山海經》和《水經注》中對其邑名也都有著錄,稱濟水和淄水都從琅槐入海相傳,齊景公的愛姬很喜歡槐樹,由此齊國將槐樹尊稱為國槐。當時,若是有人把槐樹弄破一點皮,也要被處以極刑,齊相晏嬰還曾為此向齊景公諫止過。有一年秋天,齊景公與晏嬰登柏寢台,遙望其東北方有一片樹林,在夕陽反照下,這片樹林反射出一串串寶珠似的耀眼的光澤。感到很驚奇,認為是吉祥的徵兆,就驅車前去觀看。到此一看,竟是一片保護完好、棵棵樹上結滿了一串串金黃透明的槐琅當豆(槐樹種子)的國槐林。心裏非常高興,便將此地命名為琅槐縣邑。距今已有2500多年。
樂安故城,在今縣城北近30華里的古濟水岸邊之草橋村,故稱草橋遺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為廣饒古代"八景"之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春秋末期大軍事學家、《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祖父田書是齊國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孫起)墓誌銘》亦云:"自齊大夫書始受邑於樂安"。可見早在春秋末期,樂安邑就有建置。戰國時期,齊國孫臏與魏國龐涓進行馬陵之戰後,孫臏又率其子孫到齊國樂安定居。《全唐文》載《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孫壬林)神道碑》雲:"齊宣王將臏、魏將涓,戰於馬陵,虜魏太子名申,護子孫,遂居齊樂安"。
漢代又封李蔡和匡衡為樂安侯。《史記·李將軍列傳》和《漢書·李廣傳》均稱:其從弟李蔡被"封為樂安侯"。其《匡衡傳》中也稱"匡君代為丞相,封樂安侯"。
東漢末在此置青州樂安郡,而青州樂安郡又成為孫武后裔孫炎的郡望。《三國志·王朗傳》雲:"樂安孫叔然(孫炎的字)授學鄭玄之門,人稱東州大儒"。直到隋代,才將青州樂安郡廢歸北海郡。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考古所和考古隊在草橋遺址發掘了樂安故城,發現該城為先秦和漢代兩期築城。張政烺先生勘查發掘現場後,欣然命筆"齊樂安故城重放異彩--為廣饒草橋遺址題"。
鉅定故城,在今縣城東40華里之大王鎮北(另説故城在今城東北四十里巨澱湖西北或稻莊鎮北)。因瀕臨鉅澱(古代"澱"、"定"二字通用)湖而得名。鉅定城是先秦齊國建立縣邑之城。東漢應劭注《漢書·武帝紀》曰:"齊國縣也"。
鉅定湖原稱青丘濼。相傳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後,將青丘濼更名鉅定湖,又在其湖西立鉅定縣。距今已有2500多年。徵和四年(前89),武帝最後一次去泰山封禪,當走到鉅定縣(今山東廣饒縣)看到農民在辛勤的勞作時,武帝就親自拿來耒耜,到田裏參加勞動,説:“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明、清時期,將鉅定湖更名清水泊。
廣饒故城,在今縣城東北70華里之大碼頭鄉高崗村。《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雲:封淄川靖王子劉國為"廣饒侯"。《漢書·地理志》中有"廣饒縣",屬齊郡管轄。距今已有2000多年。漢廣饒是歷代鑄銅錢的地方,在其城東南2華里處有鑄錢爐遺址。
今廣饒城,是在宋代末年將千乘城南移3華里而建的,距今也有900多年。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將其土城改修為磚城。直到1980年才將城牆扒掉,在城基上修為環城公路。
央上現位於廣饒縣城東北45裏,鉅澱湖西北方向湖邊。今央上這片土地在春秋戰國時期,應屬於齊國鉅定縣無疑。秦統一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將鉅定縣邑夷為平地。漢代,重築了四個縣邑城,並在鉅定故城東北新設置了廣饒縣邑(經考古確認在今高崗村)。因此,鉅定縣邑城重築時,可能不在原址而是遷址重建。

央上漢代鉅定古城

鉅定縣是先秦齊國建立縣邑,因瀕臨鉅定(古代"澱"、"定"二字通用)湖而得名。 鉅定湖原稱青丘濼,相傳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後,將青丘濼更名鉅定湖,又在其湖西立鉅定縣,距今已有2500多年。鉅定縣既因鉅定湖而設立,其管轄的範圍應該是鉅定湖的周邊地區或者古彌河以西的湖西地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將齊國首都改為臨淄郡,今廣饒地面上的4個小縣(千乘、樂安、琅槐、鉅定)為臨淄郡所轄,並採納李斯建議,將其4個縣邑城夷為平地。漢代,在今廣饒地面上設置了5個小縣邑,並重築了縣邑城,除原來的4個縣邑外,又增置廣饒縣,屬於青州齊郡和千乘郡所分轄。漢代廣饒縣城在今縣東北之大碼頭鄉高崗村,其管轄的範圍應為樂安,鉅定劃出的部分地區。因此,鉅定古城應該是有一到二處遺址。
鉅定古城在湖西的什麼地方呢?有説在大王鎮北的,又有説在稻莊鎮北的,還有説在現廣饒城東北40裏鉅澱湖西北的,關鍵是鉅定古城遺址還沒有真正發現。以下是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淄水自縣東北流,逕東安平城北。又東逕巨澱縣故城南。徵和四年,漢武帝幸東萊,臨大海。三月,耕巨澱,即此也。縣東南則巨澱湖,蓋以水受名也。淄水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鼎中封菑川靖王子劉國為侯國。淄水又東北,馬車瀆水注之,首受巨澱,澱即濁水所注也。
可以看出;古淄水的流向基本是東北方向的,其中有一段是向東流的,鉅定古城就設置在東流河段的北岸,然後又東北流經廣饒縣故城南。既然漢代的廣饒縣城已經確定在大碼頭鄉高崗村,由此可以確定水經注中的巨澱縣故城也是漢代的,位置大約在今稻莊鎮北到大碼頭鄉之間的淄水東流河段北岸。
水經注中的淄水是公元六世紀時期的流路,歷史上淄水下游的改道是很頻繁的,很長時期內是東北流入渤海的,現如今人們看到的注入小清河,是發生在黃河改道以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