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國夫

鎖定
楊國夫(1905年—1982年2月4日),安徽省霍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  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中文名
楊國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2年2月4日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9月授予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6月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出生地
安徽省霍邱縣
軍    銜
中將
性    別

楊國夫人物生平

楊國夫 楊國夫
楊國夫,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游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連長,第十師三十團副營長、營長,紅三十軍第九十師二六九團副團長、二七○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第七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師長,第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副軍長,江西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副校長、校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

楊國夫戎馬生涯

楊國夫 楊國夫
楊國夫,安徽省霍邱縣人,1905年出生於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27年冬,他在姚李廟南黃油坊幫工時參加農民協會。1928年1月,他投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任大別山區地下黨組織秘密交通員,並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初,楊國夫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擔任紅軍游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帶領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動於鄂東北、豫東南一帶。1930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一營連長;1932年3月起,任第紅四軍十師三十團三營副營長、營長;1934年3月,任紅30軍90師270團副團長;1934年11月中旬,楊國夫在歷時十個月的反六路圍攻中被提升為紅30軍90師270團團長。1935年3月28至4月21日,楊國夫指揮270團全團參加了嘉陵江戰役,開始了長征。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楊國夫的第270團編入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紅四師的第10、第11、第12團,楊國夫改任第10團副團長。1935年8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過草地,楊國夫奉命帶領一個營負責全師的收容任務,經過六天的艱苦行軍,全師終於走出了大草地,楊國夫所率領的營僅減員兩人,受到師部的表揚,事蹟被登載在軍部的快報上。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哈達鋪整編為陝甘支隊時,各團改為大隊,直轄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取消營建制,楊國夫改任第10團第2連連長。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長征到達陝北後,於11月恢復師、團建制名稱,楊國夫任紅一軍團第四師第10團2連連長。1935年11月的直羅鎮戰役,楊國夫任連長的紅十團第二連,親受毛澤東臨敵指揮。1936年入紅軍大學學習。1936年12月,楊國夫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團長,當時第12團政委是黃克功。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時,楊國夫任陝北紅四師12團團長。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學習。1938年6月,他奉命到達山東清河區組織發展地方武裝,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在抗日戰爭期間,楊國夫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地委軍事部長,清河軍區、渤海軍區司令員等職,是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
楊國夫對解決清河區平原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問題,持有獨到的見解。1938年冬,日軍“掃蕩”頻繁,鬥爭異常艱苦,部隊得不到休整。面對這種局面,楊國夫提出不要騎着鐵路打轉,集中力量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很快得到上級批准。清水泊根據地創建後,他指揮部隊分三路渡過小清河,經過數次激戰,粉碎了敵偽頑的阻擊和進攻,控制了墾區、利津北部、沾化東部廣大地區,開闢建立了墾區抗日根據地。隨後又開闢以廣(饒)博(興)蒲(台)、蒲(台)利(津)濱(縣)、沾(化)利(津)濱(縣)等邊區為中心的活動基地,開闢了利津、沾化兩縣北部黃河入海口廣大地區。並爭取了蒲台王雪亭部起義。使廣饒、博興、蒲台、利津、沾化廣大地區連成一片,與冀魯邊地區的交通聯繫也進一步打通。這個戰略轉變,對清河平原游擊戰爭的最後勝利起了決定作用。1942年至1943年,敵人舉行萬人大“掃蕩”時,八路軍在此地區自由機動,反轉迂迴打擊敵人。
楊國夫指揮部隊和民兵勝利地粉碎了日軍對清河地區的無數次“掃蕩”和“蠶食”,充分顯示了他的膽略和智謀,為創建和鞏固渤海地區抗日根據地和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創造了豐富經驗。1943年是清河平原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後指揮拔掉了廣北三里莊、北隋、博興沙窩店子、墾區陳家莊、廣北斜裏巴、清西王家莊、韓家堂、清東八面河等近二百個敵偽據點。冬季反“掃蕩”中,面對日偽軍出動2.5萬人、1個騎兵旅團並有飛機配合的嚴峻形勢,楊國夫指揮部隊採取靈活戰術,使指揮機關和主力部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各分區部隊利用敵人集中兵力進攻我中心根據地的時機,運用“翻邊戰術”,紛紛出擊,打得敵人首尾不能相顧,持續21天的反“掃蕩”以抗日軍民的勝利而告終,三支隊被山東軍區通令嘉獎。在根據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難時期,楊國夫率領部隊與羣眾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飢。並發動幹部戰士和根據地羣眾打魚曬鹽、開荒種地,進行生產自救,從而勝利地度過了災荒。1944年夏季,渤海軍區發起夏季攻勢,8月18日利津城解放。1945年4月,發起濱(縣)蒲(台)戰役,濱縣、蒲台縣城相繼解放。
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 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 [2]
抗日戰爭勝利後,共產黨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迅速從各解放區抽調幹部和部隊奔赴東北戰場。1945年10月初,楊國夫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率渤海軍區七師挺進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歷任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師長,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在戰鬥中,以1個多師的兵力,抗擊了國民黨4個軍的進攻,堅持半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在完成任務後,抓住時機撤出戰鬥,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央的通令表彰。後又參加四平攻堅戰和四平保衞戰、“三下江南”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9年6月,楊國夫調任江西軍區副司令員(副兵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國夫任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副校長、校長。1954年10月,為中南軍區高幹班文化速成中學學員。1957年8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0年經國務院任命,兼任黃海渤海區漁業生產指揮部指揮,1973年兼任山東省海上安全指揮部指揮。1975年8月,任濟南軍區顧問。
楊國夫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楊國夫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授予二級八一勳章。1982年2月4日病逝於北京。

楊國夫獲得榮譽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參考資料
  • 1.    楊國夫  .人民網
  • 2.    史宣.清河抗戰虎將楊國夫[J].黨史縱覽,2015,(09):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