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央(拼音:yā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人戴枷,本義為災禍,是“殃”的古字。人戴枷時,頭在中間,所以“央”有中央的意思。“央”後來也表示懇求,又指盡、完結。“央”也假借表示長久。
中文名
拼    音
yāng;yīng
部    首
丨、大 [14] 
五    筆
MDI [3] 
倉    頡
LBK [3] 
鄭    碼
LDGD [3] 
筆    順
豎、橫折、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249) [1] 
平水韻
下平七陽 [4] 
注音字母
ㄧㄤ;〡ㄥ
筆畫數
1+4、3+2(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592E
UTF-8代碼
E5 A4 AE
四角碼
5080₀
區位碼
4975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央”由表示正立的人的“大”和表示門框的“冂”組合而成,意思是人站在門或門框中間,所以“央”有中間的意思。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從時代更早的甲骨文(圖1、2)來看,“大”上部的構件並不是“冂”,而是“凵”形;而且甲骨文很明顯地突出了人頭,整個字像人頸上戴着枷的樣子。“央”的本義應為災禍,是“災殃”的“”的古字;“”(古代車具,套在馬脖子上的皮套)字也很有可能是從這一構型派生而來的。“央”的“災禍”含義在古代典籍中也有使用,如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毋道(遺)身央”;張家山漢墓竹簡《蓋廬》:“害之有央。”枷由兩塊木板構成,每塊的中間一邊挖出半圓,合起來正中成為一個圓形,剛好套在犯人的頸子上,故引申為中心、中央。犯人戴枷,一般是重罪甚至死罪,前程或性命快要完結,故引申出盡義。犯人戴枷服刑期間,為了減輕不應有的痛苦,往往請求公人行行方便,又引申出央求義 [6]  。另外還有説法是像一個人挑着擔子,肩膀在扁擔的中間位置,所以“央”有中心、正當中的意思 [5] 
西周金文的“央”基本沿襲甲骨文,只是似枷的構件兩旁的豎筆下移,像“H”形(圖3)。戰國文字(圖4-6)頗有訛變,至秦代統一文字,字形復近於西周文字。部分篆文將“大”字的兩條腿分開作圖7;小篆(圖7、9、10)的枷構件與“冂”寫法一致,所以許慎認為“央”從“冂”。發展到漢代隸書階段,枷構件與“大”字合併,寫作“央”(圖12),併為楷書所承襲。 [2]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āng
名詞
中心,正中。
centre
《詩經·秦風·蒹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荀子·正論》:“今人或入其央瀆,竊某豬彘。”
中央
禍害。後作“”。
disaster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毋道(遺)身央,是胃襲常。”
隸釋·漢無極山碑》:“為福來福,除央則祀。”

(Yāng)姓氏用字



動詞
盡,完結。
end
《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戰國·屈原《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請求;懇求。
entreat
唐·曹唐《小遊仙》詩:“無央公子停鸞轡,笑泥嬌妃索玉鞭。”
紅樓夢》第七七回:“(寶玉)央一個老婆子,帶他到晴雯家去。”
央求;央告;央託
形容詞
久遠。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廣大的樣子。

司馬相如《長門賦》:“撫柱楣以從容兮,覽曲台之央央。”

yīng
形容詞
鮮明的樣子

《詩經·小雅·出車》:“出車彭彭,旗旐央央。”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下】【冂部】於良切(yāng)
中央也。從大在冂之內。大,人也。央旁同意。一曰久也。 [10] 

説文解字注

“央,中也”注:央,復舉字之未刪者也。《月令》曰:中央土。詩箋雲:夜未渠央。古樂府:調絃未詎央。《顏氏家訓》作未遽央。皆即未渠央也。渠央者,中之謂也。詩言未央,謂未中也。《毛傳》:央,且也。且者,薦也。凡物薦之則有二,至於艾而為三矣。下文夜未艾。艾者,久也。箋雲:芟末曰艾。以言夜先雞鳴時,合初昏與艾言之,是央為中也。
“從介在冂之內。大,人也”注:人在冂內。正居其中。於良切。十部。
“央旁同意”注:央取大之中居,旁取兩旁外郭,故曰同意。
“一曰久也”注:此別一義。 [11] 

廣韻

於良切,平陽影 ‖央聲陽部(yāng)
央,中央。一曰久也。於良切。九。 [12]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部】 央;部外筆畫:2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良切,音秧。中也。《詩·秦風》:宛在水中央。《淮南子·天文訓》:中央為都。《地形訓》: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
又半也。《詩·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上官儀詩:明月樓中夜未央。
又盡也。漢武帝《李夫人賦》:惜蕃華之未央。
又廣也。司馬相如《長門賦》:覽曲台之央央。
又未央,漢宮名,在長安。
又於京切,音英。旗斿貌。《詩·小雅》:旂旐央央。
又鮮明貌。《詩·小雅》:白旆央央。
《説文》:從大,在冂之內。徐曰:從大,取其正中,會意。 [13]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央”字書寫演示 “央”字書寫演示
❶“ㄇ”上寬下窄。❷長橫從橫中線下起筆,收筆近橫中線。❸豎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上段在豎中線;撇尖、捺腳持平,捺筆收筆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aŋ
王力系統
0
ǐaŋ
董同龢系統
ʔ
jaŋ
周法高系統
ʔ
jaŋ
李方桂系統
·
jang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i̯aŋ
王力系統

0
ǐaŋ
董同龢系統

ʔ
jɑŋ
周法高系統

ʔ
iɑŋ
李方桂系統

·
jang
陳新雄系統

ʔ
ǐɑŋ

參考資料: [16-17]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於良切
ʔ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於良切
ʔiɑŋ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清
於郎切
ʔɑŋ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全清
於驚切
ʔiaŋ
禮部韻略


平聲





於良切



平聲





於京切

增韻


平聲





於良切



平聲





於京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衣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於良切
ʔiaŋ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於京切
ʔ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聲
第九張掌帳着






以上參考資料: [1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i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ia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i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i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i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i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œ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jiɛ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aŋ
55
陰平
文讀
iɔŋ
55
陰平
白讀
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y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iɔŋ
54
平聲
文讀
ɔŋ
54
平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9]  、漢典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7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3]
  • 4.    平水韻 七陽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02]
  • 5.    張海彤,姚志紅.漢字之美之叁:灕江出版社,2016.02:第171頁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395-396
  • 7.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辭海 第六版(彩圖本)卷4.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74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04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7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16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02]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77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84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5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3]
  • 16.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4]
  • 17.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4]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2]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