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佑通寶

鎖定
張士誠 “天佑通寶”,中國古錢幣之一,元末起義軍張士誠鑄。有小平、折二、折三和折五等四種。直讀,楷書,無光背錢。其中小平錢背銘以一字,折二銘貳,折三銘叁,折五銘五。因行用時間短,流通區域狹小,存世量少,較為精美,所以經濟價值較高。
中文名
天佑通寶
類    型
中國古代錢幣
種    類
小平、折二、折三和折五
特    點
存世量少、流通區域狹小

天佑通寶歷史背景

天佑通寶 天佑通寶
據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記載:“天佑通寶”錢是元末農民起義首領張士誠所鑄。張士誠,泰州白駒場(今江蘇東台境)人。1353年,率鹽丁起義,佔領高郵,踞承天寺為宮,國號大周,自稱誠王,改元天佑。他毀銅佛像鑄“天佑通寶”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種。正面為楷書,背面為篆書,皆紀值。今見錢文從“佑”不從“祐”。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認為“這是史書的錯誤,天祐乃唐的年號。”邱思達《古錢百詠》則認為“二字可以通用”。
天佑錢傳世不多,加之明太祖朱元璋的搜繳銷融,現存傳世品較少。《王蔭嘉品泉錄》説:“天佑錢傳流至今,已稀若星鳳”,“即便吳中,亦屬難得一見。”“吳中”系張士誠活動區域。1356年,張士誠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因屢敗於朱元璋,次年降元。後拓地至皖北、魯南、浙東,未幾,自稱吳王。1367年,朱元璋發兵攻破平江,他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自縊死。

天佑通寶“天佑通寶”遷徙的故事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記載:20世紀90年代初期,湖南常德民間發現一枚“天佑通寶”錢,幾經輾轉,最後歸“新國書屋”收藏。錢徑4.0釐米,穿徑1.2釐米,厚0.25釐米,重15克。此錢為折五錢,面、背均有內、外廓,邊廓圓滑,窄而挺拔,穿口方正,底章平整。露銅處泛青白色,有包漿,古樸自然。錢文“天佑通寶”四字為楷書,直讀,字體端莊秀美,筆畫舒展有力,字口深峻,背穿上“五”字為篆書。(圖片未附)
從錢幣收藏的角度看,此錢有以下特點:其一,此錢為民間收集,為出土轉傳世品,古色中透出鐵紅鏽,銅質“皆似大觀錢,以夾錫為之”,與《錢略》所説相同。其二,該錢無改刻鑲嵌的痕跡。其文字風格與當代錢幣學大師馬定祥批註丁福寶原編《歷代古錢圖説》所載一模一樣。因此,該錢斷定為真品無疑。“吳中”距常德二千餘里,“天佑通寶”錢怎樣流落到常德呢?據《元史·地理志》記載:經過元末戰爭,人口分佈梯度差異擴大。南方江浙行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100人左右。江西50人左右,湖廣(指湖南湖北)不到20人。由此,明初出現了由東北向西南的大移民。常德地區是明初移民的主要接納地之一。《明太祖實錄》卷250載:常德府武陵等十縣自丙申兵興(指1356年陳友諒所發動的元末農民起義),人民逃散,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鄰近江西,遠至蘇浙一帶失業之人或無產業者遷往常德開種。因此“天佑通寶”錢很可能就是張士誠餘部或吳中庶農移民常德時帶入的。

天佑通寶天佑通寶的價值和意義

很多人都沒有聽説過天佑通寶,主要是因為天佑通寶並不是正經皇帝在位期間鑄造的,而是元末農民起義時,首領張士誠所鑄造。
元朝末年,順帝至正年間,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席捲大江南北。至正十三年(1353),出身鹽販的蘇北泰州白駒場人張士誠(1321-1367),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等聚集鹽丁,起兵反元,佔領泰州、高郵,並於至正十四年(1354)在高郵稱王。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張士誠率部佔領平江(今蘇州),改平江為隆平府,踞承天寺為宮,自稱誠王,改國號大周,改元天佑。於是,張士誠命人把承天寺的銅佛融化,鑄造“天佑通寶”銅錢,取代元順帝發行的紙幣“至正通行寶鈔”在江浙地區流通。
元、明二史皆稱張士誠建元“天祐”,而錢文實為“天佑”,古漢語祐與佑通,有上天保佑之意。“天佑通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等,面文楷書,對讀,銅質赤褐,製作精良,文字秀麗,是效仿當時至正通寶所制,並可與之媲美。天佑通寶背皆紀值,穿上一和貳為楷書,叁和五為篆書,直徑約25-40毫米,重約3.5-20克不等。該錢主要流通於浙西及淮、揚、蘇、常等地,範圍很窄,加之後來朱元璋的搜繳與銷燬,現傳世極為稀少。《王蔭嘉品泉錄》説:“天佑錢傳流至今,已稀若星鳳,即便吳中,亦屬難得一見。”吳中系張士誠活動區域。
再説張士誠。張士誠佔平江稱王后,於至正十七年(1367)八月,曾接受元朝授予太尉官職,恢復平江原名,但實際上仍割據自雄。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又自稱吳王。當時,朱元璋也以吳為國號,鑄有大中通寶錢。為區分兩方,人稱張氏為東吳,朱氏為西吳。此間,張士誠最盛時的勢力範圍很廣,南抵紹興,東至松江、杭州,北至山東濟寧,連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今鳳陽縣)也為他所有。後屢敗於朱元璋,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該政權宣告結束。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元順帝發行的紙幣“至正通行寶鈔”不斷貶值,造成了通貨膨脹,很多地區陷入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局面。張士誠發行“天佑通寶”銅錢的意義在於,短期內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張士誠的一系列鼓勵農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各地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天佑通寶稀缺和錢文寓意好,造假者皆不遺餘力,從小平到折五,偽品充斥於市,且大多做成生坑狀,但從字跡和鏽跡上看又都很失真。大家一定要提高眼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