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陽鄉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下轄鄉)

鎖定
屬温帶乾旱淺山區,國民經濟發展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鄉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中藥材種植和雙孢菇栽培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被縣政府明確為“蠶桑基地鄉”。大果水晶梨、返季節蔬菜、牛羊養殖也有一定規模。經濟文化、科教建設逐步完善。
2017年1月經甘肅省民政廳研究同意,撤鄉改鎮。 [1] 
中文名
大陽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
電話區號
0938
郵政區碼
741506
人口數量
24926人
方    言
中原官話隴中片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甘E

大陽鄉簡介

大陽鄉地處張家川縣西南角,屬温帶半乾旱淺山區,平均海拔1930米,距縣城23公里,現有24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4814户,24926人,其中回族聚居村14個, 14070人,佔總人口的56.2%,現有耕地面積39488畝,其中糧田面積8534畝,人均耕地1.5畝,全鄉國民經濟發展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2006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4430噸,農業總產值214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6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7.8‰,全鄉有各類學校24所,在校學生4892人,教職工162人,全鄉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中藥材種植和雙孢菇栽培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全面發展。

大陽鄉行政劃分

大陽鄉在1949年前,大部分村莊歸清水縣管轄,少部分村莊歸秦安縣管轄。1953年7月,設大陽鄉。1958年8月,大陽鄉與松鶴鄉、王家鄉合併,仍稱大陽鄉。同年9月下旬人民公社化時,改大陽鄉為大陽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又分設渠子、中莊、大陽3個人民公社。1965年2月撤區並社時,又與渠子、中莊、大陽合併為大陽人民公社。1980年6月將其部分大隊劃歸渠子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大陽鄉。2003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時,又將渠子鄉的8個行政村併入大陽鄉。至現在,全鄉轄24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77個自然村,4758户,25120人,其中回族聚居村14個, 14070人,佔總人口的56.2%。
大陽鄉地處渠子梁西側,東為園樹樑,南為周家山,西為黑驢梁,北為王家嶺,東、南、北三面高而中部低,成為“人”字形谷地,多為起伏梁峁溝壑,植被較少,水土流失較嚴重。全鄉平均海拔1930米,屬温帶半乾旱淺山區,年平均氣温7.6℃,年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159天左右。現有耕地面積39488畝,其中糧田面積38534畝,人均耕地1.5畝,糧食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洋芋為主,其次為高梁、穀子、糜子等,經濟作物主要為冬油菜、胡麻、中藥材等。全鄉國民經濟發展主要以以種養業、林果業和勞務輸出為主。2010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11230噸,農民人均佔有糧439.4公斤,全鄉生產總值達到7824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627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2] 

大陽鄉經濟發展

近年來,大陽鄉歷屆黨委、政府班子準確把握全縣發展大局,立足鄉情實際,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圍繞把我鄉建成張家川縣西部畜牧大鄉、果品基地、蔬菜基地三大目標,按照“完善基礎與奮力趕超相結合,全局提升與亮點突破相結合,抓工作與帶隊伍相結合,着力維護穩定與努力促進發展相結合”的指導方針和“強化基礎、壯大產業、完善功能、黨建保障”的總體工作思路,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大打農業和農村工作翻身仗,不斷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了加快全鄉羣眾脱貧致富的步伐,鄉村兩級搶抓上級扶持的有利時機,通過實施新農村建設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程等項目,從培育特色產業、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農民技能培訓等方面入手,有效的加快了全鄉羣眾脱貧致富的步伐,近十年來,全鄉累計解決7550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14000人下降到2009年的6450人,貧困面由2000年的64%下降到2010年的26%,重點貧困村由2000年的20個,減少到2010年的11個。
大陽鄉按照“壓夏增秋、壓糧擴經,壓劣質擴優質,壓低效擴高效”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種植雙壟溝播地膜玉米、優質馬鈴薯等高效農作物,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止2010年,全鄉雙壟溝播地膜玉米種植面積達13500畝,優質馬鈴薯面積達4500畝,飼草達2000畝,逐步形成了糧經飼三元比例合理的農業內部結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