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半(拼音:bà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古字形從八從牛,表示把牛一分為二。本義指一半、二分之一。引申為中間的或在……中間。由中間引申為兩種性質、狀態同時存在。又引申為不完整的。 [3] 
中文名
拼    音
bàn
部    首
丶/丨/丷(傳統歸十部) [4] 
五    筆
UFK(86);UGK(98)
倉    頡
FQ [1] 
鄭    碼
UB [1] 
筆    順
點、撇、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307)
平水韻
去聲十五翰 [5] 
總筆畫
1+4/2+3
四角碼
9050₀ [1] 
統一碼
534A [1] 
注音字母
ㄅㄢ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6]
會意字。“半”早見於春秋,圖1為春秋金文,其上為“”字,這裏的“八”不是表示數量,用的是“八”字的本義,即“分”“分開”的意思。其下為“”,“牛”為大物,在中國古代“牛”同樣作為家庭財產的象徵。“八”和“牛”組成“半”,其意思是分牛。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半”的古文字,就會發現“八”字均在“牛”字的頭頂上,意思是將“牛”從頭的中間分開,即中分。將一頭牛分成兩個部分,每邊叫做一半,所以二分之一謂之一半,這就是“半”的本義,即等分。在這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在……中間”的意思。一半不是完整的,故又引申出“不完全”的意思來。
小篆的“半”字與金文基本一致。到了漢代,隸變以後,不但字的形體開始變了,而且字的線條也開始筆畫化了。字形上部的“八”,已變為個相向點“丷”。而下部的“牛”,已變為上短下長的兩橫和中間的一豎了。這一形體,最終發展為楷書的“半”字。 [17-18] 

詳細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àn
數詞
二分之一(沒有整數時用在量詞前,有整數時用在量詞後),二等分中的一份。
half;semi-
《易‧繫辭下》:“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韓非子‧內儲説上》:“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
半價;一年半;半徑;半數;半斤八兩半壁江山
表示很少。
little
《水滸傳》第七五回:“他數內有幾個性如烈火的漢子,倘或一言半語衝撞了他,便壞了大事。”
老舍《駱駝祥子》十八:“雖然大雨過去,一斤糧食也許落一半個銅子,可是他們的損失不是這個所能償補的。”
形容詞
處在中間狀態的。
in the middle;
halfway
《莊子‧大宗師》:“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唐韓愈《獨釣》詩:“秋半百物變,溪魚去不來。”
半夜;半路;半途而廢
副詞
不完全的。
partly;
about half
巴金《探索集‧春蠶》:“他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很可能在半開玩笑。”
半成品;半導體;半信半疑
pàn
量詞
大片。
《漢書‧李陵傳》:“(李陵)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
名詞
通“畔”。界限。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道法》:“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二】【半部】博幔切(bàn)
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 [10] 

説文解字注

物中分也,從八牛。牛為物大,可㠯分也。故取牛會意。
凡半之屬皆從半。博幔切,十四部。 [9] 

廣韻

博幔切,去換幫 ‖ 半聲元1部(bàn)
半,物中分也。博幔切。七。
【校釋】切語下字原作“慢”,據《王二》、《王三》、《唐韻》改。“慢”為諫韻字,於音不合,徐鉉音博幔切,不誤,則”慢”字蓋“幔”字之訛。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字部】半;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韻會》並博漫切。般去聲。《説文》: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易·繫辭》:思過半矣。《禮·學記》: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韓非子·內儲篇》疑也者,以為可者半,不可者半。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普半切。音泮。大片也。《前漢·李陵傳》: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注:師古曰:半,讀曰判。判,大片也。
又《韻補》葉卑眠切。音鞭。《道藏謌》:遊雲落太陽,颰景凌三天。千秋似清旦,萬歲猶日半。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點、撇分列豎中線兩側。兩橫上短下長,分列橫中線上下。末筆豎在豎中線,貫穿兩橫,全字左右對稱。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wɑn
王力系統
p
uan
董同龢系統
p
uɑn
周法高系統
p
wan
李方桂系統
p
anh
西漢



東漢





uan


u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uɑn
擬音/王力系統

p
uɑn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uɑn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u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uân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uɑ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全清
博慢(漫)切
puɑn
集韻
𤳗
平聲
二十六桓
合口呼
全清
隨 (逋)嬏切
puɑ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全清
博漫切
puɑ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次清
普半切
pʰuɑn
禮部韻略

去聲





愽漫切

增韻

去聲





愽漫切


去聲





普半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桓歡

合口呼

全清

puɔn
中州音韻

去聲
桓歡





邦幔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九翰


全清
博漫切
puon

去聲
九翰


次清
普半切
p‘uo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2-22]
  • 3.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124-125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
  • 5.    平水韻 十五翰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12-22]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0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3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51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7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6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04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5
  • 13.    半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12-22]
  • 14.    半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2-22]
  • 15.    半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2-22]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8
  • 17.    吳東平著. 漢字的故事[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6.09:128
  • 18.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61-46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