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鈸

鎖定
大鈸,圓形(中間突起),銅製。兩面為一付,每面直徑約一尺。大鈸無固定音高,用一線記譜。大鈸聲音宏亮,多用於合奏戲劇歌舞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大鈸音量大而餘音長,不宜演奏過密的音型。鈸除漢族廣為使用外,在藏、壯、彝、侗、傣、景頗、佤、白等少數民族中也廣為流傳。
大鈸以青響銅製造,音色渾厚,無固定音高。大跋為圓形,中部隆起半球形,此部分稱為“碗”或“帽”,頂部鑽有小孔,用紅綢或紅布栓系,以便雙手持握。兩面為一副,相擊後振動發音。 [1] 
中文名
大鈸
外文名
Da cha
別    名
大鑔
源    於
西亞
流行於
北魏

大鈸鈸的歷史

大鈸 大鈸
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於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鈸源於西亞,最早在埃及敍利亞,以後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後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中原。 6世紀初期,銅鈸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並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鈸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於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
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鈸的人像。明、清之際,鈸是崑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

大鈸鈸的結構

大鈸 大鈸
鈸由響銅製成,構造簡單。鈸在地方音樂及管絃樂隊中應用廣泛,在少數民族中亦相當流行。 鈸的構造簡單,鈸體為一圓形金屬板,用“響銅”製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與鈸邊之間叫作“堂”,碗是鈸的固定點,頂部鑽有小孔,用綢或布拴系,叫“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相擊後振動發音。也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
鈸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善於烘托氣氛,是各種管絃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在吹打樂等地方樂種中在用於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於節拍樂器。
根據鈸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鈸分為雙光鈸、水鈸、京鈸、小鈸等幾種,其中小鈸和京鈸發音較高,多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常與奉鑼和仿蘇鑼配合使用;雙光鈸和水鈸發音較低,多用於文戲,與虎音鑼或中堂鑼配合使用,其中雙光鈸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在民族管絃樂或器樂合奏中,雙光鈸和小鈸也已成為重要的節奏樂器。

大鈸演奏技巧

大鈸 大鈸
鈸的演奏技巧主要有:1、雙擊,兩面鈸同時碰擊,使樂音自然延續。這種擊法其發音響亮。2、磨擊,兩面鈸交叉碰擊,使樂音自然延續。這種擊法音色沙啞。3、悶擊,擊後立即將兩面鈸片貼在胸前(即“煞音”),使餘音不能延續,使發音短而悶。4、單擊,用鼓槌(軟、硬槌皆可)敲擊一面鈸,發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滾動或悶擊。

大鈸音色特點

音色渾厚、濃重、低沉,並帶有深沉的水音,音量洪大。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地方戲曲、歌舞伴奏和鑼鼓隊中。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於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大鈸的音量大而餘音長,強奏時能發出驚心動魄之聲,弱奏時則有着凋零空曠之感。 [2] 

大鈸相關用法

大鈸聲音洪亮,多用於合奏戲劇歌舞的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

大鈸永昌大鈸

大鈸基本特點

大鈸表演 大鈸表演
永昌大鈸在彝族中又稱擦大鈸,彝語稱“大鈸聚自得”,屬於彝族傳統舞蹈。流傳於隆陽區瓦房鄉的徐掌、四棵樹、白龍井、梅蘭山、楊柳壩等地,多於婚喪嫁娶時舉行。參舞者4、6、8、10人不等,表演者全是男性,器樂有嗩吶、為、鐃子、大鼓小鼓等。表演時一般要戴面具,有時也化裝成孫悟空、唐僧、八戒、沙僧或是彝家仙女,或其他形象。大鈸扮演者即領舞者居中主跳,伴舞伴演者環繞周圍,因領舞者舞姿極為活躍多變,節奏鮮明,氛圍磅礴,故稱擦大鈸。多采用對跳、串花、蹬腳、蹉腳等藝術套路。

大鈸表演方式

每次表演,都以長號吹長音開場,緊接着,明亮的嗩吶曲調和熱鬧的鑼鼓打頭引出大鈸舞者的精彩表演。在擦大鈸表演中,嗩吶是一種應變場合、依辦事程序及時變換曲調並貫穿始終的重要樂器。例如在討親嫁女的喜事場合中,嗩吶要依次吹奏離娘調、哭娘調、起身調、出門調、過山調、過街調、進門調、迎喜調。喜事完畢時還要吹奏拆棚調。在喪事場合中。嗩吶要吹奏敬師調、上祭調、勸屍調、亡調、起棺調、過山調、下葬調等曲調。大小鈸及全堂樂器齊上場時,常吹奏緊梭羅、三板、二黃等曲調。表演時,所有的嗩吶曲調與擦大鈸動作可以各吹各打,勿需統一節奏。

大鈸表演規律特徵

大鈸表演 大鈸表演
擦大鈸”的步法以騎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橫跳步、磋步等矮樁動作為多;鈸位有正鈸、側鈸、胸前被、胯下鈸、蓋鈸、潑水鈸、拋鈸、點擦鈸、揉擦鈸等多種擊鈸方式。這些步法和擦鈸的鈸位、技法,在舞蹈當中靈活多變,交織運用,顯得既有規律,又沒有確切的規律,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擦大鈸”舞蹈有5個最基本的套路:有“長板”、“紗帽頂”、“串花”、“蒼蠅搓腳”、“拳打”(五合丟拳)等。“長板”以正鈸、側鈸、蓋鈸、揉鈸、點鈸以及相應的技巧表現擦大鈸的剛柔、強弱、徐激、跌宕變化的韻味。“拳打”(五合丟拳)一般為二人出場,動作基本對稱,有一定即興性,且有明顯的武術特點,時而單打,時而對打,翻騰跳躍,靈活多變。“蒼蠅搓腳”常在深蹲的姿態中完成和展示各種擊鈸技巧,別有一番情趣。“串花”是以大鈸對串,大小鈸對串,大鈸、小鈸、大釒芒 、鐃子對串,使舞蹈畫面產生豐富變化的套路。“紗帽頂”則是以胸鈸、背鈸、胸背鈸、頭頂鈸為主幹,在動作上融進民間武術動作的套路,富有逗鬧、嬉戲的風趣情調。根據場面的需要和表演者體力和激情程度,以上5個套路都可以分為獨舞、雙人舞、多人混合舞等多種形式。就每個套路而言,表演者通常都可以在保持基本動作風格的基礎上,加入花哨的即興動作,甚至加入一些諸如“拋鈸”、“蒼蠅搓腳”、“抱腿”、“坐打”、“矮樁”等高難度動作,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獲得更多掌聲和讚美聲。
“擦大鈸”舞蹈,由於大鈸沉重,且多采用半蹲半跪、幅度較大的動作,消耗體力太大,所以,短時間的舞蹈跳下來,舞者便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了。在擦大鈸班子裏,個個都是個多面手,既能出場擦大鈸,又能打鼓、敲釒芒 、吹嗩吶。擦大鈸表演時,伴奏者或站或蹲或坐,圍成半圓,擦大鈸舞者輪番上陣,在中心區表演。遇到大場面時,則幾個班子會聚一堂,幾副大鈸同時登場表演,更顯得氣勢磅礴,熱鬧壯觀。

大鈸應用風俗

在民間,“擦大鈸”的應用非常廣泛。當地羣眾討親嫁女、建房喬遷、超度亡靈、老人去世、二月初八“姑娘節”等喜慶節日都少不了要請大鈸班子到家中來表演一場,遇喜事時,“擦大鈸”,可以為喜事增添喜慶氣氛,喜上加喜。遇喪事時,“擦大鈸”可以為死者“理魂指路”,“超度昇天”。在節日慶典中,“擦大鈸”可以迅速製造喜慶的氛圍,渲染歡樂祥和的情緒。所以,大鈸班子走到哪裏,都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重。
參考資料
  • 1.    (中國)程天建,張亞楠,西安鼓樂演奏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09,第22頁
  • 2.    董源主編.最新中西樂器製作裝配工藝及通用技術與質量鑑別標準實用全書  上:中國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04:第5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