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覺寺

(廣東梅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大覺寺,原名“祝聖大覺寺”,在廣東梅州城西(今梅江區梅師附小內)。建於南朝普通三年(522年),明洪武、永樂重修,是梅州市古寺廟之一,現存大殿。 [3] 
大覺寺,原寺為“三進”式,頭門為“祝聖殿”,又稱“前殿”;中間為“正殿”,又稱“佛堂”;後為“後殿”,又稱“後院”;左右兩邊為“廊”,分設“地藏廳”、“痘神廳”、“藥王廳”等。正殿及前、後殿,自清末火災後,尚基本保留。
據康熙《程鄉縣誌》所載,祝聖大覺寺始建於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是目前有據可考的梅州創建最早的寺廟,亦是歷經1502年而被部分保存下來的唯一古建築。大覺寺只剩下中殿、後殿以及附屬建築,但其位置一直沒有更改遷移,是佛教最早傳入梅州的一個“活化石”,也是嘉應古城千年興衰的“見證者”。 [6] 
大覺寺已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大覺寺
地理位置
廣東省梅州市城西(今梅江區梅師附小內)
所處時代
南朝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
南朝普通三年(522年) [5] 

大覺寺基本概況

大覺寺原名“祝聖大覺寺”,位於梅州城西大覺寺1號梅師附小內,坐北朝南,佔地面積5千多平方米。始建於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有近1500年曆史,是梅州創建最早之寺廟。與廣州光孝寺、曲江南華寺和潮州開元寺齊名。 [5] 

大覺寺歷史沿革

大覺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
元至正十三年(1353)毀於兵火。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僧法慶募款重建殿宇;
明永樂十四年(1416),僧光慶再募款續建。原寺地域狹窄,後有人施捨出寺前後左右地方,擴建寺廟,並置店鋪5間,店租為寺費用。
清康熙九年(1670),廟宇破舊不堪,程鄉知縣王仕雲捐俸銀倡議重建,僧性從法師募款建祝聖殿及三寶殿。
清光緒三十年(1904),寺廟改為學校,仍有寺僧,校寺並存。
建國後,設城西學校於寺內,已無寺僧。後城西學校改為梅州師範附屬小學 [1] 

大覺寺建築得名

考究祝聖大覺寺,“祝聖”概有兩種含義:一是封建帝王祈禱祝壽,另一就是在佛誕日舉行相關的佛教禮儀。而大覺寺中的“大覺”亦是佛教用語。在佛教或佛學文化中,“大覺”就是正覺的意思,也就是佛陀的覺悟。此等覺悟非一般境界,只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徹大悟之境,才能稱之為“大覺”,即便是“菩薩”的境界仍是有限度的“自覺”,所以“大覺”就是修行達到了至高的境界。甚為可惜的是,原來的前殿正是祝聖殿,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拆除了,裏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抑或其他聖像?遍查資料而不得,那麼祝聖大覺寺的“祝聖”究竟是何含義,只能作一種邏輯推理,以為兩種含義兼而有之。
值得注意是,祝聖大覺寺始建於南朝蕭梁普通三年(522),這裏有“兩個歷史背景”是不可忽視:一是當時的君主樑武帝蕭衍正是一位自以為篤信佛法,卻常常行事顢頇的皇帝。譬如他曾多次捨身出家再由羣臣捐錢贖回,以此來“資助”佛寺。上有所好,下則甚然,彼時全國佛教盛行,興建佛寺成風,故有後來晚唐詩人杜牧筆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之慨嘆。那麼在此背景下興建的寺廟,自然少不了為當朝皇帝祈求長生功德之意。二是祝聖大覺寺始建於梁普通三年(522),其時正是禪宗史料記載達摩祖師東渡中國(梁大通元年即公元520年)的後兩年。達摩祖師從印度大陸的海濱,由海路啓程來到中國,在公元520年到達廣州一帶。那時的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更成為中國第一大港。達摩祖師乘船從海路到中國是沒有太多困難的。其有無從廣州乘水路到達過古程鄉邑境內亦未可知。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釋迦牟尼佛的禪宗第二十八代弟子、中國禪宗始祖,達摩把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笑而創立的“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禪宗思想帶到了中國,受此禪宗教派影響而後有了祝聖大覺寺在梅州之“生根開花”,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6] 

大覺寺建築結構

祝聖大覺寺
[6]  原寺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為“三進”式,有前殿、正殿、後殿,左右兩邊還分設有廊廳。正殿及前、後殿,自清末火災後,尚基本保留。前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拆掉。現僅存中、後兩座大殿;前兩廊各廳,早在90多年前辦學時改為教室。正殿為硬山頂,面闊進深各3間,後殿為重攜歇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築,殿前有軒廊,藝術構件精美。中、後殿於1993年進行維修保護,現原貌仍依稀可辨,從外表看,仍然是古香古色的寺廟特點。大覺寺及周邊地域,從清末一直都是學校用地。中殿曾作為學校辦公用場所。 [2] 
據史料記載,祝聖大覺寺歷經三次重建,原寺為“三進”式,頭門為“祝聖殿”,又稱“前殿”;中間為“正殿”,又稱“佛堂”;後為“後殿”,又稱“後院”;左右兩邊為“廊”,分設“地藏廳”“痘神廳”“藥王廳”等。正殿及前、後殿,自清末民國尚基本保留。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前殿才被拆掉,兩廊各廳被陸續拆改為教室,今僅存正殿(佛堂)和後殿,亦已經多次維修,但原貌仍依稀可辨。
從民間走訪中亦得到相關印證,山門和前殿為新中國成立後拆掉,廊殿則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拆掉的。以前的山門位置應是現今梅師附小的正校門之內,也就是説校門作為後來建築是在寺廟山門拆除之後往外擴展了。而原有連接中殿和後殿的兩邊對稱性的廊殿,則是在幾十年前為改建學校操場或教職工大樓時而拆除的,廊殿的風格與梅州舊孔廟的東廡西廡風格相似,前廊後房,曾作教職工宿舍之用。至於現在保存下來的中殿也叫佛堂,相當於今天的寺廟正殿大雄寶殿,以供奉“西方三聖”為主,後殿一樓有客堂有供佛,二樓應該是藏經閣為主。
從現場考察來看,正殿及後殿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寺廟特色,坐北向南,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中殿為重檐歇山頂、灰瓦面、穿堂式佈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四周闢廊,20根方形明柱支撐檐部;殿門正立面石柱刻楹聯,上有捲棚;殿內方形、圓形石柱支撐樑架。中後殿用廊相連,後殿設兩堂;下堂牌坊式大門懸山頂;上堂為單檐歇山頂,為二層高閣樓式佈局。2000年8月被公佈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7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現場查考的情況:一是現存建築中殿和後殿大多數的斗拱體積較大,數量不多且不繁複,而且屋檐進深較多,能夠有效地防止風吹雨淋,當然中殿正大門屋檐上的斗拱又是另一風格,雕刻有獅子,由於獅子以平面雕手法為主,加之用的是礦物五彩而非描金裝飾,故而有明末或清早期之風。二是建築屋頂的屋脊是比較平緩,沒有那麼陡峭,飛檐亦不誇張明顯。三是歇山的山花面積小,沒有過多描繪裝飾。四是正殿和後殿內部的石柱多是圓柱,兩頭略細,中間略鼓。柱礎有兩層,底層是八角形,上層是瓜稜形,石柱上面銜接木構造。五是中殿內的天花板基本保留了原有風格,跟梅州已拆除前的舊孔廟天花類似,均為木棚構造。六是從後殿屋頂瓦面的排水溝是單溝而非雙溝,這是明代的典型做法,雙溝排水多為清乾隆之後的做法。七是從整個中殿後殿現存的建築來看,原來的大殿屏風欄廊多數已被拆除並築砌為實體牆並連接原有牆柱,有的地方還被開了窗户,明顯是後來者為分隔空間或改建成房間而採取的相應舉措,今天看來當然是一種破壞古建築的“冒失之舉”了。八是由於歷次維修改建的緣故,中、後殿現存不少柱子有方有圓,有石有木,風格不一,有些地方的石柱是近十幾年來修復所採用的全新麻石材料。
祝聖大覺寺從整體佈局到建築外觀,再到營造構件,總體風格仍有明顯的隋唐風格,但從修繕工藝和部分材料的運用看,留存了明代或清早期更多的信息。歷史上經歷了有史可載的明代兩次重修以及清代一次大修,間中還修修補補或改建移作教學之用,破壞難免有之,風格混雜亦難免有之,但總體仍有隋唐遺風,至少是保留了明中後期至清早期的典型風格。祝聖大覺寺歷經1500年的洗禮,雖梵音已絕,卻依然在原有地理位置上屹立不倒,已是“景福天申”之奇觀了。 [6] 

大覺寺歷史遺蹟

從歷史遺存看,除建築之外,祝聖大覺寺殘留下來的詩文碑刻,可謂吉光片羽,少之又少。中殿及後殿內的石柱上亦有部分楹聯石刻,但有的被覆蓋,有的因歲月侵蝕風化而字跡難辨,除非請專人拓印下來才能看清。目前保存下來的中殿大門石柱楹聯相對完好可辨。上聯是“佛煥輪光,説法衣傳真覺地”,下聯是“堂開壽域,祝釐經誦早朝時”。這是鶴頂格對聯,即上聯第一個字是“佛”,下聯第一個字是“堂”,以前這個地方就叫“佛堂”也就是中殿。落款是“道光辛丑春月轂旦 翰林院編修載廣西道監察御史黃仲容敬題並書”,這裏“轂旦”就是“吉旦”之意。
此處需多提一筆的是,佛堂大門石刻楹聯撰寫者黃仲容,為望杏坊上市黃泥墩人,字紉蘭,號雪蕉,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廣西道監察御史。工書法,尤擅小楷,有“黃小楷”之稱,著有詩文集。他一生不阿附權貴,淡泊自守,書法獨步一時。黃仲容故居都察院至今尚在,面積約1000平方米,還有醉經居,與都察院並列一體,其中“都察院”給四個兒子居住,“醉經居”則給四個弟弟居住。兩座屋間隔不足一米,遠看似一座四槓樓。
在查考民國時期王漱薇所著《梅聯最話》時發現,在輯錄祝聖大覺寺楹聯時,除佛堂的黃仲容這副對聯外,亦錄入其他四副楹聯,其中兩副無款識,另兩副則有,內容均旨在闡發禪宗佛法,開示世人不必“着相”,宜破除“我執”與“法執”,應儘早明瞭“空性”而得到“大自在”,其意旨與佛陀所説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闡述的禪宗思想相呼應,茲錄如下:
“梅城西大覺寺,建於前五代蕭梁普通間,古剎也,殿檐楹雲:試敲木魚聲。聲只説覺覺覺;日搫金鐘口,口都道空空空。又慈鳳翻貝葉,法雨潤菩提。均無欵識。黃雪蕉侍御仲容雲:佛煥輪光,説法衣傳真覺地;堂開壽域,祝釐經誦早朝時。清康熙初程令王仕雲建祝聖殿於頭門內,故對句云然,蕭廖洲大令斯銘殿楹雲:覺世無多,屏卻妄緣,便得六根清淨,法門不二,靜參真諦,從看十行圓通。後殿署曹溪別院,蕭敬齊茂才緝熙雲:清靜身,清靜心,合掌躬敬阿彌陀,離空空一切非相,一切非法:優婆夷,優婆塞,稽首皈依觀自在,願世世與佛有因,與佛有緣。” [6] 

大覺寺毀壞歷史

祝聖大覺寺歷經1500年還能保存下來算是一個奇蹟。唐武宗時,曾經大舉“滅佛”,史稱“會昌法難”,從會昌二年至六年(842至826),那時全國很多寺廟被毀,僧尼還俗,經書四散,史料記載“天下所拆寺廟達四千六百餘所”,此為第一劫。宋末時期元軍攻陷梅州,燒殺搶掠,蔡蒙吉、文天祥等先後在梅州組織抗元保衞戰,不少古建築也是毀於戰火,此為第二劫。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軍隊兩次攻陷嘉應州,後又兵敗撤走,間中亦是戰火頻擾,此為第三劫。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還有兩場大火令祝聖大覺寺損毀嚴重:一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被兵火毀壞。這場大火志書上的記載是“兵火廢”。二是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之後又曾再遭火災,以致該寺僅存前、中、後殿,但“兩次火災”,具體年月和原因無史料可考。後來又歷經有據可考的三次重修:一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二是明永樂十四年(1416),三是清康熙九年(1670),才得以保存下來。
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西學東漸”之風日盛,在維新變法背景之下,全國興辦新學掀起高潮。據《城西學校校史》載:由紳士藍耿光、黃志伊發起,邀集城西紳商楊瑛、梁國琛、黃應均、黃逢龍等10多人籌議,“將大覺寺後院及毗連之痘神廳、地藏廳、藥王廳等處為基本校舍”而建校,將該寺改為學校,辦起“城西兩等(高等和初等)小學堂”。其時尚存前殿、正殿和後殿以及“兩廊”,進入“校寺並存”的階段。
1945年3月,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遷到梅城。1945年4月初,理學院院長任國榮在《中山日報》刊登通告,通知學生院址選定在大覺寺。此後半年,大覺寺作為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的臨時教學點,為師生的教學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教學環境。
新中國成立後,設城西學校(今梅師附小)於寺內,再無僧人居住。這間中經歷了十年浩劫,千年梵音香火不再,雖山門、兩廊、前殿均被陸續拆毀,但這座寺廟的主體仍在。 [6] 

大覺寺維修歷史

大覺寺,正殿與後殿,亦已經多次維修,但原貌仍依稀可辨。正殿、後殿,從外表看,仍是古香古色的寺廟特色。正殿門口對聯仍然保存,是刻在門牆石柱上,上聯是:“佛煥輪光説法衣傳真覺地;”下聯是:“堂開壽域祝釐經誦早朝時。”聯首嵌“佛堂”二字。上款是:“道光辛丑春月轂旦”(1841年);下款是:“翰林院編修宰廣西道監察御史弟子黃仲容敬題並書”。説明此聯已撰作有164年之久。

大覺寺史料記載

查考祝聖大覺寺的歷史變遷,權威資料莫過於地方州志,目前能夠查閲到的三種版本的州志是康熙《程鄉縣誌》、乾隆《嘉應州志》、光緒《嘉應州志》,內容大致相同,一般是後來者輯錄前者的內容,茲一併錄下,以供同好參研:
康熙《程鄉縣誌》卷四秩祀志之祠院之祭(附郭寺廟)
“祝聖大覺寺安奉龍亭於寺內。凡慶吉祝聖,皆於此迎請龍亭。在城西二里。梁普通三年創。元至正十三年,兵火廢。洪武二十七年,僧會法慶募眾建造殿宇。永樂十四年,僧光慶重建。歲久頹圯已甚。康熙九年,知縣王仕雲捐俸首倡,僧性從募眾鼎建祝聖殿,三寶殿,兩廊大門,煥然一新。
順治八年,知縣葛三陽用價一十二兩買黃門陳氏同孫黃砥黃楚田租一石,坐落土名,城外大巷口。五月初三日,給貼交僧性從掌管。”
乾隆《嘉應州志卷八·雜記部·寺廟》
“大覺寺於西街上市,梁普通三年創建。元至正十三年,兵火廢。明洪武二十七年,僧法慶。永樂十四年,僧光慶俱重建。本朝康熙九年,知縣王仕雲建祝聖殿於頭門內,並修三寶殿及兩廊頭門。其寺地基原狹窄,明古務本施出前後左右,擴開建造並鋪地五間。”
光緒《嘉應州志(卷十二·古蹟)》
“大覺寺在程鄉縣西三里,五代梁建(黃通志),在西街上市,梁普通三年創建,元至正十三年,兵火廢。明洪武二十七年,僧法慶。永樂十四年,僧光慶俱重建。本朝康熙九年,知縣王仕雲建祝聖殿於頭門內,並修三寶殿及兩廊頭門。其寺地基原狹窄,明古務本施出前後左右,擴開建造並鋪地五間(王志)。”
光緒《嘉應州志》載:大覺寺始建於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民間傳説“未有梅州,先有大覺寺”的説法。該寺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毀於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及永樂十四年(1416)曾兩次重建。今仍存大殿、後殿和齋房。 [4] 
康熙《程鄉縣誌卷七藝文志》還輯錄了王吉人(清康熙年間程鄉知縣)的《清復大覺寺香燈田記》一文,亦是為數不多的有關大覺寺的傳世文獻,有相當的歷史價值,亦將其錄下:
“供佛齋僧,雖惑於禍福之説,然亦一念慈悲心,不可泯沒。未聞有施田與應付僧官,為答應具者。黎孝廉諱偉亮,乃祖先年施出羅衣大密二處田租一十七石七鬥於大覺寺,實為佛座香燈計。緣時移世久,殘碣不存,遂有蠹胥奸僧,相依詐冒。以致丁已冬,紳士指陳遺事,公揭到縣,斷還南宗樓主僧性從,收租永供佛前香燈。於理始當,自後有復蹈前轍,混冒侵租,許主僧刷碑上呈,當事以憑法懲。庶幾不失黎氏施田初心,與本縣清復至意也。此記。”
除查考地方史志之外,民間的譜牒資料亦是有益之補充,其中民國15年(1926)梅縣《古氏族譜》就有相關大覺寺的記載:(革公)又施出程鄉縣大覺寺場一所周圍地基,一併崇祀壇越牌。也就是説,大覺寺的廣場一帶,原系宋朝潮典郡古鳳儀的宅院故址。鳳儀公長子、潮州知府古革在48歲時(宣和四年,即公元1122年)新建宅院於梅州老城北門的“馬石下”(見丘逢甲《古大夫宅下馬石歌並序》),古革後來把舊宅院及周邊土地捐出,作為大覺寺產業。古革逝世後,大覺寺住持為追念古革善舉,在祭壇設立神位牌,上書“宋進士知潮州府事中憲大夫壇越仲通古公神位”,以永留奉祀。 [6] 

大覺寺建築價值

千年古寺祝聖大覺寺,其其整體佈局前低後高,寬敞大氣,風格古樸,對研究客家宗教信仰及古建築風格均具有重要意義。 [5-6] 

大覺寺保護措施

1987年,大覺寺被原梅縣市政府批准為梅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8月,大覺寺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定為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大覺寺已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