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肚王國

鎖定
大肚王國為16世紀中期台灣少數民族巴布拉人與貓霧捒人、巴則海人和一部份洪雅人所成立的“跨族羣準王國”,部落共主稱為大肚番王。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台中縣,以及彰化縣南投縣的一部分。大肚王,或稱大肚番王,荷語稱為Keizer van Middag,意為白天之王。該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
大肚王有文獻記載且較能考證的君主有兩位,分別是甘仔轄·阿拉米(荷蘭文:Camachat Aslamie)和甘仔轄·馬洛(荷蘭文:Camachat Maloe)。漢人稱Aslamie為Quataong,學者翁佳音推測可能系閩南語Hoan-á-ong(番仔王)的轉訛。荷語稱其為Keizer van Middag,台灣少數民族則稱之為Lelien,意為白晝之王。歷任大肚王皆以Camachat為姓氏,而Camachat語也是巴布拉語的別稱,部分現代文學作品也會直接以Camachat王國來稱呼大肚王國。Camacht Aslamie於1648年逝世後,其外甥Maloe繼任大肚王。Maloe繼位後,由於尚年輕,所以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交涉時,大部份都由其繼父Tarraboe持藤杖出席集會,且因當時大肚社系傾向以女性來核心維持家系,當地實權在Maloe的外祖母手中。
中文名
大肚王國
外文名
Kingdom of Middag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大肚社(今台中縣大肚鄉)
官方語言
台灣少數民族語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甘仔轄.阿拉米
甘仔轄.馬洛
主要民族
台灣少數民族
成    立
14世紀40年代
解    體
1732年

大肚王國背景介紹

到了1642年征服北台灣後,荷蘭人的目標轉為征服西部平原的台灣少數民族,以連通台灣南北的道路。荷蘭人從中國海盜得到情報,在中部馬芝遴地區(彰化縣福興鄉一帶與淡水鎮之間)有22個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個村社是由一位叫柯大王(Quata Ong)的領袖所統轄。
大肚王,或稱大肚番王(Quataong),翁佳音推測可能系閩南語Hoan-á-ong(番仔王),荷語稱為Keizer van Middag,台灣少數民族則稱之為Lelien,意為白晝之王或太陽王。大肚番王的首領一直以Camachat為名,而幹仔轄(Camachat)也是大肚番王所轄村社共同使用的平埔部族語言名稱,在清朝的土地調查文書中也有幹仔轄、幹馬轄、幹仔旱等由此音譯而來的稱呼。
荷蘭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起殖民台灣,並兩度出兵攻打大肚王國;“大肚王”抵抗失敗後,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服從,並數次派人南下參加年度“地方會議”,不過實際上大肚王國仍維持半獨立狀態,並禁止荷蘭傳教士在其轄區領域傳教。 [1] 
1644年,荷蘭上尉Piter Boon率兵遠征北台灣未臣服的少數民族,戰勝後南下打通陸路,因為遭遇巴布拉人的強烈反擊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進攻,摧毀了13座反荷村落,Quata Ong只得接受範布煉(Simon van Breen)牧師的協調。
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Quata Ong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讓歐洲人通過領土而不准他們定居,也無荷語的翻譯員。

大肚王國歷史沿革

大肚王國大航海時代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起殖民台灣,到了1642年征服北台灣後,荷蘭人的目標轉為征服西部平原的台灣少數民族,以連通台灣南北的道路。荷蘭人從中國海盜得到情報,在中部馬芝遴地區(彰化縣福興鄉鹿港鎮一帶)有22個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個村社是由一位叫甘仔轄·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領袖所統轄。
1644年,荷蘭上尉Piter Boon率兵遠征北台灣未臣服的少數民族,戰勝後南下打通陸路,因為遭遇巴布拉人的強烈反擊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進攻,摧毀了13座反荷村落,Kamachat Aslamie只得接受範布煉(Simon van Breen/1643-1647)牧師的協調。
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Kamachat Aslamie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讓歐洲人通過領土而不准他們定居,也無荷語的翻譯員。

大肚王國明鄭時期

大肚王國雖對荷印公司友善,但從未歸順明鄭王朝。1661年鄭成功領兵渡海,擊敗荷印公司軍隊,取得台灣統治權。由於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台灣少數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明鄭王朝和大肚王國數次武裝衝突。
其中1670年大肚王國轄下的沙轆社起兵抵抗,遭明鄭將領劉國軒強力鎮壓,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史稱劉國軒屠村事件

大肚王國台灣清治時期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黃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雖然寥寥數語,卻説明17世紀的台灣中部確實有一個“超部落”的大肚王國。
1731年(雍正九年),清廷官吏對台灣少數民族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少數民族族羣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番亂(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被鎮壓下來,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亦終告瓦解。

大肚王國歷史年表

1540年巴布拉人,巴則海人與部分洪雅人等台灣少數民族建立大肚王國。
1624年荷蘭人登陸台灣。
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獲海盜情報,知大肚王國的存在。
1644年荷蘭人進攻北台灣的凱達格蘭人,事成後南下進攻大肚王國,事敗。
1645年 荷人再度進攻,毀13部落,國王簽約投降,依約定要參加地方會議。
1648年 大肚王Kamacht Aslamie 駕崩,由其姊妹之子Camacht Maloe 獲選為繼任人選。
1654年Camachat Maloe 和繼父Terroge(Tarraboe) 一同出席集會 領受藤杖。
1640年到1650年David Wright:第三區的領土為Keizer van Midag (King of Middag) 王所轄有。
1661年 鄭成功軍隊與大肚王國發生衝突,鄭軍高凌被殺;鄭成功令楊祖徵之,又被殺;鄭成功派黃安、陳瑞進攻,誘殺大肚番阿德狗讓,戰火遍及大肚社以及至Taurinap 諸村。
1662年 明鄭政權立。
1670年 劉國軒進攻沙轆社,屠殺數百人,並和鄭經一起進攻鬥尾龍岸社,致大肚社民遷往埔里,水裏社民(現改稱台中龍井區)逃往水裏,大肚王國開始解體,而明鄭則得到大肚台地以西,神岡等地。
1699年 吞宵社事件爆發,清得之助平定。
1715年巴則海族岸里社頭目阿莫帶族人投清,任張達京為通事。
1731年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爆發。
1732年 負責征討大甲西社亂事的福建分巡台灣道倪象愷劉姓表親為求立功,將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區)五名前來幫助官府運糧的“良番”(歸順的少數民族)斬首,引發不滿,致大肚王國與十餘社台灣少數民族圍攻彰化,清派王郡,岸里社的部分台灣少數民族征討,大肚社等社兵敗投降,大肚王國滅亡。
1822年 大肚社民因生活困難而大舉遷往埔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