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伾山

(河南省滎陽市大伾山)

鎖定
大伾山位於河南省滎陽市西北部, [1] 嵩山北麓與佛山相連、傍洛水向東北延伸至成皋,一直走向東北,長達數百里。後來,被逐漸南滾的黃河從成皋左近沖斷,只留下了一段雄峻險要的山體,成為東西要道的咽喉。
中文名稱
大伾山
所屬山系
嵩山
地理位置
河南省滎陽市
走    向
東西
起    點
佛山
終    點
成皋

目錄

大伾山簡介

大伾山 大伾山
大伾山從嵩山北麓,南與佛山相連、傍洛水向東北延伸至成皋,一直走向東北,長達數百里。後來,被逐漸南滾的黃河從成皋左近沖斷、搬走,只留下了一段雄峻險要的山體,成為東西要道的咽喉。 [1] 

大伾山記載

黃河 黃河
《水經注》卷五:河水又東,逕成皋大伾山下,《爾雅》曰:山一成謂之伾。許慎、呂忱等並以為丘一成也。孔安國以為再成曰伾,亦或以為地名。非也。《尚書·禹貢》曰:過洛汭至大伾者也。鄭康成曰:地肱也。沇出伾際矣。在河內修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熒播澤出入自此,然則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注之者也。今泲水自温縣入河,不於此也。所入者奉溝水耳,即濟沇之故瀆矣。成皋縣之故城在伾上,縈帶伾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嶮,崎而不平。 [2] 

大伾山景點

大伾山虎牢關

虎牢關 虎牢關
曾稱制邑、汜水關、武牢關等,傳説西周時期周穆王到這裏打獵時,他的勇士高奔戎活捉了一隻猛虎並圈養在這裏,所以稱為虎牢關。關口舊址因戰亂和洪水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最後一次修復是在清咸豐十一年,虎牢關牆基為石頭砌成,牆體為黃土所築,當時牆高20多米,寬10.5米,但是由於山洪沖刷,城牆現已不再存在,關口遺址處僅有一塊雍正九年所立的石碑,碑高2米,寬0.7米,上面寫着"虎牢關"三個大字。
虎牢關地形險要,古時唯有一深壑幽谷通往洛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素稱“攻如虎猛,守如牢堅”,是九朝古都洛陽的東方門户,所以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如“温酒斬華雄”、 “三英戰呂布”、 “李世民生擒竇建德”等均發生於此。現在還有一條歷經千年不鏽不蝕的鐵鏈鑲嵌在虎牢關的半山腰,相傳那就是當年三英戰呂布時遺存的實物――絆馬索。雖然歷經千年風雨,卻毫無鏽跡,光滑如初,傳為當地一大奇觀。 [3] 

大伾山三義廟

三義廟 三義廟
三義廟最早是座關帝廟,當年關公死後,玉皇大帝把關羽封為“關聖帝君”,這裏也建了關帝廟,後來劉備、張飛死後,虎牢關的老百姓感念他們三人的兄弟情意,就把劉備、張飛也供奉在這裏,這座廟就改稱“三義廟”了。

大伾山成皋故城

在滎陽市汜水鎮西關村大伾山上、虎牢關的西側,保存着一座重要和滎陽故城齊名的歷史名城、河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皋故城。根據調查,成皋城(俗稱呂布城)址北瀕黃河,東臨汜水河谷,西、南臨深淵大溝,平面呈不規則的梯形,北寬南窄,面積約60萬平方米。城牆依山就勢,凸凹曲折,很不規則。西城牆走向大體為西北—東南方向,南北長約700米,南城大體為東西走向,東西殘長約600米(含被農民修窯院挖去部分),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4張)
東、北城牆不明(可能已被河水沖毀和建築民宅時挖掉)。現存城牆以西牆最為高大(俗稱跑馬嶺),最高處10米以上,一般2-5米,寬一般20米左右,最寬處約40米。夯層明顯,厚度在0.06-0.13米之間,夯窩圓形,底有圓、圜2種。西牆尤以北端臨河處,最為雄偉,號稱點將台。在城內曾發現夯土基址和戳印有陶文的陶器等。城內除農田外,大部分為東西向的大沖溝,溝內分佈着密集的現代村莊。根據《戰國策》和司馬遷的《史記》等書的相關內容,可以推知,成皋城至遲應在戰國中期的公元前四世紀築成(韓國所築);根據城牆的結構及夯築特點分析,築造年代不會晚於戰國時期,二者在時間上是一致的。 [4] 
成皋城在建成後近一千年的時間內,作為地方行政機構治所的時間長達數百年,其中主要做過西漢、三國曹魏、西晉、北朝成皋縣的治所,也做過北朝時的東中府、成皋郡的治所等。古代文人墨客視為懷古、憑弔的勝地,留下的詠贊詩賦名篇,蔚為大觀,其中著名者有晉代的潘岳,唐代的張九齡、賈至、王維、呂温、柳宗元,宋代的司馬光等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