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乘大義章

(中國佛教歷史博物館重刊)

鎖定
大乘大義章》,又稱《大乘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法問大義》、《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三卷。東晉廬山慧遠大師(334-416)問,鳩摩羅什(344-413)答。民國十九年(1930),中國佛教歷史博物館重刊,題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
中文名
大乘大義章
又    稱
《大乘義章》
重    刊
民國十九年(1930)
作    者
慧遠大師
卷    數
3

大乘大義章創作背景

慧遠雖然大小乘兼修,空有二宗並學,但也意識到自己對於佛典的理解尚有不透徹之處,所以屢次向羅什請教佛學方面的問題。慧遠提出數十條佛學疑問,向羅什請益,羅什一一作答。本書就是集羅什與慧遠的問答而成,共分三卷十八章。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內容以羅什的覆書佔絕大部分,所以又稱《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大乘大義章社會影響

本書以鳩摩羅什回答慧遠提出的佛教義理疑問,顯示出當時佛學的水準,尤其對往後在理解佛教思想史上,不僅具有相當貢獻,同時對印度和中國的思維,在程度對比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今收錄於《卍續藏》第九十六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大乘大義章作者

大乘大義章人物生平

慧遠大師為我國淨土宗初祖,廬山白蓮社創始者。雁門樓煩(山西崞縣)人,俗姓賈。十三歲,遊學許昌、洛陽,博通六經、老莊之學。二十一歲,偕弟慧持於太行恆山(河北曲陽西北)聽道安大師講《般若經》,有所領悟,慨嘆“儒道九流皆糠□”,與弟俱投道安大師座下,剃度出家。
師精於般若性空之學,年二十四即登講席,時引《莊子》一書以説明佛法的實相義,使惑者曉然領解,自是,道安大師乃聽其不廢俗書之議。東晉太元六年(381),南下廬山,住東林寺傳法,門人甚眾。師致力於經典的研究,常慨嘆江東之地經典未備,禪法不聞,律藏殘缺,於是命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眾經以傳譯之。每逢西域三藏,輒懇惻諮訪。太元十六年,迎請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毘曇心論》、《三法度論》等。
鳩摩羅什入關中,即遣弟子道生、慧觀、道温、曇翼等赴長安師事之,學習龍樹系的空觀大乘,又常以書信與羅什往返研討義理。曇摩流支來華時,師曾遣弟子曇邕參與譯出《十誦律》。又自長安迎請佛陀跋陀羅至廬山譯出《達磨多羅禪經》。於宣揚大乘般若學的同時,也提倡小乘禪數之學。對改革中國佛教問題,更有其深遠的見地。
元興元年(402),師與劉遺民等百餘同道創立白蓮社,專以唸佛為修行法門,共期往生西方淨土,三十餘年未曾出山。元興二年桓玄下令沙汰沙門,令沙門盡敬王者,師乃着《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論出家眾對王權並無屈服的必要,針對當時王權統治下的佛教,主張保有佛教的傳統性。

大乘大義章主要功績

師內通佛理,外善羣書,為當代所宗,亦受國外僧眾所欽敬。廬山的東林寺為當時南方佛教中心,與羅什所居止的長安中分天下。着有《廬山集》十卷、《大乘大義章》三卷、《明報應論》、《釋三報論》、《辯心識論》、《沙門袒服論》各一卷及《大智度論抄序》等。
慧遠於廬山名震南北之時,鳩摩羅什以一代佛教的身份被迎進長安。不久二人即開始通信往來,鳩摩羅什把慧遠看作“東方護法菩薩”,慧遠在書信中一再表達出對羅什的誠摯之情,並以袈裟和天漉器相贈。在涅盤常住的説法尚未傳入中土時,慧遠即主張佛是常住不變的,並撰寫《法性論》,説明究極之道是常住不變的。羅什閲此《法性論》後,以為慧遠雖尚未見到經典,但其主張都契經契理,而給予很高的讚歎。
又據《高僧傳》所載,羅什譯出《大智度論》百卷後,秦主姚興以此論贈予慧遠,並且致書慧遠,請其為《大智度論》撰寫序文,以闡揚龍樹菩薩造此論的本懷。慧遠此時已七十餘高齡,雖然婉拒撰寫序文之事,但對《大智度論》的研究,卻是興趣盎然。他覺得百卷部頭,份量太多,文句繁雜,初學不易入門,於是摘抄扼要的部分,作《大智論抄》二十卷,讓學者較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