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墮三都

鎖定
墮三都,是指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期間,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私邑的歷史事件。
按照周禮,天子、諸侯、大夫築城的高度、廣度都有定製。春秋中期以後,魯國政權不斷下移,被稱作“三桓”的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三族之家臣勢力漸強,經常以下犯上,侵凌“三桓”,甚至越過“三桓”而干預國政,或以其控制之邑為據點發動叛亂。而當時“三桓”已控制不了他們的私邑,為他們的家臣邑宰所盤據。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為防止家臣據“三桓”之私邑反叛,這年夏天,建議魯定公拆毀“三桓”私邑郈、費、郕。
起初,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費邑宰公山不狃(也作弗擾、不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後來齊國軍隊守在了魯國邊境,坐等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
中文名
墮三都
發生時間
公元前 498年
發生地點
魯國
主要人物
孔子
主要人物
魯定公
季孫斯
孟孫何
叔孫武

目錄

墮三都背景介紹

《孔子》中季孫斯和叔孫武討論墮三都的問題 《孔子》中季孫斯和叔孫武討論墮三都的問題
墮三都的"墮",通“隳”(huī ),意為毀壞城牆。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北)、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東北)、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東南)。
魯僖公元年(前659年)冬,季友率師打敗了莒國軍隊,俘虜了莒侯之弟。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魯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並命季氏世代為上卿。從此,費地成為季氏的私邑。以後,僖公又封慶父的後代為孟孫氏,封邑在郕(今寧陽縣東北)。封叔牙的後代為叔孫氏,封邑在郈(今東平縣南)。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代為魯大夫,共執國政。因三家同為魯桓公之後,史稱"三桓"。三桓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私屬甲士達七千餘人。 [1] 
周朝為了防範貴族諸侯日後造反,規定他們的私邑城牆不得超過18尺。但是,春秋晚期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別築有城邑作為統治中心。隨着三桓的強大,三桓的家臣逐漸掌權,常依據城邑發動叛亂。當時,季孫氏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在季孫氏治理下的費地,生產關係相對進步, 經濟日益繁榮。前566年,即魯襄公七年春天,費邑宰(長官)南遺為季孫氏築費城(舊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帶),此時,季友玄孫季武子執政。同時,叔孫氏築郈城,孟孫氏築郕城,三城規模超過百雉(方丈為堵,三堵為雉,百雉為城),擬於國都。60餘年後,孔子弟子仲由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魯國司寇。孔子主張集權於公室,命令魯國人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三家邑城過百雉,違反了周禮,不利於周王室的統治。孔子為了加強魯君的權力,削弱三桓勢力,聯手魯定公開始了“隳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家裏多出18尺的城牆部分,籍此打擊三家近於失控的家臣勢力,這個自然是受季孫氏、孟孫氏所歡迎的。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奉命毀三家之都城。

墮三都過程

墮三都郈邑

參見:侯犯
叔孫氏的家臣侯犯仗着身高力大,武術超羣而野心勃勃,挾持叔孫氏,控制“三桓”,控制郈邑,總攬魯國大權。全不把叔孫氏放在心中。叔孫氏也視侯犯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心欲翦除之,無奈力不從心,只好忍氣吞聲,如今有了這個機會,叔孫氏當然支持。
郈邑委吏駟赤,是叔孫氏的心腹,但頗得侯犯信賴。墮郈邑部隊兵臨城下侯犯欲塊一死戰。駟赤勸他按兵不動,待齊國援兵來到殺出城去。侯犯接受了駟赤的意見,暫不出戰。
駟赤聞聽齊國大司馬穰苴果真率兵來後,大吃一驚。他深知穰苴與侯犯內外夾攻,叔孫氏必然一敗塗地。於是駟赤派心腹在城內散佈流言:侯犯將郈邑降送齊國,數日內全邑居民劫往齊國,有不從者,誅其九族。城中居民人人自危,向駟赤求救。駟赤要求全城居民聽衝進署衙,劫了兵器。守城兵卒譁變,倒戈殺來署衙。
侯犯聞聽兵變民反,忙派人請駟赤來想對策。駟赤勸他即刻收拾細軟出城。駟赤護送侯犯及眷屬出城。於是郈城順利地拆除了三尺高度,以符合周禮所規定的限度。叔孫氏委駟赤為郈邑宰。 [2] 

墮三都費邑

盤據在費邑的公山不狃,是季氏的心腹之患,他早已不把魯定公季孫氏放在眼裏,季孫氏早有翦除公山不狃之意,無奈費邑兵強城高,他實在是無能為力。季孫氏將毀費邑時,費邑宰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叛亂,攻入魯國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東),魯定公出逃,孔子請魯定公與季孫、叔孫、孟孫,進入到季氏的家裏,登上季孫武子之台;費人攻擊它,達到台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統領士眾下討伐他們,費人兵敗,魯軍乘勝追擊,再敗其於姑蔑(今山東泗水東)。公山不狃、叔孫輒逃往齊國,仲孫何忌率師摧毀了費城城垣。

墮三都郕邑

三桓之中,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勢力,支持孔子這一主張,但此行動受到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在拆毀孟孫氏的郕城時,孟孫氏欲毀郕邑,郕邑宰公斂處父以郕邑系邊防重鎮、宗室屏障為由極力勸阻,不願隳毀。孟孫氏聽從其議,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遂不毀郕邑。同年十二月,魯定公親自率師包圍郕城,也沒有攻下。“墮三都”被迫半途而廢。

墮三都評價

孔子以抑制家臣為名,行強公室,抑三卿之實。這樣以來,家臣勢力固然被打擊,但勢必又削弱了三家做為卿大夫的自身勢力,因“投鼠”不能“忌器”,這種有利於鞏固國君地位的“一石二鳥”之策,總因三家,即“三桓”的半心半意而告失敗。 [2] 
參考資料